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活动

信息来源: 时间:2021/11/15浏览次数: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孙凝晖院士应邀来校指导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尹雪聪 刘宁宁)3月22日至24日,应人才工作办公室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苗启广教授邀请,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孙凝晖院士来校交流指导,听取科研团队工作汇报,并作了题为“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的宏观思考”的专题报告。副校长王泉主持报告会。

IMG_256

IMG_257

报告会伊始,王泉代表学校对孙凝晖院士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孙凝晖院士的主要学术成就和学校“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系列活动基本情况。

孙凝晖院士围绕“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报告。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了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宏观层面介绍世界和中国发展高性能计算机的主要脉络,二是讲解了高性能计算机的技术道路和代表成果,三是分析了高性能计算机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与可能的破解思路。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报告最后,孙凝晖院士对师生的踊跃提问逐一进行了细致解答,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此次报告会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脉络和未来前景,更领略到孙院士的大家风范和学者之风,感受到了学术的真正魅力。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罗瑞丽,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公茂果、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青山、网络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苗启广及师生代表两百余人参加了活动。

据悉,此次活动为学校“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是学校为充分发挥高水平专家在学校事业建设中的引领和智库作用,在建校90周年华诞之际推出的系列活动。

孙凝晖院士简介:

孙凝晖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术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系统结构专家。

孙凝晖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研究工作,牵头研制了曙光2000到曙光6000三代曙光机群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在石油勘探等国家关键行业打破国外厂商垄断,并进入众多行业广泛应用。发展机群访存的技术体系,提出高通量计算的基础理论,为我国发展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发表重要论文160余篇,获2项国际顶级会议最佳论文奖,授权发明专利30项,获1项国家专利金奖。获得国家杰青项目资助,现担任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郭万林院士应邀来校作报告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石文超)日暖风熏,翠柏凝春。4月7日,应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与人才办公室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万林来校作题为“水伏学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专题报告会,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杨银堂主持,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教师及学生代表百余人聆听了报告。

IMG_256

IMG_257

报告会伊始,杨银堂代表学校对郭万林院士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郭万林院士的主要学术成就和学校“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系列活动基本情况。

郭万林院士围绕“水伏学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相关问题展开报告。他对水伏学、近两年水伏学相关的国际研究所取得的显著进展和各种新材料的使用和计算模拟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对水伏生电现象和丰富的器件形式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水伏能源作为从地球水循环获取电能的绿色新能源技术,面临大量的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郭院士在总结作为潜在负碳排放能源技术的水伏技术近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了水伏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沿基础科学问题。

整场讲座深入浅出,内容丰富,让在座师生对“水伏学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相关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增长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报告最后,郭院士对师生的踊跃提问逐一进行了细致解答,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院士简介:

郭万林,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1991年在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学习并获得飞机结构与强度学士、固体力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做博士后并留校工作、2012年底正式调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曾在澳大利亚、波兰、德国、美国、新加坡、日本、挪威、加拿大等国工作、授课、访研。创建了南航纳米力学博士点、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学科带头人参与建设了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力学一流学科。面向飞行器安全和智能化的需求,长期从事飞机结构三维损伤容限和低维功能材料力电磁耦合和流固耦合的力学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低维体系局域场和外场耦合的概念,揭示和发现了一系列低维材料的智能特性和物理效应,建立起低维纳米材料结构力-电-磁-热耦合的物理力学理论体系。目前的兴趣:水伏学;神经系统的分子物理力学原理;数字工程技术。发表学术期刊论文400余篇。1996年、1999年先后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因对宇航结构完整性耐久性和纳米力学的持续贡献”获ICCES2019 Eric Reissner Award;培养的研究生陆续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成为行业翘楚。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北京大学田刚院士来访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马慧 尹雪聪)在建校90周年和应用数学博士点获批25周年之际,应数学与统计学院和人才工作办公室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田刚教授4月13日来西电访问并作学术报告。党委副书记杨银堂在报告会中致辞,报告会由数学与统计学院刘三阳教授主持,全校170多名师生代表聆听了报告。

报告会前,党委书记查显友与田刚院士在南校区办公楼601进行了亲切会谈。查显友从历史沿革、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情况,希望田刚院士能在人才引育、数学学科发展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深化合作交流。田刚院士表示,在国家大力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背景下,北大和西电在数学方向的合作大有可为,不仅有利于两校的发展,更对国家应用数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报告会开始,杨银堂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表示,在我校90周年华诞之际,田刚院士来校交流指导,将为校庆学术活动增辉添彩,是对我校、特别是对数学学科的极大支持,希望田刚院士对学校数学学科多加支持和帮助。

IMG_256

田刚院士以“欧拉公式与计数几何”为题作了精彩报告。他首先阐述了如何把凸多面体的欧拉公式推广到任意拓扑空间,从而引出光滑流形上的欧拉示性数概念,然后从古老的几何方程解的个数谈起,引出代数几何的一个重要分支—计数几何。整场报告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在座师生共飨学术盛宴。

院士简介:

田刚教授,著名数学家,先后在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创造性地解决了微分几何、代数几何和数学物理等领域的一系列难题,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沃特曼奖、美国数学会韦伯伦奖,先后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和1小时报告。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包为民、李应红、吴培亨院士来校作报告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席慧 郭敏)九秩华诞,学术校庆。4月16—18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五届航天文化节系列活动,“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院士报告会在西电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应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工程大学教授李应红,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吴培亨来校交流并作报告,西电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学生、竹园3号书院2020级本科生代表和空间学院研究生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也同步进行了视频直播,线上共有1000余名师生同步观看。报告会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杨银堂主持。

IMG_256

包为民:走进深空探索宇宙是航天人不懈奋斗的漫漫征途

包为民院士以“发扬航天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为主题,回顾了近年来世界各国航天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广大师生分享了我国航天事业在人造卫星、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探月与深空探测等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航天科技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进行前瞻性分析。“65年来,从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到探月精神,航天科技和航天事业淬炼出的航天精神是一代代航天人不断成长、永创辉煌的基石”,包院士的细细阐释让同学们对于航天文化、航天作风和航天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入,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诲激励每位西电学子勤勉求学、筑梦蓝天。

IMG_257

“为什么说西电精神和航天精神是相通的?”面对学生们的踊跃提问,包院士结合自己在西电的求学经历分享了自己对于西电精神和航天精神的思考,同时叮嘱在校学生要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注意锻炼身体和培养自身的协同合作能力,并勉励有志青年投身航天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青春与智慧。

