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分论坛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汪星)12月22日上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机电工程学院分论坛在北校区主楼III区143会议室举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终身教授(Reader)于长斌博士、学院班子成员、相关学科团队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参加了论坛活动。论坛由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史琳主持。
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仇原鹰首先代表学院对于长斌博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向于长斌博士介绍了学院概况,其中重点介绍了学院的学科特色、主要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理念和成果以及国际化发展规划等,强调了我校学科特色鲜明,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竞争力,学院学科覆盖面大,有利于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开展交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工作,具备承担大型工程科研项目的实力。
于长斌博士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个人履历和学术研究情况,同时结合自身多年海外求学及工作经历的体会,表达了对国内学术研究发展情况及环境的肯定和向往。他指出,国内近年来学术研究发展迅猛,投入逐年增大,软硬件环境日趋成熟,正在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学术科研体系。他也表示了期待与学院有更加深入的合作。
学院党委书记林松涛介绍了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和学校人才项目简况。他指出,机电院近年来坚持引育并举,对内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对外加强人才特别是海外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求打造一支力量雄厚、结构优化的多元化教师队伍。从国家级、省部级到校级都有形式灵活、面向各类人才群体的人才支持计划,能够为有志来校工作的优秀学术人才提供菜单式服务,量身打造合适的工作模式,提供完善的资源保障和良好的学术环境。林松涛结合于长斌博士的个人具体情况,列举了一些适合于长斌博士申请的人才项目,代表学院诚邀于长斌博士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并承诺学院会为他做好全程服务;其次他希望于长斌博士能在人才培养、学生交流、教师访学等方面提供帮助,推动学院的国际交流合作;最后,希望于长斌博士能发挥自己的学术影响力,积极推荐优秀人才加盟我院。
随后,于长斌博士向相关学科团队及师生代表做了名为“全自主无人机编队飞行控制:理论与应用”的学术报告。于长斌博士从群体智能出发,介绍了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协调问题, 通过引入刚性图的概率,从工程实际出发深入分析了有向刚性图下的编队控制问题, 并将刚性图论应用于目标定位等问题,以及在全自主多旋翼无人机中的应用。基于多年的理论研究经历和工程应用经验,于长斌博士的学术研究思路独特、高度创新,在其研究领域中独树一帜,极大的拓展了参会师生的科研思路和学术视野,赢得了在场师生的广泛认同。
报告会后,于长斌博士对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认真细致的解答,并与相关科研团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和交流。整场论坛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落下了帷幕。
于长斌博士简介:
于长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学博士,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终身教授(Reader),曾任工学院副院长,多年以来从事多智能体控制理论相关研究以及无人自主机器人系统相关研发,目前已在《Automatica》、《IEEE TAC》、《IJRNC》等国际SCI杂志上发表期刊论文60多篇,第一作者论文最高单篇引用13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9项,其中5项已获授权(含美国专利1项)。
获得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面上项目4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涉及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在国内外主持的科研经费累计折合人民币超过2000万元。
培养博士后4名,独立指导博士生7名,作为副导师合作指导博士生6名,作为海外合作导师指导中澳联合培养博士生6名,先后有多名学生在SCI一二区期刊和国际一流会议发表论文,并有多人次获得各类国际会议学生最佳论文等奖项。已培养博士毕业生中8名(含合作指导)获得海外知名高校或国内985高校教职或国家级科研机构正式职位,3人次获得中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人获聘正教授。
学术任职
SCI一区期刊,国际鲁棒与非线性学报(IJRNC)责任编辑(Subject Editor)
澳大利亚工程学会会士(Fellow of IEAustralia, College of ITEE 信息与电子学部)
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技术委员会委员(IFAC Technical Committee Member)
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级会员,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青年科学家俱乐部会员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分论坛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维嘉)12月22日上午,首届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分论坛(IFHS2016 SPOE Sub-forum)如期举行,7位来自海外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参加了分论坛活动并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学院领导班子、各科研团队负责人、相关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
