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学子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西电融媒体中心:与镜头共成长
时间:2024-04-17 17:48:22来源:新闻中心点击:

■记者 王冠玉 学生记者 魏灿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这样一支充满活力的学生团队,他们怀揣着对学校的热爱和对新闻事业的兴趣,用镜头捕捉校园美景,用笔触记录师生风采,用声音传播校园动态。他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以青春的形式向师生源源不断地传递正能量。学校新媒体平台矩阵运营、优秀校园网络文化作品生产、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全平台粉丝量超过百万的背后,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中心茁壮成长的故事。

杨茜瑶:我渴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到影像的力量

因为喜欢剪视频和讲故事来到西电融媒的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杨茜瑶,加入团队已经有三个年头。她不仅是西电融媒本届的学生负责人,从影像中心成长起来的她,同时运营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方B站、微信视频号和抖音账号,现在也担任着中国大学生在线视频工作室的编辑。

杨茜瑶主持新华网开学季直播“嗨,新同学!学姐带你共‘探’西电之美”

“高中时,我就尝试过拍一些短视频来表达自己,很幸运来到了西电融媒,这里给我带来了超乎想象的成长空间。”

大一时的杨茜瑶,因为对摄影摄像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学习,只能举着手机、跟在学长学姐身后学习拍摄技巧。随着参与的活动越来越多,“原来这个场景需要这样拍摄”“这类主题需要这样剪辑”,她渐渐地也能动起手来参与一些摄影摄像工作。团队定期会请来老师和学长学姐对成员进行培训,在老师们的鼓励下,她慢慢敢于尝试着拿起宣传部的摄影器材,在学习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视频拍摄能力。

杨茜瑶策划制作的2023迎新季《新生开学指南》视频发布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方B站

在运营西电官方B站的过程中,推送什么主题的视频、何时推送以及带什么tag和文案能更好地宣传学校成为杨茜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话题。要实现西电融媒所生产内容的多声部、全方位传播,需要经常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平台间的内容联动发布,在完成常规宣传工作的同时,杨茜瑶也要时不时地组织成员制作一些当下热点的、在学生间喜闻乐见的作品。她曾经策划的视频“C辅导”在B站收获了20万播放量,转评赞过万,“看着评论区里的一条条评论‘太有意思了’‘我要上西电’,我觉得我的策划受到了大家的喜欢,我忘不了这种心里热乎乎的感觉,这也是我日后创作更新颖、更有温度的视频的动力。”

图片 3.png

杨茜瑶策划的视频“C辅导”

图片 4.png

图片 5.png

西电官方视频号获微信高校科研风采奖、官方新华号获最具影响力高校新华号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加入西电融媒后的变化,杨茜瑶认为是“影响者”。

“在西电融媒工作的这三年里,我切实地被身边的人影响着,遇到了很好的、很关心我的老师,也遇到了很多朋友,拥有了很多美好的故事。在他们的影响下,我逐渐成长,学会了如何用镜头捕捉生活的点滴,用剪辑传递思想与情感。我渐渐意识到,自己不仅想成为一个创作者,更想成为一个能够影响他人的影响者。我渴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到影像的力量。”

一次次活动组织,一条条视频制作,从初来时的“小跟班”变成影响着更多学弟学妹的团队负责人,当听到他们说“谢谢你杨姐”的时候,杨茜瑶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充满意义。

赵淼桐: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进而求索

作为西电融媒体中心采编中心的学生负责人,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2021级本科生赵淼桐不仅负责着学生记者采访的组织,还带领团队成员参与到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原创作品的制作中,从推文排版到手绘插图,从原创策划到稿件发布,赵淼桐的工作贯穿了西电融媒网络文化作品内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西电融媒体中心采编中心合影

在采编中心的三年时光,给赵淼桐留下了很深刻的感情:“起初是因为喜欢推文排版进的采编中心,如果有适合我的工作,除了学习任务太重的时候,一般都会接下。”内容编辑对赵淼桐来说就像艺术创作,是她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

对赵淼桐来说,最兴奋的就是等待西电官微推送由她编辑的推文。发布之后,她都会不由自主点进去浏览好几遍,看着评论区中的“太有创意啦”“真好看!”这些留言,赵淼桐的嘴角也会不自觉地扬起弧度。

