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西电记忆人物访谈百名将星西电学人校史春秋校史研究影音档案留影存照史料捐赠我要留言
藏在时光里的故事,秦荻辉教授、张栋国教授、朱丰恭校友向学校捐赠200余件珍贵档案
2023-10-10 10:36  

藏在时光里的故事,秦荻辉教授、张栋国教授、朱丰恭校友向学校捐赠200余件珍贵档案

近日,秦荻辉教授、张栋国教授和朱丰恭校友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捐赠了自己的讲义、笔记、书籍、证书、磁带、照片等各类档案200余件。

IMG_256IMG_257

▲秦荻辉教授手写教案

一件件珍贵的实物档案、校史资料,为留存西电记忆、弘扬西电文化、传承西电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资料中既有五十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教学课本,也有上个世纪珍贵的毕业合影,有关于学生管理培养的重要文件,还有展示个人成就的荣誉证明。这些物件不仅承载着广大校友的岁月记忆,更附着珍贵的母校情怀,是校友与西电之间的重要联结。

IMG_258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让我们透过这些珍贵的记忆档案,回首西电前辈们在西电披荆斩棘、高歌猛进的奋斗历程,感受他们对西电的热爱与眷恋,并在过去的回忆或现实的感受中寻找那份专属于你和西电的独家记忆。

 

秦荻辉教授的西电故事

秦荻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退休教师,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电信工程系,后留校任教,参与创建我校科技英语本科专业及硕士点,编著我国第一本科技英语教材。

捐赠档案:英语教材和教案、本人录制的教学光盘、本人制作的教学录音带、英国的语言唱片(1套)、美国的语法手册(1套)、西军电编俄语教材书、西军电编俄华词典、7648部队编德汉电信词典、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转业军人证明书、军官健康证、陆军学员肩章和领章、总字411部队学员出入证、个人荣誉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聘书等各类档案资料170余件。

1959年8月,秦荻辉从上海高中毕业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电信工程系无线电专业。自此,开启了他与西电同心筑梦的奋斗史。

1961年,由于学校各类教师严重缺乏,秦荻辉积极响应学校发展建设的号召,离开了自己颇感兴趣的无线电专业,本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学术精神,全身心投入到科技英语的教学与研究中,一干就是一辈子。

而这背后,秦荻辉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他每天完成教学工作后,就在办公室自学到深夜,为此晚上常常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IMG_260

▲秦荻辉教授在纸条上摘抄的例句

为了扩大英语词汇量,他把当时教研室里订购的Peking Review(《北京周报》)每期都一页一页从头看到尾,一坚持就是好几年,见到不认识的单词,就不厌其烦地反复查词典。

为了提高听力,他买过一套英国出版的“灵格风”唱片、一台电唱机,还买了一台西安于1959年首次生产的“鞋盒式”5个电子管的收音机,每天有空就收听我国对外电台“Radio Peking”播出的各类节目。

IMG_261

▲秦荻辉教授购买的英国唱片

为学习语法知识,他更是借遍了学校图书馆里当时所有的语法书,包括1949年前的和1949年后的,中文以及英文的,自己还买了一套美国的“语法手册”(共四本)。

IMG_262

▲秦荻辉教授购买的一套美国的“语法手册”

荡开层云千叠,踏平坎坷成大道。由于受到人民解放军这个革命大熔炉的熏陶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哺育,秦荻辉始终秉承西军电传统精神,养成艰苦奋斗能吃苦,一心为教学、为学校的品质。几十年如一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潜心于科技英语的钻研与创新,著书立论,编写教材,抽空学习,从不停歇。

一页页泛黄的笔记、一行行工整的字迹,都透露出秦荻辉教授一丝不苟、严谨钻研的学术态度和工作作风。经过始终不懈的刻苦钻研、潜心研究,秦荻辉教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容易为理工科学生掌握的科技英语教学方法(比如,功能图法、公式法、试探法等等)及教学内容和教材,深受学生以及研究所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并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秦氏英语”。

IMG_263

▲“科技英语”教研团队(前排左二为秦荻辉教授)

从1961年从教,到2007年退休,在46年的教学生涯中,秦荻辉教授承担过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专业教师、科技人员的进修、职称评定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

尽管工作辛苦而繁琐,秦荻辉教授依然坚定贯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把带领学生学好英语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在秦荻辉教授的带领下,在西电科技英语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西电英语专业在36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充分体现科技英语特色,在科技英语专业方向上,已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以电子信息技术为背景的科技英语专门人才。

图片6.png

▲秦荻辉教授给研究生授课

图片7.png

▲秦荻辉教授与弟子

秦荻辉教授一生致力于科技英语的研究,成果之丰硕令学界赞叹,令后辈敬仰。至今,他编著的教材总数已多达40本,共计1300余万字。秦荻辉教授倾注了毕生心血的一部部教材赢得了许多教授、学生、科技工作者的好评,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西电科技英语的金字招牌,多次获得优秀教材奖。而他本人也先后多次被国家教委和省、部评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机电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陕西省劳动模范。

图片9.png

图片10.png

▲秦荻辉教授部分荣誉证书

一叠叠布满文字的教材和试题,一本本载满荣誉的证书与奖状,不仅仅是对秦荻辉教授呕心沥血、刻苦钻研的肯定与嘉奖,更见证和映照了他一路奋斗、一路求索,奉献西电、鞠躬尽瘁的人生足迹。秦荻辉教授曾说,如果要说我这一生最大的骄傲,那便是带领西电科技英语学科走向了全国第一! 

