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讲:作家丁骏讲学新华:《英国病人》译后谈
11月9日,2018中山大学作家写作营“中大新华行”系列活动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举办。活动特邀复旦大学英语系丁骏副教授为我校师生开讲“‘信’与‘雅’的冲突抑或调和?——《英国病人》译后谈”主题讲座,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药学院办公室主任曹颖男副教授主持讲座。
丁骏以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导陆谷孙先生的引语为讲座开篇,提出《英国病人》前译本出现的几处错误,使她发现自己仍需不断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以便更好地从事外语文学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工作。同时,她强调了《圣经》对西方文学翻译的重要性。
丁骏谈到文学翻译中“信”的概念,其主要用现代的“忠实”和“忠诚”来体现。通过列举童元方、余光中、思果、阎连科等老师对“雅”和“信”孰轻孰重看法,以及讲述了施莱尔玛赫的“论翻译的方法”:异化母语,同化外语。她表示,作为一名翻译者,从翻译本身去看,会更加考虑文化上的政治性意义。翻译需要注重的细节繁多,否则容易出现错误,例如纳博科夫的翻译“三重罪”指出:一为译者单纯的无知或者疏忽造成的错译;二为译者选择性地略去原文中一些难译或不可译的地方;三为译者将自己的理解融入翻译中,为追求所谓“译文的优雅”,造成对原作不同程度的改写。
随后,丁骏将自己的译本与台湾景翔的译本进行展示和对比,并指出,词汇层面的区别明显较少,如“propinquity”,景翔译为亲近;丁骏译为狎昵,丁译比景译更倾向于使用口语词汇。然而,二者在句法层面区别明显,如英语定语从句改装为具有不同语法关系的若干中文短语等不同的句法处理。
丁骏相信,无论厚“信”薄“雅”,或厚“雅”薄“信”,都基于一个假设:“信”与“雅”的对立冲突。她也对这一冲突必然性的质疑和对“信”与“雅”调和的憧憬。作家思果曾说:“很多译家的译文可以做到‘既流畅,又绝对保存原有的风格和意义’。”丁骏希望大家在翻译著作的过程中做个“无面人”,能在翻译中体现原作本意。
在互动提问环节中,我校师生学子踊跃提问交流。曹颖男向丁骏请教,诺贝尔文学奖中中国作家获奖较少,是否与译者的翻译水平有着直接关系。丁骏表示,第一,中译英是有难度的,且中译英时会有很大改动;第二,翻译是一个看不见的工作,其效果对各国读者影响很大。
最后,丁骏深情寄语中大新华学子:“生命有限,大学时光可能是唯一能够集中精神进行阅读的学习时间,同学们需多读经典的书目,加强对自己兴趣的寻找,忠实于自己的爱好书籍。英语不同于其他的外语,同学们可以尝试阅读大量全英原著,有助于提高英文水平。”
文/徐健俊 彭国昊
图/赵浩佳
审校|刘英
责编|鲁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