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西电记忆人物访谈百名将星西电学人校史春秋校史研究影音档案留影存照史料捐赠我要留言
91岁的陆心如教授捐赠近百份珍贵档案,她是西电首届无线通信系4名毕业女学员之一,最早研究图像科学的学者
2024-09-17 10:35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图像传输与处理研究所创建人之一陆心如教授向学校档案馆捐赠个人成长经历中的老照片、教学手稿、笔记本、毕业证书、奖状等档案,共计97件。

01

走过颠沛求学路终圆参军报国梦

1933年,陆心如生于钟灵毓秀的常州,五岁时因抗日战争的烽火而被迫逃难至重庆,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八年时光。期间,她完成了小学学业,并顺利进入南开中学读书。她读书很早,初中一年级时也才10岁。可以想象,当身边许多同龄人还在嬉戏玩耍时,她已沉浸书海之中,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哪怕求学之路充满颠沛,她也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1945年抗战胜利后,陆心如跟随父母重返上海,并进入市立第一女中就读,顺利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

▲陆心如在上海市立第一女子中学的成绩单(陆心如捐赠)

1950年,陆心如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建筑系,开启了她在建筑领域的探索之旅。然而,就在她即将开启大学生活之际,全国抗美援朝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陆心如南京大学修业证明书(陆心如捐赠)

面对国家的召唤,她毅然决定报名参军。在整个建筑系不到三十人的情况下,仅有两人获得了参军资格,而陆心如便是其中之一。

▲陆心如响应号召参军,建筑系全体师生签名的红色手绢,这条珍贵的手绢是那个时代“抗美援朝”精神的写照(陆心如捐赠)

1951年初,陆心如与另一名女同学并肩,怀揣着青春与梦想,从繁华的南京踏上了前往张家口的火车。抵达目的地后,她们便正式参军入伍,来到了军委工校这个大家庭。

▲军委工校校园(西电档案馆馆藏)

02

军委工校迎挑战历练心智强本领

参军后的日子紧张而充实。陆心如原以为他们很快将奔赴前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部队当时非常缺乏有知识的人才,他们这批新入伍的大学生被留下来,计划培养成技术骨干。学校首先给他们安排了长达半年的政治学习,在这段时间里,陆心如深入学习了社会发展史、党史、辩证法等,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也为她日后的学术研究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期间,陆心如逐渐明白了部队对她的期望与安排。虽然未能如愿走上前线,但她深知作为一名军校大学生、未来的技术军官,她肩负着为部队培养技术人才、推动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军委工程学校学员在政治学习——听报告(西电档案馆馆藏)

政治学习结束后,陆心如迎来了分班考试,她凭借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出色的表现,成功考入工程班,并于1951年下半年正式开始了业务学习之旅。他们这个班最早有50多人,中途由于各种原因,毕业时只剩32人,其中有4名女生一直坚持到毕业,非常不易。

▲1956年毕业前班上仅有的四位女生与当时的系主任郑国贤合影(第二排左一为陆心如)

在军委工校,陆心如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部队之前从未办过此类高等学校,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作为首席工程班,是国家首次培养部队所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没有现成的教学计划,学校也在不断探索,导致教学计划频繁变动,学员们学习课程之多,可以说空前绝后。一开始,学校决定学习俄文,以苏联为学习对象,这对习惯了英文教材的陆心如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更为困难的是,学校缺乏现成的教材,只能依靠师生们自己编写。后来陆心如一毕业,便也肩负起了编写教材的重任。

▲陆心如教授参编的部分教材(陆心如捐赠)

大学五年半的求学历程,对陆心如来说,既是一次知识的积累,也是一次意志的考验,对她的人生影响非常之大。从1951年到1956年,她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走过了这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求学之路。“经过部队的培养,我从一个自由散漫的学生变成一个组织性自律性很强的军人;从只管自己到学会了关心别人照顾别人;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节约时间,节约物资不浪费,不断提高自我要求。这五年半可谓脱胎换骨,也正是因为我这些变化,毕业那学期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6年,陆心如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学习,迎来了她人生中一次特殊的毕业考试——国家考试。这种考试形式在当时也是史无前例,它不仅要求学生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出色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考试当天,大教室的布置庄重而严肃,最前方摆着一排桌子,坐着十几位领导和专家,他们不仅是学校的领导、院系的领导、教研室的领导,还有来自通信部的领导。学员们在门口整齐列队,等待着考试的开始。进入考场前,每个学员必须军容严整、衣冠端正,不仅要扣好风纪扣,皮鞋也得一尘不染。他们依次进入教室,向在场的领导和专家报告自己的姓名和应试意愿,然后抽签,在旁边准备约20分钟,待前一名学员回答完毕,就可以上前答题。他们需要回答所有领导和专家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课程的方方面面,需要学员们具备全面的知识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严苛的考试形式后来因种种原因被取消,陆心如这一届成了唯一经历过这样考试的学员。这也使得他们的毕业更具纪念意义和价值。