李应红:等离子体激励空气动力学的探索永不止步

李应红院士聚焦等离子体激励空气动力学探索与应用,介绍了等离子体冲击激励及其流动控制理论和方法,从等离子体点火助燃、等离子体空气气溶胶杀毒和等离子体防除冰三个研究方向简述了等离子体激励空气动力学可拓展到的其他领域。在介绍等离子体空气气溶胶杀毒应用时,李院士以新冠病毒的疫情防控为背景,生动的展现了该领域研究的生命力。“等离子体激励空气动力学在无人机、高超组合动力发动机和高超音速飞行器等方面的潜在工程应用将有十分可观的前景”。

IMG_258

从美国近两年对中国的科研软件断供到等离子体激励空气动力学领域的专题研究,面对同学老师们的热情追问,李应红院士侃侃而谈,结合实际一一解答或提出建议。同时,李院士的报告也引起了吴培亨院士的强烈兴趣,两位院士现场针对报告中提到的“流动分离”进行探讨,成为科学家严谨治学、精勤求索的生动体现。

吴培亨:超导电子就是用极端的手段达到极端的目标

一上场,年过耄耋但依旧精神矍铄的吴培亨院士就获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赞叹。吴培亨院士着眼于超导单光子探测器及其应用,从光子和单光子探测器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标和分类到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在综合性能上的独到之处,步步深入,与在场师生分享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的原理、制备、性能表征,并着重介绍了它们目前的应用情况。报告过程中,吴院士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学术科研变得生动、有趣,赢得阵阵掌声,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科研和科技创新的魅力。

IMG_259

随后,吴培亨院士对在场同学关于器件通用性、微观世界的探索、室温超导的进展和应用等方面的疑惑进行了细致解答。虽年事已高,但吴院士对科研保有的最初热爱与孜孜追求不仅让师生们了解了前沿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未来前景,更感受到了院士大家的科学精神和学者之风,体验到了学术研究的真正魅力。

IMG_260

“航天是一项浪漫的事业。包为民院士讲述的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是一代代航天人所秉承的信仰,李应红院士和吴培亨院士的学术研究则让我们领略到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每一位学者的热爱与付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建设航天强国的漫漫征途,唯有奋斗。”报告会后,竹园3号书院2020级本科生赵嘉星的心声成为了在场每位师生的深深共鸣。

此次“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院士报告会由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力资源部、人才办、校庆办、校团委联合主办。今年是西电建校90周年校庆年,围绕“学术校庆”主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组织开展“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院士等学术大师为广大学子作指引,树榜样;为教师成长作指导,把方向;为学校建设提建议,谋发展,引领和帮助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和“双一流”建设。

【院士简介】

包为民,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兼任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常委,国际宇航科学院工程学部主席,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惯性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委员,同时担任国防科大、北大、哈工大、北航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我国航天运载器总体及控制系统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曾领导和参与我国多项重大工程研制,他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为我国科技工业现代化建设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李应红,航空推进理论与工程专家,中科院院士。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教授,航空等离子体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飞机推进系统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技术一级)。国家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基础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装发、科工局和自然科学基金委5个专委会或专家组专家,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及3个国家级学会理事。

吴培亨,超导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电子学会超导电子学分会名誉主任,长期从事超导电子学的研究,在探索有关物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发展新型的超导电子器件、推动超导电子器件的实际应用等方面有所建树。他所领导的南京大学超导电子学研究所是我国培养有关高级人才的最重要的基地之一,研究方向为超导单光子探测、超导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技术、太赫兹技术及其应用。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骆清铭院士应邀来访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国小娜 高鹏)人间四月天,芳华漫校园。4月19日,应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人才办公室、校友事务联络发展处和校庆工作办公室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海南省科协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骆清铭校友来校交流并作题为“知识改变命运,创新成就梦想”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杨银堂主持,校友事务与联络发展处、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及全校2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IMG_256

报告会前,骆清铭院士到访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与学院领导班子、教师代表交流座谈,听取了学院关于“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发展情况的汇报,并为学院“十四五”发展把关定向。骆清铭院士对学院“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从学科建设、科研方向、国际合作、对外拓展四个方面为学院发展提出建议。一是要以“四个面向”为导向,打破学科发展的定势思维,注重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之间的平衡发展,加强与物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把握基因组时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二是以解决“卡脖子”问题为引领,逐步凝练科研方向,加强不同学科背景人才的交叉融合与团队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致力于解决人民生命健康有关的大问题;三是以主动寻求国际合作为途径,解放思想,依托学院科研优势利用合作办学等途径提升国际化水平;四是以学术交流活动为媒介,加强对外宣传和联络,持续提升学科影响力。

报告会开始,杨银堂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并介绍了骆清铭院士的主要学术成就和学校“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基本情况,希望骆清铭院士常回母校看看,支持学校发展。

IMG_257

骆清铭院士围绕“知识改变命运,创新成就梦想”作了精彩报告。他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及求学经历,就自己在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接着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博士毕业后的工作和留学情况,着重通过在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原理研究、便携式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原型机研发、光纤型近红外脑功能快信号成像原型机等重大项目研发中实际经历和感受谈了科研人员的成长。继而分享了自己告别美国BC实验室,筹建华中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所、开展“中国数字虚拟人”工作的情况,并对光学成像、全脑精细结构成像、高分辨全脑连接图谱获取与分析技术进行了系统说明。最后指出科技创新必将成为中国特色,要在“支撑引领、特色取胜、高位嫁接、开放创新”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研究。

IMG_258

报告最后,骆清铭院士就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领域的选择、医工交叉发展难点热点等现场提问逐一做了解答,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整场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在座师生受益良多。

院士简介:

骆清铭,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海南省科协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1966年生于湖北省蕲春县。1986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1989年和1993年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骆清铭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围绕解决生物信息“看得见、看得清、看得全”的难题,在生物结构、功能及多分子事件信息获取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贡献,实现了全脑介观神经环路绘制原理与关键技术的突破,研制的全脑显微光学成像仪器为脑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解思深院士一行来访交流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谢若星)在建党百年、建校90周年之际,应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解思深院士与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主任卢仲毅教授于4月25日至26日来校交流访问,先后参观了南北校区、校史馆、博物馆、实验室等,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

IMG_256

4月25日下午,卢仲毅教授为学院师生开展了主题为“自然轨道重正化群(NORG)和动力学平均场理论(DMFT)”的讲座报告,介绍了电子结构计算方法及其并行化算法、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等。报告会气氛热烈,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卢仲毅教授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

