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我院党支部在研究院会议室开展专题党课,支部陈栩副教授以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外语课程对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主题为研究院全体教职工讲授了专题党课。
陈栩老师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18世纪英国小说的经典文本《鲁滨逊漂流记》进行阅读和阐释。课程主要围绕英帝国子民鲁滨逊与食人生番星期五的相遇场景——磕头展开深入讨论。其指出,一方面,星期五向鲁滨逊“磕头”并非单纯的身体姿态,更是颇具象征意义的身体政治,代表了英帝国殖民统治的象征秩序。另一方面,立足文学评论写作能力的培养,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对位阅读法”,揭示隐含在故事内容与叙事结构中的“东方主义”。
陈栩老师通过聚焦《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异族他者形象,展开殖民话语分析,来自宗主国的作家不遗余力地以“东方主义”的眼光审视殖民地,其作品中充斥着显而易见的“游客凝视”和消费者心态,由此建构出关于殖民地和本土居民的刻板印象。启发我们深入了解并认同我国的和平发展之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体现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性,文明应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应多元多样,人类历史不会终结于一种文明、一种制度,我们要弘扬海纳百川的精神,倡导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应坚持守正创新,树立全球视野,深化对外传播,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念的文化根源,加强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传播。
党课结束后,黄立波教授指出,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文本,是一种语言的精华体现,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与情感的折射。外语课程思政就是要把价值观引领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还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希望研究院的各教师,在达成各专业课程讲授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课程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