▲陆心如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毕业证书(陆心如捐赠)

03

满腔热情投身教育事业默默无闻扎根立德树人

毕业后,陆心如留校任教,在张家口这片热土上,她以满腔的热情投身教育事业。谈及教育事业,陆心如动情地说:“我最适合的工作就是教学,无怨无悔!”很多在教学中的趣事,她都如数家珍。陆心如回忆她第一次上台讲课,是在一个100多人的大教室,坐在后排的有几位西工大来的旁听生,期末收到一封信,就是旁听生中的一位写的,信上写着:“陆老师,你讲课是我从小学到大学听到的讲的最好的一位老师!”陆心如很惊讶,自己第一次讲课,可以收到这么高的评价。这封信她没有宣扬,只是默默收藏在自己的抽屉里,“这封信真的给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树立了很大的信心,我后来思考,可能就是因为我思维清晰有条理,总能从自己理解问题的过程出发来为大家授课。”1957年,她在张家口成家,跟北大毕业分配到军委工校,担任军事通信教员的樊昌信教授结为连理。很快,随着学校的西迁,她也来到西安,继续她的教学与研究之路。除了工作,陆心如也积极地发展爱好,在1959年,她还经过选拔,代表兰州军区女子乒乓球,参加了全军乒乓球比赛。1960年,陆心如迎来了家庭新生命的诞生。然而,面对工作的召唤,她也只能将孩子托付给北京的孩子姑姑照顾,自己则迅速返回工作岗位。直到孩子三岁,她才得以与孩子团聚,享受那份迟来的天伦之乐。尽管陆心如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最早研究图像科学的学者,是通信工程学院图像传输与处理研究所创建人之一,但她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陆心如多次被评为校/系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西电档案馆馆藏)

她并不认为自己的成就有多么了不起,只是说:“当时是因为一个新技术出来了,我对此挺感兴趣,便想先学一学,尝试做一做,管他会不会。当时你不能老停在原地,总得想办法发展,我开始是搞短波、搞接收发射,后来论文就是超短波,但我不能停滞不前,总得有提高,下面也会有人追上来。后来开始研究数字信号处理,前面没人,也找不到人,我就想那试试看。”80年代,广州的一家研究所邀请陆心如为年轻技术人才作关于锁相技术的讲座,这在当时是比较新的技术,论文也难懂,为了能够彻底弄通,陆心如与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研究,共同探讨,讲座一共4个小时,上午的两个小时结束后,研究所的年轻技术人员们纷纷站起来鼓掌,称赞“到底是学校的老师,真是不一样!”到了下午,所里的高工领导都来了,一屋子都坐满了。谦逊、低调、潜心学术,似乎成了陆心如的代名词。1983年陆心如成为一系(现通信工程学院)系主任,在长达九年的系主任任期内,她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成长,还投身于教材编写工作,主编或参与编写了《无线电接收设备(上、下册)》、《数字信号处理》、《图像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及应用》等教材,为学术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陆心如获政府特殊津贴(陆心如捐赠)

她的教育理念可能并不追求个人的显赫声名,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学术的积累。这种务实的态度,使得她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教育事业,发表论文(合写)20多篇,多次获优秀论文奖,两篇教学论文获省一等奖、二等奖。指导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协助指导博士生数名,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由陆心如、吴成柯创建的图像学科团队,后来成为“图像传输与处理研究所”。图像所深耕图像处理领域,参与国家航空航天深空探索项目,培养出以李云松为代表的优秀青年骨干。

虽然陆心如和她的贡献可能并不广为人知,但她注重学术研究和教育的本质,而非个人名利追求的品质却一直默默影响着西电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

▲陆心如教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西电档案馆馆藏)

陆心如的人生经历可谓是一部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叙事长卷,不仅记录了个人成长与奋斗的印记,更深刻反映了时代变迁与学校发展的脉络。她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坚韧与智慧,彰显了不凡的学术追求与人格魅力。 陆心如简介1933年生,上海市人,1951年1月响应抗美援朝号召参加军校,参军后就读于军委工校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师,1986年被评为教授;担任过教研组长、教研室主任,1983年到1992年任一系(现通信工程学院)系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像传输与处理研究所创建人之一。

▲樊昌信、陆心如夫妇与三馆暨通院联合采访小组合影(左起:于茜、陆心如、樊昌信、卢朝阳,摄影:邱丽莹)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 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西电记忆>>永恒的记忆>>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