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绚烂归于平淡
——记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孙肖子教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至理名言可以说是孙肖子 教授从教生涯的真实写照。
近半个世纪努力和坚持的步伐,将她执着的信念、高尚的人格如画卷般渐次展现。而每当看到、听到过多的赞扬时,孙老师却有些诚惶诚恐,一再说自己只是平平淡淡……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美丽的林荫道上,一位年过六旬的女教师迎面走来,她身材不高,衣着朴素,一头短发显得精神矍铄,这位看上去再平凡不过的老教授就是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孙肖子教授。
用心教学,总把学生看得最重
孙老师的生平简单得用几行字就可以概括:1939年12月生于浙江永嘉县,1956年7月由温州二中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1960年7月毕业并留校任教至今。
孙老师在家中排行老大,父母希望她能像男孩子一样,故取名“肖子”。小时候,要帮助妈妈照顾弟弟妹妹,使她从小练就了独立自强的性格。12岁离家,步行60多里山路上中学,17岁时怀着对解放军的敬爱,执意要求报考军校,尽管家庭成份不好,但她的坚定和出色还是打动了前来招生的军官。刚入大学时,因年纪小,敢于说话,在那个动荡年代没少受处分,甚至差点被除名……
孙老师自1960年留校任教站上讲台已整整46年。其中,1984年至1995担任教研室主任,1995年至2000年被原国家教委聘为第三届高等学校本科工科电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7年至2004年担任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主任。如今,67岁高龄的孙老师退休已两年多,但在她和同事们一起创建的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她仍是来得早、走得晚的一个。
孙老师说:“教学带给我的是无限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也成为我几十年如一日的动力”。她反复强调,教学并不重复,老师总会面对不同的学生,每节课要讲的是不同的内容,即使同一门课的同一节,也可以有多种讲法,每一节课都不一样。
孙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还经常会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在她主编出版的十余部教材中,每本书的前言都是自己亲笔写就。从最早于1979年出版的《晶体管与晶体管放大电路》到最新的《电子设计指南》,在所有前言中, 孙老师反复强调要重视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发挥,注重使学生将所学各种知识串接综合起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并切实付诸实践等内容。
孙老师前后主讲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等9门本科生课程。根据电子技术和线路系列课程概念性、工程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她总结出八句话来引导学生,即“注重物理概念,采用工程观点;重视实验技术,善于总结对比;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应用背景;寻求内在规律,增强抽象能力”。她十分尊重学生,视他们为朋友,在教学中形成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她充满激情地上好每一堂课;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新颖、充实;她会举出许多学生曾经有过的错误概念来提醒同学们注意;她会分析现有电路存在的缺点和矛盾,引出新电路和新技术的发现和发明,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的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她总结提炼的“过程认知法、现场仿真法、任务驱动法、思维启迪法”等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几位听过孙老师课的本科生谈起她时,仍有几分稚气的脸上充满了仰慕、敬爱甚至是几许不舍。
一位叫张琪的男生说,开始的时候,自己没有好好学孙老师主讲的《模拟电子线路》,临考前抱着找老师套套题混个及格的想法,却被孙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后来,在孙老师的启发指导下,他抓紧时间认真复习,结果考了80多分。张琪说,《模拟电子线路》是同学公认的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但在学生中间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模拟电子线路》不好学,但若是跟着孙师都学不好,就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一位做过课代表的女生说,孙老师上课总是来得很早,她在课前就要问问班上的学生情况,对成绩不好的同学往往特别留意。在课堂上,孙老师非常认真,她总是主动接近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怎么理解会容易些。虽然有电子教案,但她总是写满板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不同的方法与思路,同样的课听起来学生更容易明白。在新校区上课,下课后老师们都要踏着点赶班车回老校区,即便这样,遇到课后学生问问题时,孙老师也从来不赶着讲,有时错过了班车。
一个男生想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孙老师请教,没想到孙老师不仅给了他历年参赛作品集,还送给他一本新出的书,并说书很贵就别买了。
一个叫刘妮的女生说,她曾担心像奶奶一样的孙老师上课会精力不济,可是看到她站上讲台时那种矍铄的样子,让她感到有孙老师做榜样,自己就没有理由颓废。
一些听过孙老师课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印象,那就是课后她经常会留下来改作业。孙老师批改作业特别仔细,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有时候批语甚至多于学生的作业,这让学生们既敬佩又感动。
已经毕业的张俊、梁艳丽同学这样写到:“孙老师不仅使我们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更加提高了我们在实际中驾驭知识的能力”,“在讲解新知识的同时,孙老师给我们留有很大的思考余地,引导我们主动地领会知识的内涵”。孙老师“广泛搜索当今较为前沿的应用,激发我们探索知识的兴趣,使课堂显得更活跃,解除我们内心的拘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放松,一种愿与老师达到互动的渴望。”