赵淼桐在西电融媒的工作经历也让她收获了很多其他的技能。作为团队负责人,宣传工作涉及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熟悉,从只会复制粘贴,到对svg格式、推文色调、模板风格的熟练运用;从一开始的只会排版,到现在采访、写文案、绘画、处理图片都信手拈来,正是无数次的试错与思考,让赵淼桐慢慢变成了一个宣传“小能手”。在西电融媒的推荐下,她也入选担任了中国大学生在线微信工作室的编辑,手握多篇“10w+”。

在赵淼桐眼中,采编中心不仅仅是一个负责新闻采访和内容编辑的团队,她认为采编具有从全新视角感悟与洞察世界的魅力,“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将鲜活的人和事讲述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大二时,赵淼桐曾跟着西电融媒的其他成员一起,采访学校极创工作室“焕影”项目的学生负责人林泽毅。林学长向他们讲述道:“为了保证项目的进度,我每天晚上都研究到深夜,然后直接睡在工作室里。当竞赛做到后期的时候,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觉得回宿舍睡觉太浪费时间,于是大家直接在工作室里搭起床铺,有时候甚至直接席地而睡。”这给赵淼桐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写稿的过程中,她反复斟酌思考,并在内心与学长达成了共识——只有“打破舒适圈”,一次次冲破困难,才能最终登顶高峰。在赵淼桐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每每面对工作压力和繁重的日常课程冲突时,她就努力协调自己的时间,及时调整心态,“最大化”自己的效率,高质量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除了平衡好学习和工作压力以外,赵淼桐还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用手机拍下一个个精彩瞬间,用心记录着生活中的美好。“公众号是我记录自己、认识与我同频共振之人的平台”,不追求阅读量,只是给情绪一个出口,帮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3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获中青校媒2022-2023年度全国卓越影响力高校可视化融媒团队,这也激励着团队成员更具热情地投入到创作中去,用一篇篇原创策划记录着校园风貌的点点滴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获2021-2022年度中国大学官微百强

图片 8.png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获中青校媒2022-2023年度全国卓越影响力高校可视化融媒团队

未来还在脚下,广阔机遇,还等着赵淼桐用双脚仔细丈量。

王振皓:在这片小天地,我们是自己的创作者、策划者和执行者

在西电南校区E楼下,有一间“创意梦工厂”般的房间,从摄影棚到录音室,这里孵化出了无数美好的创意,这里也是集成电路学部2021级本科生、西电融媒影像中心学生负责人王振皓课余时间最喜欢待着的“小天地”。在西电融媒体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从绿幕的放置到道具和背景的摆放,都是王振皓和团队成员思考和实践过无数次后的结果。

西电融媒体中心影像中心合影

西电融媒体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影像区

作为影像中心的成员,你可能热爱摄影,擅长用镜头捕捉校园生活的美好瞬间;也可能喜欢摄像,对画面构图和光线运用有着敏锐的感知力;也可以专注后期,通过视频剪辑和特效制作,对拍摄的素材进行创意性的整合和加工,使之成为完整的视觉作品。对学生负责人王振皓来说,这些能力在这三年间,早已在无数次的实战训练中成为他的“必备品”。

春天的校园,万物复苏,生机盎然,阳光透过嫩绿的树叶洒在校园的小径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我最喜欢在这个季节里,拿着相机穿梭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捕捉春天的美好瞬间。”王振皓按下快门,花瓣随风飘舞的优雅、鸭子在水中划出的美丽波纹,同学们在图书馆前晨读的专注认真、在操场上运动的活力四射、三三两两走在校园小路上的悠闲惬意,每一张照片,都是他对校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的体现。

图片 11.png

王振皓的摄影作品展出在西电融媒体中心《荏苒·定格》摄影展

不论是活动快剪还是访谈影片,对王振皓来说早已是信手拈来,和团队成员一起穿上马甲、扛起设备、移动鼠标,生动的视频便跃然屏幕之上。为了让视频踩着时效性最好的时候发布,“赶进度”也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工作室环境好,我们聚在一起剪片子,动辄剪到晚上十点,断电了就回宿舍接着剪。虽然辛苦,但看到学校的风采及时向外界展示出去并受到认可,再辛苦也值得,”王振皓说。

