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西电记忆人物访谈百名将星西电学人校史春秋校史研究影音档案留影存照史料捐赠我要留言
在艰苦奋斗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军事电信工程学院
2015-06-26 17:18  

欧阳文

19628月,我在高等军事学院毕业后,调到这所电讯工程学院担任政委工作,19637月黎东汉院长调走后,我改任院长,梁仁芥同志接替了我的工作。我在学院工作与生活了15个年头,正值属国防科委领导时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等种种原因,我实际工作时间只有两年多。虽然时间很短,但这是我一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我热爱这所学校,这不仅因为我在该校工作过,主要是因为她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为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学校。

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即现在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她的前身建立于19312月,校址在江西瑞金,是我军建立的最早几所学校之一。在早期,我党我军没有无线电通信装备,在战斗中常常因此失利,各地都大声呼吁建立无线电通信。19301230日在第一次反“围剿”中,歼灭国民党18师时,缴获了一部电台,一批技术人员参加了红军。在毛泽东、朱德同志的亲自主持下,19312月,建立了“军委无线电学校”(后改名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简称通校) (注2)。通校在中央苏区共招收11期无线电专业学员,最后一期是在长征途中毕业的。冯文彬、曾三、刘光甫、王诤同志等,都担任过学校的领导。这时培养的学生,为建立我军的无线电通信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公原型李白,就是第一期毕业的学员。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工委无线电训练班合并,不久又与红25军无线电训练队合并,在瓦窑堡恢复“军委通信学校”。19371月,随党中央迁入延安,在延安的川口、盐店子长期办学,通称“延安通校”。在延安办学12年,培养了17期学员近千名。吴泽光、程明升、王曙、申仲义、陆亘一、孙有余、孙俊人、张维东、钱文极、罗沛霖、袁血卒、周建南、申光、张可曾、邹念先等等都曾在学校工作过。

日本投降后,各根据地解放区扩大,延安通校派出大批人员到前方,通校缩小,后来于1947年随军委三局撤至河北。解放战争开始后,部队的后方机关大量精简,但中央预见到全国解放后,需要大批技术人员。1946年在中央发出的《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方针(三)》中提到:“军事学校应继续办理,注重技术人才的训练。”19473月在河北阜平解放区,在“晋察冀军区无线电训练大队”的基础上,建立“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校长是曾涌泉,副校长是钟夫翔、韩克树。1948年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区合并为华北军区,于是从延安撤至华北的通信教育人员与华北解放区的人员汇合,“中央军委通信训练队”、“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军委气象队”、“晋察冀电专”等合在一起,改称“华北军区电讯专科学校”。校长兼政委是军委三局局长王诤。这是解放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培养通信技术人员的大学专科性质的学校。

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需要更多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中央军委决定在“华北电专”的基础上,组建包括通信工程、机要工程、情报工程三个部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工程学院”,校址在张家口。校长先是曹祥仁,后是李涛。19491127日开学时,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聂荣臻代总长题词鼓励。军委各总部和当时察哈尔省、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都派人前往祝贺。

建国初期,国家决定对全国院校进行调整。毛泽东主席决定这所学校的三个部分别建立三所学校。大连工学院电讯系的全体师生并入培养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第一部,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1954年上级决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师、军、集团军通信主任;培养无线、雷达、有线工程师。指挥系学制3年,工程系学制5年。

1958年学校迁至西安,1959年被列为全国、全军重点院校。军事重点院校只有3所,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及通信工程学院。19601月学校更名为“军事电信工程学院”。196391日由通信兵划归国防科委领导。196641日归地方管理,改名为“西北电讯工程学院”,19881月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从以上的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她是在革命战争年代里诞生,在艰苦奋斗中成长,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壮大起来的,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一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前身起,建校已60多年了,从一般训练队、通校发展到全国重点大学。一所学校,在党的直接领导与关怀下,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这在我国是为数不多的,在工科性质的大学里,就更少了。

在战争年代,学校培养了近4000名学员。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不算很大。但当时在战争年代,无线电台早期只配置在重要指挥机关,后来才逐步配置到师、团。这4000名学员遍布了各解放区根据地,在统帅部、战斗前线以及敌人的心脏,都有该学校毕业学员的身影。更可观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又为国家输送了3万多学员。这些同志像一颗颗种子在祖国各地生根发芽。从天山之麓到黄埔江畔,从长白山麓到南海之滨,到处都可看到他们的足迹。他们奋战在部队、工厂、机关、科研单位、学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不少人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我在电子工业部工作期间,所到之处,都有西军电的学生。我想,凡是在学院学习和工作过的同志,都会引以自豪和感到激奋的。

