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刚过,西电校友会的师弟师妹们就开始张罗一年一度的校友返校日活动了。我想,我也去吧,凑个热闹,反正三年没出去旅游了。
妻子说,旅游一定要去西安吗?我说西安有西电,我喜欢老地方、有感情的地方。况且母校于我总是别样存在的,就像老家,有一种乡愁在。虽然过去几近四十载,但那沉淀在生命中的烙印犹如童年的游戏一般时常可见。
于是,去之前我便想象着,这次不必像以往那样风风火火,这次可以颇赋闲情、随心而动。带着老伴儿,看看大雁塔,走走城墙,吃吃美食,慢慢地走在校园里,品味、回忆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
然而,到了西安,刚一从地铁里钻出来,却觉得西安也老了,仿佛陈旧的秋风吹了很多年,拥堵的街市浑浊不堪。那就慢慢适应吧!好在晚上吃的很正宗的酸汤水饺,才觉得西安的好原来都藏在饭馆里了。其实,古都的底蕴可远不止美食,这不,第二天我便看见了大雁塔。
每次见到大雁塔,都如见到挚爱般亲切。她伫立的姿态、她那亘古呈现的浅黄色,温暖、安定着我的心。当我迈过大慈恩寺门槛的那一刻,我的双腿突然感到轻盈许多,这大概是我的错觉吧?不,我突然被大雁塔吸引了,她伟岸而谦逊、丰富而含蓄,原来她在我心中是至高无上的存在的。我围着大雁塔转了一圈,没有登塔,我对她保持着恭敬的距离,我虔诚地上香、叩首,我感到她的存在是人世间的福祉……当我离开大雁塔的时候,几次回头,难以抑制那依依不舍的情绪……
参加校友返校日纪念活动这天,我的心情有些激动,似乎对陌生的新校区总有些想象和期盼。其实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新校区了。第一次还是15年前,在同学聚会的大巴车上走马观花地转过一圈,记忆中只是觉得校园很大,草草地没留下多少印象。这次,当我拎着旅行箱站在学校门口,我愿意耽误一些时间好好看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门牌石匾,好好看看我的大学母校的新模样。
学弟学妹们很热情,在远望谷体育馆门前,一个志愿者学妹主动接过我的旅行箱,替我保管好,然后我们在签名墙上签名,举着班级牌或者写着“我在西电很想你”的牌子照相。体育馆内布置得很棒,节目安排也很丰富。一些发言、一些故事、一些人物,很让人感动和鼓舞。
校长张新亮在致辞中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广大校友们表示衷心感谢。他谈道,各位校友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建功立业、服务国家,创造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工作业绩和社会贡献,是一张张最闪耀的西电名片。前校长段宝岩院士则回顾了西电的辉煌历程,如数家珍般地道出了西电近年来的过硬业绩和显著成就,彰显了西电在擅长的领域打造一流名校的能力和信心,同时展现了西电人辈辈相传的家国情怀。
听完报告我才准确地知道,在九十二年的峥嵘岁月里,西电先后走出了26名两院院士、120余位解放军将领、10余位国家副部级以上领导及70多家知名上市公司创始人。另外,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一直稳步提升,在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重要的是,一批标志性成果成功应用于“大国重器”、“大国工程”。 目前,遍布祖国各地的32万余名西电学子,正用其令人惊叹的成就向我们述说这所老牌211强校的深沉与热烈、壮阔与豪情。啊,厉害了,我的校!久违了,我的校!
随后,四位校友代表发表了他们的演讲。他们从刚进校门儿讲起,一直讲到求学、入职、创业、成功与失败,或许有些成功还在路上,但无论如何都很精彩、都很激励、都很启智。透过他们的故事,我感受到了处在社会竞争中的主人公身上的那份执着、坚韧和不屈,这不正是西电人的精神写照吗?
最感人的场面是从教50年以上的几位老教师的出场。他们在鲜花和掌声中走上台来,朴素的衣着、耄耋的身形、谆谆的爱意,丝毫不减师长之神采、教授之风范。可以想见,九十二年的西电,曾有多少这样的教师,薪火相传,一直延续直到今天,他们共同成就了现在的西电!
让我们共同唱起校歌,共同感恩老师,感恩母校,致敬祖国!