IMG_257

4月26日上午,解思深院士一行莅临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座谈交流,学校发展规划部部长郭立新、学院党委书记独国社、副书记黄军荣、副院长辛红、魏兵及有关学科负责人、团队负责人、教师代表等参加本次座谈。会议由执行院长邵晓鹏主持。

IMG_258

座谈开始,独国社代表学院对解院士一行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校庆学术活动的基本情况,希望解思深院士与卢仲毅教授对学院的发展与学科的建设给予更多帮助和支持。

随后,魏兵从学院发展历史、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及教学科研机构等方面对学院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汇报,介绍了物理学、光学工程学科发展及科研团队建设现状,并系统的展示了物理学科的未来建设思路,详细阐述了物理学科的基本情况、机遇挑战、基础问题、发展目标和未来方向。

解思深院士对学院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认可与肯定,他谈到,学科发展方向的确定需要找好抓手和切入点,明确并坚定发展本学科的优势方向,提升自信心,要有“敢做事、能做好”的信念和决心,要沉下心来致力于基础学科的研究,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关键领域和方向实现重大突破,学院内部仍要不断加强物理学科与光学工程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同时要与西电电子信息领域其他优势学科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打开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学科发展新局面。

座谈过程中,各学科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就学科发展的方向定位、当前优势、突出问题、课题研究方向、青年人才引育等具体话题,与解思深院士和卢仲毅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两位学者高屋建瓴,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座谈交流取得圆满成功。

院士简介:

解思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42年生于山东青岛,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3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及物理性质的研究,对碳纳米管的生长机理作了系统的研究,发明了可控制多层碳管直径的定向生长方法,在超导氧化物体系的相关系和晶体结构测定上作出重要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教授简介:

卢仲毅,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物理系主任、材料计算与物质模拟团队学科责任教授和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1988年于北京邮电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6年于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SISSA)获博士学位,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电子结构计算方法及其并行化算法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的研究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方滨兴院士作学术报告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秀臣)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应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和人才工作办公室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首席科学家、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方滨兴院士4月29日来西电访问并作学术报告。副校长王泉在报告会中致辞,报告会由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李晖教授主持,全校120多名师生代表聆听了报告。

报告会开始,王泉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表示,在学校90周年华诞之际,方滨兴院士来校交流指导,将为校庆学术活动增辉添彩,是对学校、特别是对网络信息安全学科的极大支持,希望方滨兴院士对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加强交流与指导。

IMG_256

方滨兴院士以“从六论视角谈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为题作了精彩报告。报告从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的六个特殊性谈起,分别从强弱是相对论,取决于抓住关键环节;安全是认识论,树立网络攻击为防护的理念;攻防是实践论,创造实践机会是攻防能力的基础;选择是矛盾论,重视兴趣对理论与技能的抉择;水平是进化论,循序渐进构建知识体系;鉴别是方法论,设计科学的水平认证方法,六个方面介绍了广州大学研究生实验班的办学经验。整场报告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在座师生频频鼓掌。

IMG_257

院士简介:

方滨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首席科学家,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中国标准化协会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网络空间安全人才教育联盟理事长、中国网络空间新兴技术安全创新联盟理事长。曾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技术协调中心主任、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首任理事长;先后担任过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六次,省部级奖十余次,完成著作五本,文章四百余篇。目前主要从事社交网络、网络靶场、网络空间新技术安全(如云安全)等研究工作,同时从事网络空间安全人才教育方面的工作,并创建了“方滨兴研究生班”。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周济院士、邹志刚院士来校作报告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段晓璇)丽春五月,春意盎然。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院士报告会在西电南校区210报告厅举行。应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周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邹志刚教授于5月7日下午为二百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专题报告,副校长王泉致欢迎词。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

IMG_256

报告会伊始,王泉代表学校对两位院士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周济院士和邹志刚院士的主要学术成就。他表示,在建校90周年之际,非常荣幸邀请到两位学术大师做客我校,与大家分享材料科学世界的奥秘,为材料学科的发展和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的建设做指导、把方向。

IMG_257

周济院士作报告

IMG_258

邹志刚院士作报告

周济院士围绕“广义超材料:超材料与常规材料的融合”的相关问题展开报告。他向大家介绍了关于“超材料”的内容,他提到,超材料就是通过设计获得的,具有自然材料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能。其材料性能主要来源于人工结构而非结成其结构的材料组分。他强调,超材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科学突破,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材料构造方式,也为诸多的领域颠覆性技术提供了基础,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他指出,目前已经实现了超材料在提高天线性能方面的应用且未来超材料的发展会改变我们现在半导体技术最关键的光赫技术的情况,还可以利用超材料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光计算装置。

邹志刚院士作了题为“面向宇宙探索的人工合成科学技术”的报告。报告中,他系统梳理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发展历程,并提出“地外人工光合成”技术,从核心原理、技术路线、先期空间站实验项目、生活中的应用、面临的巨大挑战等方面阐述了该项革命性的技术。他表示实现密闭空间的废弃资源原位再生,可以大大降低载人空间站、载人深空飞船的物资供应需求,可利用火星等大气环境中丰富的二氧化碳和水原位资源生产氧气和燃料,实现人类在其它行星的地外生存,支撑可承受、可持续的载人深空探索任务。该成果将有力支撑载人航天发展,并期待在未来载人深空探索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围绕着报告内容与两名院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整场报告深入浅出、生动又深刻,让在场师生站在学科最前沿,领略了更多科技可能性,激起了思想碰撞和智慧交融。

院士简介:

周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任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材料分会理事长、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等。长期从事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发展出了高性能低温烧结软磁铁氧体和低温共烧陶瓷(LTCC)介质材料,解决了无源电子元器件片式化和集成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国内片式电感器和无源集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通过超材料与自然材料的融合构筑新型功能材料的思想,率先发展出了非金属基超常电磁介质等新型材料。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44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邹志刚,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和材料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两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光化学及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总装备部“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负责人。兼任日本北海道大学特任教授和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NIMS)客座研究员。长期从事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反应机理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在多家一流国际期刊发表SCI科学论文560余篇,他引20148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77项、美国专利1项、日本专利2项,7项发明专利已成功进行产业化转化。2012、2016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国防科技大学王怀民院士应邀来访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龙)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人才工作办公室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防科技大学原副校长兼教育长王怀民教授5月8日来西电访问并作了“学科建设与青年教师发展”的专题报告。党委副书记杨银堂教授在报告会中致辞,报告会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李青山教授主持,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公茂果、计科院领导班子以及研究所青年教师代表参加。