我们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也是有特殊意义的。她在把党的传统作风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上,在各时期都做出过成绩,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党的领导、政治工作、上下一致、官兵一致、教学相长、理论与实际结合、尊师爱生、艰苦奋斗、作风培养等等方面,至今都有可借鉴之处。

1963年我到学院时,正是学院处在大发展以后进行调整的时期。关于电子技术的重要性,在今天,全国上下的认识比较统一了,但是当时在一段时间内,有些人对此认识不足,全国电子类的学校及专业设置较少。但是中央及军委认识还是比较明确的。早在1953721日,黄克诚同志写报告给周总理,其中提到“国内各大学对电信工程人才培养数字比例太小,今年电信系毕业总数不足300人,远远不能适应电信工业、邮电、交通及军事通信发展的需要。”提出张家口的通信学院要扩大招生。

19581120,中央军委写报告给小平同志并报中央,其中提到:“为了争取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使我国的原子能、喷气火箭和无线电电子学等尖端技术事业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必须抓紧这方面技术干部的培养工作。其中无线电电子学方面人才的培养尤其需特别加强。因为,第一,无线电电子学技术已经渗入到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以及人民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无线电电子学的干部;第二,无线电电子学技术,可以说是发展各项尖端科学技术的先行官,它不走在前头,别的尖端科学技术就上不去……。因此,我们建议:在明年2月间,从全国高等学校及其他专业的一、二、三年级学生中,各抽调1000名(共3000名)集中到西安通信学院(属通信兵部)学习无线电电子学方面的专业,以迅速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据此精神,国防科委安东秘书长向黄克诚总长提出报告,计划到1962年西安通信工程学院发展到10381人,两年内投资2100万元。同时,国防科委还决定以学院为基础,在西侧建一所3000人的工厂,东侧建立一研究所,均隶属于西军电。黄总长批准了这一报告,只是研究所缓建(以后建在了北京)。1960年军委在研究学院的发展问题时,有的同志曾提出“西军电要在电子学方面形成拳头,建成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成为远东最大的电子学科的基础。”

根据以上精神,自1959年起,西军电迅速扩大起来。当年招生1934人,1960年招生4035人,1961年招生2049人。学院由4个系4个专业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教职工和学生数有了较大幅度增加。

我一到学院,遇到的头一件事,就是由于人员猛增,给学院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国防科委虽然给了大量投资,但基建一时无法完成,教学设备也无法购齐,当时是师资紧张,教室紧张,食堂紧张,宿舍紧张。有一段时间,学生轮流开饭,单身干部住在办公室内。面对这些困难,大家发挥过去的优良传统,同甘共苦,齐心协力,有的系主任和学生一起吃饭,不少领导干部与一般教师、干部在一个食堂吃饭。教学大楼晚上灯火通明。我一到学院,这一点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正值全国开展整风、反右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瞎指挥风、浮夸风比比皆是,“左”的思想盛行,这一切必然影响到学院。特别是学院刚刚批判过所谓“独立王国”的错误(1979年全部平反),一批中层干部受到牵连,心中有怨气。针对这种情况,院党委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及全军第9次院校会议精神,对各方面工作进行调整。我到职后,和全院同志一起,紧张地投入这一工作中。概括起来,当时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首先统一了办学思想,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主要工作议程上。

前面说到,当时学院的办学思想不是很一致的。再加上1960年以来强调突出政治,政治可以冲击一切,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的位置到底如何摆法?认识很不统一。我们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努力贯彻“一主二从三结合”的教学方针,即以教学为主,科研、生产劳动为辅,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大力宣传和强调学院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工作去进行,为教学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离开这个中心就偏离了方向。千方百计保证教师有六分之五的时间从事教学活动;努力搞好后勤服务工作,保证教师、学生吃饱、吃好、住好;反复强调搞科研是必须的,它可促进教学,但是必须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去进行;派出年轻教员外出进修,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交流教学经验,以提高师资水平;强调加强基础课教学,要求学生练好基本功;修改教学计划,减少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减少课时,增加学生的自学时间;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有时间有能力自己钻研,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室工作,学生到工厂去,到农村去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全院同志的思想逐步统一起来。这样,大家想到一起,劲也就使在一起了。19631月,有5千多名学生参加寒假考试,不及格的只有2%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在德、智、体多方面得到发展。

