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学习参考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学习参考》2002年第4期(总第4期)
时间:2003-09-04 16:54:40来源:点击:
2002年11月10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编
  
  
  --------------------------------------------------------------------------------
  
  目 录
  落实“三个代表”要求 加强高校党建…………………………佚名(3)
  
  高校师资工作误区面面观……………………………………徐丽桂 (5)
  
  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下)……………………………谢桂华 (6)
  
  湖南两万大学新生为何未报到………………………………吴湘韩 (11)
  
  上海交大实施大文科建设成绩斐然………………………… 林蔚(11)
  
  复旦大学力学系新生参与新专业课程设置……………………林蔚 (13)
  
  塔克商学院院长谈如何提高MBA教育质量…………………原春琳(14)
  
  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汪文新(15)
  
  
  --------------------------------------------------------------------------------
  
  主编:张培营 强建周 责任编辑:尹 斌
  
  启 事
    《学习参考》自创办以来,得到了校内各单位、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干部教师的厚爱。应部分分党委和教师、干部的要求,从第四期开始,本刊发行对象将从现在的中心组成员扩大到副高职称(包括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和副处级以上(包括副处级)干部。
     《学习参考》全体编辑人员今后将在刊物内容的选择上、编辑质量的提高上狠下工夫,用一篇篇饱含智慧之光的文章见证西电前进的步伐,努力使其成为大家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的窗口,成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
  
  《学习参考》编辑部  .
  2002年11月5日   .
  
  返回
  
  
  --------------------------------------------------------------------------------
  
  
  
  党建之声
  
  落实“三个代表”要求 加强高校党建
  佚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和行动指南。也为新的世纪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加强校领导班子政治思想和作风建设中去。
    一是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对高校领导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努力使自己的理论素养、知识储备、领导能力、精神状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走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列。
    二是要切实改进领导班子的工作、生活作风,增强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廉政意识。高校领导班子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坚持从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广大师生的利益出发研究问题,制定措施,开展工作,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官本位”意识;要加强对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使高校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
    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科学的制度无疑是先进文化的一种体现,而制度的有效坚持不仅对于生产建设和事业发展起着保障与促进作用,也体现了广大群众的愿望与根本利益。作为高等学校,就要认真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要建立健全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要结合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规,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党政职责、领导分工、会议制度、办事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以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干部队伍中去。
    首先,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选人用人。具体地说,就是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应该努力使自身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选拔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理想信念坚定,能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组织领导和行政管理能力强、学术造诣深,群众威信高、熟悉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和特点的党务及行政管理干部。进入新世纪,还要进一步优化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的专业知识和年龄结构,着力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管理能力强、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较高的中青年干部进入校级领导班子。
    其次,要加强对干部的培养培训。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对干部的培养教育,一要不断丰富干部培训的内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干部领导和管理现代高等学校能力为目的,广泛深入地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行政管理和法律知识教育等;二要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有计划地组织领导干部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三要努力探索干部培养培训的有效途径,拓宽干部培训渠道,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要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工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做好高校干部监督工作,一要注意把握选拔和管理的关系,选好人,管好人。既要把好选拔关,防止品质不好、行为不端的人进入领导班子,又要加强日常管理,对干部勤观察、多提醒、早告诫、敢批评。二要注意把握自我改造和组织教育的关系,加强正面教育。既要强调内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注重外因,加强对干部的培养教育,尤其要突出抓好思想政治教育。
    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中去。
    首先,贯彻“三个代表”要求,高校党委应充分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要团结奋进、拼搏鼓劲、求实创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清华大学九十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五点希望”为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院系级党总支应紧紧围绕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一是认真贯彻上级党委和学校党组织的决策、决议,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二是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充分认识创新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三是要积极营造民主型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启发引导学生走创新之路。四是加强党总支建设,使每位总支成员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重大决策的模范执行者,又是教改的尖兵,科研的骨干,管理的行家。
    第三,党支部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应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一是要把选配好党支部书记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二是要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同各种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三是要抓制度建设,从严治党,增强合力,确保战斗力最大限度的发挥。
    江泽民同志满怀信心地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将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不断涌现的时代,必将是百舸争流、人才辈出的时代”。高校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只要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贯彻落实到学校各级党组织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就一定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返回
  
  
  --------------------------------------------------------------------------------
  
  
  发展之路
  高校师资工作误区面面观
  
  徐丽桂
  
  
    从全国许多高校的现状来看,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职称层次、知识层次有了很大改善,教学、科研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依然存在着年龄结构失衡,中青年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青黄不接,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教师知识能力结构单一,师德师风滑坡等问题。究其原因,在宏观层面上,固然同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体制和观念不无关联,但是,从微观层面来分析,我国高校师资工作中存在的种种误区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这些误区集中表现为:
    1.重业务水平培养,轻师德师风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将师培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师的业务进修和提高上,而忽视了对教师师德师范的培养和提高。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高校从师培的计划到考核和总结往往都围绕对教师的业务培养展开,很少有对师德培养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重科研能力增强,轻教学质量提高。一般来说,高校的师资培养比较侧重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很少将教师的教学水平作为师培重点来抓。在教师考核中,科研实绩的考核标准具体、权重突出,而教学的考核标准模糊,处于次要地位,从而形成了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显然有悖于教师的主要职责。
    3.重骨干对象倾斜,轻整体全面推进。由于高校师培经费有限,在用钱用在刀刃上这一指导思想的支配下,高校往往比较重视对少数骨干教师的培养,容易忽视教师整体队伍的提高和学者群的建设。对少数骨干教师的投入固然可以得到更快更好的成效,起到牵引和带头的模范作用。但是,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决非依赖少数人可以实现的。过分倚重少数而忽略多数,会导致教师队伍水平和层次的畸形发展,挫伤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在确保重点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教师整体队伍的层次、水平,是师资管理工作者必须加以认真考虑的问题之一。
    4.重外面师资引进,轻现有队伍稳定。在人才竞争的社会,高校师资工作将引进人才作为重点之一,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在对待引进的师资尤其是对待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包括学成归来的高层次人才)与原有的师资上往往态度有别,待遇不一,厚此薄彼,不注重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这就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组织环境气候,对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出现一方面不惜重金吸揽人才,而另一方面人才不断流失的反常现象,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
    5.重学历职称表象,轻实际才学内涵。学历与职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能力与水平,但决不能将其与实际才学划等号。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高校将待遇、提拔、奖励、引进等完全与学历职称挂钩,而不注重对教师实际才学的全面考量,并给予相应的嘉勉。这就形成了一些高校学历至上、职称至上的氛围,有些教师甚至为获得高学历职称而不择手段。
    6.重物质利益激励,轻精神力量感召。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鼓励作为嘉奖的手段之一是必要的。但是,对高校教师这一较高层次的特殊群体,仅有物质的刺激显然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得到尊重、理解、信任和个性的自由等情感的满足。因此,高校现存的过分强调物质奖励而忽视精神感召的做法,只能取一时之效,而非长效之方。
    7.重日常事务应付,轻科学理论研究。就高校师资管理部门及工作者而言,目前大多埋头于日常性的事务工作,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潜心学习或研究师资管理的前沿理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师资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效性。(节录自:《高校师资工作误区及对策》,《江苏高教》2002年第5期)
  
