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范雪琦)2月8日11时50分许,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2组突发山体滑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探测与感知团队迅速响应,程鹏飞教授、何晓川老师、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廖佳新组建先锋队,携“人体痕量气体标记物搜救装备”,于2月8日当晚奔赴灾区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相关事迹获央视新闻、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

由国家消防救援局指挥中心召集,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组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人体痕量气体标记物搜救装备”,程鹏飞教授带队在四川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人体痕量气体标记物搜救装备程鹏飞教授团队自主研发,通过高灵敏度气体传感器阵列,成为救援现场的“电子嗅觉搜救犬”,可精准探测被困人员代谢产生的痕量气体,帮助救援队伍在复杂环境中快速锁定人体生命体目标。装备可穿透钢筋混凝土、泥石流的阻隔,为废墟下的生命点燃希望之光。
根据央视记者的报道,程鹏飞教授团队在废墟内部发现了人体痕量气体信号,这一发现,引起指挥部和救援队伍对这一发现高度重视。该区域迅速升级为高价值区域,重点挖掘。截至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之时,已在该区域挖掘出鞋子、衣物、生活用品和摩托车等大量物品。据中央电视台记者和程鹏飞教授本人介绍,该装备具有两大核心优势——极高的灵敏度和强大的识别能力。装备能精准区分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的代谢特征,避免了无谓的救援资源消耗,为救援提供了科学支撑,极大提升了救援效率。
在救援标点过程中,程鹏飞不慎从巨石上跌落,造成腿部多处软组织重度挫伤,在住院留观期间,程鹏飞仍然心系灾区,通过电话与网络继续指导装备在现场的救援工作,展现了坚定的责任担当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程鹏飞表示:“这次救援行动对我的触动很大,虽然灾害现场一片狼藉、支离破碎,但是现场每一位救援人员都十分团结,就是想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提高救援效能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我也将带领团队不断提升和精进救援装备的性能和效能。”
据悉,近年来,团队深耕传感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拓展,在环保、医疗、公安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人体痕量气体标记物搜救装备”可在灾后复杂地形中利用被困者代谢产生的痕量气体作为标志物,通过对压埋缝隙中所逸散出的痕量气体进行探测,进而确定被困者位置,为救援队伍开展人员搜救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引,该设备曾用于12·18积石山地震的灾后救援工作,受到灾区一线消防指战员和人民群众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