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西电记忆人物访谈百名将星西电学人校史春秋校史研究影音档案留影存照史料捐赠我要留言
与时俱进 锲而不舍
2015-05-12 09:45  

■ 本报记者 张莹莹

“沧桑岁月”访谈之软件学院篇

特邀嘉宾 蔡希尧教授,著名雷达、计算软件专家,曾任计算机系主任

特邀嘉宾 武波教授,软件学院院长

软件学院创建于2001年,经过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在软件工程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完全独立运行的新型二级学院,已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多层次、实用型、工程型、国际化的高水平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记 者:我们学校的软件学科是如何起步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今天新兴的学院,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蔡希尧: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不久,我被任命为三系(计算机系)主任。我校的计算机专业是在1958年建立的,当时叫“计算装置”,属导弹系。计算机系在1979年以前已经有部分教师从事软件的教学工作,开设了课程,但还没有正式成立专业。我调到计算机系时,学校领导给我的一个任务就是成立软件专业。

软件是计算机实现各种功能的基础。通用的计算机硬件加上不同的软件,就可以适应不同的应用,成为一台专用计算机。所以,软件的发展前景广阔,可以引起各产业各领域的技术变革。

1983年,计算机系成立了软件研究室,由金益民担任主任,共6位同志。以“并发程序设计”作为研究室的研究方向,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一新课题的研究工作的开展,使软件研究室得以在1985-1987年参加“远望2号微波统一测控系统”软件部分的研究工作,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出版了《多处理机系统的逻辑分析与设计》一书,总结了理论成果,获全国第2届优秀图书二等奖。

软件研究室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科研项目是“指挥、控制、计算机和情报系统”(简称C3I系统)软件工程化技术”。1959年11月,在全军电子科研工作会议上,决定自行研究开发大型自动化防控体系,即C3I系统,代号为“1125”工程。1960年,中央军委决定在我校成立自动化防控专业,为自动化防控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并参加“1125”工程的工作。文革期间,“1125”工程陷于停顿。到了1984年代,美国开始搞星球大战计划,1986年,我国四位院士向中央提出了“863”计划,得到许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6年,军委决定恢复并发展C3I的研究工作,电子部负责的任务,由南京28所和我校承担,软件研究室因此有了长期稳定的项目和经费来源。同时,我们也争取到民用项目,例如“胜利炼油厂计算机信息系统”,就是其中比较大的一个项目。

1987年,软件研究室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面向对象技术,这是可以取代原有的软件开发技术,成为新主流的软件技术,国内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单位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面向对象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一方面直接促进了国家科研项目的进展,培养了一批博士生和硕士生,也取得理论成果,体现在1993年《面向对象技术》一书的出版,获全国电子类优秀教材二等奖。

在软件研究室的基础上,经学校批准,1991年成立了软件研究所(正处级科研单位),由金益民任所长。软件所除了继续面向对象技术的研究工作以外,1995年开始,又开辟了新的方向,包括面向构件技术和软件体系结构,都是当时国内外的前沿课题,这些新技术,不仅对发展软件技术至关重要,对于整个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有了软件所的基础,2001年,教育部在建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时,选择了35个大学,我校得以顺利入选。

软件行业和学术领域的发展有光明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软件学院的发展需要高端的学术带头人。特别是新的学科方向的探讨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要有一批人耐得住清贫和寂寞,踏踏实实地去钻研,这也需要学校的大力扶持。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软件大踏步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科研、教学大有可为,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全球走出金融危机,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落实在技术进步上。我们的青年学者们要感应时代的呼唤,肩负起时代使命。

记 者:软件学院较之其他学院来说无疑是新学院,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学院成立的背景和条件是什么?

