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直
作为亲历西电在张家口办学、西迁过程,以及落户西安60年的老前辈,学校原党委书记涂益杰感触颇深。军队生活的磨炼,西迁路上的奔波,西安发展60年的巨变,一幕幕,一帧帧都印在脑海里,从一名学生到教师再到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涂益杰始终关注着学校发展的轨迹,对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着自己的思索。
记者:今年是西电从张家口迁校的第60年,您了解迁校过程中的哪些故事?
涂益杰:我是56年从江西南昌高中毕业来到西电学习的,那一年学校在张家口第一次从全国三个省(浙江、安徽、江西)招收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经过政审及高考,一共招收了700余名学生。当时我所在高中毕业班通过政审的6个人,只有5人被录取来到西电。
左二为学校原党委书记涂益杰
在张家口时,学校有5个系,我们来了之后学校又开设了六系。300多名新生包括全部女生分配到了六系。六系任务是为国家二机部代培人才的。后来因体制的变化学校迁到西安之后六系就撤销了,该系的学生也就分到了其他三个工程系中。
在张家口时学习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管理很严格,住的是冯玉祥将军当年的兵营。十三四人一间的平房。室内无水,冬天由学员轮流烧炉子取暖,室外温度有零下20多度。日常是按照部队的纪律条例、内务条例、队列条例三大条例管理,排队上课,早检查、晚点名。即使节假日也只许三分之一的人请假外出。学员五年学习时间只准回家探亲了两次。
张家口是个小城市,南是群山,北是草原,只有我们一所大学,基础设施较差,教学条件不足,种种因素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因此上级决定把学校从张家口迁出,落户北京。后来为适应西部国防建设和大后方建设的需要,变更为改迁西安。58年春开始搬迁。搬迁乘火车,学员一律乘坐军用专列。每节车厢车中间放一块板子,几十个人上面一批人,下面一批人。沿途有接待站供应每餐饭菜和饮用水。就这样走了三天来到西安。到达西安后,全体学员徒步行军,在大街上迈着整齐步伐走到新校址。当时,有三趟军列,我们是第二批。第三批走到洛阳的时候,正赶上洛阳发大水,车上的师生就向洛阳市政府请命,投入到抗洪救灾之中。
我们一路走来虽然很辛苦,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虽然西安当时作为大后方建设,但比不上北京条件好,全校毫无怨言坚决服从军委决定,一路欢唱一路行。这情景很像我们当年唱的一首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所以从学校西迁这件事中,最能体现的就是西电为了国防事业的需要,服从党的指挥,服从大局的这样一种精神。
记者:学校迁到西安后最初一段时间,学校建设发展的情况是怎样的?
涂益杰:与张家口相比,西安办学条件还是不错的,教学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教学楼很宏伟,宿舍都是楼房,学员三四个人住一间。那时学校刚刚建好,周围比较荒凉,学校基础设施也不完善,校园内的土地不平,我们当时稍做休息,就投入到紧张的建校劳动中去,出大力,流大汗,干了一个暑假,终于可以按时开课了。
迁至西安后,学校的发展首先体现在数量上,在招生方面,1957年由于政治运动,停招一年。1958年学校没有在应届毕业生中招收,而是从部队招收了一批部队生。1959年才算搬来西安后首次通过高考招生。当时西电已是全国20所重点学校之一又是部队院校,所以在清华之前录取,是文革前质量最好的一批。1959年招了1900余人,1960年招了4000余人,1961年招了2000余人,学校也因此进入大发展时期。
但是,学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就带来了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为解决师资问题,学校通过军委,从一些地方大学调来一批讲师以上的骨干,肖国镇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同时,学校还实行高年级带低年级,也叫小教员这样一个办法。当时我们班就有几个同学,虽然编制在学员班,但是却在教研室工作。60年初,学校又从56级学员中抽调部分人员,我也是其中之一,成立了两个师训班,师训班的学生经过半年突击培训毕业,分到教研室当教员,解决了师资问题。
当时为了解决学生住房问题,学校所有单身教员、干部都挤到大房间睡上下铺或搬到办公室去住。保证了扩大招生学生宿舍紧缺的问题。
质的提升。学校的培养目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张家口的培养目标是维护使用工程师。搬到西安后不久,改为由国防科委领导,学校培养目标提升为培养研究设计制造的未来人才。
记者:开始在西安办学后,学校为陕西、西安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有什么典型故事?