  返回
  
  
  
  --------------------------------------------------------------------------------
  
  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下)
  
  谢桂华
  
    三、学科建设的组织形式
    在学科建设的组织上,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里着重指出三点。
    第一,在学科建设的组织上,一定要铲平“山头”,优化组合。这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要铲掉“山头”呢?一方面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学科分化在加速,另一个是学科之间的综合在加强。从发展趋势来看,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不仅自然科学内部在出现交叉,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也在发生交叉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这种基本特征导致现代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与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以个人为主的研究发展到现在的以集体研究为主。有的大项目要由国家来组织,甚至要组织国际合作进行研究。这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从学科发展规律来看,必须强调集体合作研究,发挥整体优势。另一方面从我国高等学校的现实状况来看,学科建设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分散主义。现在一个学校有多个系,一个系又分几个研究室。在某些单位,有的教研室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独立王国。有的课题组,在个别单位也是一个独立王国,甚至还有所谓的“夫妻店”、“父子店”等等。他们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下,各行其是,从不考虑学校整体的学科建设。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只有铲除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山头”,强化“一盘棋”意识,实现优化组合,才能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
  第二,应该打破各学校内部的行政隶属关系,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在一级学科、学科群或学科领域的概念下,实现跨院、系、研究所(室)的学科结合,按照适当的形式组织队伍,共享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校的整体优势,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
    第三,应根据新的形势,结合各校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适应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学科建设的需要。如怎样进行重点学科、研究基地的建设,进行一级学科授权学科、学科群的建设,在组织形式上去适应这些新的学科群的建设等。
    四、学科建设与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队伍
    选好学术带头人,建设好学术队伍,这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事实证明,一个好的校长,一个好的党委书记,可以建设好一个学校。同样的道理,一个好的学术带头人,可以建设好一个学科。相反,学术带头人选得不好,本来学科基础很好,结果给弄砸了。所以关键是要选好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要全面,不只学术水平高,还要有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学风要严谨,特别是要讲科学道德,处理好名利关系。学术带头人一定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不甘落后、敢创一流的勇气。在学术带头人的人选上,除克服传统的论资排辈之外,还有一点,学术带头人应当是自然形成的,或者是经推选产生的,而不能是用行政手段安排的。学术带头人一般应当相对稳定,当然也不宜长期不变。特别应当将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团结人、有组织能力的年轻人推上学术带头人的位置;此外,应当给学术带头人充分酌学科自主权,包括学科建设的人事权、财权,在学术问题上更不能去行政干预。
    一个好的学术带头人下面,应当有一批好的学术骨干和一支好的学术队伍,包括合理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还有合适的学缘结构,避免“近亲繁殖”。当然,学术队伍的建设有一个过程。有一位院士讲到他的体会时说:“一个学科组没有十年的人际磨合,达到共识,选准方向,形成合力,参与学术竞争,是难以立足于国内外学术界的。”
    一位好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好的学术队伍,还必须有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一个综合的学术环境,特别是要有一个好的学风,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杜绝浮躁和急功近利。
    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
    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学科建设,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没有一个好的学科,就难以争取到重要的科研项目与大量的科研经费;没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学科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推动力,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拉动力。
    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分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层次。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层次。在学科建设中,一定要大力开展各种层次的科研工作。所有高等学校都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当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有所侧重。
    如何抓好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我认为有八个“一”:一是要高举“一面旗帜”,即高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充分认识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地位与作用;二是要贯彻“一个方针”,即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三是要坚持走“一条路”,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四是要组织好一支科研队伍;五是要建设好一批学科;六是要建立一批研究基地,包括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七是要争取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八是要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从这八个“一”也可以说明,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是息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抓科研工作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处理好抓科研项目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第一,科研工作要坚持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取得标志性成果,这是评价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对这些创新和成果,要站在学科的高度进行总结、归纳与分析,上升到科学理论。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同志做了大量科研工作,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但既无学术论文,更无学术专著,究其原因,就是完成一项科研任务之后,没有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与研究。我们提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要反对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偏见,也要防止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应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促进学科建设。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术成果,促进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
    第二,科研工作要注意发挥本单位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发扬集体攻关的优良传统。学科建设要主动配合科研工作,组织相关学科攻克科研中的难题。
    第三,以科研“养”学科,以学科促科研。在科研工作中要注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要注意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并将其产业化。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学科建设,更新和增加仪器设备,建设实验室,改善学科的条件,进而更有利于开展科研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六、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工作永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从我国当前高校的状况来看,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学校是少部分,大部分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同时根据各自的实际开展不同层次的科研工作。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学科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教学质量是评价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的学科水平。因此,必须将教学建设纳入学科建设之中。
  研究生教育是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它与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之间必然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建设显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将本科教学纳入学科建设,强化学科建设以促进本科教学。高等学校的教学涉及许多方面,如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划分与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队伍、教学评价等。教学建设则包括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和学风建设等方面。这其中的许多方面也都是学科建设的范围和内容。可见,学科建设与教学建设两者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
    1.专业设置及其建设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
    高等学校的专业,是以学科为依托,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分门别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说;专业的划分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是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专业是学科及其分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或交叉点。所以,研究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必然涉及专业。由于学科分类按其分化的程度呈现层次性,就有我们常说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按哪一级来划分专业就涉及专业的宽窄问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本科专业、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有两类:一类是按二级,甚至三级学科划分的;另一类是按行业甚至产品划分的。所以,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偏窄,导致培养的人才适应性差,缺乏后劲,同时也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在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以后,1997和1998年,研究生专业与本科生专业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分别减少了40%和50%以上。其共同的特点是,强调按学科(主要是二级学科)划分专业,尽量减少与避免按行业划分专业。专业的拓宽,扩大了学科范围,不仅有利于按较宽口径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而且也有利于学术队伍的优化组合和资源共享,因而有利于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有的就是专业建设,有的是若干专业组成的“学科群”建设,亦即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或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建设。所以,在进行学科建设时,应当将专业设置及专业建设,包括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以及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教学建设及其改革统筹考虑。
    2.课程设置及建设、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职业与专业之间在教学上的联系是以课程为桥梁的,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来确定课程结构,应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合课程,同时要与社会需求变化相适应。教学内容是通过课程体现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可见,课程、教学内容、教材这三者通过教学联系在一起,它们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将课程特别是教材纳入学科建设,一流的课程和一流的教材也是重要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用学科建设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教材,设置学科前沿性的选修课或讲座,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3.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
    教学改革和包括教学研究在内的教育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开展教育科学的研究在师范院校是顺理成章的,而且是师范院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是其学科特色与优势。其他高校也应重视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将其纳入学科建设范围。要防止重学术研究忽视教学研究的倾向。有条件的高等学校都应成立高等教育研究所,其任务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教育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不仅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提出新的教育理念,而且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方案,成为学校党政领导的智囊团和高参;二是要主动配合教学部门,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试点,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要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乃至国际上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没有一流的教育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育理念,也就难以建设一流的大学。
    七、学科建设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积极促进者,在其有关政策性文件中指出:知识是无国界的,知识的探求、发展和传播通过国际学术界集体努力得到很大的推动,在当今全球贸易、经济与政治趋于一体化以及对文化间了解日益增长的情况下,重视高等教育职责的内容和环境的国际化以及增加学生和教师的流动,具有格外重大的意义。在这种潮流中进行学科建设,就必须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角去考虑。在我国已经加入WTO以后,更应抓住机遇,加强学科建设,增强我国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1.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的程度
  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世界许多大学,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来自于世界各国。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大量聘请国外高水平教师的条件,但应在可能条件下,将更多教师选派到国外学习、进修,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这是提高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的必要举措。与此同时,也应争取聘请少量著名的外国学者到我国高校任教,可以长期聘任,也可以短期讲学。另外,我国有很多留学生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取得博土学位后,在这些国家的一流大学任教,他们虽在国外工作,但很愿意继续为祖国的高等教育作出贡献,这是一支很有活力的“海外兵团”。我们应积极争取他们回国讲学或合作开展科研工作,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术上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联络作用。
    2.积极招收培养国外来华留学生,逐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程度
    有的学者认为,外国留学生占在校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10至1/5,而且他们是来中国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不只是来了解和研究中国的,是一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我国目前尚无一所大学达到这个标准。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逐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程度。
    3.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科研,不断提高学术国际化的程度
    科学技术本身是超越国界的,国际学术交流是不受地域限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地域的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在学科建设中,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努力争取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才能及时进入科学技术的前沿,了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不断提高学术国际化的程度。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我国召开的次数也在不断增加。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向会议提交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另一方面也要派人积极参加会议;现在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有的学校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请来与会的国外学者偏少,有的甚至只有两三名一般学者参加,这就难以达到国际学术交流的目的。所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学术内容和学术水平。(作者简介:谢桂华(1938一),男,湖南双峰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返回
  
