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学习参考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学习参考》2005年第2期(总第34期)
时间:2005-03-28 13:59:17来源:点击:
  
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采取网络视频会与集中座谈会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开幕式采取网络视频会的形式,主会场设在教育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立分会场;开幕式之后,各地、各校分别召开研讨会;然后,各地派代表到北京集中讨论,交流认识和意见;最后,举行网络视频的闭幕式。采取这样的形式,主要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干部和教师参加会议,直接了解会议的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拓思路,共同研究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加强教学工作。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会上印发给大家的会议主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就是根据这个主题起草的,希望大家进行广泛深入地讨论,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这份主文件将作为2005年的1号文件下发,以指导高等学校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推动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主文件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总要求,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主文件明确提出当前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基本举措: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
  
  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新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学校寄予厚望,广大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广大青年学生有强烈的成才渴望,政府和群众花了那么多感情、那么多精力和那么多财力,把孩子送到高等学校,就是希望受到良好的教育。质量上去了,学生成才了,人民群众就满意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也就得到满足了。因此,各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回顾过去六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说是气势恢弘,波澜壮阔,开创了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超过两千万,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19%,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1998年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108万,而今年招生超过440万,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翻了两番。在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在提高,学术水平在提高,国际地位在提高。比如,2003年全国高校科技经费比1996年增加了5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与我国签订了学位学历互认协议;我们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大学校长论坛,40多个国际顶尖大学的校长参加了论坛,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巨大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这些成就举世瞩目,让国外同行感到十分惊讶和不可思议,认为我们创造了奇迹。这几年的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成效最明显、积累经验最丰富的成功探索,为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当然,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改革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这样一次历史性跨越,也自然要面对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现。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存在的问题,克服面临的困难,坚定信心,继续前进。
  
  应该看到,高等教育在前一个阶段快速发展过程中,质量是有保证的,总体情况也是好的。教育部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1998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对高等学校加强教学工作起到了突出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4号文件,就加强教学工作明确提出12条针对性很强的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我们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开展“高等学校名师奖”的表彰奖励,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积极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的各项政策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保证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宗旨,坚持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同志们深切地认识到: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在高等学校日常工作中处于中心的地位。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几年来,我们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贯彻“八字方针”,就必须一方面坚持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尤其要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我们要将工作重心由前一阶段高度重视规模发展,转移到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由于教学工作在提高质量中处于突出地位,因此,在工作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尤其要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更是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当然,我们在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正视当前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学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教学管理相当薄弱,三是教学改革亟待深入。从根本上讲,还是质量意识淡薄,在某些地区、某些高校,轻视教学、忽视质量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因此,首要的任务还是增强质量意识,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坚决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在实现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重心转移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花大力气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切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大教学投入,二是强化教学管理,三是深化教学改革。针对教学投入严重不足,要切实加大教学投入力度;针对教学管理相当薄弱,要不断强化教学管理;针对教学改革亟待深入,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要真正把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财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来,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四个重要关系
  
  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用辩证的方法认识和处理好诸多内外部关系。在这里,我着重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角度,谈当前应该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的四个关系。
  
  第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三年前,教育部党组提出了将“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作为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的思路就是:一方面,实力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把握好发展的节奏,解决好怎样发展的问题,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矛盾,其中,要高度重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当前,要特别注意提高质量,把它作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不要一谈到工作重心的转移,就形成一种误解,以为是要否定以前的工作了。我们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是为了完成新阶段的任务,而不是否定前一阶段的成绩,前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正确的,下一阶段根据形势发展实行工作重心的转移也是正确的。这里,我想谈一谈四点认识:第一点,在前一阶段里,高等教育的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绩巨大、方向正确,意义极其深远;第二点,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规模还要持续发展,但是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第三点,在过去六年快速发展过程中,教学质量是有保证的,总体情况是好的;第四点,下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要放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使质量更好。我认为,这四点认识就是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四点认识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在扩大规模上,我们要充分肯定前一阶段发展成绩巨大、方向正确,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还要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在提高质量上,我们要看到前一阶段的质量总体上是好的,下一阶段我们还要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能因为现在强调发展的节奏就否定前面的跨越式发展,也不能因为现在高度重视质量而把前面的质量说得一塌糊涂。这里,我还要说一说关于质量的两点看法:一是中国本科教育的质量是好的,总体而言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我们的本科教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各有优劣,我们确有很多需要追赶的方面,但就总体而言,就主要方面而言,我们的本科教育质量是好的。二是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不能简单地用“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苛求”“大众化”阶段的教学工作,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质量标准也要与时俱进。
  
  高等教育必须持续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中央去年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上看一个国家有没有希望,最终还是看这个国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就我国的高等教育来看,现在的毛入学率才19%,离现代化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从根本上讲,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素质很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素质很高,就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从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必须依靠教育的发展。所以,在发展的问题上,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坚决不能动摇。
  
  数量和质量始终是一对矛盾,它们是互相对立的,但它们也是互相依存的。一方面,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基本的质量;另一方面,没有质量的数量,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人们一直都在追求数量和质量的辩证统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我国在前一阶段也面对了这样一个突出的问题。然而,我们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对这个问题处理得更好一些,因此外国朋友说我们创造了奇迹,这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时间这么短、投入这么少、发展这么快,是一个奇迹;二是在如此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保证了质量,也是一个奇迹。
  
  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就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要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高等教育的规模还要进一步发展,同时,质量更要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也必须是一个高质量的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提高质量成为了工作的重心,必须进一步强化我们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这就是高等教育发展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辩证关系。
  
  第二,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在中国,需要也必须强调高等教育的统一性,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优势。高等教育的统一性是国家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性质所决定的。高等教育的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服务方面。高等学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按照这一宗旨,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服务社会,都应统一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上来。只有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才是最好的高等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有价值的高等教育。第二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是要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具体到专门人才培养规格,应有基本质量标准,也就是《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学历学位教育的学业标准。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有类型和层次之分的,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专门人才。进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样的,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这就要求各高等学校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来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确立各自的发展方向,建设不同类型的学校,同时,形成自己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质量标准。
  