王振皓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拍摄快剪视频

“探索”是王振皓给自己的关键词。“在影像中心工作的这三年,是我人生中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时光,”王振皓说道,“三年来,我按下了近万次快门,制作了《我的西电故事》系列视频和各种快剪视频几十期,产出了近1T的素材,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都是团队用心的呈现,见证和记录下了学校的发展与进步。在西电融媒工作,我们不仅仅是在培训中学习知识,更是在实践中体验和成长。这里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激情的地方,我们不仅是学生,更是创作者、策划者和执行者。”

孙柏川:坚持实干的态度,在一次次打磨中塑造自我

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孙柏川是西电融媒体中心运营中心的学生负责人,活泼开朗的性格让他总能带领团队策划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活动,加之对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再熟悉不过,这让他自然而然成为了团队的领导者。在运营中心的努力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微博和“西电小喇叭”平台粉丝数不断创新高,成为了学生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声音。

每天,孙柏川都会和运营中心的小伙伴们一起,精心策划和编辑内容,确保每一条微博都在吸引同学们注意力的同时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在微博上及时更新校园新闻,发布学术讲座、文化活动等预告,还会在不同的日子里推出不同的主题策划,在网络上时刻传递来自西电的温暖与活力。他也善于倾听同学们的声音,经常通过微博和“西电小喇叭”收集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与他们互动交流。“新媒体的力量在于与用户的连接”,孙柏川努力让这些与学生最贴近的平台成为同学们的“校园之声”,“我希望让每一个声音都能被听见。”

西电官方微博的系列主题宣传

2022年,孙柏川被推选为微博校园大使,这给了他莫大的激励,运营着的西电官方微博粉丝量也一路“狂飙”,账号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总榜及微博同城榜单,其中话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曾位列热搜总榜第一,学校官博也荣获“微博2022年最具服务力学校”“微博2023最具成长性校园微博” “2023年度陕西省最具传播力高校官方微博”“2023年度陕西省最具影响力高校官方微博”等称号。

图片 15.png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微博获2023最具成长性校园微博

2023年,孙柏川经过学校推选,担任起了中青校媒陕西地区的年度学生主席。“西电融媒提供的舞台是广阔的,”被选为中青校媒地区主席后,孙柏川带着在运营中心积累的经验,作为学生记者参加了成都大运会高校运动季采风等多个活动,多项作品发布在中国青年报及中青系媒体,“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我不论在眼界还是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023年5月,孙柏川参与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主办的“媒体融合视角下的校园传播话语创新研讨会暨校媒记者训练营”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孙柏川作为由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宣传部与中国青年报联合选拔的校媒记者,参加成都大运会高校运动季采风活动

2023开学季,西电融媒体中心开展了南北校区线下地图册打卡盖章活动,孙柏川作为运营中心的负责人,自然承担起了活动的组织工作。从前期近二十个点位的工作人员安排和排班,到两天活动的物资清点与供应,骑着小电驴在各个打卡点之间一直“飞驰”着的孙柏川,额头上满布着密密的汗珠。两天下来,西电融媒为新生发放学校卡通地图册近万份,学生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近千小时,但当孙柏川开着三轮车将奖品送到学弟学妹们手中时,他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别客气,欢迎你们加入西电融媒,”说完,又匆匆赶到下一个点位去。

“运营中心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很有门道,不仅要服务好学校宣传工作,更考验我们抓热点、定方向的能力。”对于填满自己大学三年的热爱着的工作,孙柏川感受颇深,“‘行则将至’,只有甩开手、迈开腿地去做,才能在一次次实践中提升个人能力,在运营中体味与他人产生心灵碰撞的乐趣。”

袁新卓:真诚心连心,让“家文化”在广播站熠熠生辉

每天萦绕耳边的校园广播来自哪里?在西电融媒体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中,有一个四面玻璃墙的演播室,内部陈设整齐,导播台、调音台样样俱全,由学校广播站本地服务器连接降噪话筒,通过校园网匹配室外音响。在这样一方天地,西电融媒广播站团队成员承担着校园日常广播和大型活动广播的责任。

袁新卓在广播站录制校园广播

通信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西电融媒广播站学生负责人袁新卓在谈到如何管理广播站团队时说到:“家文化是我们团队的核心,只有把自己当成团队的一部分,把团队成员当成家人,才能够给大家带来安心愉快的团队氛围,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大家工作的积极性。”

