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西电记忆人物访谈百名将星西电学人校史春秋校史研究影音档案留影存照史料捐赠我要留言
传奇 | 西电78级物理师资班,走出2位院士,14位大学教授,以及40余位研究员、优秀教师
2024-10-14 10:57  

深解读 1978级物理师资班,走出1位省委书记、2位院士、41位副高及以上专业人才

1931年西电肇起瑞金

历经九十余载的创业历程

不仅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更在优良学风和扎实作风的形成与传承下

锻造了人才培养的“西电现象”

而在跨越四十多年的教育长河中

有这样一个班级

它是西电人才培养一张闪亮的名片

从这个班级中走出了众多杰出的校友

1位省委书记、2位院士、41位副高及以上专业人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溯

1978级物理师资班的西电故事

感受那代人的青春与理想

体会西电人的精神与追求

追溯1978级“物理师资班”

“凡是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这一重大决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这一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恢复招生,学校经历了由恢复整顿到开拓前进的重大转变过程,各方面都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1978年恢复高考后,学校开始恢复招生。(西电档案馆馆藏)

其中,在西电物理学科方面,为了培养专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成立了“物理师资班”。“师资班”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一种特殊教育实践。十年文革动荡,高等教育领域师资严重匮乏,青黄不接。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国内诸多一流大学先后以“师资班”的形式铺展了一种接近精英教育的育人实践。这种精英教育的质量至少从两方面去达成:

首先,师资班的教师力量是学校里面优中选优的结果,甚至于其开设都是精心准备后的结果。1977年,西电准备招收60名新生入读师资班,数学物理各招收30名。知道消息的胡昌璧教授坦诚地找领导表达意见:物理师资班今年不具备招生条件,因为要做实验,不如今年将全部名额给到数学师资班,半年后的1978级的60个名额全部给物理师资班。就这样,学校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在随后几个月的时间里从师资到设施为“物理师资班”的开设做了更好的准备。

其次,师资班里的学生是选择高考成绩中物理科目突出的同学。当时,师资班只在陕西省、四川省和安徽省三个省份进行了招生,并从这些省份中筛选出高考物理成绩优异的同学组成物理师资班。同时,为了快速恢复正常的教学、实验工作,胡昌璧教授在1979年1月担任物理教研室主任,开始从事物理实验中的教学研究。当时教学任务重,教师严重不足。学校希望将“物理师资班”中所招收的60名本科生,按综合大学物理系的要求培养所需要的物理教师。因此,在当时制定教学计划时,胡昌璧教授认真思索该怎么样组织教学,才能使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基本上达到“基础宽厚,科学视野开阔,善于思考,富于创见,能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较强适应能力”这一目标,因为,这是培养我们自己未来的物理教师。

当时我我学了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教改的经验,认真学习了1975年国际物理教学委员会(ICPE)和国际物理教育促进会(IREP)联合发起召开的“实验室在物理教育中的作用”会议的有关文献。如会议认为实验课的作用是“提供学生认识世界的实验基础,培养科学技能,学会使用仪器,并通过创造性的研究使学生有机会学习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工作者”。认为“有三类实验需要让学生做,一类训练实验技术学会使用仪器,另一类是观察物理现象,第三类是设计性实验,学习科学家怎样从事研究工作的。在学习的每一阶段都应包括这三类实验,不要偏废,也不要混为一谈,因为它们有不同的目的”。

在上述思想和一些有成就的著名物理学家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我和一些教师通过师资班的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出“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分台阶,循序渐进”的具体方案,在组织实施上“实行一人一组仪器,学生独立预习,独立操作,教师以讨论方式个别指导”的措施,在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方面,实行了“考查记录每个学生每次实验的预习、操作、作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五个方面作为平时成绩(用四级分制)”等制度。

——摘自胡昌璧《创造性教学研究》

▲“物理实验中的创造性教学研究探索”获1987年度教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西电档案馆馆藏)

在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后,同年10月,1978级物理师资班顺利完成招生工作,标志着一个全新教育篇章的开启。

西电光电工程学院教师张建奇教授也是1978级物理师资班中的一员。他回忆道,“当时,我在顺利拿到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专业却从2系变成了“物理(师资班)”。听同一批考上大学的同学说,这应该是学校因为他的物理成绩突出而做出的调整,但大家对到底什么是‘师资班’却都说不出个所以然。”

▲胡昌璧教授

▲1978级物理师资班部分同学合影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物理师资班毕业合影(图片来源于:西电新闻网)

从昔日同窗到杰出院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电子信息领域培养院士最多的高校。自建校以来,在这里学习或生活过的院士共有28位,而在这些院士中有两位“特别”的院士——王中林院士和武向平院士,他们都毕业于1978级物理师资班。而如何从曾经的同窗到今天在各自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巨擘,或许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故事中窥见一二。

