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院闻动态 正文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全面提升美学素养!

作者:时间:2024-12-13点击数:

为进一步加强美育教育工作,强化美育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广州新华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传播学专业的马梦婕老师、于福江老师、胡良友老师和常力轩老师带队学生,于2024年12月8日来到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展社会实践创新活动。

本次团队所调研的展馆,是广州艺术博物院的新馆。展馆建筑别具风格,它是由德国赫尔佐格与合伙人建筑设计事务所、华南理工大学与广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以“水中盛放的英雄花”为主题元素设计而成。建筑主体四面由花瓣元素衍生而来的光伏发电构件玻璃幕墙自下而上延展,犹如一朵轻盈的英雄花,灵动之余,不失典雅。


7180D

寻岭南艺脉,品先人遗韵


跟随着讲解人员的脚步,师生团队参观了位于展馆三楼的陈树人作品展示厅和四楼的赵泰来捐赠文物展示厅。讲解人员具体为同学们讲解了陈树人的平生与作品,以及部分捐赠文物的历史故事。


9C026


AC3C8


陈树人热爱自然,注重"师造化",讲求抒情意境。其山水画的重要特点是源于实景写生,以其一支画笔,润染美好河山,凸显自然之美。漫步在不同自然风景的画作中,同学们的耳边仿佛也听到了雨打竹叶、双雀欢舞、游鱼戏水的声音。他作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在其一幅幅惟妙惟肖的花鸟画中,我们共同领略了陈树人笔下的杨柳、翠竹、木棉、水仙等植物,以及小鸟、鲤鱼等动物,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DF85E

《玉堂富贵》——陈树人


2984C

《秋枝群雀》——陈树人


1F457

《淡黄杨柳舞春风》——陈树人


在英籍华人赵泰来的捐赠文物展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捐赠物,而是爱国奉献,坚韧执着,淡泊名利,文化传承,文化传承的赵泰来。

他独自一人耗时十年清理、整理和包装文物,又用十年时间将文物全部运回国内,整个过程漫长而艰辛,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在面对这些珍贵的藏品时心怀大义,视文物为国家宝藏,认为自己只是暂时收藏,并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捐赠的大量文物,为国内的文化研究和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7A178

唐卡《坛城》——18世纪中至19世纪中


B4FB8

《珍珠釉天球瓶》——十九世纪



228FE

《白莲图》——吴昌硕


观岭南四时,赏水映画境

《岭南四时·水映画境》沉浸场式数字艺术展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发起,由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团队创作完成。作品与广州艺术博物院有着深厚的文化关联。在作品中,团队以岭南时节的气质和内涵为线索,通过数字技术手段重构了

岭南画派的艺术风貌。师生们一同欣赏了这场艺术盛宴,收获满满。


6B758


7AB5F


4F53C


探艺术万千,述心得感想

在参观完艺术馆后,很多同学都表示本次活动令他们感慨万千,回味无穷。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同学们分享的实践心得吧。


2022级传播学A班 毛涛

这次广州艺术博物馆之行,引领我们走出课堂,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育之旅。在这里,我们沉浸于艺术的海洋,近距离观赏了革命画家陈树人先生的力作,每一幅画作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情感与爱国情怀。来自雪域高原的西藏唐卡,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让我们领略到了藏文化的神秘与壮丽。更令人赞叹的是“传统文化+数字艺术”的艺术展厅,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碰撞,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与创造力。此次活动,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韵味。


2023级传播学A班 徐斌萁

当我刚踏入广州艺术博物馆,那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坐落于大厅中央的钢琴便吸引了我,彰显着独特韵味。馆内陈列着众多的历史文物、文创产品,它们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过往岁月里的故事,让我对传统国画、现代画作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认知。


2024级传播学 李好

走进广州艺术博物馆,仿佛踏入一座艺术的神圣殿堂。馆内宁静庄重的氛围,瞬间将外界的喧嚣隔绝,让人的心灵得到片刻宁静,全身心沉浸于艺术的浩瀚海洋。馆内丰富多样的藏品令人目不暇接。从古典的国画到现代的油画,从精美的雕塑到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独特魅力。传统国画山水意境深远,笔墨间流淌着千年文化底蕴,让人不禁感叹古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领悟。而西方油画大胆的色彩运用与独特的表现手法,又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觉冲击,拓宽了我对艺术表现形式的认知边界。

本次的参观,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调研活动,它更是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国家政策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鼓励学生们接触和学习前沿科技。同时,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观摩学习新型技术成为学生们锻炼这些能力的重要途径。他们不仅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技术,还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学生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学习新技术,为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文字丨何姝璇

图片丨胡良友 杜博昂

责编丨张艺冰

初审丨马梦婕

复审丨马梦婕

终审|李海峰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新华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