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写了十几期“我的大学”,有兄弟提意见说老郭你多讲些单纯而又真实的大学故事给我们听。这样的建议不无道理,因为人总是这样的,内心世界越是杂乱,便越渴望单纯;外部环境越是虚假,便越向往真实;就像青春越是离我们远去,我们便越想找回年轻的感觉。
我请来了一位单纯而又真实的特别嘉宾,可以为大家讲讲她单纯而又真实的大学生活。全文如下:
同学们好,我是张晓萍,来自陕西临潼。下面讲讲我的大学故事。
入学
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是政治上拨乱反正的年代,是经济上百废待兴的年代,对我们莘莘学子来说,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在那个大学升学率只有百分之四的时代,我有幸鲤跃龙门,从省重点中学的重点班考上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的电子机械系。
我还清楚记得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当晚,父母和我一样,都是夜不成眠。我开心激动是因为我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心目中的理想学校,而父母辗转反侧则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太多的感慨。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父亲曾身负现行反革命的罪名被下放老家,直到我上高一的时候才恢复工作。那么多年,父亲在生活和事业上的压抑和苦闷可以想见。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我想我带给父母的不仅是快乐和喜悦的心情,更有苦尽甘来、扬眉吐气的感觉吧。
第一次离开家门,就像初飞的小鸟投向未知的天空。父母的担心和牵挂是可想而知的。母亲为我准备了新的被褥和衣服,还把她结婚时陪嫁的紫红色木箱腾出来给我使用。这个木箱陪我度过了大学四年,后来又陪着弟弟上完了大学、研究生、博士,可算是我家的传家之宝。入学报到的时候,父亲特别借用了单位的军用吉普车把我送到了学校。多年之后,父亲离开了这个世界。一次姐姐来深探访,我才得知,父亲送我之后当天回到家里,晚上一直坐在床边抽烟。母亲让他休息,他说:孩子长这么大没有出过远门,也不知道吃了没有,又不戳蹭(开朗)。父亲对我的关爱就是那样虽然拙于辞令,但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如果说家庭是避风的港湾,那么母亲就是湾中的水,父亲就是环绕的山。
因为坐车去南郊,失去了方向感,所以到校后一直难分东西。毕业后在南郊工作了十年,依旧不辨南北。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我就像一头走出森林的小鹿,对眼前的世界既感到惊恐,也充满了好奇。
学习
481班是个一百多人的大家庭,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开始的时候整个年级按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分成了甲乙丙三个小班。后来因为分专业,小班又被打乱重分。我是上高一的时候才开始学英语的,起点较低,高考时英语成绩又不是很突出,所以被分到了乙班。
大学四年中,有三年时间学习基础课,还有一年的专业课加毕业实习。基础课除了物理课全校统一电化教学,英语课和制图课在小班上课外,其余科目都在一个大的阶梯教室授课。要想在一百多人的佼佼者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总体来说,我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虽然不好不坏,但也会有高有低。比如我的画法几何成绩是93分,让我颇感自豪,但有一次英语考试没能及格,又让我十分沮丧。
寒窗四载,让人难忘的当然是有缘相处的同学。记得在入学的第一学期我和朱孝琼同桌,上画法几何的时候在绘图室和张志林比邻,后来就一直和马俊玲坐在一起。想到她们我总能回想起,“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后来,张志林有了自己的妻,马俊玲也披上了嫁衣。再后来,多愁善感的朱孝琼也有了自己的归宿。时光流转,昨是今非。但不管怎样,我很怀念大学的时光,也想念那些“同桌的你”。
大学四年有两次实习的机会,第一次是大三的时候去湖北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参观实习,那时候的实习前后来回只有三周时间,属于走马观花性质,中间还组织了一次去武当山游玩。第二次就是大学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我和照片上的另外九位同学在美丽的翠花山脚下的第206研究所做毕业设计。实习将要结束的时候我还同王茂林和赵敬泽一起去了阎良飞机厂观摩。实习期间同学们朝夕相处,和谐融洽,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改变了我对许多男生的印象,让我知道男同学们其实都很细心。比如五一节放假我没有回家,有位男同学就陪我一起在所里包饺子,非常开心。当我情绪低落的时候,也会心伤流泪,另一位男生就主动安慰我,还买来胶卷给我照相,我们的毕业纪念册上我的那张照片就是出于这位同学之手,让我感到他的细心和体贴,也让我心存感激。
生活
大学生活,三点一线,其中宿舍就是很重要的一点。大学四年我一直住在306室,从来没有变动过。我还记得报到后进入宿舍,认识的第一位室友是赵波,然后是朱孝琼、杨丽萍、马俊玲、谢效锋…。我住在马俊玲的上铺,对面是谢效锋。马俊玲的对面是杨丽萍,赵波睡在朱孝琼的下铺。杨丽萍,马俊玲和赵波都是班干部,处理问题成熟老练。谢效锋像个淘气的孩子,有时回到宿舍就将两个鞋子全部踢掉,光脚在宿舍乱跑。朱孝琼是那种和谁都关系不错的人,而我见的世面不多,所以显得比较内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宿舍的卫生评分总是在95分左右。我记得我负责擦窗户,先用湿布擦灰,然后两个手各拿一张废报纸对着擦。杨丽萍负责擦地,那是我第一次见有人用抹布擦水泥地,那种认真和投入让我十分佩服。