  在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统一性是在多样化基础上的统一,多样化则是在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高等学校要认真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重视二者的有机结合。强调统一性并不是束缚手脚、限制发展,鼓励多样化也不是放任自流、盲目发展。而实现二者辨证统一的关键是“特色”,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高等学校要准确判断和把握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各自的科类和层次中,科学定位、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我们既要防止因重视多样化发展而忽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又要防止因追求统一性而带来的“模式趋同”和“千校一面”。
  
  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达不到国家统一要求的高等学校肯定不是合格的学校,但高水平的学校一定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校,肯定不只一种类型,不只一种模式,各高等学校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在各自的科类和层次中努力办成高水平的学校。这就是高等教育统一性和多样化的辩证关系。
  
  第三,“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理好“成人”和“成才”的关系,对高等学校来说十分重要。今年,教育领域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8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16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了加强德育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两次联合发布文件,两次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充分说明中央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教书育人工作,摆正“成人”和“成才”二者之间的关系。
  
  “成人”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就是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良好品德、过硬本领、健康身体的人才。
  
  “成才”就是要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武装大学生,使他们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毛主席有一句非常精辟的定义:“学生以学为主”。教学工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的基本手段、主要渠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明确、坚持、不能动摇。学生在学期间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学好本领,掌握真才实学,否则就无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未来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要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就必须把既“成人”又“成才”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顶天”,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激情,有坚定正确的方向;“立地”,就是能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善于团结合作,具有艰苦朴素的作风;“有本事”,就是要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当前,在教学改革中要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是高等教育中“成人”与“成才”的辩证关系。
  
  第四,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速度很快,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这个新形势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强烈的挑战。相对而言,高校的教学管理非常薄弱,问题相当严重。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二是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而我国的高等学校,无论是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是科学管理的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在现阶段,要特别强调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一定要规范管理,这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保证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强调从严治教非常必要。对学生要进一步严格要求,坚持严师出高徒。从严治教符合中国国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在这方面有良好的传统和特别的优势,理应发扬光大。现在有一种论调,说我们创新性不够,就是因为我们管得太严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严”与“活”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严”的对立面是“松”,“活”的对立面是“死”,应该把对应关系找准了。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要倡导思想观念的改革和创新,解放思想、百花齐放、敢于开拓、不断进取;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坚持素质教育,促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注重体制的创新、机制的创新,要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规范管理是深化改革的基础,是巩固改革与创新成果的保障;改革创新又是规范管理的不竭动力,推动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形成。改革创新要符合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的实际,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规范管理也要体现时代精神,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都是为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是完全可以很好统一起来的。只有处理好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就是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辩证关系。
  
  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切实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衡量各级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的“试金石”,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的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就要看教学经费投入落实得怎么样?长期以来,我国以较少的教育经费支撑了规模很大、质量很高的高等教育。今后,要想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确保更高的教学质量,一方面还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另一方面就是要调整经费投入结构,保证增加教学经费,保证生均教学经费逐年有所增长,保证每年教学运行费用总额不低于学费收入总和的25%,保证各项教学经费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
  
  2001年4号文件的下发,对于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次会议的主文件在教学经费的要求方面比4号文件还要高一些,要求教学经费投入再多一些。希望各级政府都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招生规模扩大后教育经费在及时、足额到位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各高等学校还应根据本校实际,设立教学专项经费,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学改革项目投入力度。特别是实践教学经费要大大增加,以缓解实践教学的困难。今后,我们将每年公布一次各学校教学状态数据,每五年对各学校进行一次教学评估,二者都把教学经费投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教学经费不达标,学校的教学评估就不能通过;如果想达到优秀,投入的教学经费必须高于这个标准。
  
  第二,强化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要从严治教,强化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首先,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各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在此基础上,认真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各高等学校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第三,深化教学改革。要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坚定不移地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高质量人才。本科教育要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专业口径要进一步拓宽,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种数要进一步精简。本科学习期间,主要任务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适应社会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认真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也要适应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急切需求。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加强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适应性,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大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在高年级加强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增强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对于本科教育来说,专业审批权下放以后,各高等学校更要注意规范新设专业,慎重设置目录外专业。要更加努力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英语教学一定要有大的突破。英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加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整体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由于英语的应用性、实践性很强,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是:第一,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第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使英语学习能够事半功倍,作为高等学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可以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在教师,我们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依靠高校教师这支队伍,同时,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建设高校教师这支队伍。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明确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尽职尽责、倾情奉献;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约束。应该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给本科生上一门课。要下大力气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青年教师要从事助教工作,使他们在协助主讲教师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对于那些教学效果实在很差的教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下课”。当前,各高等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
  
  要鼓励名师上讲台,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承担讲课任务。对于那些教学工作出色的名教师、名教授,要大力表彰。教育部设立了“教学名师奖”,其目的就是为了表彰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也要建立优秀教师表彰机制。
  
  第五,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短缺是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在这方面,正好可以发挥我们制度上的优越性,集中建设,广泛共享。一是抓精品教材建设。特别要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契机,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广大教师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建设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体系。二是抓优质课程建设。要建设国家、省、学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重点建设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共享平台,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两年,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我们还要坚持做下去,一定要抓好做实,关键在于让全国的学生和老师们都用起来。我们还要加快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高校数字图书馆、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等优质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领域和共享范围。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主要依靠信息化手段,要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教学应用上来,以优质教学资源应用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
  
  第六,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但是,当前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这个环节。我国本科教学质量在世界上是先进的,但是也有严重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必须加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要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和管理办法。要重点检查实习经费落实、各项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
  
  要积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要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高等学校的科研实验室要向本科教学开放,教学实验室要增加开放时间,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教学条件,给大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各校要下大力气巩固现有的校内外各类实习基地,并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实习基地。要倡导产学研结合,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为高校建设大学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提供有力支持。
  
  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条件,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第七,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要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做好质量的保障监控工作。为加强对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教育部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进而,要通过内外部相结合、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评估制度的建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监控体系。
  
  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实践证明这是保证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要通过教学工作评估,把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教学管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要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每年都要将有关数据对社会公布;每五年组织专家进校评估一次,结果也要对社会公布。我们要将评估结果与对于学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结合起来,将评估结果作为各校财政拨款、确定招生计划、加强学科建设等有关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评估工作。我们重视评估工作,但坚决反对过多过繁的检查,教育部将进一步统筹协调和严格管理针对高等学校的各种评估检查。
  