杨银堂首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表示,在学校90周年华诞之际,王怀民院士来校交流指导,为校庆学术活动增辉添彩,他介绍了学校“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系列活动以及学校历史及发展等基本情况,希望王怀民院士对学校建设与发展多提意见。

公茂果代表人才工作办公室对王院士表示欢迎,他谈到,希望王院士支持我校青年人才发展,引荐更多青年才俊,助力学校更快更好发展。

IMG_256

李青山从历史沿革、机构组织、党建情况、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目标定位八个方面详细介绍学院发展情况,重点分析了学科建设与规划、青年教师结构与发展,嵌入式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八个研究所代表逐一介绍了各所研究方向以及学术成果。李青山谈到,王院士在分布计算模型、技术与平台方面做出了很多系统性和创造性工作,为我国分布计算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为国家和军队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国防科技大学和西电前期在党建、学科和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长期合作,他勉励青年教师代表要多向王院士学习,同时也希望王院士对计科院多指导多支持多帮助。

王怀民院士对学院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认可与肯定,他谈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防科技大学都是我国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学校,有着深厚的红色传承和红色基因。围绕“学科建设与青年教师发展”方面他谈到,第一,学院发展与学科建设要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起来,要抓住国家不同发展时期的机遇,根据国家不同发展历史阶段的变化动态调整研究方向,满足新时代新时期国家需求,他以国防科技大学为例阐述了为国防建设、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的贡献。第二,青年教师在科学研究中,要瞄准一个研究方向,围绕一个关键点,不能盲目跟从当下热点,要“钻进去,有干劲”,持续研究,长期积累,形成特色,体现优势。第三,青年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要重视教学环节,主动承担计算机大类公共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意识,为新时期中国计算机及软件行业发展储才储能。

杨银堂作最后总结,他指出,王院士诠释了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广大教师在新时期如何为国家发展做贡献指明了方向,对下一步计科院科研发展和教学工作起到了长远的作用,同时希望以后国防科技大学和西电能够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多方面更进一步交流,实现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为学校引荐更多优秀人才。

IMG_257

报告会过程中,各学科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就学科发展的研究发展、青年人才培养等具体话题,与王怀民院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院士高屋建瓴,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报告会交流取得圆满成功。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中国科学院吴季研究员来校交流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郭敏)九秩华诞,学术校庆。5月12日,应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人才工作办公室邀请,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吴季研究员来校交流并作主题报告。报告会由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刘彦明主持,来自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和竹园3号书院的师生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报告会。

IMG_256

报告会开始前,刘彦明代表学院对吴季研究员到校交流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吴季研究员在空间科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和在座师生一道简要回顾了“天问”“天和”等近期中国航天大事。

吴季研究员的报告以“从载人航天计划到太空旅游”为主题,首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大家回顾了人类探索和进入太空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设问,“人类登上月球已经50年了,为何未再次实现突破?”他从航天科技的属性和特点入手,与大家一起探讨了为何50年来人类没有再次走出地球空间,并从商业机制展望了未来发展。

“我们为什么要开发太空旅游?不是为了去玩,而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形成”。他从人类历史重大发明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航天工作亲身经历,以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多个案例讲述了太空带给人类的启示。吴季研究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带大家回望了人类从载人航天计划到太空旅游的征程,展望了未来太空探索和太空旅游的无限可能, 极大激发了同学们对空间科学领域的兴趣,坚定了科技报国的信念和为建设航天强国努力学习的使命。

报告会现场,同学们踊跃提问:“我们都想知道您是怎么兼顾科学家的创新严谨、航天总师的统筹全局和科幻小说的浪漫情怀?”“前几天中国刚刚发射了空间站核心舱,空间站未来将主要进行哪些实验任务呢?”,有的同学还从政治上和技术上表达了了自己对为何50年来人类没有再次踏入月球的的思考。作为鼓励,吴季研究员向每一位提问同学赠送了由他本人编著的科幻小说《月球峰会》。

报告会前,学院和吴季研究员一行进行了座谈交流,刘彦明介绍了学院发展情况,李小平教授介绍了学院空间科学、分布式探测等科研情况,分布式探测与空间大数据研究小组汇报了研究方向、能力建设、团队建设等计划。吴季研究员对学院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对学院致力于破解“黑障通信”世界性难题表示充分认可,就学院发展和探测方法、月球探测、系外行星探测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表示愿意和学院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合作交流。

IMG_257

据悉,本场报告会是学校“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也是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星辰大海等着你”和学院“航天金课”系列报告会之一报告会,由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力资源部、人才办、校庆办联合主办。

研究员简介:

吴季,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IEEE会士(Fellow),曾任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负责人、空间科学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副主席,地球空间双星计划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中俄联合探测火星计划——萤火一号首席科学家,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子午工程建设总经理等。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布式空间探测系统和干涉式被动微波成像技术。在他的带领下,我国干涉式被动微波成像技术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使中国成功跻身该领域国际先进行列。著有科创小说《月球峰会》《月球旅店》。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世界读书日”表彰暨“三星堆大发现与科技考古学”实践讲座举办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关芳)5月14日下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2021年4·23世界读书日文化月总结表彰暨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在南校区图书馆4层报告厅举行。历经一个多月的时间,图书馆2021年以“品书香经典,铸红色之魂”为主题的“4·23世界读书日”主题文化月正式落下帷幕。本次表彰活动由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联合主办,人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才工作办公室和校庆工作办公室协办,有来自各学院的近300名师生参加了活动。2020年度共有35名同学和15名教师获得“读书之星”,5名20级新生获得“读书新星”,5名同学获得书蜗“互动之星”以及16名勤工助学助管获得“优秀学生助管”称号,西北大学赵丛苍教授、人文学院孙宁副院长、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卢朝阳馆长等对获奖的师生进行了表彰,随后进行了校史馆/博物馆学生讲解员聘任仪式。表彰结束后,来自西北大学的赵丛苍教授声情并茂地进行了精彩的“三星堆大发现与科技考古学实践”主题报告。总结表彰活动由图书馆馆长卢朝阳教授主持。

