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秦 明
“有很强的民族责任心和国家责任感,能够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西电的精髓和立校之本。”
记者:非常高兴您能够接受《西电科大报》的采访。作为一个在西电学习、工作和生活了30多年的老西电人,请谈谈您所理解的西电特色?
赵建:这应该包含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大学特色是什么?二是在西电这个大环境下,西电特色又是什么?我觉得,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史,而历史渊源决定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发展历史则表现出了学校特色和精神传承。
我从小就生活在高校,了解西军电在历史上的辉煌,78年初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来到西电上学,真正地感受到了浓郁的西电氛围和西电文化。从历史上来说,西电在中央苏区创建,在长征路上办学,经历了革命战争的洗礼,并在战争中发展壮大起来。西电的发展脉络,实际上是和我党我军的发展历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以弱胜强、永不言败,这就是西电文化的精髓,这就是西电的特色。
记者:您觉得当前我们该如何对待西电特色和西电文化?
赵建:毫无疑问,当前的情况下,西电的特色应该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的校园文化也应该注重这一点。西电的毕业生,从政为官的不多,在基层默默奉献的很多,这反映出了西电文化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民族责任心和国家责任感,能够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西电人的精神和立校之本。
现在,只有不多的学生了解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要告诉他们什么是西电精神,什么是西电传统?要让他们了解西电的前辈们,在当年那么困难的历史情况下,依然凭着这种西电精神创造出了令人羡慕的成就。
在今天这种普遍强调名利的现实社会,西电精神不能丢,要与时俱进,我们应该在教师和学生中,倡导我们西电曾有过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和国家责任感,激励我们继续艰苦奋斗、勇于奉献、以弱胜强。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将来才能顶天立地,做出一番大的事业。
“一个人不可能改变历史,但我们一群人的努力,就可以改变历史。”学习现在看起来是为自己、为父母,而最终的目的是要为国家、为民族,要有这种心态。
记者:具体地说,我们应该怎样在学生中传承西电精神?
赵建:西电精神固然要去传承,但是有些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解决。
第一,我们的青年教师很多,他们中间有一部分是西电培养的,他们在西电学习生活了多年,了解和熟悉西电的历史,但那些从外面引进的青年教师,他们对西电的文化和历史了解的不多。作为教师,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西电历史,还能谈什么传承?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在引进的人才中做好西电精神的传承工作。
第二,要常讲、多讲西电的光荣历史,要经常给学生讲述西电人的艰苦创业史,介绍我们西电的大师,讲讲毕德显、孙俊人、保铮、胡征等大师们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告诉他们这些大师们是怎么在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只有多讲了,学生才记得住,才会把西电精神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中青年教师也应该在这个方面有所加强。
第三,要把西电精神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实践之中,把西电精神的学习落实到可操作层面。对很多学生来说,西电精神感觉大而空,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到西电精神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结合点,专业学习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以我所带的测控专业学生来说,我就尝试把西电的光荣传统,贯穿到了他们的专业学习实践中,具体体现为测控精神,切切实实落到了可操作的层面。
记者:您是如何在测控精神中体现西电精神的呢?
赵建:我告诉学生,从仪器仪表这个行业的现状来说,我们是国家的用汇大户,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去进口尖端的仪器仪表,这是我们测控人的耻辱。为此,作为测控专业的学生,就是要一点点攻克测控技术领域的难题,要敢于和国外的产品进行竞争,要有这种自信、精神和气质,我们的事业才能够发展。我告诉学生,每个人的力量确实很微薄,每个人也许只能够解决若干个仪表中的一个问题,但归纳到一起,这就是对国家巨大贡献。一个人不可能改变历史,但我们一群人的努力,就可以创造历史。我告诉学生,学习现在看起来是为自己、为父母,而最终的目的是要为国家、为民族,要有这种心态。目前,测控专业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做得很好,就和我们的这种引导有关。
“老师直接介入学生的培养,这对学校的科研不会有损失,但是就人才培养质量而言,却会迈上一个更大的台阶。”
记者: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西电的现实情况怎么样?
