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石文超)12月3日,材料学院在信远楼I区121教室顺利举办了校庆系列学术论坛第六期系列讲座,此次报告邀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曾开阳副教授、吉林大学卢革宇教授、浙江大学田鹤教授做线上报告,我院白晓霞、王媛两位副教授做线下报告。此次论坛由材料学院周益春教授主持,学院教师和研究生百余人在现场参加,报告同步在线上直播。经统计,本期活动吸引1.5万余人在科研云-B站等数个直播平台在线讨论互动,进一步扩大了材料学院影响力,营造了线上线下浓厚的科研氛围。
曾开阳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Nanoscale Ferroelectric Characterization with Advanced Multi-Frequency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ies》,他提到传统的压电力显微镜(PFM)常常会因为诸多技术上的局限性而引发一系列操作上和测量结果上的问题和假象,这使得PFM目前在测量的有效性、准确性以及可重复性上面临着巨大挑战。曾教授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在基于兆赫兹高频激励和外差检测的外差兆频超声压电力显微镜(Heterodyne MegasonicPiezoresponse Force Microscopy, HM-PFM)和非接触式外差电致应变力显微镜(Non-Contact Heterodyne Electrostrain Force Microscopy, NC-HEsFM)中的研究成果,最后他对原子级分辨的压电应变表征进行了展望。报告结束后,我院青年教师王咏梅就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压电效应表征技术与曾开阳深入交流和讨论。
卢革宇教授作了题为《新型固体电解质气体传感器》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气体传感器在大气环境监测、医疗诊断、民生/工业安全等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并详细介绍了自己团队针对不同种类气体污染物设计制备的气体传感器的相关研究成果,推动了气体传感器在新原理、新材料、新结构及新制造方法等方面实现突破。报告内容十分精彩丰富,吸引我院多位青年教师与卢教授进行交流讨论。
白晓霞副教授带来的报告题目为《等离激元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她主要从能量转换和舰载电子设备腐蚀与防护机制两方面入手,着重介绍通过元素掺杂、缺陷调控、能带调控、异质结构建等调控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光电特性,探究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实现相关领域的目标应用研究。
王媛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面向新能源转换的高效电极材料研制》,她指出通过构建半导体光电极和研发高效稳定析氧电极材料提高光电转化效率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关键途径。报告中,王媛系统介绍了其课题组在光电转化的系列工作。
田鹤教授的报告《电荷与自旋相关电子显微学成像方法的探索》主要讨论了基于先进电子显微镜分析材料的构效关系,在纳米乃至原子尺度对各物理量间耦合关系开展研究,有针对性的探知耦合本质与性能的依存关系,研究了铁电极性结构的可控拓扑转变,实现了原子级分辨的实时拓扑转变动态观测,将推动铁电拓扑结构材料的设计,以实现其在微电子领域的潜在应用。最后田鹤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并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最后,周益春教授对本期论坛进行了总结,并对五位专家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论坛圆满结束。
Dr. Kaiyang Zeng is currently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deputy head (Graduate programme) of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He obtained his BSc (Ceramic Materials) from Hunan University, China and his PhD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the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TH), Sweden. He was previously worked at the Institute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IMRE), Singapore as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before joint NUS in 2004. He currently lectures numbers of courses at NUS, including “Fracture and Fatigue of Materials” f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Fundament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NUS, his main research area includes development of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SPM) based techniques, multifield coupling of advanced materials, deep-date analysis for SPM images, and in-situ SPM characterization of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0 papers in peer reviewed international journals with H-index of 47.
卢革宇,工学博士,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传感器、电子材料与器件、物联网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项目。在新型气体传感器构建、实用化传感器开发、纳米传感材料设计与制备、高性能传感系统构筑以及环境/安全监测仪器研制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发表SCI检索论文440余篇,SCI他引13400余次,H因子为68;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包括吉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内的6项科技奖励。
田鹤,理学博士,浙江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镜学会理事,电子显微学方法与仪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针对强关联体系中自旋序、铁电序、及其与晶格之间的耦合规律问题,提出了高能电子相位、角动量信息获取的新思路,发展了电荷动态分布探测、轨道角动量涡旋电子等一系列原创理论、方法与技术,实现了微观电荷、自旋及其有序化的探测,揭示了电荷、自旋相关热、电、光学性能与微结构的关联关系。主要成果在国际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Nature (2篇), Science (2), Nature Photonics (2), Nature Communications (6), Advanced Materials (5), PNAS等。获中组部“国家青年千人”、浙江省“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承担了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专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
白晓霞,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秀教师。2008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化学基地班,2014年获中科院理化所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2-2013年赴德国马普所钢铁研究院联培,2014-2016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舰载电子设备腐蚀与防护系统及能量转换纳米催化材料。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青年、科技部重点等项目20余项。近年来,在Corrosion Science、Nano Energy、Materials Today Physic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授权7项。主持并参与国家级金课、陕西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近10项教改项目,先后获第十三届、十五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校级二等奖。
王媛,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曾公派赴美国华盛顿大学深造。于2016年加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2021年聘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学者菁英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Nano Energy、Small、 J. Mater. Chem. A、Nanoscale和ACS Appl. Mater. Inter.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