交大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大新闻 > 正文

【校史故事365】169 令学生“闻之色变”的口试制度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5-09-23 15:22:00 作者: 点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教学制度由学习欧美开始转向全面学习苏联。在学习苏联大学教学方法中,有一项令广大学生闻之色变的“新玩意”——“口试”。其实“口试”并不新鲜,抗战时我校电讯研究所初创之际已开始实施。据记载,交大电讯研究所研究生毕业须经过“校内研究生成绩审查委员会口试”,及格后才能授予硕士学位。

据校友回忆,口试的情形大致是这样:口试一般安排在期末大考中,为让学生熟悉相关流程,在考试前一天往往安排几名学生举行模拟试考,学生自愿报名,考试中学生如对老师给出成绩不满,可申请重考。次日口试正式开始,学生按排定次序进入考场。为保证公平、公正,口试次序采用“抓阄”的办法排定,学生称之为“摸彩”。入场后,学生要先在辅导老师处抽一张试题卡,每张试题卡有大、中、小三个题目,题目内容随机,难度相差无几,范围不定,遍布授课内容的方方面面,无所谓重点难点,让人根本摸不着方向。所以,想用“押题”“猜题”办法过关几无可能。学生答题之前有45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向主考老师陈述自己的答案。学生一边作答,老师会一边向你发问。如果你没搞懂,牵强附会地答,老师会一直不断地问下去,问到你最后什么也答不出来为止,然后给你一个分数。越晚答不出,分数越高,越早答不出,分数越低。分数都是当场打出来的,有专门的记分册登录在案,学生答完后,老师当场会把分数写上去,然后盖个图章,叫你拿走。

在笔试中,学生还有可能生拉硬套,牵强附会,侥幸蒙混过关,在口试中则相当苦难,其内容随机性大,考试范围广,加之面对面的对答方式,要求学生唯有融会贯通来复习,吃透所有授课内容,才有底气去应付口试。为此,许多学生胆战心惊,谈之色变,经常感觉脑中空空如也,特别是第一次考的时候。一位校友曾生动回忆到:“很多人连早饭都吃不下,有些同学两腿发软,打趣地说要叫车到考场,怕得连路都走不动了。”由于不熟悉口试过程,头两次口试往往吃亏,成绩不理想,不过只要慢慢吸取经验教训,很快就会平常对待。

对于口试制度,学生虽然谈之色变,但与笔试相比,其有非常独到之处。一方面,学生必须把授课内容做到融会贯通,而非死记硬背;第二,在面对面答题中,学生可以很好地锻炼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三,可以更好杜绝考场作弊现象,实现公平、公正。最为重要的一点,通过口试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踏实、勤奋的独立人格品格。

参考:《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二)(待出版);《思源·启航》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