领导班子与青年学者座谈
在学术论坛正式开始前,海外青年学者于西大楼Ⅲ-421会议厅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座谈会,学院领导班子及教师代表参与了座谈交流,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杨光暐主持。会上,学院副院长邵晓鹏从人员结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部分内容,为远道而来的各位海外青年学者全面地介绍了学院的整体情况。杨光暐谈到,尽管学院成立时间不长,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学科底蕴厚重,学术气氛浓厚,行业特色鲜明,近年来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学院长期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发展的中心位置,通过“完善制度、营造氛围、党政合力、全员参与”的人事人才机制,形成了重储备数量、重引进质量、重人才培养的全周期人才体系,在工作中十分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和国外人才引进。现阶段的学校大环境、学院小环境都为回国工作的海外青年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对于回国工作者,学院将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工作、科研、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
随后的学术报告基于物理学和光学两个学科分组进行,7位青年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学术重心、科研经历、项目实践情况等分别做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整个学术论坛亮点频出,气氛热烈,交流不断。
光学组方面共有四位青年学者作了学术报告。
德国卡尔斯鲁厄工学院的青年学者郜鹏博士以“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成像技术”为题,深入浅出地为在场师生讲解了荧光显微成像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从实际需求出发,以理论模型为基础、数据分析为手段详细地介绍了国际前沿的STED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STED技术如何应用在荧光显微成像领域提高成像分辨率。
卡尔斯鲁厄工学院郜鹏作学术报告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学者肖泽云博士主攻纳米电子学领域,以“从结构到应用新型有机半导体领域的一些探索”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肖泽云博士从理论出发,以实验总结,为与会师生介绍了有机半导体可设计、可印刷、柔韧性好等优势特性与前景应用特点。通过深入的原理分析,依次介绍了材料性质操控的实例。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肖泽云作学术报告
法国高等工艺技术大学林振教授以“下一代纳米光电激光器件”为题,为师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以纳米光电激光器件的设计过程为引导,激光谐振理论为依据,图文并茂地为与会师生介绍了纳米光电激光器件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点。
法国高等工艺技术大学林振作学术报告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陈星博士就“Atomistic Description of Nanoplasmonics: From Field To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为题,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通过引证大量实验室数据,对比经典电动力学模型,提出了自己的CD-DIM (coordination-dependent discrete interaction model) 模型。并针对这一模型,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生动清晰地为师生们展示其模型原理。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陈星作学术报告
物理学组方面共有三位青年学者作了学术报告。
德国科隆大学王秩伟博士介绍了拓扑材料的特性以及如何生长拓扑单晶材料TlBixSb1-xTe2,并对目前正在进行研究的新超导体TlxBi2Te3的物性特征进行了深入介绍。通过详细的数据以及直观的图片展示,王秩伟向与会师生介绍了自己所在课题组利用传统熔融法合成的TlBixSb1-xTe2单晶材料,并观察到随成份变化,材料在低温下表现出的绝缘体特性以及巨负磁阻效应。
德国科隆大学王秩伟作学术报告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王辉博士介绍了其在量子超导计算材料、新型下一代传感器核心材料FeGa合金、谷电子学、新材料内部结构演化机制等方面的工作。王辉及其课题组给出了其在费米能级附近的波函数计算,利用基因遗传算法去搜索晶体的稳态项,并研究了其力学性能、晶体表面性质,为FeGa合金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王辉作学术报告
德国科隆大学杨帆博士介绍了其近年来的工作重心,拓扑绝缘量子器件。从拓扑绝缘量子器件的应用背景着手,杨帆介绍了其课题组对拓扑绝缘体特有性质的研究以及如何设计和制备基于拓扑绝缘体的新型量子器件。基于拓扑绝缘体特有性质的研究,杨帆同时介绍了其在拓扑绝体器件上制备的高性能栅电极,包括背底栅电极、顶栅电极以及双栅电极。该工作为新型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德国科隆大学杨帆作学术报告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各位青年学者与在场师生积极互动,充分交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教学相长,达到了良好的效果。青年学者们多元发散、以点带面的开阔思路,诙谐幽默、准确严谨的表达风格,治学求实、不懈追求的科研精神获得了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
