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西电记忆人物访谈百名将星西电学人校史春秋校史研究影音档案留影存照史料捐赠我要留言
孙肖子:情怀西电 初心不改​
2018-05-30 10:30  

■ 记者 田敬权

三月末的午后,西电老校区花香弥漫,辛勤的蜜蜂往来穿梭于主楼和图书馆之间,演奏着一首首醉人的旋律。按照之前的约定,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早已等候在科技楼门口,厚厚的红色日记本斜抱在怀里,笑容如阳光般和煦、温暖。

她就是本次访谈的主人公,国家级教学名师、五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和两项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西电退休教师孙肖子。

/xidian/mu_news/__local/E/27/36/08B77ACC36368206D1531EDE5D2_6D850F19_21DFD.jpg

报考军校的美好愿望终于实现了!

20世纪三十年代末,孙肖子出生在浙江永嘉县的一个偏辟小山村。1956年从温州二中高中毕业参加高考。那年,还不到17岁的她,做了一个和多数同龄小姑娘不太一样的决定——报考军校。

/xidian/mu_news/__local/C/5F/30/9CAF74B12C457EB01BADE965663_29055DDE_C720.png

“恰好河北张家口有一所军校叫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西电前身)来校选拨学生,基于对解放军的无限崇拜和向往,我就特想报考”,孙肖子激动地说。

然而事情并不如预想的顺利。“上军校要先通过政治审查。由于当时我家成分不好,政审很难通过”。

“我并没有就此放弃,三番五次主动找到招生军代表,表示我要参军的决心和立场,军代表看我态度诚恳而坚决,加之在校表现和成绩不错,反复考察后,勉强特批给我一个报考资格,”讲到这里,孙肖子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经过高考的奋力拼搏,最后我终于实现了参军的梦想!”

“军校7月份就开学了,温州地区的同学提前在温州市集中,学校用汽车将我们送到金华,然后乘火车到杭州,与浙江省录取的学生汇合,一起坐火车到张家口(当年学校仅在浙江、安徽、江西三省招生)。这是我第一次坐汽车、坐火车、出远门,一切都十分新奇。到张家口火车站已是傍晚,耳边突然响起军乐队的嘹亮演奏声,原来是学校专门派军乐队来欢迎我们浙江籍学员。乐队指挥是位身材高大,帅气十足的军官,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我们6系丙班的班主任卢强上尉”。

“来校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入伍训练,队列训练是基础,出早操,打背包,半夜紧急集合出去拉练,学习手枪步枪打靶等等。我的手枪射击成绩不错,曾一度被选为校射击队的成员呢”,孙肖子自豪地说。

“队列训练的同时开始了紧张的课程学习,听到了许多关于教员的故事,如保铮教员、蔡希尧教员、戴树荪教员等,使我肃然起敬崇拜不已。还有丁鹭飞教员是我当时的偶像,我入学时正值她毕业。听说她大学五年中各门功课都是满分(全五分),毕业时受到军旗前照相的最高奖赏,并直接授予上尉军衘。还听说后来搞信息论的王育民教员当学员时,大考口试中面对苏联专家的提问用俄语对答如流,在同学中传为佳话,至今印象深刻”。

“我学习还算努力,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75分等于不及格,第一学期数学、物理、化学三门考试课全五分,是全班两位获得奖学金的学员之一”,孙肖子说。

迁校后热火朝天的建校劳动和学校的大发展

1958年,通信学院从张家口西迁到古城西安,并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学院(1960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简称“西军电”。

“来的时候只有主楼已经完工,它在当时算得上是宏伟建筑(据说仿照苏联红旗通信学院大楼建造)。但其他设施还差得远,道路没修好,下起雨来十分泥泞,穿解放鞋会全部湿透,为此很多同学专门买了椽膠高筒雨鞋”。

“大操场对军校至关重要,当时大操场还未成形,东高西低,平整任务繁重,我们投入到了紧张的平整操场的劳动中。后来还参与挖游泳池,盖西大楼和810导航所的宿舍(当时也属于西军电),还有修路、植树等等”。

“那时候没有现代化工具,往楼上运砖块都是我们一块块抛上去的,抛砖也要有技术,否则上面的人很难接住,甚至可能造成伤害”。说起这些在西电的陈年趣事,孙肖子如数家珍。

张家口的通信学院主要有无线、有线、雷达三个专业。迁校后,学校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专业面大为拓宽。孙肖子回忆说:“记得增加了电子对抗、计算机、自动控制(包括遥测遥控)、导弹、电真空器件、激光红外、信息论等新专业,并成立了新三系(计算机、遥测遥控、导弹等绝密专业),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被调到三系去了。另外在主楼五楼六楼成立了科研基地,一般人不能上去,在我心中那是很神密的地方。故然在那里成就了气象雷达、流星余迹通信等重大科研成果,为‘西军电’争了光添了彩。”