  第八,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校风、教风和学风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学校精神、校园文化和学术风气对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各校都要继承和发扬本校的优良传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必须建设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鼓励广大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刻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青年学生一定要刻苦学习,这是中国大学生的特点,也是中国大学生的优势。
  
  要非常重视诚信教育。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坚决杜绝考试舞弊现象。同时,学校也要讲诚信。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全国范围的教学评估工作即将大规模展开,评估要讲诚信,坚决反对弄虚作假。
  
  (本文为教高〔2005〕1号文件附件二)
  
  
  
  
加强教学评估工作 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在第二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
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 吴启迪

  
  各位委员、同志们:
  
  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是教育部做好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咨询机构。这次大会是评估专家委员会换届,新专家委员会部署安排下阶段工作的第一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很及时,非常重要,对我们下一阶段顺利开展评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抓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做好教学评估工作,都是一次重要的会议。
  
  下面,我主要谈三方面的事情,一是教育部的主要工作,二是围绕评估工作说几点意见,三是关于本次会议提些看法。
  
  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非常好,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不仅经济要发展,社会也要发展,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教育。目前,教育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中央把人才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这将迎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时机。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教育部“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的要求,教育部党组在制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一个宗旨、两大重点、三大任务、六大工程和六大措施。我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使大家了解下一步我们工作的主要思路、将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个宗旨”,就是要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这是完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来的,我们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的一切工作,搞得好不好,成不成功,归根到底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愿意不愿意。让人民群众满意、让人民群众放心、让人民群众受益,不仅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并取得成功的基础。高等教育的一切改革与举措,都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两个重点”,一个是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另一个是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农村教育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谈了。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问题,国家是下决心建设的。偌大中国,没有一批在世界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不能说我们的高等教育是成功的,这是增强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和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能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当然,不是说国家政策只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其他高等学校无足轻重可以不发展了,不是这个意思。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上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到2003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1900万,是1998年643万的近三倍;2003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约380万,是1998年108万的三倍半;1998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9.8%,2002年已经超过了15%,2003年达到17%。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很快,所占比例差不多一半。层次出现了新的状况,从宏观上看,教育不能说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强调的是突出重点,带动整个教育工作。这项工作包括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加大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启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实施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等方面。
  
  “三大任务”,就是培养人才、知识贡献和构建体系。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知识贡献也是与培养人才分不开的,还是靠人才来实现。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高水平建设大学,肩负着发展科技、创新知识的任务,要在培养一大批高质量专门人才的同时,贡献高水平的知识成果,包括科技成果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文明程度。构建体系,就是要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特别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即将批转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新的行动计划中,确定了六大重点工程。一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就业市场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三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项工程前期教育部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奖、教学成果奖及规定教授上讲台等;四是“高校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和指导、服务体系,今年高校毕业生280万,任务非常重。五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目前,精品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也用到这样一些手段;六是“高素质教师与管理队伍建设工程”,完善教师教育和继续学习体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新的行动计划还提出了“六大举措”,为实现今后五年的改革和发展目标提供多方面的保障。一是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现代教育制度;二是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三是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四是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保证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建立社会投资、出资和捐资教育的有效激励机制;五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六是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归纳起来就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发展是硬道理。目前,硕士增长20%左右,博士增长不变。与此同时,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把握好发展的节奏。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积极探索提高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整体配套、重点推进,通过不断地巩固和深化,建立起富有生机活力的新教育体制,以前网络学院管理有些不完善,后来停办了一些,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最后就是从严治教,强化管理,这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目前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今后几年,我们将根据这个新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根据上面讲的思路指导和推动整个高等教育工作。
  
  二、全面开展教学评估工作,努力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部始终非常重视教育质量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连续多年快速、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要关注质量问题。有的学校生师比达到1:40,注意教学投入不足和高校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把提高质量放在突出的位置是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4号文件,这是一个抓质量的好文件,在全国影响很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高等教育在扩招任务很重的情况下还是能够保证一个较好的质量。在4号文件基础上,2003年教育部又推出了“质量工程”,提出了要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教学评估制度,全面开展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估工作。就是希望高等学校今后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当作根本任务来抓。今后,抓教学评估、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需要加强。
  
  首先是转变观念,依法治教,形成新的管理机制
  
  教学评估是依法行政,依法办教育,《高等教育法》第44条明确提出了这个任务。根据《高等教育法》,1994年以来,教育部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到2003年为止共完成了296所本科院校的教学评估工作,完成了26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评估试点工作。教学评估工作开展近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项工作对于推动各级主管部门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重视教学工作,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加大投入,加强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等项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真正做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教学评估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宏观管理的重要举措。《行政审批法》规定将前审批改为事后监管,政府的职能要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前政府主要是抓经济,抓项目,抓发展,今后要逐步过渡到经济调节、市场监控、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方面上。审批的事项要有所减少,评估的领域要加强,对评估工作要提到新的高度来认识。今后高等学校主要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那么,各个学校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到底做的怎么样,符合不符合国家的要求,符合不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这就需要有另外一套机制对它进行监督和管理,这种监督和管理主要是通过评估的机制来进行。从国际上看,加强学校外部评估,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共同课题。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竞争机制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人民群众不仅需要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而且需要接受质量更好的高等教育。因此,非常需要构建一种以质量为导向,促进高等学校公平竞争的机制。这就需要在制度建设上很下功夫,建立起一套质量激励、质量监督制度。教育部在这个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主要有:
  
  一是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制订了2003—2007年全国高校评估规划;二是建立定期采集和公布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制度。目前高教司正在采集2003年全国本科学校教学基本状态的部分数据,从今年起每年向社会公布一部分基本指标,这是一种专家不进校的教学评估,我们的基本想法是通过采集数据,看看各个学校重视不重视教学,是不是下大力气抓教学工作,加强社会监督;三是筹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化的教学评估机构,使教学评估工作专业化、科学化,评估中心正在成立阶段,很快会完成;四是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使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相结合,建立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五是加强地方政府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统筹,经过教育部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评估试点后,从今年开始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评估下放给当地政府统管;六是今后准备建立社会评估中介机构的资格认证制度,鼓励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评估,使评估工作规范化。
  
