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西安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在永兴坊打卡留念(资料照片)。 本报通讯员 宋妍蕊摄
本报记者 吕扬 见习记者 王志辉
10月8日,2023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论坛开幕式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行,14所新盟校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目前,联盟共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所高校,“朋友圈”不断扩大。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我省积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等优势,不断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教文卫体旅等方面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两平台、三联盟”
构建人文交流合作机制
“我省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积极主动作为,搭建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和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两个沟通平台,依托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三个联盟,全面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交流走深走实。”10月11日,在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海波介绍。
目前,陕西已形成以“两平台、三联盟”为主的交流合作局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两个平台”建设以来,累计有60多个国家的1.2万余名专家学者和政要参与相关活动,签署合作协议200余项,成立各类联盟和教育研究机构20余个。
同时,在“三联盟”发起高校发挥各自优势的背景下,几年来,联盟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已有来自17个国家的105家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加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已有18个国家的96家涉农高校及研究机构入盟,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农业领域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2000余人次。
我省高校还依托自身优势学科成立联盟平台,其中,西北工业大学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陕西师范大学牵头成立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西北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盟、西安外国语大学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语言文化大学联盟、西北政法大学成立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等,不断提升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交流质量。
四项行动
助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我省依托省内各类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创新科技合作模式,着力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四项行动,助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我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人文交流不断深化,依托杨凌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进一步拓展农业对外开放新路径;建设“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先后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举办“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为墨西哥、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培训科技人员270余人次。
2021年,我省首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西北大学“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建设。目前,我省已建成7个国家级和省级联合实验室、147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省科技厅副厅长赵怀斌表示,陕西在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合作方面成果可喜,建成海外科技示范园区10个,推广传播110多个优良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辐射面积达3000多万亩。近三年,我省输出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技术合同成交79项,金额达17.38亿元。
深化合作
落实中国—中亚峰会精神
中国—中亚峰会结束后,我省积极开展与中亚五国的交流合作,取得了多项实质性成果。9月初,我省组织15所高校及西安市教育局赴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访问交流,并举办4场高等教育展,签署合作协议18份,有效促进了中国与中亚五国科教人文合作。
9月5日,“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联盟”启动仪式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由长安大学发起成立的该联盟得到了中亚国家众多高校和企业的响应。
“为进一步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长安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联盟的成立,旨在推动我校与中亚国家在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长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伟说,学校一直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己任,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及交通事业的发展和中外人文交流贡献力量。
不久前,西安外国语大学在西北地区率先成立区域国别学院,构建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格局。6月,学校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语言文化大学联盟,以语言文化交流为切入点,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校搭建合作平台;7月1日,学校举办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旅游合作与人文交流研讨会,探讨旅游合作、人文交流的有效路径。
9月25日,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大学的学者来到陕西中医药大学,双方就为哈萨克斯坦培养更多不同学历层次的中医药人才、深化中哈传统医学领域交流合作进行沟通。
目前,全省共有27所高校与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所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在读学生1.3万余人。陕西国际学生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学生占比由2013年的51.2%提升至2022年的71%,为共建“一带一路”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310/18/content_837155.html?bsh_bid=597164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