孙老师的学生、现任电工电子基地EDA实验室主任的任爱峰说,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孙老师为什么那么热爱工作,常常工作到下班后很久才想起回家吃饭,从来没有节假日和正常工作时间之分。
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线路教研室主任孙万荣是孙老师指导的第一个硕士。当孙老师退休时,她曾征求导师的意见,是跟女儿到加拿大定居、享享清福,还是帮教研室上几门课,孙老师毫不犹豫地答应上课。
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系主任陈南教授从基地初创时就协助孙老师工作。提起孙老师时,他一再说自己很惭愧,和孙老师相比差距太大。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像孙老师那样长年如一日地投入,那样忘我地对待教学工作。陈南回忆说,基地初建时,一切都在摸索尝试,看不到任何前景,不像现在这样得到了广泛认可。可是近10年以来,孙老师对基地的热情和投入都没有任何变化。
陈南说,孙老师的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进上,作为一个知名教授,她总是把学生看得最重,将自己的资源最多地用于学生,为了搞好教学,她舍弃了不少,这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基地的青年教师,对孙老师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敬重和钦佩。孙老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应该是众望所归,是国家对默默耕耘的一线教师教学成就的认可。
开拓创新,永不停息
翻阅孙老师的教改论文,论及最多的是如何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如何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等理念体现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知识,启发、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国家电工电子基地的建设和成长倾注了她毕生的教学积累和多年的研究成果。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直接指导下, 孙老师从基地的顶层设计和总结架构出发,明确要把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设成“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基地,创新性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师资培训基地,精品课程和教材的孵化基地,教学改革成果的示范辐射基地”。她和她的团队重新设计包含“学科理论基础、学科技术基础和学科实践基础”三个分支的新的课程体系,使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更为简洁优化。构筑了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和新模式,从教学计划开始,落实了实验教学一条龙、不断线、分层次。提出“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活动层”这种层层递进的塔式结构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孙老师认为,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实验室建设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引进新的技术、高水平的人才,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先进的设计方法学理念。在水平上和开放式的运作方式上必须与国际接轨。为此,她翻译美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文章,1997年主动写信给当时惠普公司亚太地区大学项目负责人,要求建立西电-惠普联合电子实验室,这是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第二个与著名外国公司建立的联合实验室。后来又相继与美国Altera、TI、Intel、A?鄄DI、Agilent、Microchip等著名电子公司建立了EDA、DSP、嵌入式系统设计、现代测试技术、单片机等联合实验室,使实验技术得到及时的更新。
基地新的建设理念吸引了许多热心于教改的老师,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7位教授加盟基地,成为基地建设的核心力量,许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年轻老师先后成为实验室负责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孙 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先后改造了20个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新建了11个跨院系、面向全校的新技术实验室,创建了独特的基地管理和运作模式,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和才能展示的实验教学新平台,许多优秀学生从这里脱颖而出。今天的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典型和亮点,引起兄弟院校的极大关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开拓创新,永不停息。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已有新的很好的接班人,孙老师还总想着为学生、为学校再做些什么。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给了她新的灵感。她要为本科生创建一个网站,该网站的宗旨就是设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网站包括“学生优秀作品展”、“学生优秀论文展”、“实践教学资源导引”、“名师讲坛”、“重大赛事”、“专题知识导学”、“师哥师姐话学习”、“杰出校友”、“计算仿真工具”等栏目,“网站”人文气息浓厚,活泼鲜明,即将投入运行。为增强学生对系统的感性认识,她又千万百计地引进雷达、光纤通信等设备为学生展示……
面对孙老师丰富新颖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思想,她的同事不明白孙老师怎么总会有那么多的好想法和新名词。就拿上课来说,她常常不局限于课本内容,随时会穿插一些新的知识理论,并总能结合具体问题,及时使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使用仿真软件孙老师更是轻车熟路,她和同事们研制的PPT课件常常被外校同行借鉴。