  第三、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树立科学的多样化的质量观很重要。我们现在高等教育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有一种趋同的做法,有不少学校都在追求一种目标,学院变成大学,然后申请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研究生院,然后综合性大学,研究性大学,到最后所有的大学都变成一个样子,问题看来主要出在我们有些领导同志的思想观念问题上。我们支持每所学校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办出特色,为社会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不赞成有些学校盲目追求改校名等做法。这种倾向是我们在研究评估工作时,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指挥棒,不能单一,应该多样化。完整的教育体系应该由各级各类的学校组成,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化和避免由一个统一的尺寸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理念,也是我们应当提倡的质量观。今后要对质量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要制定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标准,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学校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关于开好这次会议的几点要求
  
  这次会议的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研究专家委员会自身的工作,制定本届专家委员会章程,工作计划,还要制定一个专家行为规范,研究如何发挥好专家组织的咨询作用,帮助教育部做好今后几年的教学评估工作。我认为搞好教学评估工作,一个是建立一个专业化机构;一个是组织一个专门的专家委员会来协助做好这项工作;再一个就是建设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专业化的专家队伍。这是搞好评估工作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家的水平决定着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成败。近十年的评估工作锻炼了一支比较过硬的队伍,正是这些专家在教学评估工作中表现出忘我工作,严谨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的作风,使教学评估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声誉,扎扎实实地推动了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希望新一届专家委员会继承优良传统,建立起更加规范、严谨的制度,做好工作计划,在全面开展教学评估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希望加强评估理论、评估技术和方法研究,改进评估工作,不断提高教学工作评估的水平。
  
  第二,研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修订问题,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去年底,高教司成立了一个课题组,集中了全国二十多位专家专门研究评估指标的修订问题,评估指标体系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对学校教学工作影响很大。这次会议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在统一的指标体系框架中对重点建设高校也提出了一个补充说明,如何引导好这一批学校抓好本科教学工作,请大家多提意见。教育部将汇总大家的意见,在广泛征求高校意见基础上,争取明年正式启用这个新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审议2003年赴42所高校进行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的结论建议,并向教育部提出评估结论的建议。审议专家组进校考察意见和结论是专家委员会的重要职能,这项工作很受关注。希望各位委员按照专家委员会章程的规定,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出发,抱着对国家、对被评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审议工作中做到“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平合理”,不带任何个人或部门、行业偏见,替教育部把好关,保证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专家,感谢清华大学教务处的同志做了大量会务工作。谢谢大家。
  
  (根据讲话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现就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1.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运行需要。高等学校要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得低于25%,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等教学开支。要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尽快改变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同级财政部门积极协调,共同研究制订生均教育事业费拨款标准,确保高等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拨款及时、足额到位。教育部将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高等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4.强化教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秩序。高等学校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要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教师社会兼职和校外活动,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并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促使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要采取措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新形势下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5.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新设置专业建设和管理,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要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要继续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要切实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通过教学改革立项等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发。
  
  6.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高等学校要根据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紧密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本地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引导学校明确办学思想,找准学校的定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办学基础和社会需要,建设品牌专业,形成优势和特色。教育部将用政策导向等多种手段,形成一批在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中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学校。
  
  7.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高等学校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要完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从事助教工作的制度。要把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业绩和成果作为聘任(晋升)教师职务、确定津贴的必要条件。要完善教师教学效果考核机制,大力表彰奖励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同时,对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不应继续聘任其从事教学工作。要鼓励和推进名师上讲台,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承担讲课任务或开设讲座。高等学校广大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8.加强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要大力锤炼精品教材,并把精品教材作为教材选用的主要目标。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积极开发新教材,并使高质量的新版教材成为教材选用的主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契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组织编写出版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要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介和选用机制,严把教材质量关。
  
  9.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要确保高质量完成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要建设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等,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进程。要鼓励教师共享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
  
  10.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教育部将适时启动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推动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
  
  11.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学校的所有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室都要向学生开放,建立大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12.继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都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积极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高校教师要重视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要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
  
  13.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高等学校要全面推广和使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大力推进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大学英语学习,建立个性化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非英语通用语种作为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要求的院校和专业,也要根据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推进改革。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4.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等学校要营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严谨的学术风气。学生要以学为主,勤奋刻苦;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坚持依法治教,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遏制考试作弊现象,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15.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实施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制度和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公布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学科专业等专项教学评估工作,逐步建立政府、高校和社会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重视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特点,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将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增设专业、确定招生计划、进行资源分配等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高等学校要努力探索和建立本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机制。
  
  16.切实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把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各高等学校的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把主要精力真正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开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本文为教高〔2005〕1号文件附件一)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共有7个一级指标和1项特色项目,有18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主要观测点。
  
  1、办学指导思想
  
  1.1学校定位 *学校的定位与规划
  
  1.2办学思路 *教育思想观念  *教学中心地位
  
  2、师资队伍
  
  2.1队伍结构 *整体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 *青年教师中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
  
  2.2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资格 *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教学基础设施 *教室状况 *实验室实习基地状况 *图书馆状况 *运动场面积及体育设施
  
  3.2教学经费 *学费收入用于四项教学经费的比例 *生均四项教学经费分别增长的情况
  
  4、教学建设与改革
  
  4.1专业 *新办专业  *教学计划
  
  4.2课程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教材建设与成效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双语教学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及效果*实验室开放
  
  5、教学管理
  
  5.1管理队伍 *结构与素质 *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5.2质量控制 *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教学评估与检查
  
  6、学风
  
  6.1教师风范 *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6.2学习风气 *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 *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与效果 *参加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等情况
  
  7、教学效果
  
  7.1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尤其是外语交流能力)的实际水平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7.2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情况 *论文或设计质量
  
  7.3思想道德修养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素质的水平
  
  7.4体育 *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合格率
  
  7.5社会声誉  *生源、就业社会评估
  
  特色项目
  
  
  
教育部4号文件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部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其主要内容如下:
  
  (1)充分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
  
  (2)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人力度。
  
  (3)大力提倡教授上讲台,加强本科基础课教学。
  
  (4)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标准。
  
  (5)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6)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7)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
  
  (9)大力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教材。
  
  (10)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
  
  (11)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

上一条:《学习参考》2005年第3期(总第35期)
下一条:《学习参考》2005年第1期(总第33期)