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齐备的有一定能力的政工干部。发动他们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是件头等重要的任务,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是不成功的。当时,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好党史、哲学、社会主义建设等政治理论教育,使学生从根本上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了加强这一工作,我亲自修改教学计划,审查教师的讲授提纲,并参加讲课,以取得改进教学的第一手材料。二是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当时正值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自然灾害也比较严重,大跃进带来的后遗症还有不少,国际反华浪潮也很嚣张等等。如不抓紧时事政策教育,向学生讲清情况,学生的思想是不会稳定的,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三是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政工干部、基层领导干部都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和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交心、谈心、交朋友,面对面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好经常性的思想工作。四是加强党团建设,健全“三会一课”(支部大会、支委会、小组会和党课)制度,注意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做到每班、组都有党员,并将《论共产党员修养》定为党员必读教材之一。五是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制度,使家长了解其子女在校学习情况,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六是组织全院干部,尤其是政工干部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工作水平。

3.强调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的作用。

实践一再证明,院、部、系、班以及教研室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是做好学院教学及其他工作的保证,其中院的领导班子的团结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做了许多有效的努力。我们要求各级领导要树立全局观念,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好务;要求各级领导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谅解,取长补短,同舟共济,努力完成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求各级领导一定要贯彻群众路线,树立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地把本职工作做好。由于我不懂教学,所以经常找教师个别访问或集体座谈,虚心向他们请教,把他们的建议加以综合提高,然后去指导实践。再就是在全院反复宣传尊师重道、教书育人的道理,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处处作学生的表率;学生(当然也包括全院的干部职工)要尊重知识,处处爱护教师。适当地强调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中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的地位和责任感,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学办好。

4.加强行政后勤保证工作,创造良好的教学与生活环境,促进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

根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深知行政后勤保证工作,绝不是一件小事。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任务完成的好坏,在这方面我有正反两方面的体验,所以我到学院便尽力抓好这方面的工作。当时正值全军大学空军,我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彻底整顿了学院的环境卫生。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学院的室内室外卫生面貌确实有很大改观。接着建立内务、起居生活等各种制度和规定,并坚持经常检查,使之养成良好习惯。再就是,大力抓好食堂,使大家吃饱吃好。一方面强调食堂工作人员为就餐人员服务,就是具体地为人民服务,也是直接地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要求就餐人员尊重食堂工作人员,制订帮厨制度,密切就餐人员和食堂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同时,努力搞好养猪、作坊、种菜等副业生产,使之有一个相当的发展,以便向全院师生员工以及家属提供更多的副食品。

在院党委的集体领导下,团结全院师生员工,经过上述一番努力,学院很快地完成了调整任务,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如《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校史》中所讲:“1958年到1966年初的8年中,在当时‘左’的思想影响下,大跃进的浮夸风,三年的自然灾害,加之学院又经过‘两代’整风,对学院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学院的规模是在这一时期扩大的,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也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1959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这一时期取得的成绩也是明显的。”“在这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中,全院同志在上级领导下,发挥英勇顽强,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积极弥补学院领导工作中的失误,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即使在最困难时期,学院仍然保持一贯的传统作风,教师认真教学,学生刻苦学习,干部、工人勤恳工作,作风朴实,纪律严明,上下一致,关系融洽,宿舍明净,校园整洁,学院仍然呈现出团结、奋进的气象。”我认为,这就是对学院那一段历史的真实概括。

我到学院的第二年,学院在196391日划归国防科委领导。但实际上,从1958年起,国防科委对学院的规模、专业建设、科研工作都已直接管理,而且给以大量投资。自正式划归国防科委领导后,在各方面又有了较大的变化。学院为什么划归国防科委领导,原因十分明确,即学院培养的学生,已不主要面向通信兵,而是面向全国;学院设置的专业已经超出通信兵所需的范围;学院培养人才的要求,已不是维护使用工程师而是具有研究设计能力的工程师;学院的科研任务多数由国防科委下达。因此,在归国防科委之后,学院在以下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

第一,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学院为国防建设、国防科研服务,为各兵种培养电子科技人才。第二,从培养维护使用人才改为培养研究设计人才。第三,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专业更新,增加新专业,开设新课程。第四,科研工作成为学院的中心工作之一,学院不仅完成教学工作,还要承担科研任务,但以教学为主。第五,科委投资,增添新设备,增强基建项目。

