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山海间
追光星辰里
时间倒回
西电历史上曾有两次大型建校劳动
全校师生为建设美好校园
贡献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
让我们致敬每一位劳动者的同时
一起来回看西电人劳动创业的故事吧!
西电人在张家口:住在“柴房”、学在:“羊圈”
1949年周恩来同志提出要建立一所大型正规化大学,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并指定曹祥仁同志任新建学校的校长。
周恩来同志亲自接见了曹祥仁同志,并对建校做了如下指示:
第一,这所学校规模要大,要以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为基础。
第二,立即选择新校址,中央大力支持。
第三,以中央军委的名义,派人到已经解放的各大城市招收学生。
▲1949年军委工校校部所在地——张家口(西电档案馆馆藏)
曹祥仁在接到任务后,与余湛等人一起满北京城寻找合适的办学地址。他们跑了十多天,怎么也找不到能满足3000多人学习生活的校址。正当一筹莫展之时,突然有人建议,张家口有一片日本人留下来的营房,可以暂时办学。
在经周恩来同志同意后,曹祥仁开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工程学校的筹建工作。
▲战争给我校留下的断壁残垣(西电档案馆馆藏)
由于解放时张家口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校舍没有围墙,校内杂草丛生,残垣断壁,满目荒凉。
▲张家口建校初期断壁残垣的校舍(西电档案馆馆藏)
师生们和修缮队的同志一起扛木料、运沙石、铺道路。短短三个月后,破旧的营房,变成了窗明桌净的校园,当时师生们共修缮房屋1970间,69191平方米,1949年11月军委工程学校如期开学。
▲1949年11月27日,新扩建的中央军委工校在张家口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西电档案馆馆藏)
据王德明校友回忆,当时学校刚迁到张家口的时候,条件艰苦,没有现成的地方用于住宿上课,一般都是住老百姓的房子,有时候住在老百姓的柴房里,教室就是找一个大一点的祠堂,或者是一个羊圈,一个马圈,把地平整平整,弄些石头、垒个台子、搭个木板做成桌椅。
▲1949年,军委工程学校干部学员一起参加建校劳动(西电档案馆馆藏)
做饭也没有食堂,只能自己垒灶。师生们还要上山打柴、割铺草、到外地去背粮,山路一爬就是几十里。
当时学习用具匮乏,需要自己动手去做设备,比如搞电工实习要焊东西,但是没有电烙铁,都是火烙铁。火烙铁也不是现成的,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军委工校教职工正在盖房(西电档案馆馆藏)
▲军委工校学员参加学校建设(西电档案馆馆藏)
▲1949年,军委工校学员修建厕所。(西电档案馆馆藏)
▲1949年,军委工校学员平整场地。(西电档案馆馆藏)
张家口当时有一些日本兵留下来的营房,基本上是小平房,有的办公室是用土坯砌得墙,房顶没有瓦片,都是用茅草盖起来,再用石灰、泥抹一抹。宿舍的床都是用木板搭的通铺,七八个人并排睡。
▲1949年,军委工程学校学员拆除废墟(西电档案馆馆藏)
▲1951年,军委工程学校学员平整球场。(西电档案馆馆藏)
▲1951年,军委工校学员挖破砖石。(西电档案馆馆藏)
▲1957年,军委工校学员平整器械操场。(西电档案馆馆藏)
吃的食物主要是小米饭,一个星期吃一次大米饭,饭桶是大木桶,自己吃自己盛。吃饭没有桌子,八个人就围成一圈蹲在地上,中间放一盆用洗脸盆盛的菜,即便是很冷的冬天大家也是这样吃饭。
▲1951年春节军委工校文工团到张家口市中苏友协慰问联欢(西电档案馆馆藏)
虽然面临着艰苦的生存环境,但学员们对待学习和训练的态度丝毫不懈怠。新生队每天日程安排得满满的,除讲政治和有关条令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军事训练:队列操、跑步、紧急集合、急行军等。
▲军委工校在建国两周年时参加张家口市庆祝活动——游行(西电档案馆馆藏)
学院离开张家口前,全院停课一周,参加修整学院和解放军251医院中间的黑水坝水渠,全长40华里。全校的同志日夜施工,不怕苦不怕累。
▲军委工程学校—部教学楼(西电档案馆馆藏)
▲军委工程学校门诊部(西电档案馆馆藏)
▲军委工程学校图书馆(西电档案馆馆藏)
▲军委工程学校样部和一部驻地全景(西电档案馆馆藏)
▲军委工程学校北门内新平马路(西电档案馆馆藏)
期间遇到了当年日军修建的存放弹药的地堡,我院当时有懂得爆破技术的同志,通过用炸药炸开地堡,保障了修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师生们用了一周的时间,完成了600公尺的水渠修建任务,这算是学校给张家口市做的最后一次贡献。
西电人在西安:教员学生齐上阵 一锹一铲建校园