《学习参考》2005年第2期(总第34期)
发布时间:2005-03-28 13:59:17来源:点击:我要评论:
  
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采取网络视频会与集中座谈会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开幕式采取网络视频会的形式,主会场设在教育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立分会场;开幕式之后,各地、各校分别召开研讨会;然后,各地派代表到北京集中讨论,交流认识和意见;最后,举行网络视频的闭幕式。采取这样的形式,主要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干部和教师参加会议,直接了解会议的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拓思路,共同研究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加强教学工作。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会上印发给大家的会议主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就是根据这个主题起草的,希望大家进行广泛深入地讨论,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这份主文件将作为2005年的1号文件下发,以指导高等学校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推动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主文件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总要求,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主文件明确提出当前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基本举措: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
  
  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新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学校寄予厚望,广大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广大青年学生有强烈的成才渴望,政府和群众花了那么多感情、那么多精力和那么多财力,把孩子送到高等学校,就是希望受到良好的教育。质量上去了,学生成才了,人民群众就满意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也就得到满足了。因此,各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回顾过去六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说是气势恢弘,波澜壮阔,开创了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超过两千万,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19%,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1998年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108万,而今年招生超过440万,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翻了两番。在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在提高,学术水平在提高,国际地位在提高。比如,2003年全国高校科技经费比1996年增加了5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与我国签订了学位学历互认协议;我们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大学校长论坛,40多个国际顶尖大学的校长参加了论坛,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巨大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这些成就举世瞩目,让国外同行感到十分惊讶和不可思议,认为我们创造了奇迹。这几年的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成效最明显、积累经验最丰富的成功探索,为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当然,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改革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这样一次历史性跨越,也自然要面对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现。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存在的问题,克服面临的困难,坚定信心,继续前进。
  
  应该看到,高等教育在前一个阶段快速发展过程中,质量是有保证的,总体情况也是好的。教育部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1998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对高等学校加强教学工作起到了突出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4号文件,就加强教学工作明确提出12条针对性很强的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我们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开展“高等学校名师奖”的表彰奖励,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积极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的各项政策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保证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宗旨,坚持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同志们深切地认识到: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在高等学校日常工作中处于中心的地位。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几年来,我们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贯彻“八字方针”,就必须一方面坚持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尤其要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我们要将工作重心由前一阶段高度重视规模发展,转移到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由于教学工作在提高质量中处于突出地位,因此,在工作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尤其要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更是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当然,我们在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正视当前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学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教学管理相当薄弱,三是教学改革亟待深入。从根本上讲,还是质量意识淡薄,在某些地区、某些高校,轻视教学、忽视质量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因此,首要的任务还是增强质量意识,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坚决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在实现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重心转移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花大力气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切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大教学投入,二是强化教学管理,三是深化教学改革。针对教学投入严重不足,要切实加大教学投入力度;针对教学管理相当薄弱,要不断强化教学管理;针对教学改革亟待深入,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要真正把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财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来,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四个重要关系
  
  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用辩证的方法认识和处理好诸多内外部关系。在这里,我着重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角度,谈当前应该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的四个关系。
  
  第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三年前,教育部党组提出了将“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作为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的思路就是:一方面,实力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把握好发展的节奏,解决好怎样发展的问题,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矛盾,其中,要高度重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当前,要特别注意提高质量,把它作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不要一谈到工作重心的转移,就形成一种误解,以为是要否定以前的工作了。我们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是为了完成新阶段的任务,而不是否定前一阶段的成绩,前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正确的,下一阶段根据形势发展实行工作重心的转移也是正确的。这里,我想谈一谈四点认识:第一点,在前一阶段里,高等教育的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绩巨大、方向正确,意义极其深远;第二点,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规模还要持续发展,但是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第三点,在过去六年快速发展过程中,教学质量是有保证的,总体情况是好的;第四点,下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要放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使质量更好。我认为,这四点认识就是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四点认识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在扩大规模上,我们要充分肯定前一阶段发展成绩巨大、方向正确,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还要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在提高质量上,我们要看到前一阶段的质量总体上是好的,下一阶段我们还要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能因为现在强调发展的节奏就否定前面的跨越式发展,也不能因为现在高度重视质量而把前面的质量说得一塌糊涂。这里,我还要说一说关于质量的两点看法:一是中国本科教育的质量是好的,总体而言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我们的本科教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各有优劣,我们确有很多需要追赶的方面,但就总体而言,就主要方面而言,我们的本科教育质量是好的。二是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不能简单地用“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苛求”“大众化”阶段的教学工作,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质量标准也要与时俱进。
  
  高等教育必须持续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中央去年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上看一个国家有没有希望,最终还是看这个国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就我国的高等教育来看,现在的毛入学率才19%,离现代化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从根本上讲,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素质很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素质很高,就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从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必须依靠教育的发展。所以,在发展的问题上,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坚决不能动摇。
  
  数量和质量始终是一对矛盾,它们是互相对立的,但它们也是互相依存的。一方面,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基本的质量;另一方面,没有质量的数量,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人们一直都在追求数量和质量的辩证统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我国在前一阶段也面对了这样一个突出的问题。然而,我们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对这个问题处理得更好一些,因此外国朋友说我们创造了奇迹,这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时间这么短、投入这么少、发展这么快,是一个奇迹;二是在如此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保证了质量,也是一个奇迹。
  
  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就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要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高等教育的规模还要进一步发展,同时,质量更要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也必须是一个高质量的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提高质量成为了工作的重心,必须进一步强化我们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这就是高等教育发展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辩证关系。
  
  第二,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在中国,需要也必须强调高等教育的统一性,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优势。高等教育的统一性是国家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性质所决定的。高等教育的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服务方面。高等学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按照这一宗旨,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服务社会,都应统一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上来。只有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才是最好的高等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有价值的高等教育。第二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是要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具体到专门人才培养规格,应有基本质量标准,也就是《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学历学位教育的学业标准。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有类型和层次之分的,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专门人才。进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样的,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这就要求各高等学校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来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确立各自的发展方向,建设不同类型的学校,同时,形成自己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质量标准。
  
