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4日,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编印出版的《导弹人生》一书正式发布,首度向全社会公开了十二位此前隐姓埋名的中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在这十二位导弹专家之中,钱文极、陈国新两名总师是西电人。日前,经中国宇航出版社同意,西电记忆将分期连载两位总师的导弹人生,以飨读
对工作的严谨负责、对爱人的温暖关怀、对儿女的谆谆教导、对朋友的宽和谦逊,在陈国新自己看来,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他并没有追求所谓的“崇高”,只想做一个纯粹的科技工作者,一个忠诚事业、恪尽职守的科技工作者。
01移孝为忠,寸草春晖
陈国新与父亲陈景贤的感情极为深厚,父亲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后任上海市邮政局一支局局长。他之所以能从事航天事业,并取得成绩,与家庭的耳濡目染和父亲的谆谆教海密切相关。
20世纪80年代后期,正是海红旗七号研制的关键时期,父亲陈景贤来北京全国总工会开会,在陈国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家中小住。当时陈国新正全力攻克一项型号研制中的关键技术,虽然单位离家仅一步之遥,但是,想抽出时间与父亲聊聊天、吃吃饭却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他每天早出晚归,忙完工作,已是深夜,父亲早已沉沉睡去。
由于初来北京,水土不服,一天深夜,陈国新的父亲突然发起了高烧,而陈国新正远在靶场出差。妻子付艳玲十分焦急,但是两个孩子太小,家里根本离不开人,难以分身的妻子只能打电话给单位政工部门领导,单位立即安排老人住院。住院的一周时间里,虽然有单位领导同事的频繁慰问看望,有妻子的精心照料,但远在靶场的陈国新,还是十分地挂念父亲,可无奈工作繁忙,直至父亲痊愈出院,都未能与父亲见上一面,至今,谈起此事,陈国新仍然觉得有愧于父亲。
在陈国新从事新型野战防空导弹研制最繁忙的阶段,翻开那一时期他记录的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本,上面赫然写着:
2008年2月20日,上午导弹状态讨论,下午“三性”鉴定试验大纲评审。
2008年2月21日,母亲去世。
2008年2月22日-25日,回上海吊唁。
2008年2月27日,210所工作协调会。
.....
2008年5月13日,304场听工作汇报。
2008年5月14日,父亲去世。
2008年5月17日一20日,回上海吊唁。
2008年5月21日,召开两总会。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父母年事已高,陈国新多么希望能承欢膝下,共享天伦,但是此生许国,再难许家,由于工作的繁忙,就连双亲的去世,陈国新也是简单地回乡吊唁,短暂停留后,又继续投入型号研制的忙碌中,这也成了他难以言说的终身遗憾。
02举案齐眉,琴瑟和鸣
“说起遗憾,就是他工作的这几十年里一直很忙,我们从来都没一起去旅游。”陈国新的妻子付艳玲笑着说道。“但是我理解他、支持他,我知道他是为国家作贡献。”
1970年10月31日,陈国新与付艳玲结婚。至今,他们已经携手走过50多个年头,迎来了“金婚”,回首这50余年的幸福婚姻,足以用“情比金坚”来形容。
▲陈国新和付艳玲一起庆祝生日
1966年,陈国新初入单位,分配到七机部二院26所第三研究室制导系统总体组工作。当时,新分配来的大学生,都要在基层实习劳动,就这样,陈国新被分配到26所的模样车间劳动锻炼,也正在这里,陈国新与付艳玲相识、相知、相恋。
▲2010年,陈国新和夫人付艳玲旅游照
1969年9月,陈国新被下放到广东湛江赤坎区调顺岛军垦农场(0638部队)进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1970年1月,在调顺岛劳动了4个月后的一天,陈国新接到命令,全体下放知识分子转移到湖南汉寿县洞庭湖边的柳林嘴农场(0503部队)。
虽然条件艰苦,但陈国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下放期间,他与26所的模样车间劳动锻炼时认识的付艳玲组成了一个温馨甜蜜的小家庭。付艳玲也是一位优秀的航天人,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性格有着北方姑娘特有的爽朗、大气。作为妻子,她心甘情愿地当起了陈国新的“贤内助”,给了他一个宁静、无忧的心灵港湾。
随着儿子女儿的出生,她不仅将家中大小事务一并承担,还一手负责孩子的抚养教育,家里的事情从不让陈国新操心,陈国新能安心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军功章”里也有付艳玲的一半。
2010年6月24日,陈国新正式退休,同年8月15日,二院组织职工去旅游疗养,妻子付艳玲终于第一次和陈国新去旅游,她笑得很开心,就像50多年前他们初遇时那样,幸福而美好。
03言传身教,舐犊情深
在陈国新儿子陈绚冬、女儿陈绚丽的眼里,父亲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但是再忙碌,每周一次的广播节目《星期日广播英语》、电视英语学习节目《follow me》等学英语节目,父亲都会守在广播、电视前和他们一起收听、收看。家里长期订阅的《中国日报》英文版等英文杂志,陈国新也会定期与子女一起阅读。
儿子、女儿在父亲的熏陶下,都相继走上了航天之路。他们继承父亲的志愿,都是十分优秀的航天人。
儿子陈绚冬清楚地记得一件趣事,读初中的时候,一次放学回家,突然发现桌上多了一个精致可爱的小鹿笔筒。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确实是一件新鲜玩意儿,正当儿子拿起笔筒摆弄的时候,正好陈国新走进来。
儿子问:“这个笔筒是哪儿来的?新买的吗?”
