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根据革命形势和抗日战争的需要,将陕北红军举办的无线电训练班、与长征到陕北的红军通校合并,组建了新的军委通信学校。由于是战争年代办学,军委通校跟随中央部队,频繁迁转办学地址,先后在陕北延川县永坪镇,子长县瓦窑堡、水沟坪,保安县(今志丹县)五家沟门,督河村,延安城隍庙,关中三原县云阳镇,富平县庄里镇,延安盐店子,陕北富县东村,保安县(今志丹县)城北,延安北川口等地办学,其中在延安办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所以习惯上称为“延安通校”(1942年春曾更名为中央军委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抗战前期为八路军、新四军等革命部队培养通信技术人才的主要任务由延安通校来承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较大的抗日根据地师旅以上单位,以三局和通校所选派的技术骨干为基础,举办各类通信训练班,以满足抗战的需要。这些训练班培训的内容、教材资料和培训方式基本与通校相同,连校歌都沿用延安通校的。通校还对这些训练班的技术骨干进行轮训,以提高学员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因此抗战时期,延安通校在革命军队通信人才的培养上既承担了重要的培训任务,更发挥着星火燎原,引领辐射的重要作用。1948年,随着华北各部队合并为华北军区,军委三局通信队(前身是延安通校)、晋察冀军区电讯专科学校、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晋冀鲁豫参谋训练队、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处机务队、军委气象队等通信技术人才培训教育单位合并,组建为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可谓百河奔流,终归大海。抗战时期延安通校,及各根据地、各部队共计培训无线电技术人员3800余人,为革命军队的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