赵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育和引导。“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师要努力起到父母的作用,要把学生当孩子,对他们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但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如何做人。
平心而论,西电相当一部分老师太过于注重科研,不太重视学生的培养,真正关心学生的人较少,这很可悲。我总觉得,每个人的处境不一样,他对待学生的认识也就不一样。我出生于教师家庭,从父母身上,我从小就感受到了当好一个老师需要做些什么。你要知道,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只有依靠付出和尽心尽力。做科研,你能力再强,顶多带出一个团队;而教好学生,则是成百上千人受益,这个贡献远远大于一个人的奋斗。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成长为项目负责人、业务骨干,承担起国家赋予他们的任务时,他们所做的贡献,直接面向国家和社会,这种感受是一个教师最大的欣慰。
当前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校内很多老师过多关注自己事业和学术的发展。一个老师,如果过于关注自己的事业,我想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我们的老师应该一方面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方面还要看自己带出了多少优秀学生。一个教师的价值,恰恰体现在了对学生培养上。教师为什么伟大,就是因为他牺牲了自己,给国家培养了人才。
学校应该对教师强化人才培养责任的宣传教育,让更多老师认识到这个问题,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拿出具体的措施;我们的学校应该有更多的老师直接介入学生的培养,这对学校的科研不会有损失,但是就人才培养质量而言,却会迈上一个更大的台阶。
“在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艰苦奋斗、埋头苦学、永不言败,西电的文化就体现在这些具体的事情中。”
记者:请结合西电文化谈谈如何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
赵建:人才培养氛围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从新生入学开始,要让新生了解他所学的专业,知道如何去学,建立起对专业的自豪感,增强其专业认同感,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学会去研究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去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
第二,大二是关键的一个阶段。理论课程学习很重,但是实践不能够放松,特别是大学生活的第三、第四学期,课程要学好,实验更要做好,要学会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学会自己去设计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第三,大三和大四是专业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黄金时间,这段时间不仅要学好课程内容,还要注重专业知识面的扩展,学习和掌握科技实践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通过大量的科技实践活动来锻炼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也应该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这个方面。
辅导员要切实发挥作用。辅导员责任很大,不单单是班风学风建设,这应该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辅导员应该发挥教育和引导的作用,这才是核心。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多,在西电文化和西电精神的传承之中,他们是重要的传承者之一。辅导员和团干部要有开创性的思维,不能什么事情都等上面的安排,自己要有前瞻性,对每个学生的了解,要更加具体,更加有针对性。西电文化不是空的,要通过教师、学生的行动,去反映、去印证、去传承。什么是精神的传承?那种从不会到会,从弱变强的改变的过程,这就是精神传承。在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艰苦奋斗、埋头苦学、永不言败,西电的文化就体现在这些具体的事情中。
学校科研、学科建设很重要,但学生的教育不可以放松,他们代表国家的未来,这是学校更加重大的责任,要大张旗鼓去宣传和鼓励那些把心思放在人才培养上的教师,从而带动更多的年轻教师加入这个队伍中。如果我们有很多老师真正关心学生的培养,那么学校的人才培养就会有一个新的局面,新的发展。
记者:您如何看待西电的奋斗目标,您觉得我们要从哪些方面继续去努力?
赵建:首先要客观,要问问西电是否具备这样的软实力,大家是否都认可这个目标,有多少人认为要在这个目标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个人觉得,当前的奋斗目标,不能够说不对,也不能够说不大、不够前瞻,不过这个目标和学校实际现状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在学校的整体发展中,大家对大学科作用与贡献的认可态度,还是有不同看法的。学校的大学科团队是否起到了应有的带动作用?能否带动相关的小学科一起发展?而且全校的教师是否都在朝着这个奋斗目标努力?
其次,从学校层面,全校要形成合力,学院要加强对学科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学院领导,要切实发挥作用,要扪心自问自己对学院的专业发展出了什么主意,想了什么办法,做了什么贡献。
第三,各行政管理部门不要把为教学、科研服务只挂在口头上,还要拿出具体的措施。当前,行政部门管理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创新意识、催化剂的意识还不够。
“传承西电精神,需要拿出具体行动。学校各级部门和全体教职工,从校长、书记到辅导员都要共同参与到这个工作中来,这个工作也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候”
记者:如何提高西电学生综合素质?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赵建:当前,考试成绩已经不能作为衡量学生水平高低的依据,不管是公司还是事业单位,对于成绩的关注度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高了。当前的用人单位,一是重视学生的综合实力,他们考虑学生举止行为是否得体,是不是很轻浮和狂妄;第二,他们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他们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面。所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也是培养合格学生的主要内容。
记者:采访即将结束,您想给我们的读者最后再说些什么?
赵建:传承西电精神,需要拿出具体行动。学校各级部门和全体教职工,从校长、书记到辅导员都要共同参与到这个工作中来,这个工作也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候,再不做就没有希望了。
我们要看到这个工作的艰巨性,要有周密的计划,要从教师、学生入手,大家都要重视这个问题,只有这样,经过几年的努力,我觉得才能够见到实效,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清楚认识这个问题,学校还要拿出具体的办法,从正面去进行引导。
摘自《西电科大报》2009年11月21日总第4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