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讲坛

第一百二十七讲:“诗人院长”王庭槐对话“广东诗人”黄礼孩

时间:2016年11月09日 02:41    作者:    来源:     点击:[]

大学之大,是否应有诗歌一席之地?读图时代,诗歌又何去何从?11月8日下午,借2016年中山大学作家写作营“中大新华行”之机,广东知名诗人黄礼孩应邀走进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王庭槐院长共话“诗歌与大学教育”。

一位是医科背景而深具人文情怀与文学素养的“诗人院长”,他长期从事医学教育,在教育与医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是一位文学、诗歌爱好者,对诗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一位是戏剧专业出身而长期从事诗歌、文学创作的优秀诗人,他深具才华,诗歌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坚持创作的同时致力于诗歌事务,为中国诗坛尽心竭力。两位学者作家之间文学情感的共鸣和思想智慧的碰撞,使得这场对话本身深具诗歌精神。

王庭槐院长谈“诗歌与大学教育”
■ 王院长谈诗歌教育:“在中大新华读书,要学诗”

大学要不要学诗歌?对于这个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中颇具争议的问题,王院长开场便借用“孔鲤过庭”的典故摆明立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高等教育中,无论文科、理科还是工科的学生,都需要接受人类基础的、核心的命题内容教育,其中,文学与诗歌是重要组成部分。”在王院长看来,学诗与成才密不可分,诗兴观群怨,可以抒发情志,反映社会,言志立身,从而提升一个人的学识和素养。这种“诗教”精神,与我院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两相契合。

学诗,是对汉语的理解与表达,也是对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熏陶。“在中大新华读书,要学诗。” 王院长说,并鼓励在座的学子,诗写得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录自身的感受与思考;要把握大学时光,提高自身情趣和艺术感受力。现场王院长还带来了自己的两首诗歌作品——《早春——写在纽约西点花园》和《修文县龙场悟道阳明洞遗址之印象》,前者萌发于早春枝头新绿带来的生命感动,后者沉淀于阳明洞中与往圣先哲的对话思辨。他从创作者角度对作品进行细细解析,让我们看到情感、思想与文字如何碰撞出美丽的光芒。

诗人黄礼孩谈“读诗与创作”
■诗人黄礼孩:写作是一种存在方式

对于诗人黄礼孩来说,诗歌同样也是这样一种存在,它与身份和利益无关,更多是一种存在方式和精神力量。当一个人内心受到鼓舞的时候,才会在自己向往的道路走得更远。即使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没有什么文化积累,也能对语言和诗产生热爱,也能创造出振奋人心的诗歌作品。可见,“诗歌是一种人生的觉悟和思想的提高”,写诗和读诗可以改变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改变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

“对于喜欢写作的人来说,首先要建立起对汉语的尊敬之心。” 黄礼孩如是说。语言文字是文学的载体,在文字能力日渐减弱、退化的读图时代,难能可贵的是用耳朵聆听文字,让内心诞生诗意。所谓创作,无非是心灵对万事万物产生感悟,进而在文字中寻找到与万事万物的对应关系。因此,写作者首先要把语言的种子种到内心。

除了要对汉语有所热爱之外,黄礼孩说,写诗还要注重情操的陶冶和知识的积累,要多读书、读好书,并多和有写作经验的人交流;同时要拓展内心的想象力,提升对万事万物的感受力,从而产生诗意,抒发情志。

■生命不止,文学不息

在诗歌成为小众文学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它的价值与未来?对于现场同学提出的这一问题,黄礼孩强调“没有目的的诗歌才是诗歌,真正的诗歌是可以触动人的心灵与灵魂”。是的,只要人类还存在,人类的情感就需要用文字作为载体,没有文字的启发,一切想象力都会变得虚无缥缈,所以文学还存在,诗歌创作还在继续,即使诗歌不再成为一种主流,也可以变成一种兴趣。诗歌可以说是唯一没有被商品化的文学形式,他保留了民族最纯粹的东西。

对于诗歌的未来,他把目光投向在高校中的新生力量:“诗人的诞生,更多将在你们之中。”作为中国的诗歌大省,广东省不乏诗歌盛事,据黄诗人介绍,“广东高校诗歌大赛”正是其中面向高校学子的一项重大赛事,他祝愿,在“诗人院长”的带动以及中大新华文学氛围的熏陶下,我们的同学能迸发更多的创作热情,期待未来在广东高校诗歌大赛获奖名单中能够看到新华的学子。

诗人黄礼孩为我院图书馆和学生签书留念
(院记者站中文系分站供稿 文/江家琪 图/江静怡)

Copyright © 2018 GuangZhouXinHua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新华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20174号
制作维护:信息与网络中心

本网站支持IPv6网络

学校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美路19号(510520)
学校电话:86-020-87065915
招生电话:86-020-87065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