武 波:可以说,软件学院是应时而生的。2000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 “国家教育部门要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软件人才培养规模,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软件人才培养基地”。这是国家推动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增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给高层次软件教育吹响了集结号。

这是机遇,我们学校理应当仁不让。我们具备成立软件学院的三大优势:一是地缘优势,地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西安软件园;二是学科优势,与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数学等学科专业优势突出;三是人才培养质量优势。

2000年下半年,学校向教育部领导提出了试办软件学院的设想,2001年3月将可行性论证报告上报教育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当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决定分批择优扶持部分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鼓励高等院校积极申办。8月,学校将申报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材料上报教育部。9月,由梁昌洪校长、傅丰林副校长、郝跃副校长和软件所陈平所长等组成的汇报小组在北京向专家和领导汇报了学校申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各项工作。12月教育部、国家计委正式公布了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名单,西电软件学院榜上有名。

记 者:软件学院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历程是怎样的?

武 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特别是工科教育教学,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做出示范带动作用,为国家尽快培养出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工程型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实用软件人才。

2001年10月,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以软件工程研究所为基础组建软件学院。当时,学院无党务、行政、学术组织机构,无办公、教学、实验场地,无办学运作经费,无管理队伍,师资短缺,甚至没有设置专业、没有学生,在运行模式和培养方案上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一切从零起步。从2001年仅招收117名“2+2”本科生,到如今每年招收400名本科生和200名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从不到20名专职教师起步,到拥有100余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多元化团队;从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到国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期间接受了教育部基本办学条件的中期检查和全面建设评价指标的评估验收,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顺势而为,“边培养、边探索、边实践”走到了今天。

记 者:经过七年的艰苦创业,一路走来,软件学院都取得了哪些成绩,有哪些经验?

武 波:2006年,教育部组织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验收评估,由行业、企业、教育界的专家联合组成验收评估专家组,采用自评、初审、实地核查、用人单位直接反馈等方式,从办学模式、招生、特色、专家授课、措施保障、企业合作、国际合作、实习基地、课程、学科结合、双语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硬件建设和帮困措施等方面进行逐项打分和综合评审,我们的总成绩在35所软件学院中名列第十二,顺利通过验收。教育部专家是这样评价的:西电软件学院按照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对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要求,基于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以体制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推动力,以国际化水平作为各方面工作的目标准则,以产学研合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手段,基本上建立了符合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所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具体说来,这些年工作的成果和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软件学院始终把保证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建院七年,软件学院共计向国家输送了1500余名本硕毕业生,工作地点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深圳等城市,就业单位有Microsoft、IBM、Intel、中兴、华为、中软、NEC、富士通、平安保险等企事业单位。从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表现来看,我们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合理,数理基础扎实,外语应用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尽快为企业创造价值,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二是坚持抓教师队伍和专业建设。科研教学并重、专兼结合、内外结合、优势互补是我们教师队伍建设的鲜明特色,特别注重名师上讲台及聘请国外高水平教师到软件学院授课,选派教师出国培训。学院致力于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到目前为止,软件学院建有教育部质量工程“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和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有陕西省“精品课程”6门、“名牌专业”1个和“教学团队”1个;被西安软件园授予“软件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三是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软件学院以软件工程研究所为基础组建,自身研究实力雄厚,主持研发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和行业应用系统,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学院已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推动的有效机制。软件学院的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有所建树,科研方面同样不甘人后。伴随着纵向和横向科研的不断发展,科研指标体系持续攀升。近3年均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学科建设指标任务。

四是坚持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学院特别注意利用国内外办学资源,积极探索人才培养途径。我们加强了与西安软件园的联系,与国内外多家著名IT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联合共建了近20多个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能够提供800个“真刀真枪”的实习岗位。同时与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美国孟菲斯大学、乔治亚理工学院,比利时鲁汶大学、韩国仁德大学、英国巴斯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开展高水平、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探索联合培养和共同授位。

记 者: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软件学院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又将如何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

武 波: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对软件学院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深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培养模式改革。

具体做法是:一,在保证教学质量、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适当扩大软件工程硕士的规模。二,强化Web工程与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嵌入式系统、网络与通信系统软件4个有西电特色的软件工程专业方向的建设。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按照国际化软件人才标准制定培养方案,按照国际通行规则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培养质量。四,吸纳产业界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过程的实施与培养成果的验收。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做中学”和“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快速适应能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期,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找准方向,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软件人才培养的质量,就能够抓住机遇把学院的建设工作推向新台阶!

来源:西电科大报2008年11月20日 总第381期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 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沧桑岁月>>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