会后,在教师代表的陪同下,青年学者还参观了学院部分实验室,与相关科研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学院“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分论坛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何燕芝)12月22日上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计算机学院分论坛在北校区顺利开幕。论坛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份,一是来自于英国利兹大学的张志强、日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的高俊涛为学院师生做报告,二是四位受邀学者,即来自于美国盐湖城的李飞飞、奥地利的刘健以及张志强、高俊涛和学院师生座谈交流。计算机学院院长王泉、党委副书记党文学、教师代表以及100余名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全程由计算机学院院长王泉教授主持。
首先,在北校区阶教101,王泉教授代表学院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此次分论坛旨在增进交流和学习,开阔眼界,提高大家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张志强为学院师生做了题为“From wearable human motion analysis to wearable rehab robot”的学术报告。张志强博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康复机器人的理论以及应用。他讲到,人体运动捕捉技术已经被应用于病人生物力学的分析,相比传统的基于视觉的运动跟踪系统, 这种捕捉技术基于微型惯性传感器,并结合生物力学模型和传感器融合算法,不受任何空间限制,能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这为物理治疗的介入、手术结果、治疗和康复疗效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当然,基于可穿戴惯性传感器跟踪系统的实际应用,仍有许多技术障碍,这是我们大家继续努力的方向。
高俊涛为大家做了题为“Optimal Scheduling for Incentive WiFi Offloading under Energy Constraint”的报告。高俊涛讲到,在大数据时代,缓解蜂窝网络的繁重的业务负担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的主要难题。由于分组到达具有随机性,以及用户移动终端设备在连接WIFI网络时具有间歇性,另外无线链路状态的时变性,对WIFI网络的调度造成了挑战。为了在保障用户的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障队列稳定性和能耗约束问题,首先将问题定位为随机优化问题,提出能量约束下的最优调度策略,解决在移动网络分组传输出现延迟时,等待接入网络的设备具体的链路选择。最后,通过模拟仿真验证OPEC调度策略可以实现无线网络最大效率的使用,同时保持队列稳定并满足能耗约束,有效解决稳定性和能耗约束等实际问题。
随后,参会学者与计算机学院师生代表在主楼四区107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谈。王泉院长从学院发展历程、科研平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介绍了学院情况;党文学副书记介绍了学校和学院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欢迎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到计算机学院建功立业,并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参会学者和大家就相互关心的学术问题、学科发展、人才引进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参会学者和计算机学院师生表示,通过本次论坛活动大家获益匪浅,双方将继续增进交流和进一步合作。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分论坛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巩妙音)12月22日,作为“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分会场之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学术报告交流会在北校区新科技楼609会议室圆满举行,应邀而来的海外学者曾凯、王宇、李岩、蒙威志分别作了学术报告。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执行院长李晖教授,陈晓峰教授、李兴华教授、闫峥教授、王子龙副教授,以及网信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陈晓峰教授主持。
学术报告会现场
李晖院长在致辞中简要说明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的发展历史和工作成绩,重点就获得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获批“移动互联网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立西电-360网络安全创新研究院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各类平台的建立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他说到,希望能加深与海外优秀学者的交流合作,欢迎有志学者来校任教,合力为国家的网络安全事业谋求新发展。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执行院长李晖致辞
来自乔治梅森大学的助理教授曾凯、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研究院王宇、高级数字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工程师、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山分校助理研究院李岩及丹麦理工大学的助理教授蒙威志分别作了题为“Hardening Cybersecurity at Physical Layer in Wireless Network”、“Automatic Network Traffic Classification”、“When Face Authentication Meets Online Social Network:Challenge and Defense”、“Can you trust your charger? Towards an emerging charging attack on mobile devices”的学术报告。
曾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无线设备变得丰富多样,无线网络安全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而现有密码学在无线网络安全方面并不完全适用,他以此为问题导向开展了物理层安全的研究,运用物理型天线或信道特性来增强或实现无线安全,解决密码学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王宇研究员认为目前产生的巨大的网络流量对网络流量的控制、安全和分析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为每一个IP流打造类别的标签,通过分类结果对不同的流量应用不同的安全措施或优先级;李岩研究员在报告中讲解了社交网络中人脸识别技术中安全问题的一些挑战和防御;蒙威志教授针对越来越多的移动充电器安全漏洞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对策。