王中林:一心想学雷达却被分到物理师资班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61年的冬天,王中林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高阳镇。在这里,王中林度过了自己小学和初中的学习生活。

▲青年时期的王中林(西电档案馆馆藏)

1975年的秋天,他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当地的高中。在读中学的那个特殊年代,王中林回忆,当时数学学的是不规则的土地面积的计算、测量;化学学的是农药的配置;物理学的是手扶拖拉机的维修。1978年,王中林参加了高考,考出了全区第一的好成绩。这一年的盛夏,王中林收到了来自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而,令王中林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一心想学雷达工程专业,却被分到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师资班。从此,他这一生就与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1978年陕西省高考招生录取新生名单(西电档案馆馆藏)

“把自己准备好,机会自然会来到。”对于大学阶段的学习王中林认为目标明确非常重要。远离家乡来到掩映在绿荫鲜花中的大学,王中林意识到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当时,刚进入西电学习的王中林就意识到自己数理化底子薄弱,并且没有学习过英语,但他并没有气馁,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本科四年每门成绩不能低于90分。

▲王中林学生成绩登记表(西电档案馆馆藏)

大三这年,国家面向全国选拔100名中美联合招收的物理研究生。第一次考试,王中林专业课全过,但英语不及格。余下的一年时间里,他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英语。最后一次考试,王中林通过了,成为西北五省唯一一位被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录取的学生。

随后,王中林进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习,师从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祖师级人物——约翰·麦斯威尔·考利教授。在经过五年努力后,1987年王中林获得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随后,王中林先后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校董教授。2019年,他凭借在微纳能源和自驱动系统领域的开创性成就,以首位华人获奖者身份斩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其在终身科学影响力排名世界第5位后,年度科学影响力跃升世界第1位。

▲2017年,王中林院士以“从麦克斯韦位移电流到基于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系统和蓝色能源”为题作报告。(图片来源于:西电新闻网)

2017年,王中林以校友的身份回到西电,出席本科毕业生典礼并作校友代表致辞,同时他接受母校的邀请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名誉院长。

▲2017年王中林被聘任为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名誉院长(西电档案馆馆藏)

2023年3月,王中林院士再次回到西电,引授学术前沿成果,指导学科发展建设,分享青年人才成长和学生培育经验,感恩母校培养,心系母校发展,为母校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在6月26日,王中林作为校友代表再一次在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上致辞。

▲2023年6月26日,王中林在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上致辞。

王中林曾这样表达对母校的感恩,“现在回头看,如果不学物理我可能在学术上走不了这么远,可能自己的学业就不会做得这么好,所以我感谢母校当初分配我学物理。”

武向平:学着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但改行追寻宇宙第一缕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1年武向平出生于陕西省黄龙县。1978年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师资班。

▲1978年录取名册(西电档案馆馆藏)

在校期间,武向平努力学习专业课程,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提升个人实践技能,曾多次获得“三好学生”称号。

▲1981年武向平获三好优秀学生(西电档案馆馆藏)

▲1981年武向平获二等奖学金(西电档案馆馆藏)

1982年武向平本科毕业后,又顺利考入我校物理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传授物理学的知识,但他内心的热情并未止步于此。浩瀚而又神秘的星空仍然牵动着武向平的心,随后,他又考取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博士研究生。1990年至1994年在法国巴黎天文台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然而,他始终牢记自己的根在祖国,从条件一流的巴黎天文台不辞万里回到了祖国,从事天文学研究。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对天文学研究充满了“好奇心”,他认为从事宇宙学研究完全是“按部就班”,但是他为拥有“字宙这个最大的独一无二的实验场所”而庆幸。

▲2013年,武向平院士为西电本科生作“与宇宙初次约会”的主题报告。(图片来源于:西电新闻网)

2003年8月,武向平院士为探测“宇宙第一缕曙光”,走进新疆天山深处。在新疆南北天山之间的乌拉斯台基地,从一顶简易帐篷开始,武向平把设想逐步付诸实践,着手搭建起了基地的一砖一瓦——“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基地的大型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21CMA)项目启动了。武向平深知这项研究的道路注定困难重重。他说:“当初申请这个项目时,我就对评委们坦诚过,成功的概率是51%,失败的概率是49%,所以我早就做好了长期攻坚克难的心理准备,从来都没有动摇过。“我从小到大都特别喜欢探险,一看到野外探险节目就心潮澎湃,这个项目让我实现了探险的梦想”,武向平笑着说。虽然这探索之路困难重重,但在追寻“宇宙第一缕曙光”的道路上,武向平始终甘之如饴。2011年,武向平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1CMA 分布在东-西基线上的部分天线(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值得一提的是,武向平院士作为一名天体物理学家,与拥有“西电智慧”的“中国天眼”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天眼”是指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它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而这只“超级天眼”的创新设计方案是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首次提出,“超级天眼”的眼珠定位技术也是源自西电的智慧。