  
  --------------------------------------------------------------------------------
  
  新闻广角
  湖南两万大学新生为何未报到
  
  吴湘韩
  
    据湖南省教育考试学院最新统计显示,今年正式录取而未报到的考生达到两万人。其中本科1800人,专科1.8万人。
    这么多大学新生没有报到,他们究竟去了哪儿呢?
    据记者了解,除一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回家或外出打工外,大多数去了高考补习学校。有关人士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么多新生被录取而不去学校报到而选择复读,这是“好事”,这是一种进步,一方面说明政府开始重视考生的自主权利,另一方面,学生能够自己选择大学,发展自己,有助于他们成材,这说明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
    同时,他们也指出,大量高校新生不报到的现象,一方面反映出经过连续几年的大幅度扩招,已大大缓解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说明青年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出现了新变化,目前的高等教育在结构上、质量上尚不能完全满足的情况下,如何满足青年人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18日)
  
  返回
  
  
  
  --------------------------------------------------------------------------------
  
  “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上海交大实施大文科建设成绩斐然
  林蔚
  
    已有107年历史的上海交通大学,素以理工见长,闻名于世。同时,上海交大历来也十分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学科的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近几年来,上海交大提出大文科建设战略,在培养具有人文功底的综合性战略型人才方面努力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可喜的成功之略。
    上海交大的大文科建设战略,主要包括人才建设,学科建设,人文环境建设,文理相渗的研究与实践,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建设,与政府部门联合共建文科研究基地等。上海交大宣传部副部长蒋宏对记者介绍说:这些年来,上海交大引进了一大批符合一流学校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文教师,构筑人文教师的人才高地,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与生活条件。学校着重建设以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科学史学、文化语言学等为主体的人文社科学院,创办了独具特色的法学院和设计与媒体学院;以文理科相互渗透为特点,以注重应用为前提,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加大人文类课程在公共基础课中的比重,加大理工类课程中渗透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和史料的内容。学校积极鼓励各学科的师生参与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推动文理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上海交大注重发展以学术报告为主体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积极开展高雅艺术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在上海交大,有一项别出心裁的“汉语托福”——新生入学必须进行语文知识、文学常识、古代文学、阅读理解和写作五大部分的“语文水平测试”。学校明确规定,凡测试不合格者都必须修《大学语文》课程,否则不能毕业。在学生基础课中,开设了近100门人文社科和文学艺术类选修课,要求每个理工科学生必须修满文、史、哲、艺类选修科6个学分和经、管类课程4个学分;文科学生也必须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6个学分和经、管类课4个学分。交大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有在校期间听(人文学术讲座)和观看高雅艺术场次的记录。
    谈起上海交大重视文科建设的原因,校长谢绳武十分感慨。他对记者说:以前交大已经认识到,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非常强调基础理论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没有一流的文科,也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当今社会,人文功底和素质对于一流大学生来说越来越重要。科学求真,入文求善,两者结合才能培养出入格完善、能力卓越、知识全面、基础扎实的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素有“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良好校风和传统的上海交大,近几年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内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交大先后建立了高水平的学生文艺团队和体育运动队,多次在国内国际的大赛上获奖。2000年,上海交大学生代表团代表中国大学生,获得三项世界大运会乒乓球冠军;2001年7月,交大学生管乐团在管乐之乡荷兰,一举夺得第14后国际管乐大赛丙组比赛金奖;2001年8月,在“FIRA2001国际机器人世界杯竞赛”中,交大学生代表队力克强手,获得FIRA全自主中型组智能机器人足球赛的世界冠军;2002年3月,在第二十六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总决赛中,上海交大代表队战胜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中国清华大学等强队,从参赛的全球200多所大学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世界冠军,被冠以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的称号…
  在上海交大的文科建设中,与文化部共同创建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更是一大亮点。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教授告诉记者:文化产业目前在全球都是一个新兴产业。文化部把基地放在上海交大,既是对交大文科建设的支持,也是对交大办好国家文科基地的信任。基地从1999年成立以来,积极承担政府部门文化发展战略的课题任务,为政府、专家学者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搭建平台,组织出版有影响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为有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咨询等。目前以基地为桥梁,上海交大和中国社科院进一步携手,探索理工科与文科的“国家队”之间,进行高层次的文化与科技合作,产生一种新型的学科形态,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返回
  
  
  
