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西电记忆人物访谈百名将星西电学人校史春秋校史研究影音档案留影存照史料捐赠我要留言
红色电波的时代光影|从零开始,用胶带条粘出来的一等奖
2020-12-31 16:44   西电教师公众号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联合离退休工作处,以“砥砺家国情怀 书写奋进故事”为主题,策划“红色电波的时代光影”教师思政品牌,还原了不同时代的西电人爱国为民的使命和初心,用红色的办学历史涵育家国情怀、时代担当和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勇立民族复兴潮头,争做四有好老师。

“我是学校迁到西安后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 1958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塞外重镇张家口落户古都西安,隔年开始正式面向全国各地招收高中毕业生。现年78岁、曾任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吴顺君教授,正是在这一年,从黄浦江畔报考西电,今天让我们来听听吴顺君教授关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故事

01

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故事

1973年前后,出于航空安全考虑,我国拟从法国进口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五部空中交通管制雷达,拟部署在北京、天津、徐州、上海一线,但法国拒绝出口该雷达原有配置的先进数字信号处理机柜:数字动目标显示器。

IMG_258

当时国产雷达还停留在模拟信号处理阶段,抑制杂波仍采用水银、铝带、熔融石英等模拟技术,性能低,还不稳定,西方要封锁我们。

为此,国家组织了保铮老师等一批专家到北京开会,研究对策。保铮老师在会上表态,一定要打破西方世界的技术封锁,代表西电向电子部申请 “0.2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研究项目,决心突破数字信号处理关键技术,获批科研经费拨款20万元。

de2e39e9d9a9a4929e726a1ce636b928

在保铮老师带领下,学校组建起了包括我、彭学愚等8人科研小组,在相当艰苦的科研条件下,我们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计算机,我们用的是计算尺,还有手摇计算器。绘制印刷电路板,通过粘贴的胶带条,来代替电路板的元件。

28b16f00a7d7d04678f6859057c0dacf

而且人员储备和知识储备也不够,比如说我们学雷达的,那是学雷达是电子管的,计算机方面还没学,所以我们为了要搞数字信号处理,我们就要学习数字处理方面的知识,就请三系(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老师给我们“加班”。

4c990265e5211ab51b45d0b2db966771

当时我们要重新学习,当时我们没有怕这个问题,还是努力把这个关攻下来了,首先于1976年成功研制出0.5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紧接着又研制出0.2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MTI)。项目成果突破了A/D转换器、延迟线、运算器、数字接口等关键技术,通过与雷达的实际联试,杂波抑制良好,性能上比法国设备更为出色。

c61bc98c92af07d77f8c3a0b72566868

02

关于吴顺君教授

 

4bdefc39dbe869c8355b5549b5bc082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1942年生于上海市。1964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工程系,后留校任教。1981年~1983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

99e402e4f3120cacaaf59d2bd2141a53

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带头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遥感、遥测、遥控分会常委;IEEE宇航与电子系统学会(AESS)理事会理事,IEEE宇航与电子系统学会北京分部主席。曾任陕西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279143f40ed5f28f54c5ae2aa2265c36

他是2001年和2006年两届中国国际雷达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及2007年和2009年两届亚太合成孔径雷达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他于1992年批准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和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 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西电记忆>>西电人的故事>>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