IMG_256

图书馆馆长卢朝阳代表图书馆作2021年“4·23世界读书日”主题文化月活动总结。他说,2021年度的“4·23世界读书日”主题文化月活动是图书馆连续第12次举办,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品书香经典,铸红色之魂”。图书馆通过“4·23世界读书日”主题文化月活动的形式,营造读书气氛,激发读书热情,使师生们逐步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图书馆也因连续多年举办高质量阅读推广活动于2016年获得中国图书馆学会“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称号。活动月期间,图书馆共开展文化活动48个,信息素养修炼系列讲座7场、资源利用讲座4场;电影赏析10场,使读者更加贴近了解图书馆资源,促进阅读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图书馆“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的作用,让师生们共同享受书香浸染!在一个月的活动期间,覆盖南北2个校区,有大约3千余人参与了各类现场活动。接着,分别由西北大学赵丛苍教授、人文学院孙宁副院长、图书馆卢朝阳馆长、王昀副馆长等对此次获奖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颁奖,并合影留念。

IMG_257

IMG_258

IMG_259

IMG_260

随后,由西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教学名师赵丛苍教授以“三星堆大发现与科技考古学实践”为主题为在场的师生做了一场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精彩纷呈的报告,为大家讲述了古蜀奇迹——三星堆遗址的传奇故事。

赵教授首先从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过程、文物的保存现状及代表意义进行了展示,分享了许多关于考古过程及文物的照片,接着,赵教授就西电的学科发展特点,详细为同学们介绍了三星堆大发现与科技考古学的实践。他指出,科技考古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正需要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发挥各自的学科特长,对如卫星、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等专业的同学们有一定程度的启发。同时,在赵教授的精彩报告中,穿插了许多与考古学、国家科技进步、现代文化自信及对中华文明在一定程度上的独特认识,并在感悟三星堆的发言过程中为同学们寄语希望。最后,赵丛苍教授与在场的部分师生进行了亲切的近距离的交流互动,耐心风趣地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欧洲科学院院士Henry H. Radamson来访交流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涵)羊城五月盛夏至,学术盛宴迎九秩。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应广州研究院和人才工作办公室邀请,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Henry H. Radamson研究员一行于5月12日来访广州研究院交流座谈,并作学术报告。广州研究院执行院长沈八中教授致辞,报告会由副院长马博主持,全院百余位师生参会。

报告会前,Henry H. Radamson院士一行与学院领导班子交流座谈。执行院长沈八中从历史沿革、学科特色、人才培养以及发展规划等方面分别介绍了西电及广州研究院情况,双方就人才育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事宜进行了交流。Henry H. Radamson院士对西电广州研究院建设发展现状表示充分肯定,并表示在国家大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多方合作、资源共享更有利于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开展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IMG_256

Henry H. Radamson院士以“从晶体管的发现到纳米技术的新兴”为题作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晶体管的发现与结构特性,并详细讲述了集成电路不足百年期间飞速发展过程。他讲到,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晶体管的运行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成本也更低,而集成电路的产生不仅使得晶体管的创新达到了新的高度,更是推动了人类信息时代的发展。接着他引入对纳米技术的介绍,讲述纳米技术的产生与优势。最后他介绍了纳米技术在芯片领域的应用,展望未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以及光电学领域的应用将对人类带来深远影响。

报告最后,与会师生围绕着报告内容与Henry H. Radamson院士进行了交流和讨论,Henry H. Radamson院士对现场提问逐一进行解答,并表示希望我校师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IMG_257

报告会后,Henry H. Radamson院士一行参观科技展厅,并合影留念。

据悉,此次活动也是广州研究院为庆祝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九十周年华诞,传承家国情怀浓、数理基础厚、专业造诣精、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西电现象”,特邀专家为“黄埔一期”生开展“春华秋实•荣耀九秩”90周年校庆系列报告会活动之一,旨在引导广研学子薪火承继,弘扬传统,激发奋进之力,助力学校发展。

院士简介:

Henry H. Radamson,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院院士、国家高端人才。现任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光电集成研发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纳米电子学、纳米光子学、热电材料和红外传感器等的研究。2020年入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兼任欧洲材料研究协会(E-MRS)分会主席、Materials in Electronics等多个高水平国际期刊编辑。已在国际期刊发表SCI科学论文240余篇,撰写2本学术专著、3篇评论文章和7本书籍章节,获得多项PCT(美国及欧洲专利)发明授权并拥有数十项中国发明专利。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冯刚教授做客“思政名师进校园”报告会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朱丹 王晨雪)为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学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5月25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原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刚教授应邀在南校区办公楼210报告厅作了题为《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的学术报告。副校长王泉主持报告会。

IMG_256

冯刚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当下时代背景为开篇,分析了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强调要在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坚定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初心使命。随后,冯刚从“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论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立德树人与时代新人培育”“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四个方面,深刻解读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前沿问题。

冯刚认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具备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把握时代特征的变化,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和关注实际问题的研究者,及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积极寻求破解之道。他谈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处于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是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时代新人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主体,是新的历史方位下党的人才培养定位,反映了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是当今思政工作者的共同目标,是顺应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需要,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冯刚还通过分析数个典型思政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范例,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进行了深刻解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评价不应是一次性的,而应是多次的、缓释的,同时,质量评价主体也应进一步拓宽,涵盖管理部门、学生、用人单位等,指标设置也应注重适用性、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

整场报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具有思考深度、视野宽度以及创新维度,引发在座师生的阵阵掌声和深入思考。报告会后,师生踊跃提问,就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思政工作创新化路径、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等问题与冯刚进行了互动交流。

王泉表示,这是一场站位高、启发深、收获大的报告,为我校进一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思政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指导。希望全体思政教育工作者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深入思政工作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同时,坚持以研究成果指导育人实践,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推动学校思政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本次报告会由党委学生工作部、人才办公室及校庆办公室等主办,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全体学工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等300余人聆听了报告会。

报告人简介:

冯刚,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原司长,兼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及教育部社科重大委托项目,参与中央相关文件政策的研究制定,曾参与起草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出版《德育新视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多部著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重要刊物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杜善义院士讲述航天强国使命与工程科学思维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晨晖)九秩华诞,学术校庆。6月9日上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航天金课”、“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院士报告会在西电北校区西裙楼报告厅举行。应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杜善义来校交流并作报告,西电200余名教师及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伟主持。

IMG_256

杜善义院士以“航天强国使命与工程科学思维”为主题,从航天运载系统、空间基础设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临近空间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航天60余年的伟大成就。在此基础上,从建设航天强国的角度出发,强调了航天发展对科技、经济及国防的重要作用,阐明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航天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航天是国家的名片,是现代科技的排头兵,要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航天强国梦。”他指出,航天发展过程就是颠覆性创新的过程,颠覆性技术创新往往来源于敢于跨界。他勉励同学们要在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努力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工程师、有工程能力的科学家。