1955年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学院位于张家口,南边是群山,北边是草原,校内基础设施较差,教学条件不足,种种因素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因此,上级决定将学校从张家口迁出,落户北京。后来为适应西部国防建设和大后方建设的需要,中央决定将学校改迁到西安。
▲1957年建设中的教学主楼(西电档案馆馆藏)
为做到教学和搬迁两不误,1958年初学校决定利用暑假搬迁,6月24日第一批、第二批师生们开始陆续从张家口出发前往西安,第三批于7月份离开张家口,在列车到达洛阳时,突遇暴雨,冲毁了通往西安的铁路桥梁,道路中断,大家立即下车与拖拉机厂工人一起投入到抗洪抢险的工作中,修堤坝,背粮食,好多同志的双手都磨出了血泡,衣服也在劳动中一次次被湿透。
当时,洛阳市粮食局为感谢学校师生们的救援行为,还赠送给学校一面“抗洪救粮”的锦旗。
1958年8月13日,随着最后一批人员和物资抵达西安,学校西迁工作圆满完成。
▲1958年鸟瞰西安新校址(西电档案馆馆藏)
▲学员们正在进行建校劳动(西电档案馆馆藏)
▲学员们正在进行建校劳动(西电档案馆馆藏)
▲1958年7月学员建校劳动(西电档案馆馆藏)
▲正在修建中的北校区小花园(西电档案馆馆藏)
师生们到达西安后,立刻就投入到紧张的建校劳动中,清理垃圾,平整土地,安装设备,上架图书。
在建校过程中,苏联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苏联顾问按照苏军通信学院楼房的建筑结构为我校规划设计了北校区的教学楼。新校园中有两栋楼房下面盖有三防的地下室也为我们的建筑设计提供了经验。但是新校舍完全按照苏联标准设计,某些地方似乎脱离了中国落后的现实。
▲建校中的劳动大军(西电档案馆馆藏)
▲建校中的劳动大军(西电档案馆馆藏)
例如,在供应师生饮用开水上,采用的办法是从远处集中供热的锅炉房输送高压蒸汽到教学楼,用高压蒸汽去加热教学楼中大水桶的冷水。
这种方法虽然很清洁、很方便,但是每天为烧开水要消耗8吨煤。后来还是改成在教学楼附近改个小锅炉烧开水,由个人提暖水瓶下楼去打水。
▲正在修建中的北校区小花园(西电档案馆馆藏)
新校区的校舍条件比在张家口时的好多了,全部是新建的楼房。房舍虽然基本上全部盖好了,但是校内的道路、操场和房前屋后的空地等还没有修整。
因此,师生齐心协力参加建校劳动,平整操场、修建马路、清理周围环境、打磨主楼地面、植树,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不顾暑热难耐,不怕脏累,同甘共苦,心甘情愿。
▲1958年迁入西安时新建校舍(西电档案馆馆藏)
▲1958年迁入西安时新建校舍(西电档案馆馆藏)
▲1958年迁入西安时新建校舍(西电档案馆馆藏)
▲1958年迁入西安时新建校舍(西电档案馆馆藏)
▲1958年迁入西安时新建校舍(西电档案馆馆藏)
▲1958年迁入西安时新建校舍(西电档案馆馆藏)
▲1958年迁入西安时新建校舍(西电档案馆馆藏)
▲花园鸟瞰(西电档案馆馆藏)
▲花园远景(西电档案馆馆藏)
据校友张新云回忆,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平整大操场”。
他说:“现在大操场所处的位置当时还是一片荒地,而且是个斜坡,东北高,西南低,大约有两米多的坡差。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从坡地东边取土运土,把西边垫高,将坡地变成一个平坦的大操场。但那时并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施工的机械,而是需要我们完全用双手来完成这项工作,使用的工具就是铁锨、铁镐、扁担、簸箕和架子车等。
劳动时同学们被分成三批:一批负责挖土装车(或簸箕),一批推车或肩挑运土,一批卸车填土垫平夯实。同学们正值年轻力壮又情绪高涨,在劳动中个个生龙活虎,干得热火朝天。挖土装车的看谁铲得快,装得多;运土的比谁运得多,跑得快;卸车垫土看谁卸得快,垫得平。”
▲绿化校园(西电档案馆馆藏)
▲美化校园(西电档案馆馆藏)
▲修长廊(西电档案馆馆藏)
▲整修花园(西电档案馆馆藏)
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努力,学院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观,教学楼周围平整了,北门外的大沟不见了,校园里的几条主干水泥马路修好了,大操场基本上平整完毕,可以满足大家日常锻炼和阅兵的需要,各种教学设备也陆续安装完毕,同学们可以正常上课了。
▲毕业学生种毕业树(西电档案馆馆藏)
1958年9月1日,在全体师生艰苦奋战、团结协作的努力下学校正式开学。
光荣属于劳动
幸福属于劳动者
老一辈西电人用自己的双手
建设了西电校园
新时代西电人将继续
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
推动西电未来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谈往鉴今:西电往事访谈录[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