  --------------------------------------------------------------------------------
  
  复旦大学力学系学生参与新专业课程设置
  
  林 蔚
  
    专业课程如何设置,一向由教学部门一槌定音。但是在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不仅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新专业的课程设置,还认真采纳了学生们的建议。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是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今年新开的专业。作为上海首家培养该方面人才的高校,复旦一推出这个专业就受到了社会的热烈欢迎。力学系系主任丁光宏教授解释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一个高峰与空间技术有关,学生报考新专业踊跃,不仅是出于对航天事业的热爱,更重要的是,综合性大学培养航天事业人才,从起步阶段就瞄准了复合型高素质的目标。
    在新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校向学生们敞开了大门。力学系教学主任金吾根老师说,随着时代发展,高校的一些课程安排已与实际科研需求产生偏差,如何使大学课程与生产、科研更好地结合起来,师生们都希望将问题尽量解决在最初的课程设置阶段。于是今年暑期,力学系的学生带着新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题,分赴北京、酒泉的航天航空部门,进行考察和调研。
    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在甘肃“神舟三号”发射地,学生们和科技专家、教育界人士、航空一线专家进行讨论交流,为新专业的课程设置采集到了第一手资料。在有关专业知识和授课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们自己整理编辑了厚厚的一大本考察手记,为新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建议。他们了解到新专业将涉及很多火箭方面的问题,火箭外形设计相当复杂,力学系原有的专业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CAD等在新专业中都有了用武之地。在与科研人员接触中,学生们发现很多研究人员是数学专业毕业的,力学系数学基础扎实,学好数学有利于今后在科研领域的工作。而且,系里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也非常有用,应相当熟练地掌握。
    丁光宏教授表示,学校对学生此次调研的评价非常高,并已在教学中采纳了其中很多有益的建议,而且会把这一做法保持下去。
  
  返回
  
  
  
  --------------------------------------------------------------------------------
  
  塔克商学院院长谈如何提高MBA教育质量
  
  原春琳
  
    “商学院不做EMBA,不做在职MBA,这些都没有错,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不要认为增加培训计划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达特茅斯大学克商学院院长保罗·戴诺斯针对目前商学院扩张的热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今天,在北京召开的2002年中国国际教育论坛“转型经济下的教育”专题论坛上,戴诺斯院阐述了塔克商学院百年来雄居顶尖商学院的秘密。
    “我们的教育很人性化。”戴诺斯院长透露自己的办学“秘诀”:小规模的好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相当熟悉。“尽管小,可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宏观世界观,不只局限在具体问题上。”小规模的另一个好处是学生可以住到一起,以便交流。这一点也是塔克一直坚持的。这种朝夕与共的传统,换来全世界最忠诚的商科毕业生。今年,超过64%的校友向塔克捐款。而一般商学院的比例只有20%。
  塔克小的原因是因为只办全日制MBA。戴诺斯认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得到完整的教育经历。让每个人,也包括老师,都可以全职投入。实际上,塔克今天的规模已经变“大”了。它从7年前的180人扩大到今天的240人。这足以让部分老师和校友不高兴,认为这是错误的。可时间证明,扩招是成功的。尽管如此,戴诺斯已经决定塔克不再扩大规模,也不设立博士点。
    “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会在乎学校的大小吗?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接受教育的质量。规模的大小并不是学校成功的标准。我们必须保证自己的名牌,让自己的重点更集中。”他解释。
    塔克的模式是成功的。戴诺斯院长认为,目前有许多人或是企业都想开办商学院,塔克不是惟一的模式。“办商学院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你必须考虑自己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必须对学生作出承诺。”
    对目前众多的商学院而言,戴诺斯认为最大的失误就是盲目扩张。有人认为,老师多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以此类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以量取胜。戴诺斯不认为这种做法能办出一个好的商学院:“这样没有重点。而且,没有相应的管理层和师资力量,就难以把学校做得更好,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随着人数的增加而提高。”
    在戴诺斯看来,要想成为一所好的商学院就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能否保证水平,二是能否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目前兴起MBA办学热,戴诺斯不认为自己很了解情况。从一些材料中,他得出这样的看法:美国有1400多所商学院,通过权威机构认证的有300家左右。他们同样也在扩张,呈波浪型的波动是正常的。可对中国而言,MBA教育起点相对低于美国,扩张速度也很快,而且是呈直线型。这恐怕不是件好事。
    戴诺斯说,以塔克为例,有47个专职教师,全部都是管理学博士出身。但中国的教师多数是经济学出身,一个管理学院不能总靠经济学出身的人来支撑。从长远来看,中国必须培养出自己的管理学博士,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中国的MBA和商学院还会继续发展,但需要三思而后行。你们必须决定自己的核心价值,并知道如何实现这种价值。请记住,不是每一部分都必须同速增长。戴诺斯建议。
    附:塔克商学院简介
    塔克商学院,成立于19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商学院,也是最小的商学院。自1962年正式改名为商学院以来,塔克的规模一直不大。  1995年招生180人,今年遇到高峰,招生240人,这只有哈佛商学院的五分之一,沃顿商学院的十分之一。成立之初人数更少,只有4人。塔克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无在职MBA,也无EMBA,更无本科生。全职MBA是其惟一计划,2002年全校只有465名学生,专职教师不过47人。就是这样一所“小学校”,在2002年《华尔街日报》和HARRIS互动调查中心组织的针对MBA雇主进行的商学院调查中,在统计2221名招聘人员对各所院校26项品质方面打分后,塔克商学院排名第一。在2001年《华尔街日报》的调查排名中,塔克也是位居第一。
  
  返回
  
  
  
  --------------------------------------------------------------------------------
  
  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汪文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主持的一项调查发现:75%的教师存在着教育能力不足或缺乏现象。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
    多少年来,人们沿袭传统的教育理论,遵循着古人关于教师功能的定位,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里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这一定位,人们只是反复引述,却忘记了用时代的眼光进行审视。
    在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比较缓慢,知识的更新及总量的增加相对迟缓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人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基本上能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大体上能胜任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答疑辅导的职责。但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特别是最近20年来,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一个大学毕业生刚刚迈出校门就会发现,他在大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一部分过时了。因此,从迈出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必须不断地“充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只会按传统方法“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显然是不称职的。
    新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如何创新,将创新作为“为师之道”的核心,统领“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过程。著名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一个出色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批判的本领,培养学生开拓新领域、分析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能力。
    要做一个称职的现代教师,首先要求教师本人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锻炼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本领,教师“以己昏昏”怎么能“使人昭昭”?因此必须不断进取,活到老,学到老。为了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发展其创新能力,现代教师还应该有从学生中发现创造性人才的眼光。据媒体报道:有位小学教师出了一道作业,题目是:“雪融化后变成什么?”标准答案是“水”。可是有位学生回答:“春天”。这是多么富有诗意、充满想象力的答案!但是老师却判错没商量。学生头脑中想象力的双翼,就这样被折断了。还有位中学教师出的作文题目是“春天”,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是描写春天气候温暖、风光宜人;只有一名学生作文的内容是“讨厌春天(风沙、春寒等等)”,结果被老师批评了。旧的教育方式就是把每个学生的思维整齐划一,结果是千人一面。因此,尽管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很多奖牌,但是难以产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重新思考教师功能的定位,用新的标准要求教师,势在必行。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返回
  
  --------------------------------------------------------------------------------
  
  
  上条文章: 第3期
  下条文章: 第5期
  © 2003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上一条:《学习参考》2002年第5期(总第5期)
下一条:《学习参考》2002年第3期(总第3期)