面对学生们的踊跃提问,杜院士耐心逐一解答,叮嘱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一定要打好专业基础,不断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他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航天事业,为实现航天强国伟大事业奉献青春智慧。

报告会后,空间学院2018级硕士生谢林昌说道:“作为西电空间学子,我们一定会牢记杜院士的教诲,胸怀祖国,志存高远,勇攀高峰,努力成为航天精神和西电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IMG_257

据悉,此次“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院士报告会由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人力资源部、人才办公室、校庆办公室、创新创业学院联合主办,是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举办的“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系列活动的第四场,旨在充分发挥学术大师在学校各项事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为广大师生做指引,树榜样。

院士简介:

杜善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哈工大教授。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后又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作访问学者。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副校长,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执委,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八十年代初明确提出力学与材料结合,将细观力学应用到复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中,建立了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分析/评价一体化、模拟/表征/优化理论。本世纪初构建了“轻、热、功、智”的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需求的发展模式,解决了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中装备结构轻量化、抗极端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中的多项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在推动先进复合材料应用和临近空间飞行器基础问题研究中做出了贡献。获国家科技奖7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并获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WORLD FELLOW荣誉称号,钱学森力学奖,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终身成就奖,发表论文200余篇,撰写《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智能材料系统及结构》等著作10部,已培养博士近百名。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铁军来校作报告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段小乐)九秩华诞,学术校庆。6月24日下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院士报告会在西电北校区西裙楼报告厅举行。应电子工程学院和学校人才工作办公室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来校交流并作报告,西电200余名教师及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电子工程学院廖桂生教授主持。

IMG_256

IMG_257

崔铁军院士以“电磁空间的表征和调控”为主题,系统地介绍了电磁空间表征与调控的关键理论和方法。他从电大目标电磁散射问题出发,深入探讨陆海空天电磁空间的表征方法,并进一步介绍了以电磁超材料为核心的革命性技术,提出信息超材料的创新性理论体系与系统架构,并对信息超材料在新一代移动通信、电磁隐身、电子对抗以及微波成像等重大国计民生领域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崔院士介绍了电磁空间和电磁新基建的概念,并指出了电磁空间规划与毫米波地图构建在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交流环节,在被问及学术信仰和学术理想时,崔院士深情的答道:我学术观点的形成到我整个世界观的形成,都是在我们西电度过的,我的信念和理念也都是在西电形成的。咱们西电的传统,就是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扎根、深入耕耘,而且要有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这个理念一直深植在我的心中。我想在坐的同学也一样,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环境下,我们要不忘初心,勇于克服困难,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要将自己的科学研究形成完整的体系。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探索、思考和总结产生的。我也希望在坐的同学能够秉承我们西电的优秀传统,延续“西电现象”,为母校增光添彩。

整场讲座深入浅出,内容丰富,让在座师生受益良多。最后,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院士简介:

崔铁军,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IEEE Fellow,长期从事电磁超材料和计算电磁学的研究工作。创建了信息超材料新体系,开发了自主可控的电磁专用仿真软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入选201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作学术报告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立明)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应机电工程学院段宝岩院士和人才工作办公室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钱旭红院士6月25日莅临西电访问并作学术报告。校长杨宗凯于报告会前在办公楼601会客室会见了钱院士。党委副书记任应坤主持报告会并致辞,全校300多名师生代表聆听了报告。

IMG_256

任应坤在致辞中表示,在学校90周年华诞之际,学校以“办一个有特色有温度的校庆”为目标,围绕“学术校庆”这一主题积极开展“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 活动,钱旭红院士应邀来校交流指导,既是对学校“学术校庆”活动的极大支持,也必将通过精彩报告为广大师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创新思维。

钱旭红院士以“改变思维”为主题与在座师生分享了他关于“思维的力量”这一深刻问题的思考。他通过对古希腊和古中国思维方式的对比以及对物理思想演变的回顾,生动阐述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不同发展,介绍了牛顿经典思维和爱因斯坦量子思维的激烈碰撞,在此基础上对“思维就是力量”、“思维该如何改变”这一深刻问题提出了富有创见、引人深思的看法。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提问,钱院士耐心一一解答,现场气氛越来越热烈。任应坤在点评中表示,钱旭红院士的报告思想深刻而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又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给在座的师生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思想盛宴,为大家开拓创新思维、开展创新研究提供了很多启发和智慧。

IMG_257

报告会结束后,钱旭红院士来到“中国天眼”FAST50米模型实验场,详细了解了段宝岩院士提出光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方案,并带领团队研制了5米、50米口径的试验天线,突破舱索系统的非线性建模,变结构、大柔性、大滞后系统控制,粗精两级动力学耦合与复合控制等理论与关键技术,为“中国天眼”500米望远镜的工程实现奠定坚实基础的研究历程。随后钱旭红院士又参观了空间太阳能电站全链路地面演示验证系统——“逐日工程”实验场,现场感受了机电工程学院集中学科优势积极探索空间太阳能电站技术、服务国家未来能源需求的宏伟科学装置和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风貌。

院士简介:

钱旭红,华东师范大学校长(2018-),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2015-)。

曾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2004-2015)、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3-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0-2004)、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亚洲及太平洋化工联盟主席(2007-2009)、德国洪堡基金会中国学术大使、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执行主编(2016-2018)。

兼任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快报》主编(2012-)、中国绿色制造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2017-)、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上海研究院院长(2019-)、上海市重大科技专项“超限制造”专项负责人和首席科学家(2020-)、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英国巴斯大学荣誉教授、英国女王大学荣誉博士等。

研究方向是有机化工,包括功能染料化学、绿色农药化学。兼职高等教育管理、科普写作。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俞大鹏院士一行来校交流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吕强)长安盛世、风光旖旎,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应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俞大鹏一行于6月21日来校交流访问,开展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主题报告会、参观重点实验室等交流活动。

6月21日上午在北校区西大楼412会议室,俞大鹏院士、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张守著等一行来校签约,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陈廷勇及其他学者线上参加了本次签约仪式,西电副校长石光明、发展规划部部长郭立新等学校领导、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独国社及微电子学院副院长马晓华等学院领导携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签约仪式。会议由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邵晓鹏主持。

