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外新闻

首页   >   西外新闻   >   正文

我校举办中亚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中亚中文专业负责人联席会议

来源: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04日 19:42  点击数:

12月3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陕西省教育厅指导,我校主办的中亚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中亚中文专业负责人联席会议在雁塔校区举办。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副校长拉夫尚·穆苏尔曼诺夫、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第一副校长沙米什叶夫·阿拉伊别克、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副校长艾娜什·库迪舍娃、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剑青、陕西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高巍、我校党委书记刘振涛出席,中亚四国12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国内知名学者以及我校中文、国际中文教育等专业的中外师生代表约200人受邀参加研讨会。会议开幕式由我校校长吴耀武主持。

刘振涛在欢迎致辞中指出,我校作为西部外语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高度重视面向中亚国家的中文教育工作。随着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成功召开,学校聚焦中亚国家民众学习中文的迫切需求,从本土中文师资培养培训、中亚五国国情研究、人文交流文明对话、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文+”复合型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寻求突破,努力为促进中国与中亚各国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做出西外贡献。

刘剑青在致辞中表示,随着中国同中亚国家政治互信持续深化,友好交往不断加强,互利合作稳步前行,中亚国家中文学习需求持续攀升,希望各方能够凝聚发展共识,共同助力中亚地区中文教育发展。面向未来,语合中心愿在中文教育标准构建、本土发展、专业建设、功能应用、数智赋能等方面,与中亚各方继续深化交流合作,一道为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高巍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正是为了汇聚中亚地区中文教育的精英力量,共同探讨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策略。相信通过深入交流与探讨,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更加符合中亚地区实际情况的中文教育发展模式,推动中亚中文教育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拉夫尚·穆苏尔曼诺夫在致辞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了乌中两国的经济、人文等方面的交流,而且推动了中文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普及。希望乌中两国高校继续深化合作,做好中文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推广与发展,为扩大两国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作出贡献。

开幕式后,举行了主旨报告环节,沙米什叶夫·阿拉伊别克、艾娜什·库迪舍娃、塔吉克斯坦国际外国语大学外事处处长萨托尔·伊斯坎达尔佐达、吴耀武、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姜丽萍分别作了题为“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中文教学的现状与展望”“在南哈国立师范大学开展中文教育的挑战和展望”“塔吉克斯坦外国语大学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困境和对策”“西安外国语大学中亚中文教育的实践与构想”“‘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特征及展望”主旨报告。下午,会议还进行了发言和圆桌会议环节,中外中文专业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就在中亚国家有效开展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磋商和富有成效的讨论。

本次研讨会的顺利举办,不仅对我校扩大中亚中文教育朋友圈,扎实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和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中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为促进中亚地区中文教育学术交流合作、搭建国际化办学经验交流平台、共谋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我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向2024世界中文大会的贺信精神,发挥语言尤其是中文教育优势,用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智慧的中文,努力为世界搭建起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另悉,12月2日下午,研讨会举行的前一天,应邀参加大会的12所中亚高等教育机构的代表与我校国际处、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俄语学院、商学院、经济金融学院及艺术学院负责人,分为三组展开了深入座谈,与会人员对中外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师资交流等领域的广阔合作前景表示高度赞同与期待。会上,我校提出共建“西外-中亚高校商贸联盟”的倡议,旨在进一步促进区域间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我校与南哈萨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就联合建设我校哈萨克斯坦分校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会谈期间,各方充分交流,不仅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等方面达成了诸多共识,更为推动中亚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展现了西外与中亚高校携手共进、共创辉煌的美好愿景。

12月4日上午,拉夫尚·穆苏尔曼诺夫专程访问我校长安校区并与我校签署合作协议。吴耀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人会见来宾。双方表示,中乌两国人文交流历史积淀深厚,当前,中文已经纳入乌兹别克斯坦国民教育体系,两校要以此为契机,持续积极推动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建设。会谈后,吴耀武与拉夫尚·穆苏尔曼诺夫代表两校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我校将与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共同在该校建设“中国文化中心”,派遣中文教师,助力中文教育事业在乌兹别克斯坦高质量发展。

(供稿单位: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汉学院·中亚学院;文:田越崎、张文倩;图:宋蕊妍;审核:樊花、庞晨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