《学习参考》2002年第4期(总第4期)
发布时间:2003-09-04 16:54:40来源:点击:我要评论:
2002年11月10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编
  
  
  --------------------------------------------------------------------------------
  
  目 录
  落实“三个代表”要求 加强高校党建…………………………佚名(3)
  
  高校师资工作误区面面观……………………………………徐丽桂 (5)
  
  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下)……………………………谢桂华 (6)
  
  湖南两万大学新生为何未报到………………………………吴湘韩 (11)
  
  上海交大实施大文科建设成绩斐然………………………… 林蔚(11)
  
  复旦大学力学系新生参与新专业课程设置……………………林蔚 (13)
  
  塔克商学院院长谈如何提高MBA教育质量…………………原春琳(14)
  
  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汪文新(15)
  
  
  --------------------------------------------------------------------------------
  
  主编:张培营 强建周 责任编辑:尹 斌
  
  启 事
    《学习参考》自创办以来,得到了校内各单位、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干部教师的厚爱。应部分分党委和教师、干部的要求,从第四期开始,本刊发行对象将从现在的中心组成员扩大到副高职称(包括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和副处级以上(包括副处级)干部。
     《学习参考》全体编辑人员今后将在刊物内容的选择上、编辑质量的提高上狠下工夫,用一篇篇饱含智慧之光的文章见证西电前进的步伐,努力使其成为大家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的窗口,成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
  
  《学习参考》编辑部  .
  2002年11月5日   .
  
  返回
  
  
  --------------------------------------------------------------------------------
  
  
  
  党建之声
  
  落实“三个代表”要求 加强高校党建
  佚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和行动指南。也为新的世纪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加强校领导班子政治思想和作风建设中去。
    一是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对高校领导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努力使自己的理论素养、知识储备、领导能力、精神状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走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列。
    二是要切实改进领导班子的工作、生活作风,增强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廉政意识。高校领导班子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坚持从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广大师生的利益出发研究问题,制定措施,开展工作,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官本位”意识;要加强对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使高校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
    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科学的制度无疑是先进文化的一种体现,而制度的有效坚持不仅对于生产建设和事业发展起着保障与促进作用,也体现了广大群众的愿望与根本利益。作为高等学校,就要认真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要建立健全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要结合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规,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党政职责、领导分工、会议制度、办事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以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干部队伍中去。
    首先,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选人用人。具体地说,就是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应该努力使自身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选拔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理想信念坚定,能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组织领导和行政管理能力强、学术造诣深,群众威信高、熟悉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和特点的党务及行政管理干部。进入新世纪,还要进一步优化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的专业知识和年龄结构,着力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管理能力强、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较高的中青年干部进入校级领导班子。
    其次,要加强对干部的培养培训。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对干部的培养教育,一要不断丰富干部培训的内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干部领导和管理现代高等学校能力为目的,广泛深入地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行政管理和法律知识教育等;二要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有计划地组织领导干部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三要努力探索干部培养培训的有效途径,拓宽干部培训渠道,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要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工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做好高校干部监督工作,一要注意把握选拔和管理的关系,选好人,管好人。既要把好选拔关,防止品质不好、行为不端的人进入领导班子,又要加强日常管理,对干部勤观察、多提醒、早告诫、敢批评。二要注意把握自我改造和组织教育的关系,加强正面教育。既要强调内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注重外因,加强对干部的培养教育,尤其要突出抓好思想政治教育。
    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中去。
    首先,贯彻“三个代表”要求,高校党委应充分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要团结奋进、拼搏鼓劲、求实创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清华大学九十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五点希望”为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院系级党总支应紧紧围绕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一是认真贯彻上级党委和学校党组织的决策、决议,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二是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充分认识创新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三是要积极营造民主型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启发引导学生走创新之路。四是加强党总支建设,使每位总支成员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重大决策的模范执行者,又是教改的尖兵,科研的骨干,管理的行家。
    第三,党支部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应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一是要把选配好党支部书记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二是要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同各种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三是要抓制度建设,从严治党,增强合力,确保战斗力最大限度的发挥。
    江泽民同志满怀信心地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将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不断涌现的时代,必将是百舸争流、人才辈出的时代”。高校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只要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贯彻落实到学校各级党组织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就一定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返回
  
  
  --------------------------------------------------------------------------------
  
  
  发展之路
  高校师资工作误区面面观
  
  徐丽桂
  
  
    从全国许多高校的现状来看,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职称层次、知识层次有了很大改善,教学、科研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依然存在着年龄结构失衡,中青年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青黄不接,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教师知识能力结构单一,师德师风滑坡等问题。究其原因,在宏观层面上,固然同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体制和观念不无关联,但是,从微观层面来分析,我国高校师资工作中存在的种种误区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这些误区集中表现为:
    1.重业务水平培养,轻师德师风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将师培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师的业务进修和提高上,而忽视了对教师师德师范的培养和提高。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高校从师培的计划到考核和总结往往都围绕对教师的业务培养展开,很少有对师德培养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重科研能力增强,轻教学质量提高。一般来说,高校的师资培养比较侧重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很少将教师的教学水平作为师培重点来抓。在教师考核中,科研实绩的考核标准具体、权重突出,而教学的考核标准模糊,处于次要地位,从而形成了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显然有悖于教师的主要职责。
    3.重骨干对象倾斜,轻整体全面推进。由于高校师培经费有限,在用钱用在刀刃上这一指导思想的支配下,高校往往比较重视对少数骨干教师的培养,容易忽视教师整体队伍的提高和学者群的建设。对少数骨干教师的投入固然可以得到更快更好的成效,起到牵引和带头的模范作用。但是,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决非依赖少数人可以实现的。过分倚重少数而忽略多数,会导致教师队伍水平和层次的畸形发展,挫伤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在确保重点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教师整体队伍的层次、水平,是师资管理工作者必须加以认真考虑的问题之一。
    4.重外面师资引进,轻现有队伍稳定。在人才竞争的社会,高校师资工作将引进人才作为重点之一,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在对待引进的师资尤其是对待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包括学成归来的高层次人才)与原有的师资上往往态度有别,待遇不一,厚此薄彼,不注重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这就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组织环境气候,对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出现一方面不惜重金吸揽人才,而另一方面人才不断流失的反常现象,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
    5.重学历职称表象,轻实际才学内涵。学历与职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能力与水平,但决不能将其与实际才学划等号。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高校将待遇、提拔、奖励、引进等完全与学历职称挂钩,而不注重对教师实际才学的全面考量,并给予相应的嘉勉。这就形成了一些高校学历至上、职称至上的氛围,有些教师甚至为获得高学历职称而不择手段。
    6.重物质利益激励,轻精神力量感召。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鼓励作为嘉奖的手段之一是必要的。但是,对高校教师这一较高层次的特殊群体,仅有物质的刺激显然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得到尊重、理解、信任和个性的自由等情感的满足。因此,高校现存的过分强调物质奖励而忽视精神感召的做法,只能取一时之效,而非长效之方。
    7.重日常事务应付,轻科学理论研究。就高校师资管理部门及工作者而言,目前大多埋头于日常性的事务工作,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潜心学习或研究师资管理的前沿理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师资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效性。(节录自:《高校师资工作误区及对策》,《江苏高教》2002年第5期)
  