  在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统一性是在多样化基础上的统一,多样化则是在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高等学校要认真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重视二者的有机结合。强调统一性并不是束缚手脚、限制发展,鼓励多样化也不是放任自流、盲目发展。而实现二者辨证统一的关键是“特色”,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高等学校要准确判断和把握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各自的科类和层次中,科学定位、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我们既要防止因重视多样化发展而忽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又要防止因追求统一性而带来的“模式趋同”和“千校一面”。
  
  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达不到国家统一要求的高等学校肯定不是合格的学校,但高水平的学校一定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校,肯定不只一种类型,不只一种模式,各高等学校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在各自的科类和层次中努力办成高水平的学校。这就是高等教育统一性和多样化的辩证关系。
  
  第三,“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理好“成人”和“成才”的关系,对高等学校来说十分重要。今年,教育领域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8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16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了加强德育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两次联合发布文件,两次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充分说明中央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教书育人工作,摆正“成人”和“成才”二者之间的关系。
  
  “成人”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就是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良好品德、过硬本领、健康身体的人才。
  
  “成才”就是要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武装大学生,使他们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毛主席有一句非常精辟的定义:“学生以学为主”。教学工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的基本手段、主要渠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明确、坚持、不能动摇。学生在学期间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学好本领,掌握真才实学,否则就无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未来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要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就必须把既“成人”又“成才”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顶天”,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激情,有坚定正确的方向;“立地”,就是能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善于团结合作,具有艰苦朴素的作风;“有本事”,就是要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当前,在教学改革中要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是高等教育中“成人”与“成才”的辩证关系。
  
  第四,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速度很快,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这个新形势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强烈的挑战。相对而言,高校的教学管理非常薄弱,问题相当严重。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二是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而我国的高等学校,无论是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是科学管理的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在现阶段,要特别强调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一定要规范管理,这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保证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强调从严治教非常必要。对学生要进一步严格要求,坚持严师出高徒。从严治教符合中国国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在这方面有良好的传统和特别的优势,理应发扬光大。现在有一种论调,说我们创新性不够,就是因为我们管得太严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严”与“活”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严”的对立面是“松”,“活”的对立面是“死”,应该把对应关系找准了。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要倡导思想观念的改革和创新,解放思想、百花齐放、敢于开拓、不断进取;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坚持素质教育,促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注重体制的创新、机制的创新,要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规范管理是深化改革的基础,是巩固改革与创新成果的保障;改革创新又是规范管理的不竭动力,推动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形成。改革创新要符合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的实际,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规范管理也要体现时代精神,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都是为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是完全可以很好统一起来的。只有处理好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就是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辩证关系。
  
  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切实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衡量各级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的“试金石”,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的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就要看教学经费投入落实得怎么样?长期以来,我国以较少的教育经费支撑了规模很大、质量很高的高等教育。今后,要想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确保更高的教学质量,一方面还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另一方面就是要调整经费投入结构,保证增加教学经费,保证生均教学经费逐年有所增长,保证每年教学运行费用总额不低于学费收入总和的25%,保证各项教学经费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
  
  2001年4号文件的下发,对于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次会议的主文件在教学经费的要求方面比4号文件还要高一些,要求教学经费投入再多一些。希望各级政府都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招生规模扩大后教育经费在及时、足额到位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各高等学校还应根据本校实际,设立教学专项经费,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学改革项目投入力度。特别是实践教学经费要大大增加,以缓解实践教学的困难。今后,我们将每年公布一次各学校教学状态数据,每五年对各学校进行一次教学评估,二者都把教学经费投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教学经费不达标,学校的教学评估就不能通过;如果想达到优秀,投入的教学经费必须高于这个标准。
  
  第二,强化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要从严治教,强化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首先,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各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在此基础上,认真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各高等学校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第三,深化教学改革。要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坚定不移地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高质量人才。本科教育要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专业口径要进一步拓宽,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种数要进一步精简。本科学习期间,主要任务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适应社会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认真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也要适应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急切需求。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加强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适应性,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大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在高年级加强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增强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对于本科教育来说,专业审批权下放以后,各高等学校更要注意规范新设专业,慎重设置目录外专业。要更加努力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英语教学一定要有大的突破。英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加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整体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由于英语的应用性、实践性很强,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是:第一,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第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使英语学习能够事半功倍,作为高等学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可以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在教师,我们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依靠高校教师这支队伍,同时,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建设高校教师这支队伍。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明确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尽职尽责、倾情奉献;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约束。应该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给本科生上一门课。要下大力气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青年教师要从事助教工作,使他们在协助主讲教师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对于那些教学效果实在很差的教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下课”。当前,各高等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
  
  要鼓励名师上讲台,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承担讲课任务。对于那些教学工作出色的名教师、名教授,要大力表彰。教育部设立了“教学名师奖”,其目的就是为了表彰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也要建立优秀教师表彰机制。
  
  第五,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短缺是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在这方面,正好可以发挥我们制度上的优越性,集中建设,广泛共享。一是抓精品教材建设。特别要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契机,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广大教师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建设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体系。二是抓优质课程建设。要建设国家、省、学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重点建设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共享平台,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两年,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我们还要坚持做下去,一定要抓好做实,关键在于让全国的学生和老师们都用起来。我们还要加快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高校数字图书馆、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等优质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领域和共享范围。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主要依靠信息化手段,要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教学应用上来,以优质教学资源应用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
  
  第六,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但是,当前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这个环节。我国本科教学质量在世界上是先进的,但是也有严重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必须加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要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和管理办法。要重点检查实习经费落实、各项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
  
  要积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要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高等学校的科研实验室要向本科教学开放,教学实验室要增加开放时间,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教学条件,给大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各校要下大力气巩固现有的校内外各类实习基地,并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实习基地。要倡导产学研结合,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为高校建设大学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提供有力支持。
  
  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条件,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第七,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要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做好质量的保障监控工作。为加强对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教育部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进而,要通过内外部相结合、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评估制度的建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监控体系。
  
  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实践证明这是保证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要通过教学工作评估,把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教学管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要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每年都要将有关数据对社会公布;每五年组织专家进校评估一次,结果也要对社会公布。我们要将评估结果与对于学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结合起来,将评估结果作为各校财政拨款、确定招生计划、加强学科建设等有关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评估工作。我们重视评估工作,但坚决反对过多过繁的检查,教育部将进一步统筹协调和严格管理针对高等学校的各种评估检查。
  