IMG_256

石光明代表学校对俞大鹏院士一行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介绍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光辉校史,值此建校90周年之际,对俞院士一行来校交流表示感谢,对双方开展合作表示极大的支持,希望双方能够常来常往,在联合培养学生、项目合作、教师学术交流等各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双方互利共赢,携手共同发展。

会上,魏兵与马晓华分别详细介绍了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与微电子学院的学院基本情况,以及学科优势、研究生培养、国际化交流、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发展前景,魏兵与马晓华表示将与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加强学术交流,以双方或多方合作形式联合培养研究生和举办重大学术活动,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张守著对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进行了介绍,从发展沿革、学科方向、发展目标与定位、科研平台、人才队伍和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表示针对半导体芯片生产线用“卡脖子”的高端芯片镀膜机和稀释制冷机的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俞大鹏院士对西电在电子信息领域取得的成就表示充分肯定,他讲到,量子科技发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将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需要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快基础研究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希望学院能实现量子科技领域的“重大原始科学突破”,实现学术领跑。座谈中,俞大鹏院士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对学院发展许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

会上,石光明副校长与俞大鹏院士代表学校与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深圳基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围绕量子科学与工程开展合作交流,并在研究生培养和学术交流活动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座谈交流取得圆满成功。

IMG_257

6月21日下午,俞大鹏院士作了题为《历史大变局之下的科技创新之路:量子行动在广东》的主题报告,报告会由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邵晓鹏主持。俞大鹏院士提出量子技术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力,列举了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基础和优势,强调了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对发展量子技术的优势,也指出了发展路上的“内忧”和“外患”,对此俞大鹏院士给出了多条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报告最后,俞大鹏院士对师生的提问逐一进行了细致解答,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IMG_258

院士简介:

俞大鹏,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专家,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院士,2016年获深圳高层次专业人才称号,2017年被评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2017、2018、2019连续三年获得“深圳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俞大鹏教授主要从事半导体纳米线材料的制备与关键材料科学问题的研究,率先发展了催化剂引导下制备硅和金属氧化物纳米线材料的可控技术,开启了国际半导体纳米线研究的新纪元,解决了纳米线材料的规模、可控制备难题;系统发掘了纳米线材料的若干重大应用特性,发现了若干重要的纳米线器件效应,发明了系列纳米加工与精确操控技术。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来校交流并作报告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段小乐)九秩华诞,学术校庆。7月12日上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院士报告会在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应电子工程学院、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学校人才工作办公室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东林教授来校交流并作报告,学校副校长蒋舜浩、人才办副主任容岚参加了报告会,西电近300名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英教授主持。

苏东林院士来校交流期间,校长杨宗凯会见了苏东林院士。

/xidian/smu_news/__local/2/C9/20/D509BE18CF05E3A92CB26539A93_49E50D43_54FBB.jpg

蒋舜浩首先对苏院士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今年是学校90华诞,“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是重要的校庆系列活动。苏院士是我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杰出科学家,我们诚恳地邀请苏院士对学校在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多做指导、把握方向、谋求发展!学校也会加大支持力度,继续做强微波天线,为国家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xidian/smu_news/__local/F/5E/AB/D83AD1CA9E91E45F465BE6DA418_EAD8AF53_22712.jpg

报告会上,苏东林院士以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中的电磁安全为主题,从机械化到信息化带来的电子系统设计领域颠覆性变化出发,以蜘蛛网为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电路理论与电磁场理论对解决电磁场问题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电磁魂”的概念,让与会师生深刻体会到了电磁场的 “哲学美”。接着,她通过分析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带来的新问题向西电师生展示了电磁兼容到电磁安全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利用基础物理性质精准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电磁化”思想;而后又从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设计、制造和流通环境中的硬件安全以及集成电路设计、工艺面临的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挑战三方面提高了我们对集成电路电磁安全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苏院士提到了电磁安全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对电磁人提出坚定理想信念,把研究成果写在中国大地上,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要求。

当天下午,苏东林院士在北校区会议中心303会议室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代表进行座谈。学校人力资源部部长朱文凯、本科生院院长苏涛、电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光暐及学院30余名教师代表参加座谈。座谈会由刘英教授主持。

座谈会上,在被问及人才培养问题时,苏院士表示,教师这个职业是非常崇高的,我们首先要有奉献精神,要热爱学生、要用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后她分享了多个育人过程中的真实案例,让与会教师深刻感受到了她心系学生、甘于奉献、孜孜不倦的育人精神。

在谈到教师发展问题时,苏院士从自身经验出发,提到了团队发展的重要性,团队首先要谋划布局,把握国家发展大方向,做好有组织、有连续性、有关联性的科研。青年教师应当时刻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积极训练自己从身边的事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她还鼓励青年教师要正确看待暂时的困难,要认识到解决困难的过程就是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的过程。

整场座谈会苏院士以自身为例,从教学、科研和育人方面给与会教师展示了一个电磁场优秀教师的风采,更从国家科技发展层面让大家感受到了作为电磁科研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院士简介:

苏东林,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现任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副主任委员、电磁环境效应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IEEE-AP北京分会主席、URSI-B中国分会主席等。长期致力于电磁兼容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做了较系统性、创新性工作。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0多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中国工程院院士崔俊芝来访西电并作报告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小斌 尹雪聪)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校90周年及应用数学博士点获批25周年之际,应数学与统计学院和人才工作办公室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崔俊芝教授7月12日到访西电并作学术报告。副校长王泉在报告会上致欢迎辞,报告会由数学与统计学院刘三阳教授主持,全校120多名师生代表聆听了报告。

IMG_256

王泉对崔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今年是学校90华诞,“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是重要的校庆系列活动。崔院士的到来是对西电的极大支持,数学学科作为第一个理学博士点和西北第一个应用数学博士点,对全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崔院士是著名的计算力学和工程力学专家,恳请崔院士对数学学科的发展继续支持、多做指导。学校也会加大支持力度,做好做强数学学科。

IMG_257

报告会上,崔俊芝院士以“从计算科学到大数据科学——漫谈数学交叉科学研究”为题,特别讲到,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科学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形成了众多的计算科学分支。伴随着CAD/CAM/CAE、3-S技术,以及计算科学应用于经济与社会治理、重大工程和高科技装备的研发、运维,已经从数字城市发展到智慧城市,从数字工程发展到智慧工程。计算科学的核心是模型、算法及其软件,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是它们的共性基础。科学和工程计算,数字和智慧工程,数字和智慧城市治理,既是应用数学研究问题的发源地,又是其研究成果的归属地。伴随着大数据的汹涌澎湃,基于大数据的计算科学正在迅速发展,人类正迈向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时代。