张栋国教授与毫米波通信机

张栋国

曾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高级工程师,历任理学院电波研究室副主任,电波研究室实验室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电波传播的基础研究和电波传播特性测试系统的研制,为西电物理学科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捐赠档案:5张毫米波通信机相关照片。

说起毫米波通信机,张栋国教授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侃侃而谈,讲解着毫米波通信机的运行原理和重要意义,回忆着那段艰苦而又光辉的青春岁月。

IMG_269

▲西电档案馆为张栋国教授赠送捐赠纪念证书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毫米波通信这种新型通信手段吸引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目光,它能够利用波长为十毫米至一百毫米(即三十千兆赫到三百千兆赫)的无线电频率资源来传递各种信息,这对于无线电通信广播事业乃至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意义。

七十年代后期,英、法等几个国家在研究无线电的最高频段——毫米波和准毫米波两个波段方面,均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并且先后研制出几种毫米波通信设备。

我国在毫米波通信的研究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在这个过程中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第一台毫米波通信机就诞生于此。

IMG_270

▲第一代毫米波通信机原型样机

作为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的高地,西电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科研强校、科研强省、科研强国的重任。1980年起西电电波传播教研室对毫米波传播特性作了大量研究测试,以后逐步扩展,研究毫米波通信。

毫米波通信机是电子工业部下达给西电的科研项目,由通信教研室和电波传播研究室领衔推进,主研人刘国梁是通信教研室主任,除此之外,项目组的大多数成员都来自电波传播研究室。张栋国便是电波传播研究室的一员。

面对关乎我国未来发展的科技重任,项目组成员卯足了干劲,以极大的科研热情和势必成功的决心开展研究。尽管条件艰苦,科研人员却从未松懈,他们争分夺秒,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和试验,解决了毫米波通信技术中的不少问题,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毫米波通信技术性能样机和毫米波接力机,包括关键器件在内,均采用国产元器件是在参考资料与测试仪表欠缺条件下完成的。吃住和工作条件也很困难。野外作业时,试验都是在帐篷内工作,如果遇到大风沙天气,参试人员满身满脸都是土,遇到雷雨天气,帐篷内到处漏雨。

当时,由于天线还没配备避雷装置,所以,我们非常担心雷电把通信机及仪表打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参试教师都是不分白天黑夜,照常坚守在工作岗位,仔细观察毫米波接力机的工作情况和仪表显示的数据。做到了冬天不畏冰雪天气寒冷,夏天不畏天气炎热,虽然都是在现场、野外或楼顶上工作,无一人叫苦。

所有参加研制工作的教师,都能一心一意地注意做好工作。大家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都是从一开始在思想上就非常明确:这一科研任务,是在国外对我国封锁禁运条件下进行的,我们一定要有志气,要冲破国外的封锁禁运。一定要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我们的部队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也一定要排除各种干扰,为祖国争光,完成好这一科研任务。

——刘国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谈往鉴今——西电往事访谈录》

从项目启动,到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实现样机落地,他们仅用了三年时间。1987年6月,产品通过了国家验收。最终,西电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毫米波通信机被电子工业部评定为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实现量产。

毫米波宽带直接调频器、毫米波极化分离器、毫米波通信技术性能样机、毫米波接力机……西电学人成果卓著,不胜枚举。西电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充分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造,为西电物理学科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铺开了道路;为科学技术进步、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贡献,建立了功勋。

IMG_271

▲“毫米波接力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IMG_272

▲“毫米波宽带直接调频器”获陕西省专利奖银奖

IMG_273

▲1997年物理系电波研究室全体成员合影

从左到右 第一排:张栋国 王立均 萧景明 吴振森 黄际英 许季华 曹建渠

第二排:韩香娥 王秀兰 王大明 杨瑞科 蔺胜利 张民 郭立新 李良超 

朱丰恭校友情系西电

朱丰恭

现年95岁,浙江省温州市乐清柳市人,1949年7月21日在杭州玉泉寺华东军大八团十二中入伍,1950年4月调入华东通校一大一中学无线电,1950年8月转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工程学校,1953年8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有线工程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南军区(后称广州军区)工作,先后在通信团、通信枢纽部(后称通信总站)、军区司令部通信兵部工作。

