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讲:中山大学黄天骥教授讲学新华:诗词的品读与鉴赏
为了提高新生鉴赏诗词的能力,10月9日下午,我校特邀全国模范教师、中山大学中文系黄天骥教授为2018年中文系新生开设“诗词的品读与鉴赏”主题讲座。周云书记、李中生副校长,中文系宋俊华主任、夏茵英常务副主任和李铭建副主任等嘉宾出席讲座,两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黄教授指出,中文系学生承担着弘扬民族自信心的任务,应学习中国传统经典作品,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养。对于经典作品的定义,黄教授认为在一定时期内有过重大影响,而且能够流传下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认可的作品可以称作经典作品。在众多经典作品中,学习诗词的难度相对较小,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如何品读与鉴赏诗词?
黄教授指出,中国是诗词大国,诗词流传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特点之独特,为世界上少有,学会去品读与鉴赏它们乃势在必行之事。中国的《诗经》、《离骚》、唐诗宋词,还有之后的元散曲,广义上都是诗,只不过细分上有诗也有词,但它们的规律和审美要求是一致的。
如何欣赏诗词?
黄教授列举了一些诗词帮助同学们理解与掌握。他认为欣赏诗词要做到三点:第一,弄清每个字词的释义。由于古代诗词大多用古汉语书写,书面语用得较多,同当今的普通话用语并不相符,因此我们可借助《辞海》等工具书去弄清每个字词的释义。第二,在理解的基础上知人论世地仔细品味诗词。诗里面蕴含着诗人的感情,而一个人的感情是受社会和一定文化影响的,脱离这些也容易产生误读。比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结合苏东坡的经历读此诗便可得知,这并非写荔枝本身,只是一种在被贬状况下的反讽。黄天骥教授还通过阐述杜甫等人的不同生活经历、性格,对杜甫的《羌村三首》、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宋之问的《渡汉江》这几首诗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表明了知人论世对品诗的重要性。第三,再创造,加入自身思考去读诗。不同的诗有不同的解释,通过知人论世去理解一首诗是细读、品读诗词的基础,而要实现真正地品读,还要加入我们的感情以实现再创造。黄教授认为,没有再创造就不是文艺。他通过讲解《石壕吏》深入阐解“再创造”的概念。《石壕吏》里的再创造是虚实结合,也是和谐,这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要求,即讲求阴阳、刚柔、虚实的结合。在场同学听得入神,黄教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诗词的内涵与魅力,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诗词的兴趣。
宋俊华主任结合黄教授所传授的品读与欣赏技巧,勉励新生要多读经典、多读诗词,要知人论世地去读,再创造地、辩证地去读。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地向黄教授请教问题,黄教授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其中,一位同学提出了“如何激发读诗的兴趣?”的问题,黄教授表示,中国诗词本身就有格律,有强烈的音乐美,一字的不同也可以表达出不一样的感情,这就是乐趣本身,黄教授鼓励大家尝试写诗,将有助于品读诗词。吴桂玲老师提了“如何对隐晦的古典诗歌、奔放的外国诗歌和现代诗歌做一个再创造?”的问题,黄教授答道,读者作为审美的主体,要进行再创造,就要了解中国诗词和西方诗歌各自的特点,由于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西方的诗歌更讲究理、叙事,我们再创造就需要思考理;中国则讲究情、情景交融,诗词一般是有意象的和境界的,再创造时就要根据这种意象和境界进行想象与思考。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中华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瑰宝,是值得每个中国人重视并学习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肩负起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
主讲人简介:
黄天骥,全国模范教师;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馆名誉馆员。
文/黄祖儿 甘万怡
图/黄翠雅
审校|夏茵英
责编|杨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