曾凯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王宇研究员进行学术报告
李岩高级研究工程师、助理研究员进行学术报告
蒙威志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在报告会中,我院师生与四位华山青年学者就网络安全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我院师生的科研方向与国外学者的重点及前沿研究课题有着高度的默契,这得益于我院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及人才培养成果。我院拥有信息安全国家级教学团队;并拥有国内首个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111基地”——移动互联网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中心和先进编码理论中心)和陕西省网络与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与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开展了学术交流,拥有多项国际科研合作研究项目,不断打造国际化的科研氛围。
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分论坛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雷毅敏 卢琳)12月20日至22日,由陕西省委省政府主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承办的“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for HUASHAN Scholars)暨陕西省首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分会场在南校区如期顺利举行。本次论坛旨在汇聚海内外优秀学者与我校相关学科和教师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与合作,在前沿科技及热点研究领域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全面了解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政策体系。
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承办了此次“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材料分会场。12月22日上午,来自于芝加哥大学、东北大学(美国)、墨尔本大学、埃默里大学、沙特阿拉伯国王科技大学、新加坡材料与工程研究院、西班牙马德里高等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7位优秀的国际青年学者在位于南校区的G118报告厅与学院师生汇聚一堂。
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副院长马晓华教授主持了此次会议。他首先代表学院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青年学者们热忱的欢迎。马晓华谈到,材料学科的青年学者论坛分会场是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携手青年学者进行思想交流、学术探讨、展示自我和共同提高的重要平台。作为一个成立不久的新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更加诚挚地欢迎和邀请来自海外的优秀青年学者共谋学院发展大计,希望能与各位有志青年一起努力,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材料学科的发展去奋斗。随后,他从学院发展概况、科学研究及平台建设三方面为参会青年学者作了系统介绍,并与他们分享了学院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紫外与深紫外LED材料与器件、物理瞬态电子材料与器件、二维新材料(MX2)以及绿色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等方面有影响力的理论和关键研究和技术成果。最后,马晓华再次阐述了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理念,欢迎广大青年才俊加入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这个大家庭,与学院共谋发展。
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武庆贺博士以《有机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性能研究》为题拉开了本次会议的序幕。他介绍了有机太阳能电池(OPV)相比于硅基太阳能电池有绿色环保等诸多优势,然而,该类电池的电子受体材料PCBM的高昂成本促使人们寻求成本低且高效的电子受体材料来代替PCBM。他尝试设计了诸多平面性好的电子受体材料,其中α位取代的苝二酰亚胺受体材料因为电子离域效应,可提高电子的迁移率,增加电子空穴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克服电子空穴之间的库仑力,从而使太阳能电子器件性能数据提升至8.5%。他研究了影响有机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效率的因素,包括:(1)分子共轭骨架的扭曲;(2)引入多个受体单元促使电荷离域;(3)分子共轭骨架的刚性。
邰艳龙博士,来自于沙特阿拉伯国王科技大学,他以《自转移制备超薄PVDF基柔性电子器件》为题介绍了他在柔性/印刷电子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介绍了柔性、印刷电子产业的巨大前景,认为未来印刷电子产业将达4000亿美元市场规模,与硅基电子产业相当,甚至更大。在该领域,印刷增材工艺对墨水的性能和对基底的表面特性要求很高,激发了科研界寻求一种成本更低、更加绿色、更加简单而且适合大规模制备的工艺。他提出的PVDF自剥离技术,可通过调节各层之间的粘结力、温度、湿度,从而实现高效完整的剥离电子器件。该技术可应用于无线湿度感知系统以及超薄柔性存储器件。
王志广博士就题为《磁电耦合的机理研究与器件开发》为与会人员介绍了他在美国东北大学和麻省总医院的研究工作。他研究了磁电耦合材料的电学与磁学参量的相互调控性,并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成功的应用于磁堆积存储。基于磁电耦合原理,通过电场调控可实现磁畴翻转,从而得到更低功耗和更高集成度的存储单元。另外,他利用微加工技术微加工技术制备了100微米尺寸的磁传感阵列探针与柔性磁传感器,探索和开发了此类传感器在大脑活动行为探测等生物医学方向的应用。