涂益杰:客观上讲,学院搬来西安后,在66年4月1日仍为部队院校期间,主要是承担为军队培养人才和开展军品研究工作,因此为地方发展服务做的不多,有些活动是应政府要求做出安排。最大的就是应省委及上级要求参加了农村及工厂社教运动。从65年至66年7月,全校师生分别参加了榆林、延安等地社教工作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每人干了半年。另外,我们按照拥军爱民的宗旨参与地方的一些建设,比如每年秋收的时候到公社帮助社员收麦子、参加工程建设等。
西电师生参加西安市修建黒河引水工程劳动
前几天我看到凤凰卫视播出了一个关于保铮院士的视频,节目中介绍了保铮院士的一项研究成果,70年代时,陕西省电力系统的地下电缆出现故障后很麻烦,光挖出来就得需要一两天,保校长用雷达反射原理研究出来的一项技术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研制成了电缆故障测试仪。原来需要一两天的工程,用了保校长发明的仪器后,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这项技术在世界上都是独创的,这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
但是,总的来讲,我认为在上世纪我们学校在为地方积极发展服务这个方面做的还不够,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我们长期归属在军队,承担的研究项目多是在军事国防方面,所以我们很多的成果难以转移到民用,和地方衔接不起来;二是,西电人长期生活在军队,比较适应部队生活氛围,一般不愿意调到地方工作,与西安市人员交流少,所以联络学校与地方的人员不多;三是,当时西安市政建设有一些做法,使双方关系受到一些影响。不过进入新世纪之后,情况有很大改善,特别近期这方面工作有了很大加强,取得重要进展,值得庆贺。
记者:在您20多年的党建思政教育工作中您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和宝贵的经验?
涂益杰:我从1966年毕业之后,先后在5系、1系和6系当教师。从事天线与电波传播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83年,中央提出干部要新老交替,我服从组织安排转到了宣传部工作,1984年9月份,被任命为学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88年,学校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后,又兼任了副校长,1996年,我任学校党委书记就一直干到了退休。曾在1991年由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全国教育工会联合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从我这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大环境。改革开放后,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我国,加上我们削弱了思想教育政治工作,大学生的三观受到不好的影响,加上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而党的建设又受到了弱化,贪腐现象十分严重,干部的不作为等积弊,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加大了工作难度,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这充分说明了大环境的重要性。当前,大家可以看到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严厉惩处腐败,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大力提倡亲民、近民、为民。社会风气为之大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大的保证。
我们也在经常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比如对话式的,讨论式的,加强实践环节等等。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等。我认为在大网络时代大信息时代,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不在于给学生把每一个问题解释清楚,而在于要给学生掌握正确认识各种问题的钥匙,可以归括为立场、观点、方法和态度。具体来讲:一是立场,要有一个正确的立场,站在人民的立场、党的立场;二是观点,要树立正确的三观:科学的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三是方法,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四是态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狠狠抓住这条主线,才能更好的推进西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记者:您对做好当前的新闻宣传工作,尤其是纪念西电在西安办学60周年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涂益杰:首先,建议学校要拿出一个迁校60周年纪念活动的总体方案,方案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要明确我们开展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同时,要把怎么开展分成几个方面,责任到人,具体实施。我想,这个活动总的还是为了学校整体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围绕谋求发展这个主题来开展此次活动,以此为契机,就如何创建“双一流”大学,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建设科技小镇等新兴话题上来开展。
我认为,此次纪念活动和新闻宣传工作最重要的是将宣传要落实到实事上,要有目的,有措施,要能见到成果,真正达到提升学校品牌影响的目的。
个人简介:
涂益杰,教授,硕士生导师。1938年10月生于江西奉新县,1956年考入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毕业留校工作。历任教师、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96年5月至2002年4月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曾被评为机电部优秀领导干部、陕西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