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要闻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校长郑晓静院士在201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时间:2016-09-02 17:22:40来源:党政办公室点击:

永葆情怀 “新”想事成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郑晓静

同学们、同志们:

大家好!

首先代表学校对2016级研究生新同学选择西电、加入西电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祝贺!

每年的开学典礼都是学校和导师们最为开心的时刻之一,虽然它总是在秋季举行,但实际上却是学校新的“春天”的开始:因为不光是你们充满了新的期待,导师和学校更是对你们充满了新的期待!同时,由于你们这批科研生力新军的加入,让整个校园充满了春天般的生机!所以,欢迎你们的到来!同时,在我看来,你们的到来也意味着你们愿意立志与我们一起共同致力于服务国家需求、探索科学前沿、推动社会和技术进步,所以,更感谢你们的到来!

正因为如此,我相信,在座各位对西电都是有所了解的。不过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提及一下学校对学生培养的两个体系:一个是基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本科培养体系,另一个是基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这两个体系的目标要求、方式方法以及实施过程都不相同。前者要求我们的本科生:不要把大学四年读成高四高五高六高七,后者要求你们大家:千万不要把研一研二研三过成大五大六大七,更不能过成高八高九高十。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呢?我想有六个字大家应该时刻谨记并积极付诸实践以不断提醒自己,那就是:研究、创新、创业。

先说一下研究,这个词用得很广,我们经常会看到或者听到领导、老师或者是提供需求和服务的甲方说:哦,你说的这个事嘛,我们要研究研究。很显然,这里的“研究”或多或少是起一种缓冲作用。而我在这里说的“研究”,与你们现在身份中的研究二字更加接近,也与科学研究更相关。更准确地说,是与思考相关、与探索相关。研究需要思考,研究需要探索。如果说研究生只是你们求学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科学研究也只是小部分人的兴趣和职业或者事业的话,那么,我更希望思考与探索能够成为你们每一个人乃至更多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习惯。在我看来,一个民族,如果善于思考和探索的人越多,这个民族就越有希望;一个单位,如果有更多的人习惯于用思考和探索的研究精神来工作,我相信这个单位也一定会发展的更好。就像我们今天的开学典礼仪式,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再说说创新。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要思考、要探索?简单来说,就是想要追求更好:想要对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想要使工程技术更好地服务人类,等等。而实现更好就是一种创新,实现更好的过程就是一种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和进步的过程。然而,创新是不容易的,因为你要比别人、比现在更好,这就必定决定了创新的过程伴随着艰苦。这种“苦”不是单纯的劳累之苦,它是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百思不得其解的焦灼之苦,心力交瘁之苦。这种苦比起酷暑没有空调的宿舍里的闷热难眠,比起食堂饭菜单调难咽和囊中羞涩买不起心仪之物等等,都要更苦。与此同时,创新的过程还始终伴随着失败。前一段时间看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先生在中央电视台讲述他一生的航天梦,有一句话深有感触,大意是,之所以他被选择来当神舟号飞船的总设计师,是因为他是失败次数最多的人。我觉得,这一点儿也不假。

既然那么苦、那么难,为什么还要研究、还要创新呢?的确,因为苦且苦不堪言,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我们国家还是其他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搞研究搞创新的人永远是一小部分,或许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更少。为什么呢?我觉得这里除了天赋,这重要也不太重要,除了机会,这也许比较重要,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上研究生和得到相应的研究条件,但更重要的在于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选择。研究者和创新者就是这样一批人,他们不仅有强烈的好奇心,还有足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是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学术生涯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更是对国家、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此外,还因为理想和自信,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想要在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明天的过程中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理想!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我一定能有所作为的自信!同时,研究者和创新者们也是一群“奇怪”的“享受者”,他们特别喜欢享受那种百折不饶之后的成功所带来的“惊喜”!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意味着无限的可能;越是困难异常的地方,努力才越具有“伟大”的价值和意义。我想,这也许正是研究和创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最后讲讲创业。在我看来,创业绝不简单等于创办企业,它应该包含创建自己的事业。在研究生阶段,通过研究和创新,积累经验、积累成果、成就自己的职业和事业,这就是创业。而这个创业的过程,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地做事,做从来没有人做过或没有做到的“新”的事,扎扎实实地做顶天立地的“实”事,这就是一种科学精神,这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和人人都能做到的。