  第八,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校风、教风和学风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学校精神、校园文化和学术风气对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各校都要继承和发扬本校的优良传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必须建设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鼓励广大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刻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青年学生一定要刻苦学习,这是中国大学生的特点,也是中国大学生的优势。
  
  要非常重视诚信教育。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坚决杜绝考试舞弊现象。同时,学校也要讲诚信。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全国范围的教学评估工作即将大规模展开,评估要讲诚信,坚决反对弄虚作假。
  
  (本文为教高〔2005〕1号文件附件二)
  
  
  
  
加强教学评估工作 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在第二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
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 吴启迪

  
  各位委员、同志们:
  
  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是教育部做好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咨询机构。这次大会是评估专家委员会换届,新专家委员会部署安排下阶段工作的第一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很及时,非常重要,对我们下一阶段顺利开展评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抓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做好教学评估工作,都是一次重要的会议。
  
  下面,我主要谈三方面的事情,一是教育部的主要工作,二是围绕评估工作说几点意见,三是关于本次会议提些看法。
  
  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非常好,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不仅经济要发展,社会也要发展,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教育。目前,教育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中央把人才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这将迎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时机。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教育部“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的要求,教育部党组在制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一个宗旨、两大重点、三大任务、六大工程和六大措施。我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使大家了解下一步我们工作的主要思路、将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个宗旨”,就是要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这是完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来的,我们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的一切工作,搞得好不好,成不成功,归根到底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愿意不愿意。让人民群众满意、让人民群众放心、让人民群众受益,不仅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并取得成功的基础。高等教育的一切改革与举措,都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两个重点”,一个是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另一个是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农村教育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谈了。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问题,国家是下决心建设的。偌大中国,没有一批在世界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不能说我们的高等教育是成功的,这是增强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和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能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当然,不是说国家政策只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其他高等学校无足轻重可以不发展了,不是这个意思。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上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到2003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1900万,是1998年643万的近三倍;2003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约380万,是1998年108万的三倍半;1998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9.8%,2002年已经超过了15%,2003年达到17%。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很快,所占比例差不多一半。层次出现了新的状况,从宏观上看,教育不能说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强调的是突出重点,带动整个教育工作。这项工作包括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加大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启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实施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等方面。
  
  “三大任务”,就是培养人才、知识贡献和构建体系。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知识贡献也是与培养人才分不开的,还是靠人才来实现。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高水平建设大学,肩负着发展科技、创新知识的任务,要在培养一大批高质量专门人才的同时,贡献高水平的知识成果,包括科技成果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文明程度。构建体系,就是要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特别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即将批转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新的行动计划中,确定了六大重点工程。一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就业市场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三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项工程前期教育部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奖、教学成果奖及规定教授上讲台等;四是“高校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和指导、服务体系,今年高校毕业生280万,任务非常重。五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目前,精品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也用到这样一些手段;六是“高素质教师与管理队伍建设工程”,完善教师教育和继续学习体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新的行动计划还提出了“六大举措”,为实现今后五年的改革和发展目标提供多方面的保障。一是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现代教育制度;二是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三是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四是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保证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建立社会投资、出资和捐资教育的有效激励机制;五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六是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归纳起来就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发展是硬道理。目前,硕士增长20%左右,博士增长不变。与此同时,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把握好发展的节奏。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积极探索提高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整体配套、重点推进,通过不断地巩固和深化,建立起富有生机活力的新教育体制,以前网络学院管理有些不完善,后来停办了一些,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最后就是从严治教,强化管理,这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目前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今后几年,我们将根据这个新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根据上面讲的思路指导和推动整个高等教育工作。
  
  二、全面开展教学评估工作,努力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部始终非常重视教育质量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连续多年快速、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要关注质量问题。有的学校生师比达到1:40,注意教学投入不足和高校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把提高质量放在突出的位置是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4号文件,这是一个抓质量的好文件,在全国影响很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高等教育在扩招任务很重的情况下还是能够保证一个较好的质量。在4号文件基础上,2003年教育部又推出了“质量工程”,提出了要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教学评估制度,全面开展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估工作。就是希望高等学校今后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当作根本任务来抓。今后,抓教学评估、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需要加强。
  
  首先是转变观念,依法治教,形成新的管理机制
  
  教学评估是依法行政,依法办教育,《高等教育法》第44条明确提出了这个任务。根据《高等教育法》,1994年以来,教育部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到2003年为止共完成了296所本科院校的教学评估工作,完成了26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评估试点工作。教学评估工作开展近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项工作对于推动各级主管部门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重视教学工作,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加大投入,加强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等项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真正做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教学评估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宏观管理的重要举措。《行政审批法》规定将前审批改为事后监管,政府的职能要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前政府主要是抓经济,抓项目,抓发展,今后要逐步过渡到经济调节、市场监控、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方面上。审批的事项要有所减少,评估的领域要加强,对评估工作要提到新的高度来认识。今后高等学校主要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那么,各个学校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到底做的怎么样,符合不符合国家的要求,符合不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这就需要有另外一套机制对它进行监督和管理,这种监督和管理主要是通过评估的机制来进行。从国际上看,加强学校外部评估,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共同课题。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竞争机制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人民群众不仅需要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而且需要接受质量更好的高等教育。因此,非常需要构建一种以质量为导向,促进高等学校公平竞争的机制。这就需要在制度建设上很下功夫,建立起一套质量激励、质量监督制度。教育部在这个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主要有:
  
  一是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制订了2003—2007年全国高校评估规划;二是建立定期采集和公布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制度。目前高教司正在采集2003年全国本科学校教学基本状态的部分数据,从今年起每年向社会公布一部分基本指标,这是一种专家不进校的教学评估,我们的基本想法是通过采集数据,看看各个学校重视不重视教学,是不是下大力气抓教学工作,加强社会监督;三是筹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化的教学评估机构,使教学评估工作专业化、科学化,评估中心正在成立阶段,很快会完成;四是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使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相结合,建立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五是加强地方政府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统筹,经过教育部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评估试点后,从今年开始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评估下放给当地政府统管;六是今后准备建立社会评估中介机构的资格认证制度,鼓励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评估,使评估工作规范化。
  