IMG_258

崔院士来访期间,还参观了刘三阳教授的最优化团队,并在南校区信远楼II区227名师工作室同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着重对数学基础研究、交叉应用研究、青年教师树立远大目标等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座谈会由刘三阳教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杨生海、院长马如云、副院长吴事良及1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座谈。

院士简介:

崔俊芝,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数学、计算力学和软件工程方法研究。曾独立提出了互补网格的应力平衡格式,合作构造了三角形和矩形单元;独立研制出第一个平面问题有限元程序,成功解决了刘家峡大坝等多个大型工程问题;首先揭示了有间隙带摩擦接触体系的应力状态与加载路线的相关性;解决了龚嘴大坝带缝运行等多个接触体系的分析难题。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东南大学万遂人教授来校作专题报告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郑乔 何英迪)7月13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万遂人教授莅临生科院交流指导,并带来题为《BME工程教育认证与相应工作重点》的专题报告,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两委委员、全体研究生导师、骨干教师、学生代表80余人参与报告学习交流。报告由学院副院长朱守平主持。

/xidian/smu_news/__local/9/73/3A/A235A0E411225D13B67A74E808B_B64716BE_FF19.jpg

万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工程教育认证的目的是构建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以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他表示,当前中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已进入从大到强的发展阶段,未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将更全面、更高质、更国际化。

万教授详细阐述了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逻辑,从实操层面分解了工程教育认证中的各项指标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他指出,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要抓住主线、把握原则、守住底线,把握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目标导向,促进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建立面向产出的课程标准,建立实现毕业要求的教学体系,建立面向产出的评价机制,坚守工程教育认证“面向产出”的核心价值,推动专业持续改进!

朱守平在主持报告时指出,万教授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是在谋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此次专题报告高屋建瓴、内容详实、实操性强,对指导学院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未来,学院上下将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

教授简介:

万遂人,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前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主任,教指委-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编著委员会主任,教指委-电子工业出版社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编委。2000-200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访问科学家。研究领域:医学电子学;医学成像;生物医学仪器;小波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磁共振波谱在诊断中的应用。主讲本科专业主干课《波动理论》、《医学成像系统》。研究生学位课程《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小波方法》、《成像理论与技术》。参编《医学成像原理》教材(科学出版社,2012.1.)。承担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自1990年以来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优秀教学奖12项。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坚来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交流座谈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牛婷钰)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应雷达信号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研究院刘永坚院士近日前往雷达信号处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指导工作并与青年教师座谈。实验室主任刘宏伟教授,信息感知集成攻关研究院副主任纠博教授、陈渤教授及实验室部分青年教师代表参与座谈,座谈会在北校区新科技楼1702会议室举行,由实验室副主任苏洪涛教授主持。

/xidian/smu_news/__local/E/EB/64/6086CF9339785FDE598A50B179C_4F9EE848_12890.jpg

会上,苏洪涛从实验室基本情况、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等方面作简要介绍,阐述实验室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汇报了实验室“十四五”发展规划。

刘永坚院士对实验室整体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刘永坚指出,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长期以来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研究,在雷达基础理论研究、科研技术攻关和重点型号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相关领域持续保持领先,赢得了广泛赞誉。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在基础科研之余,多从应用背景出发,瞄准工程应用难题,做好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刘永坚谈到,高校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发挥好自身科研优势的同时,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刘宏伟教授对刘永坚院士的指导表示感谢。刘宏伟表示,实验室将守住本位,坚持保铮院士对实验室工作的定位和指示,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找准方向,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过程中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争取突破雷达关键技术中的“卡脖子”问题,并积极实现科研走向实际应用的成果转化。

座谈会气氛轻松,反响热烈。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座谈会令大家备受鼓舞。既感受到了院士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关怀,也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交流平台,使青年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厘清自我定位,加强学习,提升自我,树立远大的职业目标,并为之不断奋斗。

【西电90年·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侯洵院士来校访问交流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吕强 谢若星)在建党百年和建校90周年之际,应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侯洵于11月11日来校座谈交流并参观实验室,学院党委书记独国社、副院长周慧鑫、辛红、魏兵及有关学科负责人、团队负责人、教师代表等参加本次座谈。会议由执行院长邵晓鹏主持。

会议开始,独国社对侯院士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介绍了此次“百名学术大师进校园”校庆系列学术活动的基本情况。他表示,侯院士的到来为学校90周年校庆活动增色添彩,希望侯院士对学院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座谈会上,邵晓鹏以“共同关注、共话合作、共谋发展”为主题,分别从学院概况、学科建设和发展举措三个方面介绍了学院情况。邵晓鹏讲到,近年来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斐然,本科专业已全部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学科参与建设的科研大装置已初显成果。同时,学院加强创新师资培育模式,近年来中青年教师比例不断优化,在凝练学科特色、夯实基础中形成了特色鲜明、争创一流的学院发展态势。

随后,与会教师积极发言,从团队研究方向、实验室规划建设、青年教师成长及对外拓展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汇报并提问,侯院士对涉及的问题一一解答并指导。

/xidian/smu_news/__local/3/40/FE/A7850BBB1FD3F2343C91D7731D4_E8929641_130D3.jpg

侯洵院士对西电近年来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向学校建校90周年表示祝贺。侯院士讲到,高水平大学的标志性成果是培养出优秀本科生,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现有本科专业均已入选一流专业,对此深感欣喜欣慰,争取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此外,他提到,学科发展中需要重视科学仪器的研制,在当今国际格局背景下避免受制于人,避免落后于人。同时,侯院士对于物理学、光学工程学科的建设,提出了基于学科特色,以发挥学校优势学科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的建设思路,座谈会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院士座谈会以“荣耀九秩,奋进一流”主题校庆为契机,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侯洵来校座谈交流,为凝练学科特色、指明发展方向提出了宝贵意见,侯洵院士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和厚重的家国情怀使人印象深刻,学院也将矢志不渝,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发展步伐。

/xidian/smu_news/__local/B/91/D3/52CF452D505F5B984573AF0C8CD_1AB5B41E_142E5.jpg

院士简介:

侯洵,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陕西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高速摄影与光子学专业委员会主任。1936年生于河南灵宝,195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1979年至1981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进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持参与中国核试验、激光核聚变及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为开创中国光电子类高速摄影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四项,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