举一个例子,讲的是西电杰出校友、天宫一号的总师、神舟六号副总师杨宏。杨宏负责的神舟六号,从顺利发射再到成功返回,需要13个分系统、643台设备、40万条语句、82个软件、10万多只元器件无一差错。而这一切是需要在测试厂房内、试验现场、专业实验室,在生产车间、在一线,实实在在地干出来的,所以才有了近乎完美的载人飞船。那么,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是因为他是在实实在在地在做事,我还认为他是始终在有“情怀”地做事。这种情怀就是想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事,而不仅只考虑个人发展;这种情怀就是即使创新困难重重,即使常常面对失败,即使总是条件有限,但却始终毫不犹豫地肩负起国家使命,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而奉献、而拼搏;同时,这种情怀还是无论任何时候,面对国家需求,都从不置身事外,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出自己最强的光、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这就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西电精神培养出来的西电人,这就是包括你们在内的我们所有西电人共同的家国情怀!

同学们,作为新一代的西电人,你们不仅是在为自己的学术生涯奋斗,而是代替整个人类社会向未知世界进发。我衷心地希望你们能够将西电精神发扬光大,能够始终葆有这样的博大情怀,不畏艰难险阻,不徇功名利禄,在国家需要你们中每一个人发展自己的天赋、技能和才智,来解决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时,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做点“新”的事、做点“实”的事、做点我们应该做的事。

同学们,当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学校都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你们尽快成长为富有远见的智者和勇者和创新的强者!面对未来,面对即将开始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我想借我国著名的画家、也是著名的音乐和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善宽以怀,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业。这般,最佳!

勿感于时,勿伤于怀。勿耽美色,勿沉虚妄。从今,进取!

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前程似锦、“新”想事成!

谢谢!

上一条:【组图】西电举行201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下一条:西电开展新学期本科教学运行检查工作

校长郑晓静院士在201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6-09-02 17:22:40来源:党政办公室点击:我要评论:

永葆情怀 “新”想事成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郑晓静

同学们、同志们:

大家好!

首先代表学校对2016级研究生新同学选择西电、加入西电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祝贺!

每年的开学典礼都是学校和导师们最为开心的时刻之一,虽然它总是在秋季举行,但实际上却是学校新的“春天”的开始:因为不光是你们充满了新的期待,导师和学校更是对你们充满了新的期待!同时,由于你们这批科研生力新军的加入,让整个校园充满了春天般的生机!所以,欢迎你们的到来!同时,在我看来,你们的到来也意味着你们愿意立志与我们一起共同致力于服务国家需求、探索科学前沿、推动社会和技术进步,所以,更感谢你们的到来!

正因为如此,我相信,在座各位对西电都是有所了解的。不过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提及一下学校对学生培养的两个体系:一个是基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本科培养体系,另一个是基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这两个体系的目标要求、方式方法以及实施过程都不相同。前者要求我们的本科生:不要把大学四年读成高四高五高六高七,后者要求你们大家:千万不要把研一研二研三过成大五大六大七,更不能过成高八高九高十。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呢?我想有六个字大家应该时刻谨记并积极付诸实践以不断提醒自己,那就是:研究、创新、创业。