▲21CMA分布在东段?宝岩团队在西安市南郊的沙井村搭建的50米模型(2002年)(图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微)

2019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为进一步凝练原创突破目标,整合全国最优秀青年科技力量,依托FAST组织开展体系化、建制化科研攻关,成立FAST科学委员会。武向平院士担任了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负责科学目标的遴选。除此之外,武向平院士还专注国内大中小学生的科普工作,他利用科协、院士、政协的平台,呼吁科技资源要向农村、西部、山区倾斜。

▲2014年,武向平院士为全校师生带来《探索宇宙的巨眼: 平方公里望远镜》的学术报告。(图片来源于:西电新闻网)

同时,武向平院士一直心系母校发展,愿意为母校的建设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2018年,武向平院士受聘西电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在受聘仪式上,武向平院士表示,自己将以受聘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为契机,秉承母校优良传统,实实在在为母校做些实事,以具体项目深度合作切入,充分发挥西电优势,切实提升西电声誉。

▲武向平院士(图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微)

2022年3月1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正式成立。武向平院士第一时间向西电物理学院表达了祝贺。在致辞中,武向平院士表示,“我曾经在西电学习和生活过7年半,前几年有挂名物电学院院长的头衔,可谓一直是西电人。西电具有注重基础研究的历史和传统,当年以数学师资班和物理师资班等为代表的基础学科布局,为西电乃至全国都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基础学科人才,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进入新时代,并且国家加强基础学科研究的大背景下,西电成立物理学院不仅跟随时代步伐,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和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布局。”

▲2019年,武向平院士以“宇宙的结构和命运”为题,为2018级本科生作主题报告。(图片来源于:西电新闻网)

同时,武向平院士还谈道,“我目前负责和组建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的中国科学和技术团队,西电也承担了其中的一项任务——利用低频射电手段探测宇宙中微子。希望今后能与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合作和交流。”

师道传承,绵绵深远

物理师资班的创立,承载着培育专业人才和储备物理专业教学力量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其设立伊始,上课的教员都是45岁以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板书优秀的资深教师,同时,每门课程都配备有专职辅导教师,对同学们的课后作业进行细致的指导。在课程设置上,为夯实师资班同学们的数理基础,突出学校特色,主要开设了代数、高等数学、场论与复变函数及概率论等课程。在经过四年的勤奋学习后,1982年,物理师资班的60位学子顺利毕业。其中,有14位同学选择留校成为一名物理教师,这意味着他们将奋斗在教学一线,传授知识,肩负起培养新一代物理人才的重任。但对于这14位刚毕业的同学来说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尤其是优秀的教师,他们还需要经历更多的学习、实践和成长。

原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平舟教授就是物理师资班中留校任教中的一员。毕业后,李平舟就加入胡昌璧教授组织的设计性物理实验课程组,负责设计性物理实验内容开拓和仪器自制,建设了陕西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1982年物理师资班毕业分配表(西电档案馆馆藏)

他回忆自己当年参与为期一年的教学培训时谈道:“我们当时都是先做作业,然后写教案,再进行试讲,之后由老师们对试讲进行点评,最后,我们再对教学设计进行反复地调整与优化。”李教授还特别提到了王一平、胡昌璧和吴文仙等老师,“他们对待工作都十分积极上进,认真负责,言谈举止严谨,给学生们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都坚持板书教学,从不照念PPT。”不论是在教学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这些老师们都坚持以身作则,这一优良的师风也在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来的青年教师们。

▲李平舟教授获1991年、1992年度校优秀青年教师二等奖(西电档案馆馆藏)

当时,为培养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所用的器材都是由师生们自己组装,而这一传统也被传承下来,直到今天,实验室从不购买整套仪器,坚持自配,并贯彻仪器可调性原则对仪器进行改造。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改革实践教学”获2001年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西电档案馆馆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物理师资班的发展历程中,老师是其中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者,是学生们人生旅途中的引路人。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独特的“西电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离不开每一位老师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他们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传承良好的师风师德,坚持奋斗在教学一线,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并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

1978级物理师资班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但也绘就了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

它不仅承载着教育改革的重任

也孕育了一代人的青春理想与追求

从这里走出了吉林省省委书记景俊海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中林、武向平

以及一大批杰出的教育人才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西电人才培养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而新一代的西电学子也将继续

开拓进取,追求卓越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 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西电记忆>>永恒的记忆>>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