  返回
  
  
  
  --------------------------------------------------------------------------------
  
  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下)
  
  谢桂华
  
    三、学科建设的组织形式
    在学科建设的组织上,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里着重指出三点。
    第一,在学科建设的组织上,一定要铲平“山头”,优化组合。这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要铲掉“山头”呢?一方面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学科分化在加速,另一个是学科之间的综合在加强。从发展趋势来看,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不仅自然科学内部在出现交叉,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也在发生交叉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这种基本特征导致现代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与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以个人为主的研究发展到现在的以集体研究为主。有的大项目要由国家来组织,甚至要组织国际合作进行研究。这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从学科发展规律来看,必须强调集体合作研究,发挥整体优势。另一方面从我国高等学校的现实状况来看,学科建设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分散主义。现在一个学校有多个系,一个系又分几个研究室。在某些单位,有的教研室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独立王国。有的课题组,在个别单位也是一个独立王国,甚至还有所谓的“夫妻店”、“父子店”等等。他们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下,各行其是,从不考虑学校整体的学科建设。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只有铲除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山头”,强化“一盘棋”意识,实现优化组合,才能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
  第二,应该打破各学校内部的行政隶属关系,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在一级学科、学科群或学科领域的概念下,实现跨院、系、研究所(室)的学科结合,按照适当的形式组织队伍,共享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校的整体优势,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
    第三,应根据新的形势,结合各校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适应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学科建设的需要。如怎样进行重点学科、研究基地的建设,进行一级学科授权学科、学科群的建设,在组织形式上去适应这些新的学科群的建设等。
    四、学科建设与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队伍
    选好学术带头人,建设好学术队伍,这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事实证明,一个好的校长,一个好的党委书记,可以建设好一个学校。同样的道理,一个好的学术带头人,可以建设好一个学科。相反,学术带头人选得不好,本来学科基础很好,结果给弄砸了。所以关键是要选好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要全面,不只学术水平高,还要有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学风要严谨,特别是要讲科学道德,处理好名利关系。学术带头人一定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不甘落后、敢创一流的勇气。在学术带头人的人选上,除克服传统的论资排辈之外,还有一点,学术带头人应当是自然形成的,或者是经推选产生的,而不能是用行政手段安排的。学术带头人一般应当相对稳定,当然也不宜长期不变。特别应当将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团结人、有组织能力的年轻人推上学术带头人的位置;此外,应当给学术带头人充分酌学科自主权,包括学科建设的人事权、财权,在学术问题上更不能去行政干预。
    一个好的学术带头人下面,应当有一批好的学术骨干和一支好的学术队伍,包括合理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还有合适的学缘结构,避免“近亲繁殖”。当然,学术队伍的建设有一个过程。有一位院士讲到他的体会时说:“一个学科组没有十年的人际磨合,达到共识,选准方向,形成合力,参与学术竞争,是难以立足于国内外学术界的。”
    一位好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好的学术队伍,还必须有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一个综合的学术环境,特别是要有一个好的学风,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杜绝浮躁和急功近利。
    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
    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学科建设,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没有一个好的学科,就难以争取到重要的科研项目与大量的科研经费;没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学科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推动力,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拉动力。
    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分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层次。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层次。在学科建设中,一定要大力开展各种层次的科研工作。所有高等学校都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当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有所侧重。
    如何抓好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我认为有八个“一”:一是要高举“一面旗帜”,即高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充分认识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地位与作用;二是要贯彻“一个方针”,即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三是要坚持走“一条路”,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四是要组织好一支科研队伍;五是要建设好一批学科;六是要建立一批研究基地,包括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七是要争取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八是要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从这八个“一”也可以说明,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是息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抓科研工作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处理好抓科研项目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第一,科研工作要坚持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取得标志性成果,这是评价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对这些创新和成果,要站在学科的高度进行总结、归纳与分析,上升到科学理论。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同志做了大量科研工作,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但既无学术论文,更无学术专著,究其原因,就是完成一项科研任务之后,没有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与研究。我们提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要反对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偏见,也要防止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应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促进学科建设。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术成果,促进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
    第二,科研工作要注意发挥本单位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发扬集体攻关的优良传统。学科建设要主动配合科研工作,组织相关学科攻克科研中的难题。
    第三,以科研“养”学科,以学科促科研。在科研工作中要注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要注意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并将其产业化。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学科建设,更新和增加仪器设备,建设实验室,改善学科的条件,进而更有利于开展科研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六、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工作永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从我国当前高校的状况来看,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学校是少部分,大部分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同时根据各自的实际开展不同层次的科研工作。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学科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教学质量是评价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的学科水平。因此,必须将教学建设纳入学科建设之中。
  研究生教育是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它与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之间必然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建设显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将本科教学纳入学科建设,强化学科建设以促进本科教学。高等学校的教学涉及许多方面,如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划分与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队伍、教学评价等。教学建设则包括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和学风建设等方面。这其中的许多方面也都是学科建设的范围和内容。可见,学科建设与教学建设两者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
    1.专业设置及其建设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
    高等学校的专业,是以学科为依托,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分门别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说;专业的划分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是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专业是学科及其分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或交叉点。所以,研究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必然涉及专业。由于学科分类按其分化的程度呈现层次性,就有我们常说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按哪一级来划分专业就涉及专业的宽窄问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本科专业、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有两类:一类是按二级,甚至三级学科划分的;另一类是按行业甚至产品划分的。所以,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偏窄,导致培养的人才适应性差,缺乏后劲,同时也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在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以后,1997和1998年,研究生专业与本科生专业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分别减少了40%和50%以上。其共同的特点是,强调按学科(主要是二级学科)划分专业,尽量减少与避免按行业划分专业。专业的拓宽,扩大了学科范围,不仅有利于按较宽口径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而且也有利于学术队伍的优化组合和资源共享,因而有利于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有的就是专业建设,有的是若干专业组成的“学科群”建设,亦即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或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建设。所以,在进行学科建设时,应当将专业设置及专业建设,包括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以及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教学建设及其改革统筹考虑。
    2.课程设置及建设、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职业与专业之间在教学上的联系是以课程为桥梁的,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来确定课程结构,应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合课程,同时要与社会需求变化相适应。教学内容是通过课程体现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可见,课程、教学内容、教材这三者通过教学联系在一起,它们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将课程特别是教材纳入学科建设,一流的课程和一流的教材也是重要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用学科建设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教材,设置学科前沿性的选修课或讲座,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3.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
    教学改革和包括教学研究在内的教育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开展教育科学的研究在师范院校是顺理成章的,而且是师范院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是其学科特色与优势。其他高校也应重视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将其纳入学科建设范围。要防止重学术研究忽视教学研究的倾向。有条件的高等学校都应成立高等教育研究所,其任务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教育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不仅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提出新的教育理念,而且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方案,成为学校党政领导的智囊团和高参;二是要主动配合教学部门,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试点,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要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乃至国际上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没有一流的教育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育理念,也就难以建设一流的大学。
    七、学科建设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积极促进者,在其有关政策性文件中指出:知识是无国界的,知识的探求、发展和传播通过国际学术界集体努力得到很大的推动,在当今全球贸易、经济与政治趋于一体化以及对文化间了解日益增长的情况下,重视高等教育职责的内容和环境的国际化以及增加学生和教师的流动,具有格外重大的意义。在这种潮流中进行学科建设,就必须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角去考虑。在我国已经加入WTO以后,更应抓住机遇,加强学科建设,增强我国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1.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的程度
  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世界许多大学,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来自于世界各国。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大量聘请国外高水平教师的条件,但应在可能条件下,将更多教师选派到国外学习、进修,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这是提高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的必要举措。与此同时,也应争取聘请少量著名的外国学者到我国高校任教,可以长期聘任,也可以短期讲学。另外,我国有很多留学生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取得博土学位后,在这些国家的一流大学任教,他们虽在国外工作,但很愿意继续为祖国的高等教育作出贡献,这是一支很有活力的“海外兵团”。我们应积极争取他们回国讲学或合作开展科研工作,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术上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联络作用。
    2.积极招收培养国外来华留学生,逐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程度
    有的学者认为,外国留学生占在校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10至1/5,而且他们是来中国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不只是来了解和研究中国的,是一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我国目前尚无一所大学达到这个标准。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逐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程度。
    3.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科研,不断提高学术国际化的程度
    科学技术本身是超越国界的,国际学术交流是不受地域限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地域的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在学科建设中,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努力争取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才能及时进入科学技术的前沿,了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不断提高学术国际化的程度。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我国召开的次数也在不断增加。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向会议提交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另一方面也要派人积极参加会议;现在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有的学校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请来与会的国外学者偏少,有的甚至只有两三名一般学者参加,这就难以达到国际学术交流的目的。所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学术内容和学术水平。(作者简介:谢桂华(1938一),男,湖南双峰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返回
  