先说一下研究,这个词用得很广,我们经常会看到或者听到领导、老师或者是提供需求和服务的甲方说:哦,你说的这个事嘛,我们要研究研究。很显然,这里的“研究”或多或少是起一种缓冲作用。而我在这里说的“研究”,与你们现在身份中的研究二字更加接近,也与科学研究更相关。更准确地说,是与思考相关、与探索相关。研究需要思考,研究需要探索。如果说研究生只是你们求学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科学研究也只是小部分人的兴趣和职业或者事业的话,那么,我更希望思考与探索能够成为你们每一个人乃至更多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习惯。在我看来,一个民族,如果善于思考和探索的人越多,这个民族就越有希望;一个单位,如果有更多的人习惯于用思考和探索的研究精神来工作,我相信这个单位也一定会发展的更好。就像我们今天的开学典礼仪式,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再说说创新。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要思考、要探索?简单来说,就是想要追求更好:想要对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想要使工程技术更好地服务人类,等等。而实现更好就是一种创新,实现更好的过程就是一种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和进步的过程。然而,创新是不容易的,因为你要比别人、比现在更好,这就必定决定了创新的过程伴随着艰苦。这种“苦”不是单纯的劳累之苦,它是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百思不得其解的焦灼之苦,心力交瘁之苦。这种苦比起酷暑没有空调的宿舍里的闷热难眠,比起食堂饭菜单调难咽和囊中羞涩买不起心仪之物等等,都要更苦。与此同时,创新的过程还始终伴随着失败。前一段时间看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先生在中央电视台讲述他一生的航天梦,有一句话深有感触,大意是,之所以他被选择来当神舟号飞船的总设计师,是因为他是失败次数最多的人。我觉得,这一点儿也不假。

既然那么苦、那么难,为什么还要研究、还要创新呢?的确,因为苦且苦不堪言,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我们国家还是其他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搞研究搞创新的人永远是一小部分,或许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更少。为什么呢?我觉得这里除了天赋,这重要也不太重要,除了机会,这也许比较重要,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上研究生和得到相应的研究条件,但更重要的在于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选择。研究者和创新者就是这样一批人,他们不仅有强烈的好奇心,还有足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是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学术生涯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对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更是对国家、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此外,还因为理想和自信,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想要在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明天的过程中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理想!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我一定能有所作为的自信!同时,研究者和创新者们也是一群“奇怪”的“享受者”,他们特别喜欢享受那种百折不饶之后的成功所带来的“惊喜”!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意味着无限的可能;越是困难异常的地方,努力才越具有“伟大”的价值和意义。我想,这也许正是研究和创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最后讲讲创业。在我看来,创业绝不简单等于创办企业,它应该包含创建自己的事业。在研究生阶段,通过研究和创新,积累经验、积累成果、成就自己的职业和事业,这就是创业。而这个创业的过程,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地做事,做从来没有人做过或没有做到的“新”的事,扎扎实实地做顶天立地的“实”事,这就是一种科学精神,这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和人人都能做到的。

举一个例子,讲的是西电杰出校友、天宫一号的总师、神舟六号副总师杨宏。杨宏负责的神舟六号,从顺利发射再到成功返回,需要13个分系统、643台设备、40万条语句、82个软件、10万多只元器件无一差错。而这一切是需要在测试厂房内、试验现场、专业实验室,在生产车间、在一线,实实在在地干出来的,所以才有了近乎完美的载人飞船。那么,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是因为他是在实实在在地在做事,我还认为他是始终在有“情怀”地做事。这种情怀就是想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事,而不仅只考虑个人发展;这种情怀就是即使创新困难重重,即使常常面对失败,即使总是条件有限,但却始终毫不犹豫地肩负起国家使命,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而奉献、而拼搏;同时,这种情怀还是无论任何时候,面对国家需求,都从不置身事外,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出自己最强的光、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这就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西电精神培养出来的西电人,这就是包括你们在内的我们所有西电人共同的家国情怀!

同学们,作为新一代的西电人,你们不仅是在为自己的学术生涯奋斗,而是代替整个人类社会向未知世界进发。我衷心地希望你们能够将西电精神发扬光大,能够始终葆有这样的博大情怀,不畏艰难险阻,不徇功名利禄,在国家需要你们中每一个人发展自己的天赋、技能和才智,来解决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时,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做点“新”的事、做点“实”的事、做点我们应该做的事。

同学们,当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学校都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你们尽快成长为富有远见的智者和勇者和创新的强者!面对未来,面对即将开始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我想借我国著名的画家、也是著名的音乐和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善宽以怀,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业。这般,最佳!

勿感于时,勿伤于怀。勿耽美色,勿沉虚妄。从今,进取!

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前程似锦、“新”想事成!

谢谢!

责任编辑:付一枫
本月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