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立诚双周学术论坛 >> 正文

我校成功举办2021年第七期(总第十五期)“立诚双周学术论坛”

发表时间:2021-05-19 浏览次数:

我校成功举办2021年第七期(总第十五期)

“立诚双周学术论坛”

 

519日上午,2021年第七期(总第十五期)“立诚双周学术论坛”在我校长安校区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报告厅顺利举行。论坛由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办公室主办,科研处、经济学院、统计学院协办。北京师范大学刘学敏教授应邀主讲,经济学院院长王军生教授主持并点评,我校120余名教师、研究生参加了论坛。

8f60eea8821d0ebb2cd963bd0296844

刘学敏教授以“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及对‘一带一路’国家减贫的启示”为题,分析了中国减贫从保障性扶贫到综合性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扶贫、从政府柔性推动脱贫到政府主导强势推动脱贫的路径,总结了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模式:一是通过体制动员,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扶贫格局;二是以政府为主导强势推动减贫;三是通过“外部嵌入”突破传统乡村社会关系;四是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后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先解决绝对贫困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刘学敏教授指出,贫困问题在任何社会都无法回避,解决贫困问题或者贫困治理是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中国所走的特殊的减贫道路和创新的减贫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使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政党解决了贫困这个“千年难题”。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要否定经济学家所揭示的贫困发生和减贫的机理。在中国减贫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同时,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运动式扶贫对于传统乡村治理造成很大的冲击。从长期看国家治理方式的法治化、现代化更重要。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反贫困、防贫困的机制,这就是在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后能够“自动减震”的机制。

王军生教授点评时指出,刘学敏教授将论文写在了中国大地上,其研究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作出了极大贡献。刘学敏教授详细梳理了中国扶贫工作的历程、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果,将扶贫问题从单纯的经济问题上升为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深度融合的深层次问题,值得大家学习和思考。王军生教授最后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扶贫工作定将取得长久胜利,并将成为世界扶贫史上的一个重要经验。

最后,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刘学敏教授一一作出解答,本次论坛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05b282462ccf60f40a4eb9c2de30543

刘学敏,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二级岗),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委员兼西南区域组组长,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博士生导师,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中国国外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任北京西城区、贵州毕节市、云南临沧市、西藏林芝市、广西南宁市、陕西榆林市等地政府顾问,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山西大学兼职教授等。曾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等。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减贫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自2016年以来,受国务院扶贫办(现国家乡村振兴局)委托,负责了山西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贫困旗县退出的第三方评估工作,负责了青海省、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贫困县退出抽查的第三方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