图片 19.png

西电广播站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坚持每天播送校园新闻

伴着学校广播站定时推送的独特留声和动人故事,袁新卓和团队成员将学校的温暖与美好用声音传递到更多地方。

大一刚加入广播站时,袁新卓常常因为不善社交而感到无所适从,但随着参与培训的次数愈来愈多,学长学姐们贴心地为大家教授播音技巧、指导录音过程,让他渐渐敞开了心扉,和成员们的关系也逐渐熟络起来。在一次次的录音工作中,袁新卓越发得心应手,和团队成员的配合也更加默契。

每天中午时段的校园广播中,有一个“西电故事”栏目,这是让袁新卓最为“苦恼”的部分。十分钟的关于西电的各类故事,可能是历史人文,也可能是校友名人,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内容反复打磨、稿件逐字推敲,既要有趣吸睛,又要兼顾内涵与传播性,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最让我感动的是,团队成员从未逃避,而是主动分工,大家有序地相互配合,一起啃下最难的‘硬骨头’,”袁新卓说道。反复讨论内容,根据内容调整语气以契合文章主题,适当加入活泼的元素使广播更加生动有趣,在成员们家人般互相协作、加油打气之中,袁新卓皱着的眉头慢慢舒展,遇到问题,他不再害怕,而是知道有一群随时都在的朋友能够依赖。

踏着清晨的微光走在校园甬道,音响里传出或浑厚或清越的声音,围绕在教学楼四周,也洒进每一个人心里;一天的课程结束,听着音乐,享受着故事,洗去一身疲惫后再重整行囊,踏上新的征程。“我们会将更多的积极正能量广播给大家,也希望每位西电人都在学习工作之余,多多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关注身边闪着光的每处真善美。”

西电融媒体中心五名学生负责人的合影

“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更要注重他们的全面素质提升。”西电融媒体中心指导老师王冠玉说道,“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到多样的工作中去,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应用,再学习、再应用,激发兴趣和潜能的同时,实现个人与团队共同的拔节、孕穗与结果。”

以校园为舞台,以融媒为平台,西电融媒体中心的每一位成员,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为学校的点滴变化记录下一抹色彩。未来的道路上,他们将继续发挥特长,携手前行,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书写属于西电融媒的青春篇章。

上一条:介四相声社:希望大家今后每天的快乐都比今晚收获的多得多
下一条: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微光成炬 大爱无疆 在“志愿活动”中擦亮信仰底色

西电融媒体中心:与镜头共成长
发布时间:2024-04-17 17:48:22来源:新闻中心点击:我要评论:

■记者 王冠玉 学生记者 魏灿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这样一支充满活力的学生团队,他们怀揣着对学校的热爱和对新闻事业的兴趣,用镜头捕捉校园美景,用笔触记录师生风采,用声音传播校园动态。他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以青春的形式向师生源源不断地传递正能量。学校新媒体平台矩阵运营、优秀校园网络文化作品生产、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全平台粉丝量超过百万的背后,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中心茁壮成长的故事。

杨茜瑶:我渴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到影像的力量

因为喜欢剪视频和讲故事来到西电融媒的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杨茜瑶,加入团队已经有三个年头。她不仅是西电融媒本届的学生负责人,从影像中心成长起来的她,同时运营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方B站、微信视频号和抖音账号,现在也担任着中国大学生在线视频工作室的编辑。

杨茜瑶主持新华网开学季直播“嗨,新同学!学姐带你共‘探’西电之美”

“高中时,我就尝试过拍一些短视频来表达自己,很幸运来到了西电融媒,这里给我带来了超乎想象的成长空间。”

大一时的杨茜瑶,因为对摄影摄像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学习,只能举着手机、跟在学长学姐身后学习拍摄技巧。随着参与的活动越来越多,“原来这个场景需要这样拍摄”“这类主题需要这样剪辑”,她渐渐地也能动起手来参与一些摄影摄像工作。团队定期会请来老师和学长学姐对成员进行培训,在老师们的鼓励下,她慢慢敢于尝试着拿起宣传部的摄影器材,在学习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视频拍摄能力。

杨茜瑶策划制作的2023迎新季《新生开学指南》视频发布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方B站

在运营西电官方B站的过程中,推送什么主题的视频、何时推送以及带什么tag和文案能更好地宣传学校成为杨茜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话题。要实现西电融媒所生产内容的多声部、全方位传播,需要经常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平台间的内容联动发布,在完成常规宣传工作的同时,杨茜瑶也要时不时地组织成员制作一些当下热点的、在学生间喜闻乐见的作品。她曾经策划的视频“C辅导”在B站收获了20万播放量,转评赞过万,“看着评论区里的一条条评论‘太有意思了’‘我要上西电’,我觉得我的策划受到了大家的喜欢,我忘不了这种心里热乎乎的感觉,这也是我日后创作更新颖、更有温度的视频的动力。”

