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正文

信念之力,薪火相传——纪录片《一对德国父子的客家传奇》赏析暨导演交流会召开

作者:时间:2020-11-18点击数:

2020年11月4日晚上七点,由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主办,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以下简称“艺传院”)承办的“纪录片《一对德国父子的客家传奇》赏析暨导演交流会”的学者讲坛在东莞校区定静楼1-F403举行。本次讲坛由2018级网新班主任汪文超老师主持,艺传院网络与新媒体(以下简称“网新”)专业主任暨纪录片导演黄慰汕担任主讲人,出席本次交流会的嘉宾有:艺传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蔡照波、艺传院副院长周国屏、办公室主任潘倩莹、艺传院团委书记陈捷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各年级的许多同学参加了会议。

本次交流会共设有四个环节:主持人开场、纪录片放映、导演访谈以及现场互动。会议伊始,主持人汪老师对黄慰汕主任的到来和分享表示衷心欢迎,现场同学们也以热烈的掌声表达着期待的心情。

     

汪文超老师主持讲座


随后进入第二个环节——放映纪录片。现场的同学聚精会神的观看,认真记录下自己的观感,以及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困惑,期待在互动环节得到解答。

该纪录片的背景是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先后有一百多个德国人和瑞士人曾在梅州一带的客家山区生活过;始于1902年的乐育中学就是他们建立的。而纪录片的主人公、中文名叫豪天立的德国人,是一位牧师,1926年他受瑞士巴塞尔差传会派遣来到中国,在乐育中学(还有中山大学分校)教授德语和英语。他在梅州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学习客家话与当地民众和学生交流。豪天立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才,其中有国家邮电部长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豪俊和是豪天立第三个儿子,跟随父母亲在梅州生活了十多年。多年以后,豪俊和代替父亲实现了重返中国的宿愿,先后15次访问中国梅州,从事德中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梅州对这个德国家庭来说是第二故乡,一家人都对那里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这个纪录片极具代入感,引发了同学们的共鸣。


同学们认真观看纪录片


第三个环节,主持人汪文超老师对黄慰汕主任进行采访,黄主任对纪录片创作前期遇到的困难、影像和图片资料的收集、纪录片中使用的音乐、展现的细节以及它所要传达的情感进行了详细介绍。黄主任坦言:这部纪录片由于不是当下主旋律的题材,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困扰,首先就是资金不足的困扰,其次是被采访者很多年事已高,而且分布在各个地方,摄制组也是来回奔波,历经艰辛。作为一部严谨的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既要对观众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所以对于一些细小的情节都要反复核实到底当时发生了什么。


导演访谈


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提出纪录片如何去设计结构,如何引出你要讲的东西,对于那么多的视频素材该从何下手?对此,黄主任回答道:熟能生巧。对于纪录片的结构,每一部纪录片的情况都不一样,只有做得多了,经验多了,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采集的视频素材。同时强调:重在实践。另外,纪录片导演在拍摄之前要很清楚你想拍什么?你要表现什么?你的主题是什么?像历史题材纪录片,就要先写好解说词,然后做后期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解说词来选择镜头素材,编辑片子。纪录片是一门视觉艺术,首先要学会用画面思维,而不是文字思维。在拍摄之前,在脑子里就要像过电影一样。第一段,我要拍什么镜头?脑子里要有想像的画面。第二段,你又要拍摄什么内容?做一个大概的“虚拟剪接”。这样的话在拍摄之前就已经胸有成竹。做后期就不会无所适从。


学生提问环节


最后,艺传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蔡照波做了总结发言,蔡院长表示,从这部纪录片他能看到背后的导演和摄制组为了文明的传承不辞辛劳,甚至多次往返于中国和德国之间;其次,他认为影片中透露出的许多温情,是让观众产生共鸣的重要因素,包括新婚夫妻之间的温情,父子之间的传承之情和跨国之情等。即使因为题材小众的原因,它也许不能够在播放量上有特别漂亮的成绩,但它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愿同学们成为有情怀、有艺术灵魂的人!


蔡照波院长讲话

至此,此次纪录片赏析交流会圆满结束。


现场大合照

 

 

 



艺传院学生会供稿

文|王月琴

图|林炜鹏

终审|党玲玲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新华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