  
  --------------------------------------------------------------------------------
  
  新闻广角
  湖南两万大学新生为何未报到
  
  吴湘韩
  
    据湖南省教育考试学院最新统计显示,今年正式录取而未报到的考生达到两万人。其中本科1800人,专科1.8万人。
    这么多大学新生没有报到,他们究竟去了哪儿呢?
    据记者了解,除一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回家或外出打工外,大多数去了高考补习学校。有关人士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么多新生被录取而不去学校报到而选择复读,这是“好事”,这是一种进步,一方面说明政府开始重视考生的自主权利,另一方面,学生能够自己选择大学,发展自己,有助于他们成材,这说明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
    同时,他们也指出,大量高校新生不报到的现象,一方面反映出经过连续几年的大幅度扩招,已大大缓解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说明青年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出现了新变化,目前的高等教育在结构上、质量上尚不能完全满足的情况下,如何满足青年人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18日)
  
  返回
  
  
  
  --------------------------------------------------------------------------------
  
  “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上海交大实施大文科建设成绩斐然
  林蔚
  
    已有107年历史的上海交通大学,素以理工见长,闻名于世。同时,上海交大历来也十分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学科的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近几年来,上海交大提出大文科建设战略,在培养具有人文功底的综合性战略型人才方面努力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可喜的成功之略。
    上海交大的大文科建设战略,主要包括人才建设,学科建设,人文环境建设,文理相渗的研究与实践,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建设,与政府部门联合共建文科研究基地等。上海交大宣传部副部长蒋宏对记者介绍说:这些年来,上海交大引进了一大批符合一流学校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文教师,构筑人文教师的人才高地,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与生活条件。学校着重建设以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科学史学、文化语言学等为主体的人文社科学院,创办了独具特色的法学院和设计与媒体学院;以文理科相互渗透为特点,以注重应用为前提,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加大人文类课程在公共基础课中的比重,加大理工类课程中渗透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和史料的内容。学校积极鼓励各学科的师生参与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推动文理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上海交大注重发展以学术报告为主体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积极开展高雅艺术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在上海交大,有一项别出心裁的“汉语托福”——新生入学必须进行语文知识、文学常识、古代文学、阅读理解和写作五大部分的“语文水平测试”。学校明确规定,凡测试不合格者都必须修《大学语文》课程,否则不能毕业。在学生基础课中,开设了近100门人文社科和文学艺术类选修课,要求每个理工科学生必须修满文、史、哲、艺类选修科6个学分和经、管类课程4个学分;文科学生也必须选修自然科学类课程6个学分和经、管类课4个学分。交大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有在校期间听(人文学术讲座)和观看高雅艺术场次的记录。
    谈起上海交大重视文科建设的原因,校长谢绳武十分感慨。他对记者说:以前交大已经认识到,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非常强调基础理论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没有一流的文科,也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当今社会,人文功底和素质对于一流大学生来说越来越重要。科学求真,入文求善,两者结合才能培养出入格完善、能力卓越、知识全面、基础扎实的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素有“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良好校风和传统的上海交大,近几年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内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交大先后建立了高水平的学生文艺团队和体育运动队,多次在国内国际的大赛上获奖。2000年,上海交大学生代表团代表中国大学生,获得三项世界大运会乒乓球冠军;2001年7月,交大学生管乐团在管乐之乡荷兰,一举夺得第14后国际管乐大赛丙组比赛金奖;2001年8月,在“FIRA2001国际机器人世界杯竞赛”中,交大学生代表队力克强手,获得FIRA全自主中型组智能机器人足球赛的世界冠军;2002年3月,在第二十六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总决赛中,上海交大代表队战胜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中国清华大学等强队,从参赛的全球200多所大学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世界冠军,被冠以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的称号…
  在上海交大的文科建设中,与文化部共同创建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更是一大亮点。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教授告诉记者:文化产业目前在全球都是一个新兴产业。文化部把基地放在上海交大,既是对交大文科建设的支持,也是对交大办好国家文科基地的信任。基地从1999年成立以来,积极承担政府部门文化发展战略的课题任务,为政府、专家学者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搭建平台,组织出版有影响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为有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咨询等。目前以基地为桥梁,上海交大和中国社科院进一步携手,探索理工科与文科的“国家队”之间,进行高层次的文化与科技合作,产生一种新型的学科形态,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返回
  
  
  