毕业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李嘉烨博士,跟大家分享了他在墨尔本大学的研究成果。此次报告他以《Size-precise Synthesis of Nanoclusters for Their Potentital Application in Catalysis and Device》为题,介绍了纳米团簇和纳米颗粒的尺寸效应和尺寸精准调控的理论研究。对于传统的纳米团簇和颗粒的制备工艺而言,配位设计、动力学控制以及还原剂的选择对于尺寸的精准调控非常关键。他举例说明了基于以上三因素可控合成的催化剂可高效地应用于催化剂和光致发光活性材料。
万金涛,博士后研究员,目前就职于西班牙马德里高等研究院材料研究所。他以《Towards Sustainalble, Biobased Epoxy Resin with Advanced Properties》为题介绍了他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环氧树脂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材料。传统的环氧树脂材料是利用石油资源合成,万金涛采用了更加绿色环保的生物基材料合成环氧树脂。他利用丁香酚等生物基材料合成环氧树脂,具有足够高的反应活性。通过有效的分子设计手段,可赋予丁香酚基环氧树脂体系较高的刚性、阻燃性、热-机械性能、介电性能等。他指出,丁香酚可望为开发用于电工、电子等高技术领域的高性能环氧材料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特别是在绝缘和低介电材料领域。
来自新加坡材料与工程研究院的柯晴青研究员带来了题为《缺陷调制材料的性能以及应用》的学术报告。她从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性能两方面阐述了点缺陷对于材料性能的影响,以BiFeO3材料为例,证实了材料体系内点缺陷的钉扎作用对于材料的疲劳性能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控制材料内部点缺陷的排布方式,可实现对材料的阻态的调节,最终实现材料在电制开关领域的应用。在超级电容器领域,当有效的控制纳米催化剂体系中Charge-Defects,电容器性能将得到很好的改善。
宋杰博士以《Solar Enegy & Nanomedicine》为题介绍了他在无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领域的研究成果。他提出了地球上含量丰富的金属的氧化物纳米团簇分子材料的合成新策略,这些新型的纳米材料可以快速高效地将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并针对体内氧化还原平衡选择性地杀死癌细胞,一方面可用于发展新型的小分子均一催化剂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同时,这类材料亦可作为癌症治疗的纳米诊断新策略。
随后,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的优秀教师也与参会师生分享了他们的科研工作和成果。李培咸教授作了题为《氮化物半导体器件材料技术》的大会报告。他指出,紫外LED高的光子能量需要高Al组份的AlGaN材料作为基础材料,同时需要高的p型掺杂提供足够的空穴形成复合发光。其中,高质量、低缺陷AlGaN材料生长和p型掺杂是世界难题。他提出的表面反应增强脉冲式生长方法,可以实现了不同反应物质的分时输运,从而大幅降低气相预反应,最终得到的材料指标具有国际领先水平。针对紫外LED整体结构中复杂应力的问题,李培咸提出基于脉冲生长方法的超晶格应力掺杂调制结构,可极大地提升器件发光效率和器件抗静电能力。对于该法所得的低缺陷密度AlGaN材料势垒层,其载流子限域效应得到提高,从而实现高的紫外功率和低的反向漏电。
王宏副教授带来了题为《Degradable Resistive Switching Memory Devices》的精彩报告。他针对目前传统电子产品对于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强调了瞬态电子器件概念的提出旨在电子器件在结束使用后,可绿色降解,最终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由于蚕丝蛋白材料是生物兼容、可降解,而且具有独特的电学性能,王宏将此类材料研究应用于阻变存储器、阈值开光以及柔性器件方面的应用。基于蚕丝蛋白的电子器件,可通过调控电压,实现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该类型器件还具有轻薄型、可穿戴性、人体可吸收的特点,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白晓霞博士作了题为《新型导电聚噻吩自修复涂层防腐性能研究》的报告。她的工作是开发导电聚合物材料在新型、性能优异的金属防腐材料方面的应用。她提出导电剂的使用,可以解决费米能级不匹配问题。导电剂活化聚(3,4-二氧乙基噻吩),可以提高其有效利用率,实现缓蚀剂有效释放,可有效阻止金属腐蚀的进程。另外,聚(3,4-二氧乙基噻吩)极化作用对于提高金属腐蚀电位有着显著的影响,对于金属防腐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次“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材料学院分会场共作主题报告10个,展示了海外青年学者和材料学院教师在材料领域的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与会师生与青年学者展开了深入探讨,交流了材料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应用,共同探索材料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此次盛会的召开,促进了学院与国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拓展了学院师生的学科视野,激励科技工作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抓前沿、重基础,希望学院未来可以携手这些青年才俊更快的推动材料研究领域的发展。
微电子学院“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分论坛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韩光)12月22日,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微电子学院分会场在北校区东大楼221报告厅隆重举行。上午8:30,微电子学院全体班子成员及部分教师代表会见了来自海外知名高校的7位微电子领域的青年学者。微电子学院党委书记赵树凯教授代表学院致欢迎词。院长张玉明教授向与会青年学者介绍学院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未来规划,并就学科建设、学科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综合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
微电子学院党委书记致欢迎词
微电子学院院长张玉明介绍学院总体情况
