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高巍巍
“从这个层面上讲,大学文化是一种长期积淀的结果,至少从大学诞生的那天起,它就逐渐成为大学的固有属性。所以,大学文化不是某几所学校,某几个人,筛选几个词,就能创造出来的。”
记 者:非常高兴您能够接受《西电科大报》的采访。经常有师生说,西电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您理想中的大学文化应该有哪些内涵?
曾晓东:大学文化的核心,经过了长期的积淀,成为所有大学所共有的一种属性。从巴黎大学到牛津,再到剑桥,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从创办到现在都快近千年的历史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进化和发展,大学早就积淀了其特有的文化,比如说,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学术自由、独立思考问题等,这些属于所有大学共有的内涵才是大学文化的精髓,而某所学校特有的文化应该属于大学文化的枝节。从这个层面上讲,大学文化是一种长期积淀的结果,至少从大学诞生的那天起,它就逐渐成为大学的固有属性了。所以,大学文化不是某几所学校,某几个人,筛选几个词,就能创造出来的;也不是几句校训、校风就能够说清楚的。
西电经过7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不少自己的东西,应该发扬光大,如果能够总结一下,提炼出来固然很好。但现在能不能筛选出几句话来概括,我认为并不重要。真正应当认真思考的,是上面提到的大学文化的精髓在不在我们的文化之中。
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文化在国内大学中正在被淡化,那些精髓的东西正在缺失。至于有些师生反映西电文化不够浓厚,我理解是指狭义的大学文化,如学术讲座不多,社团活动、文娱活动太少等,这些也是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加强。
“如果你独立思考,就会没项目,没资源,就无法生存,就要付出代价。所以,中国的大学慢慢都消除了差异,‘殊途同归’了。”
“现在的大学都面临着两件事情,一件是生存,一件是实现理想目标,二者往往不可兼得,要想兼得,就得受到‘利益守恒’的限制,就得付出代价。”
记 者:您刚才讲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文化在西电正在淡化,那么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问题在哪里?怎么解决?
曾晓东:无法独立思考,这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也有高校自身的。过多的行政干预,使得大家都没有全身心地去做大学应该做的事情,一味地追逐资源,和严格意义上的大学发展方向偏离了。这个确实很难取舍,因为如果你独立思考,就会没项目,没资源,就无法生存,就要付出代价。所以,中国的大学慢慢都消除了差异,“殊途同归”了。
我注意到,2007年哈佛大学新任校长福斯特在她的就职仪式上这样讲:“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单单或者仅仅是对现在负责。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这就是独立思考,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眼中的大学精神。你提到的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困难。我刚才说过,大学文化是个积淀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说办法,最简单的就是做大学自己该做的事情。
记 者:您刚才说大学要独立思考,就要付出代价,那么您认为这些代价具体指什么?
曾晓东:我们要营造一种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个性化发展、独立思考的氛围。不论做科学研究、工程技术还是教学,都需要思考,需要时间,需要传承,这不同于竞技比赛,不是一投入就能看到成果的事情。做研究和教育本身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这就是理想化的大学目标。反过来讲,你要是真这么做了,那些评估、检查,就难以应付了,在评比中就会落后,就会没有资源,甚至生存都会受到威胁,这就是代价。所以说,现在的大学都面临着两件事情,一件是生存,一件是实现理想目标,二者往往不可兼得,要想兼得,就要受到“利益守恒”的限制,就得付出代价。但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就需要也应该付出代价。
“大学特色,其实主要就两条,一是人才培养,还有就是学术研究,关键点就是看你有没有高人一筹,甚至高人几筹的地方。”
记 者:大学要独立思考,也就是个性化发展,要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就大学特色,您又怎么看?