图片 3.png

杨茜瑶策划的视频“C辅导”

图片 4.png

图片 5.png

西电官方视频号获微信高校科研风采奖、官方新华号获最具影响力高校新华号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加入西电融媒后的变化,杨茜瑶认为是“影响者”。

“在西电融媒工作的这三年里,我切实地被身边的人影响着,遇到了很好的、很关心我的老师,也遇到了很多朋友,拥有了很多美好的故事。在他们的影响下,我逐渐成长,学会了如何用镜头捕捉生活的点滴,用剪辑传递思想与情感。我渐渐意识到,自己不仅想成为一个创作者,更想成为一个能够影响他人的影响者。我渴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到影像的力量。”

一次次活动组织,一条条视频制作,从初来时的“小跟班”变成影响着更多学弟学妹的团队负责人,当听到他们说“谢谢你杨姐”的时候,杨茜瑶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充满意义。

赵淼桐: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进而求索

作为西电融媒体中心采编中心的学生负责人,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2021级本科生赵淼桐不仅负责着学生记者采访的组织,还带领团队成员参与到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原创作品的制作中,从推文排版到手绘插图,从原创策划到稿件发布,赵淼桐的工作贯穿了西电融媒网络文化作品内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西电融媒体中心采编中心合影

在采编中心的三年时光,给赵淼桐留下了很深刻的感情:“起初是因为喜欢推文排版进的采编中心,如果有适合我的工作,除了学习任务太重的时候,一般都会接下。”内容编辑对赵淼桐来说就像艺术创作,是她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

对赵淼桐来说,最兴奋的就是等待西电官微推送由她编辑的推文。发布之后,她都会不由自主点进去浏览好几遍,看着评论区中的“太有创意啦”“真好看!”这些留言,赵淼桐的嘴角也会不自觉地扬起弧度。

赵淼桐在西电融媒的工作经历也让她收获了很多其他的技能。作为团队负责人,宣传工作涉及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熟悉,从只会复制粘贴,到对svg格式、推文色调、模板风格的熟练运用;从一开始的只会排版,到现在采访、写文案、绘画、处理图片都信手拈来,正是无数次的试错与思考,让赵淼桐慢慢变成了一个宣传“小能手”。在西电融媒的推荐下,她也入选担任了中国大学生在线微信工作室的编辑,手握多篇“10w+”。

在赵淼桐眼中,采编中心不仅仅是一个负责新闻采访和内容编辑的团队,她认为采编具有从全新视角感悟与洞察世界的魅力,“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将鲜活的人和事讲述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大二时,赵淼桐曾跟着西电融媒的其他成员一起,采访学校极创工作室“焕影”项目的学生负责人林泽毅。林学长向他们讲述道:“为了保证项目的进度,我每天晚上都研究到深夜,然后直接睡在工作室里。当竞赛做到后期的时候,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觉得回宿舍睡觉太浪费时间,于是大家直接在工作室里搭起床铺,有时候甚至直接席地而睡。”这给赵淼桐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写稿的过程中,她反复斟酌思考,并在内心与学长达成了共识——只有“打破舒适圈”,一次次冲破困难,才能最终登顶高峰。在赵淼桐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每每面对工作压力和繁重的日常课程冲突时,她就努力协调自己的时间,及时调整心态,“最大化”自己的效率,高质量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除了平衡好学习和工作压力以外,赵淼桐还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用手机拍下一个个精彩瞬间,用心记录着生活中的美好。“公众号是我记录自己、认识与我同频共振之人的平台”,不追求阅读量,只是给情绪一个出口,帮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3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获中青校媒2022-2023年度全国卓越影响力高校可视化融媒团队,这也激励着团队成员更具热情地投入到创作中去,用一篇篇原创策划记录着校园风貌的点点滴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获2021-2022年度中国大学官微百强

图片 8.png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获中青校媒2022-2023年度全国卓越影响力高校可视化融媒团队