陈国新轻描淡写地说:“哦,这个是奖品。”
儿子:“什么奖品?”
陈国新:“这是资料室发给我的,说是今年全二部借书最多的前三名给的奖品。“
受父亲影响,儿子也经常去资料室、图书馆借书、学习。陈国新虽然言语不多,却言传身教,总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儿女们做着优秀的榜样!
2020年,在陈国新76岁时,孙子也踏入大学校门。陈国新1960年上大学,距离孙子踏入大学校门,时间刚好相差60年,整整一个甲子,这让他回忆起自己60年的职业生涯,百感交集。
“金总其明,杨总世东:辛丑牛年的春节到了,给你们拜年,今年是2021年2月,我已退休11个年头,卸下重任,一身轻松,有机会参加一些技术讨论会,感受到当今时代科技的进步,看到了新一代设计师的成长和责任担当,虽然过去的一年,我们尊敬的陈定昌院士和老战友乐美康不幸逝世,令人心痛,但也有令人欣慰的事,60后成果累累,70后、80后已是科研生产或管理的核心力量!
我从毕业分配到26所从事重点工程,到1980年重新恢复防空装备研制,再到113舰上的海上试验,这些工作经历,都是我后续从事型号研制的一本教科书。直到退休为止,我初心未变,时光荏苒,年复一年,回忆起与你俩共同奋斗在一条战线上的日子,所经历的苦与乐都难忘和珍贵······”
▲陈国新和当年一起从事型号研制工作的亲密战友们(前排左起:马翰秋、杨存富、于本水、陈国新;后排左起:魏焕旨、金其明)
这是陈国新写给当年共同奋战在型号线上“亲密战友”们的书信,能深刻感受到陈国新对航天事业的深切热爱,对亲密朋友的深情厚爱,对培养后辈的无私大爱,这情谊令人深深动容。
“陈总就是这样,人淡如菊,却散发幽香,滋润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作为与陈国新搭档了十余年的老朋友金其明,谈起陈国新感慨万千。“我与他合作的十年是非常快乐的十年,在型号研制遇到困难时,他从来不会推卸责任,永远是扛在队伍的最前面,但是面对荣誉时,他却默默退到了大家身后。”
05从心之年,再次出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于陈国新来说,从心之年正是他最好的年龄,此时的他,终于卸下了几十年承担型号总师的重担,重拾年轻时没有时间学习的各种兴趣爱好,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但是,每当型号研制有需要之际,只要型号团队邀请,他都欣然接受。他说:“只要我还能发挥一点余热,我很乐意;看到年轻人的成长,我很欣慰。“
2013年12月,陈国新用心血研制的新型野战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获评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参与从项目发起,到担任项目领头人,再到总设计师,陈国新亲历了该项目的发展全过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笔者去采访他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本人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我本人只是按照组织要求,做了该做的工作,仅此而已。”
▲2021年1月12日,陈国新接受笔者采访
在如今,这份纯粹显得越发珍贵、越发可敬。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陈国新早已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使中华民族强盛的伟大事业中。
印记似画,岁月如歌,从心之年,并不算晚。陈国新捧起书本,再次出发。
▲陈国新近照
本文摘自:马杰,宋晓明.导弹人生(下)[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