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未来,启智人生
029-81891050 https://cs.xidian.edu.cn
学院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始于1958年中央军委批复设立的导弹系统专用计算机专业,是全国最早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之一。学院前身计算机系建系之初是当年的 “刀把子系”,从1958年到1966年,为国家、军队输送了1600余名导弹控制、遥测和计算机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仅59、60级就培养出了9位将军;历史上成功复制出西北第一台441-B晶体管计算机,成功研制出海军舰用381三座标警戒目标指示雷达、185船载微波统一测控系统、HA大型数控绘图机、电子喉头镜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之初,率先梳理建立计算机课程体系,主持了6种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促进了国内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累计培养了4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国防和信息化建设贡献了“西电力量”。
学院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分别于2017年、2022年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4年,“计算机科学”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万分之一,排名全国第3。学院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高,先后获批包括计算机科学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平台和基地。
学院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深度参与教育部“101计划”课程建设,建有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33门,近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实践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包含中科院院士杨孟飞、国家级人才12人、省部级人才16人次、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5人等。
学院坚持内涵式发展,学科结构不断优化,科研综合实力逐年上升,先后主持承担了一批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工程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等项目,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注重学生软硬件一体的系统设计能力培养,强化实践,培养的学生就业率高、评价薪酬高、用人单位评价度高、适应度高,为服务国家信息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
专业设置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始于1958年设立的导弹系统专用计算机专业,是国内最早建设的一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一直重视计算机系统与软硬件协同能力培养,专业紧跟产业发展需求,重视产教融合,2007、2013和2019年连续三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年来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专业设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大数据智能四个培养方向。
培养目标
专业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工程实践能力强,在计算机相关领域具备较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国内外知名IT与互联网企业、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就业,也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类等其他专业领域继续深造。据第三方机构统计:近年来专业境内外升学比例45%以上、工作与专业相关度90%以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6%以上,学生就业满意度、职业期待吻合度位居学校各专业前列。2023年国内升学高校数量前列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主要就业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就业去向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及科研院所。
主干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导论、软件工程等。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 软件工程
本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首批国家级第二类(急需和紧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9年获得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拥有国家级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依托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开展基础软件和嵌入式软件领域的攻关型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专业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国家和西部地区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途径,聚焦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关键基础软件领域和嵌入式软件领域,培养爱国进取、基础厚实、术业精湛、求是创新、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特色化软件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国内外知名IT与互联网企业、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等就业,也可在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类等其他专业领域继续深造。据第三方机构统计:近年来专业境内外升学比例33%以上、工作与专业相关度90%以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5%以上,学生就业满意度、职业期待吻合度位居学校各专业前列。2023年国内升学高校数量前列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主要就业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就业去向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及科研院所。
主干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概论、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系统、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导论等。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特色班级
● 计算机拔尖班
计算机拔尖班是依据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设置的国家级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聚学校优势资源,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由计算机大类三个学院共同支撑教学科研。配备优质师资,小班化教学,科研团队一对一指导培养科研创新能力。通过“一生一系统”计划培养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开展海外交流拓宽国际视野,实施本研贯通式培养,瞄准国家战略、国防需求和学科前沿,打造“不设天花板”的拔尖人才培养空间,着力培养未来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班是落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精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瞄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实验班。班级实施“以系统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卓越工程实践为载体、以学科竞赛为牵引”的“一生一系统”产教融合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通过结构重构、流程再造、生态重构,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育人。
● 软件工程卓越班
软件工程卓越班隶全面落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精神,对标软件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的要求,以学科竞赛为引领,强化编程能力,融合智能软件开发、大数据、大模型、云原生等软件工程领域前沿技术,通过深化校企联合培养、落实卓越工程实践、重构课程体系、配备优秀师资等,综合构建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计科学子荣获openGauss开源应用创新赛金奖
计科学子在剑桥大学访学
计科男篮蝉联“西军电杯”篮球联赛冠军
计科学子获校园舞蹈大赛一等奖
优秀学生代表
王立文,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推免至香港科技大学全奖直博生。
荣誉:连续3年获得国家奖学金、特等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标兵;获得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提名奖以及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陕西省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优秀结项等奖项十余项,多次荣获校级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担任全国大学生资助宣传大使。
陈浩宇,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被卡内基梅隆大学录取继续深造。
荣誉:获特等奖学金、毕业生之星提名奖、优秀毕业生标兵荣誉称号,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三等奖、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国家级铜奖等。
许珈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直博生。
荣誉: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2022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奖、2022年感恩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2021年华为奖学金、2021年和 2022年华为智能基座奖学金,第16届 IEEEXtreme 极限编程挑战赛国际排名前1.3%(全世界共6373 支参赛队)、第11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铜奖、陕西省金奖、2021年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获陕西省银牌,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际一等奖(Meritorious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陕西赛区一等奖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力行楷模”、“勤学楷模”和校级优秀学生干部。
吕文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
毕业去向: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荣誉:在校期间获2019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2023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3年“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优秀研究生”称号,入选2021年度腾讯犀牛鸟精英工程人才计划,在IEEE T PARALL DISTR、IEEE INTERNET THING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共发表SCI期刊论文8篇、EI期刊论文1篇,主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专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