会见结束后,各位参会学者分两组就微电子领域的热点及前沿问题作学术报告。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汪巍作了题为《锗锡在后摩尔时代的应用及展望: “More Moore (深度摩尔)”和"More than Moore(超越摩尔)》的报告;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博士后赵超作了题为《高性能氮化物发光器件》的报告;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李鹏程作了题为《有机光电子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的报告;美国圣母大学物理系及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常驻助理、博士后研究员董思宁作了题为《新型磁性半导体及复合结构薄膜的生长和物性研究》;日本德岛大学特聘助理教授卢翔孟作了题为《太赫兹器件的外延生长及制备》的报告;拉筹伯大学讲师祁东晨作了题为《金刚石表面掺杂与器件》的报告;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研究员黄同德作了题为《GaN微波功率器件的性能优化和功率放大器设计》的报告。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汪巍作学术报告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博士后赵超作学术报告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李鹏程作学术报告
美国圣母大学物理系及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常驻助理、博士后研究员董思宁作学术报告
日本德岛大学特聘助理教授卢翔孟作学术报告
拉筹伯大学讲师祁东晨作学术报告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研究员黄同德作学术报告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分别参观了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周岐发教授的实验室,之后在东大楼321会议室进行了座谈,就参会学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及后续合作进行了探讨。
数学与统计学院“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分论坛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马慧)12月22日上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数学与统计学院分论坛在南校区信远楼二区206报告厅召开,荷兰内美亨天主教大学何雪辉研究员、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王新辉博士后研究员应邀参加论坛并作学术报告,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刘三阳、院党委书记高俊亮及相关研究领域教师、研究生参加了论坛,论坛由院长助理李小南主持。
会场
何雪辉
王新辉
何雪辉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Healthcare in next steps--- Personalized treatment,着重介绍了精准医学的概念及应用前景。报告指出,精准医学可以整合和转化当今一切先进技术和理念,对目前一些难以攻克的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进行精准(基因检测、分子影像、纳米技术、细胞病理、免疫组学)分类、分型,对疾病做出“精准”诊断,制定出个体化很强的“精准”诊治方案,以达到对患者风险的“精准”分层,对药物的“精准”应用,对疗效的“精准”评估,对预后的“精准”预测,最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和医疗成本。何雪辉还引入具体实例介绍了精准医学研究中涉及的生物学机理、生物信息学方法和模型、大数据分析等,指出精准医学为创新现代医学指明了方向,开启了个体化医疗的新时代。
王新辉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Challenges and bioinformatics tools in precision medicine,主要介绍了精准医学中的生物信息学方法。报告首先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生物信息学研究涉及的一些数学模型(如马尔可夫模型、贝叶斯统计、网络模型等)及常见预测算法(如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智能学习算法等),并对各种算法的优势及不足进行了分析,随后分享了他所在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而对生物信息学前沿发展方向和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展望,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和热烈讨论。
报告会后,学院领导与两位学者就学校人才政策、高层次人才申报、科研项目合作等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电子工程学院“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分论坛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贠琳红)2016年12月22日上午9点,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之电子工程学院分论坛在北校区图书馆西裙楼报告厅顺利拉开帷幕,来自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甄先通、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常晓军受邀参加学院分论坛,并分别为大家作了题为“Multi-Target Regression via Robust Low-Rank Learning”和“Exploring Semantic Concepts for Complex Event Analysis in Unconstrained Videos”的学术报告。电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徐克、教学副院长苏涛、人事副院长孔东、教师代表以及200余名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会议由孔东主持。
论坛伊始,徐克代表学院对两位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两位学者的履历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他指出此次分论坛旨在提高同学们对于科研的积极性,提高同学们向青年学者学习的意识。
