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投稿方式|加入收藏| 西财大主页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开放观

发布日期:2008-12-26点击量:
作者-李向国    【2008-2-29 8:15:58】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高瞻远瞩地说过,改革开放到底是不是成功了,这条路是不是走对了,要看30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确实到了需要回顾和总结的时候了。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以前,是逐步确立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探索阶段;第二阶段,从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到2002年11月十六大召开,这是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阶段;第三阶段,即从2002年十六大召开到十七大,这是进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继续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阶段。改革开放30年成就举世瞩目: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年均达到9.6%;国民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水平。其间我们经受住了六场严峻考验:1989年的国内政治风波;九十年代初的苏东剧变;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上半年的非典疫情和今年春节前后百年不遇的暴风雪灾害。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成功了,路子是走对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经过30年的探索和创造逐步形成了科学的改革开放观,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观点。

  改革开放的性质既是一场新的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我们党看来,改革开放姓“社”不姓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辟论述。早在1890年恩格斯就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对于改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两条:一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好的,必须坚持;二是社会主义传统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必须改革。我们讲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指革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严重妨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旧体制”的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去搞资本主义。对于开放,我们认为,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先进的东西,充分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外开放已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追赶时代前进潮流。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把改革的目的说得很透彻、很深刻。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的目的概括为三句话: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这一概括,涵盖了从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到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再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等重要方面,是对改革开放的目的全面、系统、深刻的揭示。

  改革开放的地位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这是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地位所说的分量非常重的一句话。他还有同样分量的的另一句话就是“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对于改革开放重要地位这个问题,党的十七大鲜明地强调:改革开放的地位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开放的范围是全面的、全方位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既包括体制层面的改革,又包括思想观念和具体做法层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所谓全方位,就是我国向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建立有利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机制入手,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改革开放,是人民群众的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也是改革开放的主要受益者。改革开放为了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回顾30年的改革实践,没有一项改革开放不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改革愈是深入,开放愈是扩大,愈是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愈是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革开放的方式是渐进式的。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始就一方面鼓励人们要敢闯敢冒,大胆探索;另一方面强调“不争论”,“观实效”,要“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的改革是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到政治、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微观到宏观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党特别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和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方法,要求把改革的力度同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中国渐进式改革开放的成功核心还在于我们把改革开放纳入党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不动摇。

  改革成败得失的判断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这既体现了生产力的核心地位,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既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这是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科学标准。
作者:宣传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