曾晓东:我认为,大家都去赞誉某所大学有特色或特色鲜明,其实就是说它在某些方面,出类拔萃,与众不同,不是世界第一就是世界拔尖。大学的特色,就是一所大学高人一筹的东西,而不是说它的行政机构设置或者是专业设置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因为我理解后者算不上真正大学意义上的特色。
拿西电来讲,都说电子信息、国防是我们的特色。我认为这也就是分工不同而已,如果单单把这个作为特色,有些牵强。比如说卡耐基梅隆大学,它的计算机专业连续几年都是世界第一,这就不得不说计算机是人家的特色,特色得靠实力说话。如果一所大学连自己的特色是什么都搞不清楚,至少能说明一个问题,它没有什么高人之处,它没有出类拔萃的大师,没有出类拔萃的成果。所以说,大学就应该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至于特色得叫别人评说。
记 者:如果按照这个严格定义的话,那么西电,甚至好多大学是不是就没有特色可言了?
曾晓东:那倒不是,我刚才谈的是大学特色的本质,即大特色。就西电而言,大的特色不明显,小特色还是有的。我们的通信、电子信息等专业,算是有些历史了,也做出了许多重要成果。但这跟学校提出来的“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差距还很大,需要长期努力。
我们经常讲的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国共产党缔造的第一所无线电学校等等,个人认为,这些不是真正大学意义上的特色,不会被同行及社会认同。要提大学特色,其实主要就两条,一是人才培养,还有就是学术研究,关键点就是看你有没有高人一筹,甚至高人几筹的地方。
“只有精心地营造一种长期的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个性化发展、崇尚科学的环境,制定出一套公平有序的竞争规则,让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看书,只有这样,我们提出的奋斗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当学校这片土壤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达标了,学生这些树苗就自然茁壮成长了。”
记 者:单就目标的实现来看,您觉得西电还有哪些关键问题有待解决?
曾晓东:现在全国上下都比较热衷于大师、大成果,高校也是。我们确实需要这些,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是,大师、大成果只是个结果而已,至于这些结果怎么产生的,需要过程,而我们往往是只关注结果,而没有用心培育这个过程。
这些结果跟过程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一个概率问题。依照概率论,一个人再努力,效率再高,能成为大师的概率相当低,因为这种情况的比例本身就很低。当然,还有一个规律,要是成千上万的人都努力做学问的话,出几个大师的概率就相当大了,几乎成必然事件了。这就提示我们要更加关注过程,大家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结果自然就有了。
还有一个问题,时间。怎么保证我们的教师,特别是那些有潜力的教师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做学问。现在不少很有潜质的教师既要当行政领导、课题组的领导,还要做学术上的管理者,很少有时间做学问,非常宝贵的资源浪费了。所以,只有精心地营造一种长期的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个性化发展、崇尚科学的环境,制定出一套公平有序的竞争规则,让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看书,只有这样,我们提出的奋斗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记 者:刚才您主要从教师的角度探讨了存在的问题,那么就学生而言,又是什么样的呢?
曾晓东:对学生来讲,时间同样是个大问题。现在上上下下都急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但环境和氛围却不够好,实际情况是学生也很难有时间去思考,没有思考,怎么创新?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现行的课程设置过于繁复,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学生疲于奔命,好奇心也就自然而然被消磨掉了。
作为学校,应该允许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程设置更灵活一点,考核方式更多样一点,实行学分制等,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就我理解,当学校这片土壤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达标了,学生这些树苗就自然茁壮成长了。
“只要各部门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想着老师,想着学生,管理也就到位了。”
记 者:作为科研、管理双肩挑的干部,请谈谈您眼中的管理工作。
曾晓东:管理就是服务,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管人是封建意识,管理是科学。温总理讲,我们的领导干部唯一的权利就是为人民服务。当然,西电的管理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服务意识方面还不够。管理的目的,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老师和学生心情舒畅,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去。其实,广大老师和学生面对的主要是学校各机关、职能部门,只要各部门做任何事情时,想着老师,想着学生,管理也就到位了。
记 者:在访谈的最后,就今天的话题,以及正在进行的专家教授论坛,您怎么看?
曾晓东:个人认为,论坛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思想讨论的机会和平台,能够激发大家对某些问题的思考,这很好。但很多事情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说,学校的发展还得靠西电全体师生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努力工作才能实现。
摘自《西电科大报》2010年1月16日总第4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