论坛会上,甄先通博士和常晓军博士分别系统地介绍了其团队在机器学习、医学图像分析以及视频分析等领域的最新进展。甄博士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多目标回归模型在医学图像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其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向模型中引入低秩约束,从而强化模型输出之间的相关性,有效提高多目标回归模型的性能。此外,甄博士还参考了不同的方法,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多目标回归方法的合理性。常博士的报告则从事件检测的概念开始介绍,介绍了事件检测中的主要应用以及挑战;重点介绍了他们最近提出的基于深度网络的事件检测模型,并详细地介绍了各模块的功能;报告最后他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团队的视频检测系统。
在互动提问环节,两位博士对与会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其严谨的科研态度、开阔的科研视野受到了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现场学术气氛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报告让自己感受到了机器学习、图像分析的魅力,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随后,参会学者、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教师代表等一行来到学院100号楼会议室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孔东首先从历史沿革、机构组织、发展现状、杰出校友以及发展目标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院情况;接着,徐克着重介绍了学院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他说学院非常重视人才建设,期待青年才俊们的加盟;随后学院光电系教师代表、智能所教师代表同参会学者就彼此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参会学者对电院的实力表示充分肯定,对加盟西电,加盟电院表达了一定的期望。最后,双方均表示愿意在后续沟通中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分论坛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程远)12月22日上午,“华山青年学者国际论坛”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分论坛在南校区G420成功举办,来自美国东芝医学研究所的吕玉杰博士、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周治国博士、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程祥博士和来自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潘怀荣博士为学院师生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分论坛报告会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军诚主持。
会场
合影
学术报告开始之前,杨军诚书记首先就学院的发展情况作了简要汇报,向参会师生隆重介绍了四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并代表学院对他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对他们在生命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绩表示了由衷的称赞,对他们为学院师生精心准备的学术报告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程祥
吕玉杰
潘怀荣
周治国
此后,吕玉杰博士作了题为“多模态分子影像系统及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发展的双模态以及三模态光学分子成像系统,并阐述了系统的当前进展以及生物医学应用。他指出,多模态光学分子断层成像系统的发展不仅能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丰富的成像信息,通过发展先进的成像算法也能极大改善断层成像的质量,因此,分子影像研究关系到新成像系统的研发和新成像理念的生物医学应用,他鼓励研究生积极投身到这一领域中来。
周治国博士的报告题目是“放射组学:过程与进展”的报告,报告简要介绍了放射组学的发展过程和最新进展。他指出放射组学可以从PET、CT、MRI等医学图像中提取和分析大量的定量信息,捕捉重要的特征表型,在实现个性化治疗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近年来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周博士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介绍了放射组学研究工作面临的挑战,自身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临床实验效果。
程祥博士的报告题目为:“靶向SOAT1抑制脑胶质母细胞瘤生长”,他说,胆固醇酯化和脂滴的形成是GBM的新特征,并且含有较多的脂滴的GBM病人存活期较短。研究表明,SOAT1在GBM中高表达,并且在控制GBM中的胆固醇酯化和存储发挥关键作用。靶向SOAT1通过抑制SREBP1调节的脂质合成抑制GBM生长并延长异种移植模型中小鼠的存活。因此,胆固醇酯化和脂滴的形成是GBM的新特征,抑制SOAT1阻断胆固醇酯化是一种通过抑制SREBP1来治疗GBM新的治疗策略。
潘怀荣博士报告题目为:“破译分子对话:植物如何通过与细菌合作获得氮源养分”,在报告中,潘博士提到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豆科植物利用根瘤菌固氮作用获取氮源营养的方式对此类农作物生长非常重要,也避免了施用化学氮肥的危害,但是关于这类植物究竟是如何识别这些可以固氮的有益细菌,并与之合作获得氮源养分的机理却并不清楚。潘博士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共生特异的ANARE蛋白亚型:SYP132A,一种与植物和微生物共生有关的古老的蛋白因子。除此之外,受体类蛋白激酶DM12可能也参与植物感受细菌信号。潘博士指出,随着对于植物和固氮菌共生研究的深入,一旦寻找到引导根瘤菌“入住”植物体并提供氮源营养的方法,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农作物缺氮,以及长期施加化学氮肥的弊端。
座谈会
报告会结束后,学院领导、相关研究室负责人和部分学院教师在G418会议室与四位青年学者进行了交流座谈,就双方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进行了深入探讨,就下一步可能开展的科研合作进行及人才引进等事项达成了初步意向,分论坛会议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