  第三、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树立科学的多样化的质量观很重要。我们现在高等教育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有一种趋同的做法,有不少学校都在追求一种目标,学院变成大学,然后申请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研究生院,然后综合性大学,研究性大学,到最后所有的大学都变成一个样子,问题看来主要出在我们有些领导同志的思想观念问题上。我们支持每所学校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办出特色,为社会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不赞成有些学校盲目追求改校名等做法。这种倾向是我们在研究评估工作时,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指挥棒,不能单一,应该多样化。完整的教育体系应该由各级各类的学校组成,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化和避免由一个统一的尺寸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理念,也是我们应当提倡的质量观。今后要对质量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要制定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标准,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学校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关于开好这次会议的几点要求
  
  这次会议的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研究专家委员会自身的工作,制定本届专家委员会章程,工作计划,还要制定一个专家行为规范,研究如何发挥好专家组织的咨询作用,帮助教育部做好今后几年的教学评估工作。我认为搞好教学评估工作,一个是建立一个专业化机构;一个是组织一个专门的专家委员会来协助做好这项工作;再一个就是建设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专业化的专家队伍。这是搞好评估工作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家的水平决定着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成败。近十年的评估工作锻炼了一支比较过硬的队伍,正是这些专家在教学评估工作中表现出忘我工作,严谨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的作风,使教学评估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声誉,扎扎实实地推动了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希望新一届专家委员会继承优良传统,建立起更加规范、严谨的制度,做好工作计划,在全面开展教学评估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希望加强评估理论、评估技术和方法研究,改进评估工作,不断提高教学工作评估的水平。
  
  第二,研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修订问题,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去年底,高教司成立了一个课题组,集中了全国二十多位专家专门研究评估指标的修订问题,评估指标体系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对学校教学工作影响很大。这次会议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在统一的指标体系框架中对重点建设高校也提出了一个补充说明,如何引导好这一批学校抓好本科教学工作,请大家多提意见。教育部将汇总大家的意见,在广泛征求高校意见基础上,争取明年正式启用这个新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审议2003年赴42所高校进行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的结论建议,并向教育部提出评估结论的建议。审议专家组进校考察意见和结论是专家委员会的重要职能,这项工作很受关注。希望各位委员按照专家委员会章程的规定,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出发,抱着对国家、对被评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审议工作中做到“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平合理”,不带任何个人或部门、行业偏见,替教育部把好关,保证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专家,感谢清华大学教务处的同志做了大量会务工作。谢谢大家。
  
  (根据讲话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现就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1.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运行需要。高等学校要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得低于25%,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等教学开支。要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尽快改变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同级财政部门积极协调,共同研究制订生均教育事业费拨款标准,确保高等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拨款及时、足额到位。教育部将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高等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4.强化教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秩序。高等学校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要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教师社会兼职和校外活动,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并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促使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要采取措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新形势下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5.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新设置专业建设和管理,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要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要继续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要切实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通过教学改革立项等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发。
  
  6.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高等学校要根据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紧密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本地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引导学校明确办学思想,找准学校的定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办学基础和社会需要,建设品牌专业,形成优势和特色。教育部将用政策导向等多种手段,形成一批在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中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学校。
  
  7.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高等学校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要完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从事助教工作的制度。要把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业绩和成果作为聘任(晋升)教师职务、确定津贴的必要条件。要完善教师教学效果考核机制,大力表彰奖励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同时,对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不应继续聘任其从事教学工作。要鼓励和推进名师上讲台,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承担讲课任务或开设讲座。高等学校广大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8.加强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要大力锤炼精品教材,并把精品教材作为教材选用的主要目标。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积极开发新教材,并使高质量的新版教材成为教材选用的主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契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组织编写出版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要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介和选用机制,严把教材质量关。
  
  9.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要确保高质量完成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要建设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等,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进程。要鼓励教师共享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
  
  10.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教育部将适时启动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推动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
  
  11.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学校的所有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室都要向学生开放,建立大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12.继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都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积极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高校教师要重视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要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
  
  13.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高等学校要全面推广和使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大力推进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大学英语学习,建立个性化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非英语通用语种作为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要求的院校和专业,也要根据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推进改革。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4.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等学校要营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严谨的学术风气。学生要以学为主,勤奋刻苦;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坚持依法治教,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遏制考试作弊现象,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15.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实施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制度和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公布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学科专业等专项教学评估工作,逐步建立政府、高校和社会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重视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特点,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将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增设专业、确定招生计划、进行资源分配等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高等学校要努力探索和建立本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机制。
  
  16.切实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把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各高等学校的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把主要精力真正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开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本文为教高〔2005〕1号文件附件一)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共有7个一级指标和1项特色项目,有18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主要观测点。
  
  1、办学指导思想
  
  1.1学校定位 *学校的定位与规划
  
  1.2办学思路 *教育思想观念  *教学中心地位
  
  2、师资队伍
  
  2.1队伍结构 *整体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 *青年教师中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
  
  2.2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资格 *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教学基础设施 *教室状况 *实验室实习基地状况 *图书馆状况 *运动场面积及体育设施
  
  3.2教学经费 *学费收入用于四项教学经费的比例 *生均四项教学经费分别增长的情况
  
  4、教学建设与改革
  
  4.1专业 *新办专业  *教学计划
  
  4.2课程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教材建设与成效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双语教学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及效果*实验室开放
  
  5、教学管理
  
  5.1管理队伍 *结构与素质 *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5.2质量控制 *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教学评估与检查
  
  6、学风
  
  6.1教师风范 *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6.2学习风气 *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 *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与效果 *参加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等情况
  
  7、教学效果
  
  7.1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尤其是外语交流能力)的实际水平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7.2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情况 *论文或设计质量
  
  7.3思想道德修养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素质的水平
  
  7.4体育 *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合格率
  
  7.5社会声誉  *生源、就业社会评估
  
  特色项目
  
  
  
教育部4号文件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部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其主要内容如下:
  
  (1)充分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
  
  (2)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人力度。
  
  (3)大力提倡教授上讲台,加强本科基础课教学。
  
  (4)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标准。
  
  (5)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6)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7)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
  
  (9)大力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教材。
  
  (10)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
  
  (11)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
责任编辑:
本月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