未来还在脚下,广阔机遇,还等着赵淼桐用双脚仔细丈量。

王振皓:在这片小天地,我们是自己的创作者、策划者和执行者

在西电南校区E楼下,有一间“创意梦工厂”般的房间,从摄影棚到录音室,这里孵化出了无数美好的创意,这里也是集成电路学部2021级本科生、西电融媒影像中心学生负责人王振皓课余时间最喜欢待着的“小天地”。在西电融媒体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从绿幕的放置到道具和背景的摆放,都是王振皓和团队成员思考和实践过无数次后的结果。

西电融媒体中心影像中心合影

西电融媒体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影像区

作为影像中心的成员,你可能热爱摄影,擅长用镜头捕捉校园生活的美好瞬间;也可能喜欢摄像,对画面构图和光线运用有着敏锐的感知力;也可以专注后期,通过视频剪辑和特效制作,对拍摄的素材进行创意性的整合和加工,使之成为完整的视觉作品。对学生负责人王振皓来说,这些能力在这三年间,早已在无数次的实战训练中成为他的“必备品”。

春天的校园,万物复苏,生机盎然,阳光透过嫩绿的树叶洒在校园的小径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我最喜欢在这个季节里,拿着相机穿梭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捕捉春天的美好瞬间。”王振皓按下快门,花瓣随风飘舞的优雅、鸭子在水中划出的美丽波纹,同学们在图书馆前晨读的专注认真、在操场上运动的活力四射、三三两两走在校园小路上的悠闲惬意,每一张照片,都是他对校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的体现。

图片 11.png

王振皓的摄影作品展出在西电融媒体中心《荏苒·定格》摄影展

不论是活动快剪还是访谈影片,对王振皓来说早已是信手拈来,和团队成员一起穿上马甲、扛起设备、移动鼠标,生动的视频便跃然屏幕之上。为了让视频踩着时效性最好的时候发布,“赶进度”也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工作室环境好,我们聚在一起剪片子,动辄剪到晚上十点,断电了就回宿舍接着剪。虽然辛苦,但看到学校的风采及时向外界展示出去并受到认可,再辛苦也值得,”王振皓说。

王振皓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拍摄快剪视频

“探索”是王振皓给自己的关键词。“在影像中心工作的这三年,是我人生中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时光,”王振皓说道,“三年来,我按下了近万次快门,制作了《我的西电故事》系列视频和各种快剪视频几十期,产出了近1T的素材,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都是团队用心的呈现,见证和记录下了学校的发展与进步。在西电融媒工作,我们不仅仅是在培训中学习知识,更是在实践中体验和成长。这里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激情的地方,我们不仅是学生,更是创作者、策划者和执行者。”

孙柏川:坚持实干的态度,在一次次打磨中塑造自我

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孙柏川是西电融媒体中心运营中心的学生负责人,活泼开朗的性格让他总能带领团队策划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活动,加之对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再熟悉不过,这让他自然而然成为了团队的领导者。在运营中心的努力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微博和“西电小喇叭”平台粉丝数不断创新高,成为了学生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声音。

每天,孙柏川都会和运营中心的小伙伴们一起,精心策划和编辑内容,确保每一条微博都在吸引同学们注意力的同时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在微博上及时更新校园新闻,发布学术讲座、文化活动等预告,还会在不同的日子里推出不同的主题策划,在网络上时刻传递来自西电的温暖与活力。他也善于倾听同学们的声音,经常通过微博和“西电小喇叭”收集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与他们互动交流。“新媒体的力量在于与用户的连接”,孙柏川努力让这些与学生最贴近的平台成为同学们的“校园之声”,“我希望让每一个声音都能被听见。”

西电官方微博的系列主题宣传

2022年,孙柏川被推选为微博校园大使,这给了他莫大的激励,运营着的西电官方微博粉丝量也一路“狂飙”,账号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总榜及微博同城榜单,其中话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曾位列热搜总榜第一,学校官博也荣获“微博2022年最具服务力学校”“微博2023最具成长性校园微博” “2023年度陕西省最具传播力高校官方微博”“2023年度陕西省最具影响力高校官方微博”等称号。

图片 15.png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微博获2023最具成长性校园微博

2023年,孙柏川经过学校推选,担任起了中青校媒陕西地区的年度学生主席。“西电融媒提供的舞台是广阔的,”被选为中青校媒地区主席后,孙柏川带着在运营中心积累的经验,作为学生记者参加了成都大运会高校运动季采风等多个活动,多项作品发布在中国青年报及中青系媒体,“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我不论在眼界还是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023年5月,孙柏川参与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主办的“媒体融合视角下的校园传播话语创新研讨会暨校媒记者训练营”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孙柏川作为由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宣传部与中国青年报联合选拔的校媒记者,参加成都大运会高校运动季采风活动