随着新专业的增设,招生规模也扩大了许多,在校生猛增到四千多,师资缺口极大,为此学校抽调大三部分学员成立“师资训练班”,以补充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不足。孙肖子也被选调到“师资训练班”学习。师资班由我国无线电泰斗毕德显教授以及保铮教员等学校最优秀的教师亲自授课。

19607月,21岁的孙肖子大学毕业,从此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起初她被分配到5系,第一个教学任务是给指挥系军官班上课,接着又给5591班上课,主要讲授电子管和电子管放大器等专业基础课。

/xidian/mu_news/__local/9/FC/90/845B1AD6EDF8497CF826364A1D6_890E136A_DC53.png

全身心投入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设

“建设这个基地就要高水平高起点,放眼全国,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1996年盛夏,在时任副校长的傅丰林教授领导下,孙肖子撰写了“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的申报材料。经过层层严格筛选,“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成功获批(全国共8家),这也是西电首次获批国家教学基地。

孙肖子参与了基地总体框架和顶层设计。基地建设面向全校,为全校师生服务,追求受益面最大化。来自不同学院热心教学改革的优秀教师组成的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保证了教学基地建设高起点高水平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呢?1997年,孙肖子给远在香港的美国惠普公司亚太地区大学计划经理发了一封信函,表达了合作意向,对方被孙肖子的诚恳所打动,与西电建立了第一个校企联合实验室——“西电-惠普综合设计联合实验室”(通院陈南教授任该实验室主任),并赠送和低价提供了一批当时最先进的数字存储示波器(兼十六通道逻辑分析仪)。

随后基地还相继与美国TIALTERAADIINTEL等国际知名公司建立了10余个联合实验室,获得了大量免费的设计仿真软件及集成芯片,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及时掌握世界最先进的设计工具和最新器件。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实验室全部对学生开放。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本科实验教学新模式和新体系。

为了把基地建设得更好,孙肖子全身心投入,每次去兄弟院校学习交流,她都会把对方的长处暗自记在心里,一回到学校马上据实整改。“不断完善”的工作思路和运行机制,使得基地在2004年验收时获评优秀。基地的先进建设经验吸引了全国很多高校慕名前来学习,在随后由石光明教授、周佳社教授、王爽教授领导下的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原基地基础上建立)人的努力下越办越好,并发挥了更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xidian/mu_news/__local/E/BD/96/D339EFAD3B8335C28A152FDC328_C837BC7D_13776.jpg

美国思科系统公司副总裁一行访问我校,参观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退休13年不改教师初心

2005年,孙肖子光荣退休。退休后的孙肖子一段时间内依然给学生们上课。她与学生平等相处,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积极性。她常调侃“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对于学习困难的同学也能耐心辅导,启发他们,不轻言放弃。

孙肖子秉承“质量重于泰山,过程体现关爱,以生为本,能力为核”的教学理念,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她注重利用跨课程跨学期的综合性系统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设计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她提倡的“大作业”因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良好效果直到现在还在应用。现在的她,还经常通过网络和报纸关注学术动态,紧跟教学前沿,思考改进办法。她始终信奉“一个人哪一点比你强就是你的老师”“年轻老师身上的优点我都学”,在她眼里,教师只有博览群书,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积淀深厚,才能在学生面前站稳脚跟。

2017年春季,孙肖子在网上开设了一门慕课(MOOC),录制了上百集视频,制作了上百集PPT,创办了“丝绸之路云课堂”。她每天早上7点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在线为学生答疑解惑。她十分认真严谨,亲自做计算机仿真,亲自上传答疑图片,和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

一名宁波的学习财经的学生想要跨专业学习微电子,看了孙老师的慕课向她咨询参考书,孙肖子就精心挑选了一本给对方寄去。外校的老师看到她编写的教材觉得好,问她要讲课的PPT,她也会毫无私心发给对方并虚心接受对方的意见建议。永不固步自封,永远保持谦虚谨慎,善于接纳新事物,借鉴新成果,是孙肖子总结出来的学习法宝。

高尚师德育出芬芳桃李。一次孙肖子作为教学督导去听课,下了课几个学生赶忙拿着教材找她要签名。还有个学生专门把孙老师画进了自己出版的漫画里。学生的爱戴给了她很大的动力,更加坚定了她对教育教学的初心。她认为,教学是潜移默化的东西,作为老师要永远保持对教学的那份原始激情和冲动,守住平淡,脚踏实地。

/xidian/mu_news/__local/6/E0/43/A6887950858B4B7617D275C2375_62DC4164_59ACE.jpg

《大学生活那点事》牛皮糖作品(2004级本科生唐可满)

“至今我在西电度过了62年,西电培养了我、教育了我,因而我对西电怀有深厚的情感。教育教学已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元素。我们终会老去,但西电精神却将永葆青春。这股子韧劲儿和踏实劲儿已经融进这所大学求学工作的每个人的骨子里,成为一种西电人独有的气质和情怀。”孙肖子望向科技楼口匆匆的人流,嘴角再次泛起慈祥的微笑。窗体底端

 

关闭窗口
文章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当前位置: 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人物访谈>>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