大学期间,总会有三五好友的。对我来说,首先想到的好朋友当属侯岁萍。记得我们俩的友谊开始在自习室,当时她是另外一个小班的班长。有一次我去自习室早了一些,我们班还没有开门。侯班长在开了她们班的门后,跑过来问我:你们班没有开门,那就到我们班坐坐吧。我说:不用啦。结果侯班长就一直站在走廊陪我说话,直到我们班开门。后来我们就在一起吃饭,一直到大学毕业。侯岁萍是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子,虽然体质不好,经常感冒,但总是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后来我去瑞士,看到她家里家外干净整洁,厨房客厅纤尘不染,让我感觉她真是位细心细致,注重品质的人。
小的时候我们都唱过“大海航行靠舵手”。歌中说“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对青春初萌的少女来说,虽然不像鱼儿花儿那样必须有所依靠,但没有男生的陪伴就像是没有白云的蓝天,显得空空荡荡,缺乏色彩。我是个腼腆内向的女孩子,心中虽然渴望同异性交往,但既无勇气也无机会。四年中只有一次同男生一起出游。那是大四时一个春暖花开的美好周日,我们约了查长发,马骏,梁左军,周存良等几位男生一起去鲸鱼沟踏春。或许是风景宜人,或许是有异性相伴,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美好的图画:湖面波光粼粼,两岸山峦耸立,大地春光明媚,林木郁郁葱葱。涟漪的波光泛起了我涟漪的情感,青涩的山峦也触动了我青涩的梦想。
春天,应该就是恋爱的季节吧。
情感
大概在三年级结束的时候,张老师把我们女生叫到班委办公室。宣布说:快要毕业啦,如果班里有合适的男孩子就可以考虑谈恋爱啦。其实不用张老师提醒,大家早就在明里暗中地选择自己心仪的对象了,因为少年钟情,少女怀春是人类的纯美天性。我们虽然生活在正统而封闭的环境中,但萌动的青春是无法被封闭的,就像孕育在沃土中的种子,得到春雨滋润后是一定要破土而出的。
第一次面对情感的波涛,我就像是初见大海时兴奋不已的孩子,明知自己不会游泳也要不顾一切地跳到水中。大学四年,我同女生的交流都极为有限,更别说同男生的交往了。所以当男女同学有机会相处说话的时候,我就产生了误解,会错了意。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情感如果是种子,异性就是土壤。种子撒在合适的土壤中就会发芽生长,结出爱情的果实来。但是如果阴差阳错,把海棠的种子撒在喜爱滋养玫瑰的土壤中,则会先天不足,即便是发芽生长,也只能结出苦涩的果实,毕竟神女有心,襄王无梦。有句话说:“爱你的得不到你的爱,不爱你的你偏偏爱人家,你自己痛苦,你也让别人痛苦,而最不幸的往往还不是最痛苦的”。但不管怎样,这次单相思让我全心投入,彻骨彻髓,也痛苦不堪,这样的经历也许需要几辈子的时间才能忘掉。当时,我感觉世界都失去了色彩,天不再蓝,云不再白,花不再红,草不再绿。
多年后我回到家乡,徜徉在华清池畔,我想到了杨贵妃,想到她对唐玄宗的“爱恨就在一瞬间,举杯对月情似天”。回忆我自己初萌的情感,我也不免感叹:“菊花台倒影明月,谁知吾爱心中寒”。
现在想来,爱情的发生并不只是种子和土壤那样简单,它其实更需要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还有合适的人。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吧,而缘分又是不能强求的。所以说,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属于你的你推也推不走,不属于你的你求也求不来。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终归无。但不管怎样,只要经历过的事情,不管是酸甜苦辣,都是人生丰富的体验,都是日后回忆的资本。我为此感谢生活,也感谢在情感上让我经历,使我成长的人。
毕业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转眼就到了毕业的时候。当时大学分配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就地工作,就近分配。当同学们都在用心选择自己心仪的单位或城市时,我却由于感情受挫,心灰意冷,只想远走高飞,逃离伤心地。但是云横秦岭,雾锁潼关,没有爱情,我找不到自己新的家乡。拖到最后,我才在查长发的建议下,选择了西安整理器研究所。后来听说庞利娥和我报的是同一个单位,可能是因为我们老家临潼没有分配名额的缘故吧,我的选择被接纳,而小庞则被分配到了她家附近的第206研究所。人常说:祸兮福兮,世事难料。小庞因为同吕喜春分到了同一家研究所,而给了小吕追求的机会并成就了481班第七对美好姻缘。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行,让我再次感慨人世间的姻缘就是这样因缘际会。
毕业离校的日子到了,134位同学经过四年共同的生活,满载四年共同的经历,开始踏上各自人生的旅程。就像天上的流星,相形相伴四年后,还是要各奔东西,继续各自的人生轨迹。四年之中,同学之间有的成了我无话不说的密友,有的成了我暗恋爱慕的对象,但也有好多同学我没有机会与之倾心交流。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到分别的时候,我的心中对他们只有深深的不舍和浓浓的祝福。看到宿舍满屋的凌乱不堪,想到曾经的窗明几净;看到走廊丢弃的书本废纸,想到过去的寒窗苦读;看到同学远去的青春身影,想到昔日的欢声笑语…
同窗别去,秋雁不返,人去楼空,天地寂寞。我已经不记得都送过哪些同学,也不记得哭过几回,只记得“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已朦胧”。直到几年前同学聚会,旧地重游,我还能清楚回忆起当年那种“今日君别我相送,它日送我知是谁”的凄凉感觉。
这就是我的大学,这就是我的青春。谢谢大家听我讲完我的大学。当你读完这篇文章,你是否感到哪里似曾相识?你是否也从中看到了你自己?
张晓萍2010-5-31初稿于深圳
郭志强2012-2-17改编于蒙特利尔
根据张晓萍之“我的大学生活”改编,版权没有,翻印不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