为了完成这一重要变化及调整西军电的规模,早在19611116日,上级决定将西军电的雷达、导航系调往重庆,建立“雷达工程学院”,19622月顺利完成。西军电的三分之一的人员设备调往该校,共调去干部、教师、学生3388人,其中教师532人,学生2856人。

我到学院第二年,两校又进行了一次调整。19632月,国防科委根据军委165次办公会议决定,召开第41次会议,制订两校调整方案,其主要精神是,将研究设计内容的专业调回西军电,将西军电的有线电及维护使用方面的专业调往重庆。西军电的两个系的无线电工程、通信电子干扰、有线电工程三个专业的1820名学员调往重庆。重庆将雷达工程、无线电导航、防空自动化设备、雷达零部件结构、雷达电子干扰5个专业1803名学生调回西军电,教师也相应做了调整。

调整后,西军电设置无线电工程、雷达导航、控制工程、雷达工程、无线电物理与电子器件5个系,设无线电通信、雷达工程、雷达导航、弹道式导弹控制系统、飞航式导弹控制系统、无线电遥测遥控、电子计算机、防空自动化、雷达机械结构工艺、雷达侦察干扰、信息论、电波传播与天线、微波技术、半导体器件、无线电器件与材料、电真空器件等16个专业,全校学生4922人,教师959人。

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调整,学院有了新的起色,特别是在教学保证等各方面,比例基本上是适当的,并留有发展余地。由于学院任务由培养研究、设计、安装、维修和工程技术人才,改为培养具有研究、设计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针对原教学计划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以及毕业生所在单位对他们的反映,1964年上半年,对教学计划作了一些重大修改,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和需要,从此教学组织工作有了新的准绳、新的开端。

西军电在国防科委领导下共8年时间,这是西军电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方面都有个质的飞跃,上了一个阶梯,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重点大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军电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和国家重视教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今天的西电,与过去已不能同日而语了。我虽然离开了学校,这些年来我经常去看看,可以说一次一番新景象,我感到十分欣慰。

在专业设置上,早已改变以设备设专业的状况,改为以学科设专业。现在西电设立12个系(信息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电子机械、技术物理、电磁场工程、管理工程与情报工程、应用数学、外语、社会科学、物理、检测与仪器)和30个专业。打破了单一的工科院校的状况,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相结合。“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电路与系统”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在国内、国际都有一定影响。

在办学层次上,第一,有4个博士授予权学科(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电路与系统、机械制造、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有12个硕士学科授予权学科。在校的博士硕士生500余人,成立了研究生部。第二,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在电子学与通信学科中的通信与电子系统、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3个专业方向上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第三,除本科生外,还有大专生,有成人教育学院,设夜大、函大,还在苏州等地设立分校,各类在校生近9千人。

在科研工作上,近10年发展迅速,现在已有信息科学、电子工程、计算机、微电子、天线、电路辅助设计、信息保密7个研究所,还有计算机远动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开发总公司等产业机构。此外有计算中心、计量中心、电教中心、出版社、图书馆、机电设备厂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业务网正在建设中。建国40年来,完成了1000多项科研课题,取得了500多项重要成果,尤其是近10年来,有40多项科研成果达到或接近国防先进水平,90多项居国内领先地位,20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全国科学大会奖。有的项目在国际展览会上获金牌。

在师资力量上,我在学校时教授很少,现在有教师及教辅人员1400多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420人,中级职称的860人。

在国际交流上,与美、日6所大学建立校际关系,与欧、美、苏、日等都有学术往来。

我参加革命已半个世纪了,做过多种工作。回想起来,教书育人,培养青年,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看到60年代的学生,今天有的成了专家教授,有的成了实业家,有的成为领导干部,我十分高兴。我衷心希望目前仍在西电辛勤工作的教师、干部,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看重自己岗位的责任与荣誉,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

(注1)欧阳文:1912年生,湖南平江人。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三军团团宣传队长、红一军团师组织科长、115师团政治处主任、旅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三纵队政委、四十一军政委、广东粤东区党委书记、中南公安部队兼广东省军区政委、《解放军报》总编辑、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政委及院长、电子工业部副部长、顾问。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注2)关于《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的开学日期,亦有老同志认为应是19311月,而非2月。

(注:本文图片为编者添加)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 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西电记忆>>西电人的故事>>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