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投稿方式|加入收藏| 西财大主页
首页 > 要闻聚焦 > 正文
要闻聚焦
要闻聚焦

扎根乡村沃土 在行走中上好青春思政课——我校师生开启陕西省“千万工程”调查监测评价工作

发布日期:2024-12-24点击量:

编者按:近日,我校承担了陕西省“千万工程”调查监测评价工作,该项目作为学校“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近百名参与师生深入神木、佳县、定边等地,对第一批拟认定的全省示范村开展实地调查监测评价,途中聆听了一个个奋斗在基层的鲜活故事,更加深入了解国情,感知民情,增强实践能力学会了思考,吸收了力量,厚植了家国情怀。记者全程跟队采访,真实还原我校师生深入一线调研的进展情况及所得所获,供广大师生参考学习。


以政府委托项目为依托  积极开展第三方监测工作

过去我们村住的土窑洞土炕,烧的炭火炉子,现在家家户户住上别墅,水暖电天然气样样都有,和城里生活没什么两样,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老百姓才会有这么幸福的生活神木市四卜村党支部书记杜卡田谈论中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近日,由我校副校长李佼瑞带队及来自学校统计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学科所属专业的12名教师93名研究生组成调查监测评价团队,深入陕北田间地头足迹北至榆林市府谷县南达延安市黄陵县,调查108个乡镇、115个村,完成1396份农户调查问卷开启陕西省“千万工程”示范村调查监测评价工作。

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方案(20232027年)》和《陕西省“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我校调查队主要围绕示范村建设的村庄规划、人居环境、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通过查阅台账资料、现场查看、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第一批拟认定的示范村开展实地调查监测评价掌握示范村建设进展成效,提出整改补短意见,同时为示范村动态管理和年度“千万工程”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提供参考。

为顺利完成此次调查监测工作,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部分师生赴浙江参与2024年陕西省千万工程和乡村建设工作能力提升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对参与调查监测教师研究生进行业务培训,详细了解具体任务及组织工作,同时强化学生对此次“千万工程”调查监测工作的认识及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调查队抵达神木后组织了为期两天的试调研环节。师生们起早贪黑在接近零下15度的寒冷天气下走向田野、走进农村、深入农户,将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倾听、观察、分析和思考,感受国家“三农”政策的变迁、新农村建设的改革、乡村振兴的步伐,在实践中提升学术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基层本领。在集中两天的交流切磋中,各小组认真总结、取长补短,及时发现当天调研中出现的问题,每晚返回归纳形成一村一报告。调查队充分积累经验后,分12支小组赴陕北各县走访调研,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开……


以社会调查实践为载体  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如何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如何让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同时代的脉搏高度契合?这是我校长期以来积极探索的重要命题。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广袤无垠的戈壁沙丘,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俯下身、沉下心,扎根基层,全身心投入到调查监测评价中,洞察社会、了解国家、读懂时代,上好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思政实践课。途经一个个鲜活的典型案例,倾听奋斗在一线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让师生们涤荡心灵,爱国主义教育“声”入人心。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路生梅只身从北京到陕北佳县从医,从一名儿科医生自学成为全科医生;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在小县城建起第一个正规的儿科,曾经的“窑洞医院”已变成了十几层楼高的现代化医院。她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扎根。

“路老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为我们上了一堂大思政课。面对艰苦的环境、匮乏的医疗资源,她丝毫没有退缩。无论是日常诊疗,还是下乡义诊,她始终心系患者,扎根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发扬‘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为青年学子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信息学院教师昌健如是说。统计学院研究生邓迪谈到:“路老扎根基层,让平凡工作绽放伟大光芒。她坚守佳县,用医者仁心诠释无私奉献。我们要在日常点滴中积累人生价值,于平凡岗位书写不凡篇章,用真心照亮他人,成就自我。”

“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位全国治沙英雄,三十多年来,他带领一伙陕北硬汉,历经千辛万苦,在承包的25万亩国营、集体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了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成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为当地农牧业快速发展、农民发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学院研究生靳闽兰深有感触地说:石光银带领子孙三代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使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春意盎然的塞上绿洲’,他儿子在治沙过程中不幸去世,石老却说他栽活的每一棵树都是儿子生命的延续,这是一部激励人心的奋斗史呕心沥血治理沙漠、改善生态环境,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石光银在逆境前行的事迹对我触动很大,他积极学习掌握治沙知识与科学方法,带领乡亲们在毛乌素沙漠南缘植树造林,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为乡村振兴做出巨大贡献。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勇于担当、踏实苦干,践行基层服务、锤炼青春本领。” 统计学院研究生李怡阁谈到。

“中国好人”张延刚30余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发展苹果产业,让宜川县辛户村群众告别了穷日子,人均年收入突破5万元,走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我始终都记得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当村支书。不管在哪里工作,都要为群众多谋事、谋好事,要让大家的产业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乡村振兴路上,张延刚带领着村民们步履不停,不断书写精彩答卷。

“在与张支书座谈交流中,我们被他甘于付出的精神深深打动。他在基层兢兢业业一干30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大成绩,当问到张支书对青年人勤劳致富有何建议时,他说人一定要有信仰,有了信仰才有目标和动力,他的信仰是作为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把产业做起来实现全村的致富。他立足平凡岗位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数学学院教师李爽、管理学院研究生张越动情地说。

还有数不胜数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典型事迹和人物,他们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震撼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灵。这是社会调查思政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搜集课程思政鲜活案例的一次积极探索。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师生们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为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所学所得服务基层,上好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大思政课’,让社会调查赋能思政教育,让真实数据驱动人才培养,构建‘调查+思政+专业’相融合的新财经人才培养鲜明特色”副校长李佼瑞谈到。

情有所归,方能心有所寄、身有所往。我们脚下的神州沃土,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见证了百年的峥嵘岁月,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中国精神和力量。记者在跟随调队的过程中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这句话有了更深地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师生们只有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切感受到民情、党情、国情,勇攀科技高峰、赋能乡村振兴、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将论文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熠熠生辉

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三全育人”和协同育人理念,把专业课实践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有机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大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形成“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特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品格、提升技能,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作者:吴婉婷   编辑:吴婉婷  来源: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