此刻,老校友李振庭的诗又响在耳畔:
我多想,
再回到 西军电的校园,
排着整齐的队伍,
唱着“黄河之滨”的歌声,
去聆听 傅里叶变换。
尽管,
我已是古稀之年。
我多想,
再回到 西电的校园,
吃着 东北的高粱米饭,
去学习 香农第一定理。
尽管,
我已是古稀之年。
……
“之增,你在哪儿?”
“卫光吗?我在大雁塔呢!”
“我已经在火车上了,我们在老校区见吧!”
“好、好!”
本以为这次38412班只有我一人返校,没想到卫光同学打来电话,这让我十分惊喜。
卫光者,刘卫光也。豫北牧野人氏。为人诚率。与吾同窗。朝夕相处间,未见其屈于人、屈于己、屈于势,唯见其执着、进取之志也。昔者,光以择业不服,易流于蹉跎,故重回西电,奋力笃学,读研、读博,毕建功焉。适与师长郭建长校园再晤,师哂曰:“吾又见汝耶!”光对曰:“工作不称,无奈尔耳。”相笑而过。后就职中原工学院,访学欧美,专攻图图、智能之术……今与吾会面,转述其师之言:“学问之人,所攻者,鲜有一技利于国之器者,有之,足慰平生矣!”今闻光之一技用于某重器,幸与其同感荣光之至也。
我们又见面了。这是个双关语 ——我和西电分别 5 年又见面了,我和卫光分别 15 年又见面了 。
从宾馆打车到老校区,在二环路上临近北大门的时候,老远看到老大楼的影子,心情立刻激动起来,那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久别重逢的情愫溢满胸间。或许这就叫“近乡情更怯”吧?
我们回忆、寻觅,重拾当年的时光……两位夫人和我们同样激动,她俩为我俩拍照,乐在其中。
我们在梧桐树下走着,是那条宿舍楼通往教室的路,想象着当年背着书包打着雨伞的样子;我们走进21号楼,似是而非地辨识着哪个是我们曾经住过的宿舍;我们走在小花园,那些树木、那条长廊、那座假山,曾是我们记忆中美好的地方;我们在操场南侧放映电影的地方驻足,想着举着瓜子看《人生》的场景;我们站在曾经的舞厅和调剂食堂的旧址,想着别人舞姿翩翩,我却坐在一旁,想着第一次吃泡馍就在这里啊;我们走进老大楼,寻找当年的小教室,那可是38412班29人相处时间最长的地方,记得班级活动在这里,记得自习在这里,记得汪海洋老师给我们上英语课在这里;老大楼里的一曲一折勾起了我们很多回忆,每个角落里的故事都沉浸在梦里,如今她古朴韵味犹在,学术气氛更浓;最意外的收获是我们偶遇了焦李成老师,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近一位学术大咖,百度一下你就会知道焦老师的分量,啊,一时间,“我对你的敬仰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我们问焦老师怎么礼拜天还在这里,他说他习惯了,我理解他的习惯,就是如同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时的闭关状态,那是属于他们的境界,与自然和神祇交换信息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他们总是有一种忘我的坚韧和勇猛。大概有半个小时的交谈,焦老师跟我们握手道别,他淡然而平静,朴素而谦逊,这一握,如同西电十几位院士同时在跟我握手,他们都和焦老师一样,为国家、为西电、也为自己,探索在学术阵地的前沿。昨天,我在校史馆看到了西电人从筚路蓝缕到卓有成就的成长历程;在“校友之家”,看到了院士照片墙上的一个个顶级人物。岂知,西电五个A类学科和六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哪个能是轻易获得?作为曾经的西电学子,我们正分享着这种荣誉和自豪:“西电人”就是我们的名片。
后来,卫光我们在原三系食堂改建的“西军电食堂”吃的午饭,点的肉夹馍、臊子面和biangbiang面。说实话,食堂做得或许不如外边好吃,但在自己的学校里静静地吃顿饭、谝一谝,仍不失一种怀旧的况味。
从食堂出来又碰到了一小班的任东陕同学,很惊讶,发现“胖子”不胖了。聊了一会儿天,已近下午三点,散了吧,也该赶路了。“此去经年”,再见不知是何年,不过我们总有共同的西电在啊……有诗为证:
秦岭秋色正婀娜,
西电校园奏凯歌。
八方学子回母校,
总把心事来诉说。
回首已过四十载,
见面犹似初相携。
恩师学子奋进路,
砥砺前行结硕果。
(编辑:杨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