2023开学季,西电融媒体中心开展了南北校区线下地图册打卡盖章活动,孙柏川作为运营中心的负责人,自然承担起了活动的组织工作。从前期近二十个点位的工作人员安排和排班,到两天活动的物资清点与供应,骑着小电驴在各个打卡点之间一直“飞驰”着的孙柏川,额头上满布着密密的汗珠。两天下来,西电融媒为新生发放学校卡通地图册近万份,学生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近千小时,但当孙柏川开着三轮车将奖品送到学弟学妹们手中时,他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别客气,欢迎你们加入西电融媒,”说完,又匆匆赶到下一个点位去。

“运营中心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很有门道,不仅要服务好学校宣传工作,更考验我们抓热点、定方向的能力。”对于填满自己大学三年的热爱着的工作,孙柏川感受颇深,“‘行则将至’,只有甩开手、迈开腿地去做,才能在一次次实践中提升个人能力,在运营中体味与他人产生心灵碰撞的乐趣。”

袁新卓:真诚心连心,让“家文化”在广播站熠熠生辉

每天萦绕耳边的校园广播来自哪里?在西电融媒体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中,有一个四面玻璃墙的演播室,内部陈设整齐,导播台、调音台样样俱全,由学校广播站本地服务器连接降噪话筒,通过校园网匹配室外音响。在这样一方天地,西电融媒广播站团队成员承担着校园日常广播和大型活动广播的责任。

袁新卓在广播站录制校园广播

通信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西电融媒广播站学生负责人袁新卓在谈到如何管理广播站团队时说到:“家文化是我们团队的核心,只有把自己当成团队的一部分,把团队成员当成家人,才能够给大家带来安心愉快的团队氛围,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大家工作的积极性。”

图片 19.png

西电广播站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坚持每天播送校园新闻

伴着学校广播站定时推送的独特留声和动人故事,袁新卓和团队成员将学校的温暖与美好用声音传递到更多地方。

大一刚加入广播站时,袁新卓常常因为不善社交而感到无所适从,但随着参与培训的次数愈来愈多,学长学姐们贴心地为大家教授播音技巧、指导录音过程,让他渐渐敞开了心扉,和成员们的关系也逐渐熟络起来。在一次次的录音工作中,袁新卓越发得心应手,和团队成员的配合也更加默契。

每天中午时段的校园广播中,有一个“西电故事”栏目,这是让袁新卓最为“苦恼”的部分。十分钟的关于西电的各类故事,可能是历史人文,也可能是校友名人,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内容反复打磨、稿件逐字推敲,既要有趣吸睛,又要兼顾内涵与传播性,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最让我感动的是,团队成员从未逃避,而是主动分工,大家有序地相互配合,一起啃下最难的‘硬骨头’,”袁新卓说道。反复讨论内容,根据内容调整语气以契合文章主题,适当加入活泼的元素使广播更加生动有趣,在成员们家人般互相协作、加油打气之中,袁新卓皱着的眉头慢慢舒展,遇到问题,他不再害怕,而是知道有一群随时都在的朋友能够依赖。

踏着清晨的微光走在校园甬道,音响里传出或浑厚或清越的声音,围绕在教学楼四周,也洒进每一个人心里;一天的课程结束,听着音乐,享受着故事,洗去一身疲惫后再重整行囊,踏上新的征程。“我们会将更多的积极正能量广播给大家,也希望每位西电人都在学习工作之余,多多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关注身边闪着光的每处真善美。”

西电融媒体中心五名学生负责人的合影

“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更要注重他们的全面素质提升。”西电融媒体中心指导老师王冠玉说道,“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到多样的工作中去,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应用,再学习、再应用,激发兴趣和潜能的同时,实现个人与团队共同的拔节、孕穗与结果。”

以校园为舞台,以融媒为平台,西电融媒体中心的每一位成员,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为学校的点滴变化记录下一抹色彩。未来的道路上,他们将继续发挥特长,携手前行,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书写属于西电融媒的青春篇章。

责任编辑:冯毓璇
本月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