  --------------------------------------------------------------------------------
  
  复旦大学力学系学生参与新专业课程设置
  
  林 蔚
  
    专业课程如何设置,一向由教学部门一槌定音。但是在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不仅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新专业的课程设置,还认真采纳了学生们的建议。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是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今年新开的专业。作为上海首家培养该方面人才的高校,复旦一推出这个专业就受到了社会的热烈欢迎。力学系系主任丁光宏教授解释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一个高峰与空间技术有关,学生报考新专业踊跃,不仅是出于对航天事业的热爱,更重要的是,综合性大学培养航天事业人才,从起步阶段就瞄准了复合型高素质的目标。
    在新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校向学生们敞开了大门。力学系教学主任金吾根老师说,随着时代发展,高校的一些课程安排已与实际科研需求产生偏差,如何使大学课程与生产、科研更好地结合起来,师生们都希望将问题尽量解决在最初的课程设置阶段。于是今年暑期,力学系的学生带着新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题,分赴北京、酒泉的航天航空部门,进行考察和调研。
    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在甘肃“神舟三号”发射地,学生们和科技专家、教育界人士、航空一线专家进行讨论交流,为新专业的课程设置采集到了第一手资料。在有关专业知识和授课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们自己整理编辑了厚厚的一大本考察手记,为新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建议。他们了解到新专业将涉及很多火箭方面的问题,火箭外形设计相当复杂,力学系原有的专业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CAD等在新专业中都有了用武之地。在与科研人员接触中,学生们发现很多研究人员是数学专业毕业的,力学系数学基础扎实,学好数学有利于今后在科研领域的工作。而且,系里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也非常有用,应相当熟练地掌握。
    丁光宏教授表示,学校对学生此次调研的评价非常高,并已在教学中采纳了其中很多有益的建议,而且会把这一做法保持下去。
  
  返回
  
  
  
  --------------------------------------------------------------------------------
  
  塔克商学院院长谈如何提高MBA教育质量
  
  原春琳
  
    “商学院不做EMBA,不做在职MBA,这些都没有错,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不要认为增加培训计划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达特茅斯大学克商学院院长保罗·戴诺斯针对目前商学院扩张的热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今天,在北京召开的2002年中国国际教育论坛“转型经济下的教育”专题论坛上,戴诺斯院阐述了塔克商学院百年来雄居顶尖商学院的秘密。
    “我们的教育很人性化。”戴诺斯院长透露自己的办学“秘诀”:小规模的好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相当熟悉。“尽管小,可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宏观世界观,不只局限在具体问题上。”小规模的另一个好处是学生可以住到一起,以便交流。这一点也是塔克一直坚持的。这种朝夕与共的传统,换来全世界最忠诚的商科毕业生。今年,超过64%的校友向塔克捐款。而一般商学院的比例只有20%。
  塔克小的原因是因为只办全日制MBA。戴诺斯认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得到完整的教育经历。让每个人,也包括老师,都可以全职投入。实际上,塔克今天的规模已经变“大”了。它从7年前的180人扩大到今天的240人。这足以让部分老师和校友不高兴,认为这是错误的。可时间证明,扩招是成功的。尽管如此,戴诺斯已经决定塔克不再扩大规模,也不设立博士点。
    “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会在乎学校的大小吗?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接受教育的质量。规模的大小并不是学校成功的标准。我们必须保证自己的名牌,让自己的重点更集中。”他解释。
    塔克的模式是成功的。戴诺斯院长认为,目前有许多人或是企业都想开办商学院,塔克不是惟一的模式。“办商学院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你必须考虑自己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必须对学生作出承诺。”
    对目前众多的商学院而言,戴诺斯认为最大的失误就是盲目扩张。有人认为,老师多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以此类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以量取胜。戴诺斯不认为这种做法能办出一个好的商学院:“这样没有重点。而且,没有相应的管理层和师资力量,就难以把学校做得更好,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随着人数的增加而提高。”
    在戴诺斯看来,要想成为一所好的商学院就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能否保证水平,二是能否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目前兴起MBA办学热,戴诺斯不认为自己很了解情况。从一些材料中,他得出这样的看法:美国有1400多所商学院,通过权威机构认证的有300家左右。他们同样也在扩张,呈波浪型的波动是正常的。可对中国而言,MBA教育起点相对低于美国,扩张速度也很快,而且是呈直线型。这恐怕不是件好事。
    戴诺斯说,以塔克为例,有47个专职教师,全部都是管理学博士出身。但中国的教师多数是经济学出身,一个管理学院不能总靠经济学出身的人来支撑。从长远来看,中国必须培养出自己的管理学博士,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中国的MBA和商学院还会继续发展,但需要三思而后行。你们必须决定自己的核心价值,并知道如何实现这种价值。请记住,不是每一部分都必须同速增长。戴诺斯建议。
    附:塔克商学院简介
    塔克商学院,成立于19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商学院,也是最小的商学院。自1962年正式改名为商学院以来,塔克的规模一直不大。  1995年招生180人,今年遇到高峰,招生240人,这只有哈佛商学院的五分之一,沃顿商学院的十分之一。成立之初人数更少,只有4人。塔克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无在职MBA,也无EMBA,更无本科生。全职MBA是其惟一计划,2002年全校只有465名学生,专职教师不过47人。就是这样一所“小学校”,在2002年《华尔街日报》和HARRIS互动调查中心组织的针对MBA雇主进行的商学院调查中,在统计2221名招聘人员对各所院校26项品质方面打分后,塔克商学院排名第一。在2001年《华尔街日报》的调查排名中,塔克也是位居第一。
  
  返回
  
  
  
  --------------------------------------------------------------------------------
  
  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汪文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主持的一项调查发现:75%的教师存在着教育能力不足或缺乏现象。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
    多少年来,人们沿袭传统的教育理论,遵循着古人关于教师功能的定位,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里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这一定位,人们只是反复引述,却忘记了用时代的眼光进行审视。
    在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比较缓慢,知识的更新及总量的增加相对迟缓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人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基本上能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大体上能胜任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答疑辅导的职责。但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特别是最近20年来,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一个大学毕业生刚刚迈出校门就会发现,他在大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一部分过时了。因此,从迈出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必须不断地“充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只会按传统方法“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显然是不称职的。
    新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如何创新,将创新作为“为师之道”的核心,统领“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过程。著名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一个出色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批判的本领,培养学生开拓新领域、分析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能力。
    要做一个称职的现代教师,首先要求教师本人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锻炼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本领,教师“以己昏昏”怎么能“使人昭昭”?因此必须不断进取,活到老,学到老。为了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发展其创新能力,现代教师还应该有从学生中发现创造性人才的眼光。据媒体报道:有位小学教师出了一道作业,题目是:“雪融化后变成什么?”标准答案是“水”。可是有位学生回答:“春天”。这是多么富有诗意、充满想象力的答案!但是老师却判错没商量。学生头脑中想象力的双翼,就这样被折断了。还有位中学教师出的作文题目是“春天”,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是描写春天气候温暖、风光宜人;只有一名学生作文的内容是“讨厌春天(风沙、春寒等等)”,结果被老师批评了。旧的教育方式就是把每个学生的思维整齐划一,结果是千人一面。因此,尽管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很多奖牌,但是难以产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重新思考教师功能的定位,用新的标准要求教师,势在必行。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返回
  
  --------------------------------------------------------------------------------
  
  
  上条文章: 第3期
  下条文章: 第5期
  © 2003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本月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