捐赠档案:14张毕业照片电子版及毕业分配去向信息。

图片23.png

▲朱丰恭近照

对于青年时期读书学习的日子,朱丰恭记忆十分深刻,95岁高龄的他现在仍旧经常撰写回忆文章,怀念过去与良师益友共同度过的美好的西电岁月。

他优秀的人生履历也是从青年读书时代开始,1950年评为军委工程学校一部学习模范;1954年荣获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纪念章;1956年评为第五通信团训练全面优排排长;1958年在广州军区司令部通信枢纽部记三等功一次;1968年6月30日参加接受毛主席接见广州军团以上干部;2019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纪念章;2021年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图片16.png

▲朱丰恭1953年毕业照

除了个人的发展,他还主动承担起收集整理来自其他校友的回忆文章和照片的工作,并加以详细的文字说明,为我们的档案梳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也为了解西电的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图片17.png

▲军委工校一部七班九区队毕业合影

从右至左 第一排:朱樟⽊ 吴建雄 周杰 吴建强 李翼⽻ 张椿根 来国柱 余永福 陈荷樵 郑祥康

第二排:右一邵庆逢 (中间九位为领导干部) 左一张瑞鸿

第三排:沈惠怡 方思衡 顾舜治 邬烈城 李腾⻰ 楼淑令 唐敏尔 董明 黄佩娟 徐子清

第四排:顾思忠 钟坚⽩ 杨瑞光 俞锡良 闾声孚 傅⻓乐 叶啟申 傅平彊 戚瑞膏

图片19.png

▲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三系三班毕业合影

从左至右 第一排:张绩善 张麟昌 朱乃钊 黄雪芳 郑丽珍 秦德惠 陈丽华 江杉

第二排:赵富祥 谢传声 程光轸 刘仲民 王宪民 吴奇 武国安 李承俊 郑京堂 赵桂生 赵宗甫 刘杯麈

第三排:李文光 贾万伦 李保通 马亦尚 高麟昌 章安祥 周院长 段政委 高万景 朱丰恭 乐群 李思忠 马耀宗

第四排:汪洋 高振禄 武文奎 范崇文 吴相如 周家麟 郜俊杰 米世儒 周国贤 严济慈 李汝成

IMG_279

▲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三系首届毕业纪念

从左至右 第一排:黄家英 谢家琼 王仲敏 系主任刘逢辰 班主任王超 梁棠文 陆心茹 黄兴宁

第二排:唐志羿 黄国庆 罗安民 钟光丙 司徒梦天 陈运权 张静仁 孙福 刘高强

第三排:吴友亮 程洪逸 刘德树 董有喆 沈振元 杜武林 俞国瑚 李衡霖

第四排:施夏海 张施安 叶树亮 雷淮 汪漱玉 刘导涵 邓应龙 楼英昆 杨千里

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名字都凝结着朱丰恭校友辛勤收集的心血,虽然这些照片的拍摄年代已较为久远,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从六十年前的毕业生坚毅的眼神和灿烂的笑容中感受到他们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伴随着西电前进的脚步,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在艰苦的岁月中灿烂前行,用智慧和汗水为西电甚至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焕发出西电学子夺目的青春光彩。

军委工校的毕业生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广西南宁到东北黑龙江,从国内到朝鲜前线,从陆地、海洋到天空,都有军委工校毕业同学工作奋斗的身影。

IMG_280

▲军委工校分配到⼴州工作的同学(前排左起方思衡、胡泽、吴延龄、蔡旺桥,后排左起周杰、杜振乾、张椿根、李致明、陈绪国)

耄耋之年,母校情更深。回忆起在军委工校度过的日子,朱丰恭校友感触颇深,他说:“在人生的百年中,张家口的三年虽然很短(没有寒暑假,四年本科三年学完),但正是这三年养成了我们战斗的作风,决定了后来的几十年。母校对我的教育,帮助我在专业学习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能努力学习新课程,适应新形势。我们感谢母校,永远怀念母校。”

过去的记忆,保存着我校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整体脉络,讲述着西电人成长路上的动人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一辈人有一辈人的传承。在西电九十一载的如歌岁月中,一代代西电人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西电精神,用热血与青春写就了西电栉风沐雨、艰苦创业的绚丽篇章。

(一)秦荻辉捐赠目录

序号

类目

数量(件)

1

教材

23

2

教学手稿手册、教案

20

3

荣誉证书

91

4

教学光盘、磁带

27

5

照片

7

6

个人证件

8

7

工作日记

6

8

考试题目、成绩登记表

4

9

唱片

10

(二)张栋国捐赠目录

序号

类目

数量(件)

1

毫米波通信机相关照片

5

(三)朱丰恭捐赠目录

序号

类目

数量(件)

1

毕业照片电子版、毕业分配去向信息

14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 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史料捐赠>>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