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校在陕北办学12年,先后在学校任教的有60余人,如王诤、刘寅、程明升、孙俊人、周建南(周亚夫)、陆亘一、孙友余、罗沛霖、钱文极、傅英豪、唐旦、张维东、沈毅力、孟贵民、黎沱、王曙、雷振歧、袁血卒、严东生、瞧洪杰、刘法墉、申仲义、涂光大(王平)、吴元亮、柳仁甫、严成钦、张可曾(张奚加)、邹念先、湛亚选、赵传壁、汤翰章、章剑、唐英洛、张立中、贾凤阁、李立成、史根须、翁濂、李兆吉、王光辉、吴尚南、阮宗昭、李钦、黄庆元、吴泽光、贾鹤龄、申光、常如松、杨育高、计加贵、李益民、佟路生、陈士吾等。
刘寅,1910年出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队报务主任、中央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侦察台首任主任、中央军委第三局副局长、中央军委通信部第一副部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国防工业部)第十局局长、第四机械工业部常务副部长、第四机械工业部党组副书记以及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等重要职务。曾当选中共七大候补代表、第三届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刘寅是中央苏区和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无线电技术侦察事业、我党广播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是革命战争年代我军通信事业的优秀指挥员和经济建设时期国防工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是新中国电子工业的主要奠基人。
孙俊人,1915年11月15日生于江苏省松江县(今属上海市)。1934年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系学习。1938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6月赴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入陕北公学高级班学习后,在中共中央军委第3局通信学校任教员时,克服困难自编教材,自制教具,为培养部队通信人才做了大量工作。1939年后任3局通信材料厂实验室主任、副厂长、厂长。在缺少元器件、材料等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领导技术人员和全厂职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完成了部队所需的通信电台和元部件的制造与维修任务,为保证八路军通信工作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开始后,任中共中央军委3局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央军委电信管理局副局长兼技术处处长。1949年2月参加接管北平电信总局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军委工程学校第一分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解放军总参谋作战部通信兵部技术部部长、解放军通信兵副主任兼科技部部长及国防部第十科学研究院院长、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第十科学院院长,1980年至1982年任电子工业部科技委员会主任。
孙俊人同志是新中国军事电子科技事业的创建人之一,1995年、1999年分别被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深院士。是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国家发明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和第三届理事长。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6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曾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兼电子学与计算机编辑委员会主任,主持编辑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组织领导了《现代电子科学技术词典》<上•下卷>和《电子工业生产技术手册》的编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