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塞罕坝精神,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三十八

发布时间:2021-11-24 点击: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曾经是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半个多世纪以前,塞罕坝生态基础脆弱,自然条件恶劣。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369名林场创业者从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一代代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宝贵的塞罕坝精神。从筚路蓝缕、伏冰卧雪的创业,到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传承,塞罕坝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机械林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建场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马架子、睡地窨子,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种下了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让绿色在高原荒漠生根、蔓延。从转变林业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涵养功能区,实现造林保护与生态利用的有机结合,到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切实筑牢京津生态屏障,新一代塞罕坝人传承绿色发展的接力棒,勇挑生态文明建设重担,让塞罕坝精神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在国家的重要生态区位上,塞罕坝人肩扛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创造了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无论是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驻守望海楼的护林员,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的造林人,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塞罕坝林场职工:“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下大气力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要传承好、弘扬好塞罕坝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尽职尽责、勇于担责,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要坚持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让祖国大地绿色越来越多、城乡人居环境越来越美;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光增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从蓝图变为现实。

从卫星影像图上看塞罕坝百万亩人工林海,就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牢牢扼守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紧紧卫戍着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成为阻断风沙的屏障、含蓄水源的卫士。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传承好、弘扬好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我们就一定能建成美丽中国,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