其实,翻阅国内外工程教育类重要期刊,汲取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是孙老师多年坚持的一个习惯。她十分关注国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部署,关注国外和国内的教改新动向,并琢磨如何在实践中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改进教学。孙老师的思想总是很超前,她说人老是自然规律,但思想要永远年轻。
坚定的目标促使孙老师执著地追求教学研究和不断超越,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兴趣和责任为孙老师的一路坚持赋予了力量。耕耘历久,收获必丰。孙老师先后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0部。1995年,她主编的教材《实用电子电路手册———模拟电路分册》获原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2001年,她参与的《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设和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她负责创建的基地通过教育部验收被评为“优秀”,她参与主讲和建设的《模拟电子线路》和《数字电路》两门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她主持的《现代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基地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用人格魅力感召大家
“发掘教学工作中的美和快乐!”这是孙肖子的座右铭。
当问及教学工作中的美如何体现时,孙老师说科学本身是有规律的,所以她在教学中要用科学发现的奇妙来感染学生,用科学发展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她说,科学规律本身就很美,课堂上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发现规律、对所学科目的内容产生兴趣,最终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这个过程是充满乐趣的。讲课当中,自己的灵感出现、学生的创新问题都会使人兴奋、快乐。孙老师说,如果一节课讲得自己满意、学生有收获是特别让人高兴的,相反,没能讲到理想的地步、该发挥好却没有讲好就很难受。
细想一下,这种美和快乐源于发现,其本质却是给予和付出。像孙老师这样把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工作,甚至以工作本身为乐趣,她所享受的美与快乐简单又纯粹,她的生活和做人也是如此。孙老师说,她很少关心人际关系,从不怨天尤人,性格决定了她只要看到不好的就会说,无论面对什么人,只要出于工作目的,她就不考虑太多。
她的学生和同事说,孙老师是十分严厉的,要求很严格,基地的年轻人中很少没有被她批评过的,但是没有人真正有怨言。因为孙老师批评人的时候虽然很厉害很不留情面,可是她前边批评你,后边就会跟你一块去做你没做好的事情。因此,对于她的严厉和严格,大家都很服气,因为孙 老师对自己要求更严,她是用对自己的严格带动大家。这种以身作则的态度,让基地的每一个年轻人深受影响。
孙老师和兄弟院校的同行关系很好,因为她态度谦逊,非常尊重别人。她与外校老师合作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首先很尊重对方,对于那些没有做好的地方,她也总是主动去改,她总是提出建议或征得意见后负责修改,甚至重写,可从来不说什么。
孙老师的穿着很简单,她的日常生活有条理,效率高。她不像很多这个年龄的人那样多顾虑、甚至婆婆妈妈,相反,她做事总是事先计划好,然后雷厉风行地做。她的两个孩子从小到大也是她管得多,用孙老师的话说,孩子们一进门看不见她时,第一句话总是问妈妈去哪了?
孙老师的成功自然不必言说太多,可是她也还有遗憾。比如说,虽然在常人眼里她的孩子很有出息,但她经常抱憾说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因为孩子们说她太多说教。她虽然在科研上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但遗憾自己没有在科研的某个方向上做得很突出,对此,她不认为是太多的教学投入使她无暇分心,也不归因于自己从事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而认为是个人的主观原因。
如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已具备一定规模,接任基地主任的石光明已是博士生导师。他说,孙老师给他们留下的是一套做事的方法和思路,基地的模式不仅反映了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同时在如何调动 老师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多开新课、吸引更多人投入到科研和教学研究中去,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基地虽然不是行政机构,但是它的机制独特,是一个跨院系、面向全校、开放式的教学大平台,在本校乃至在西北地区、在全国都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长期的关爱和帮助,使得基地的年轻人对孙老师有一种师长般,甚至是母亲般的情感。孙老师用她的人格魅力感召着大家,基地能像今天这样有凝聚力、运转得这么好,和孙老师的努力是离不开的。
而孙老师从来不这样认为,她说她没有做什么,工作都是大家做的,所有成绩离不开母校50年的培养,离不开领导和老师们给予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那些为她提供工作平台和指引她工作的领导,以及共同创业的同事们。她说,她向年轻人、校内外的同行们学到了很多。她想的还是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比如她说自己没有把所有的学生都教好,她给学生的太少……
在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后,学校给她五万元奖金,但是她却一直没去领,说还没想好怎么用才更有意义。她所在的的学院也提出继续聘她为学科带头人,便于工作,但是她却坚持说不要,退休就是退休了。
一个不知老之将至的长者,一个视工作与奉献为生命意义的人,一个对荣誉名利避之不及的人,一个话语和生活都简单到极致的人!然而美与快乐并没有远离她,我们只能将如此纯粹的美和快乐视为超越绚烂的平淡美,就像所有艺术领域的大家都选择白描为最常用的刻画手法一样,因为他们共同发现人生和艺术的极致相同,那就是最接近本质!
(来源/西电科大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