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教师 校友 访客

邮件系统 信息公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师生风采 >> 正文

石油工程学院王海洋:以奋斗定义青春,用努力铸就梦想

作者: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3-07-18 22:00:21 浏览:

2023年5月,王海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最终答辩,10年的奋斗落下帷幕,他不仅是我校第一个顺利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也是我校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第一个硕果。10年时光,他以奋斗定义青春,用努力铸就梦想,完成了自我的蜕变。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成功与失败,欢笑与泪水,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关爱,家人的支持......都凝聚成为他生命中闪光的记忆。

切磋切磨 璞玉始成

2013年9月,王海洋从西石大启航。彼时的他,和大多数新生一样懵懂和迷茫。学习上没有目标,学习成绩不是特别突出,生活中也没有特别热爱的事情,只是盲目地随波逐流而已。大三的时候,油价的暴跌促使他开始思考出路,所以他决定考研为自己的未来探寻更多的可能。考研也还顺利,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录取,师从石油工程学院院长、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负责人周德胜教授。

成为研究生之后,学习模式的改变导致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催着王海洋不断向前走。在导师周德胜教授的引领下,他逐渐踏上了石油工程的科研之路。“我非常幸运可以遇见周老师,他广博精深的学识,严谨治学的态度,谦虚平和的为人,让我钦佩,给我启迪。”他说。

周德胜教授长期从事水力压裂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建立了适合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色的体积压裂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和重大科学价值,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导师的指导下,王海洋选择水力压裂作为研究方向,这是一项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油气井增产措施,也是一项极具挑战的研究。

在科研的道路上,王海洋保持着对科学的执着和追求,跟随导师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的课题,忙碌于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生活简单而充实。为了了解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他天天泡在网上看英文文献,从查阅一个个读不懂的英文术语开始,积沙成塔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一点一滴地不断进步。

王海洋坦言自己是一个“性急”的人,但做科研却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我的老师给我说过,经济上可能会有人一夜暴富,但学术上不可能。”这句话给王海洋很大的启发,他耐住性子,坚守寂寞,摒弃杂念,埋首沉淀。渐渐地,他开始享受安静而专注的思考过程,这让他找到了做实验搞研究的感觉。“你不用想太多,只需要专注于学术问题本身就好。”他肯定地说。

甘于坐冷板凳,不断地反思和积累,王海洋在读研期间成功发表1篇核心文章,获得6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并2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他说最让他难忘的是在实验室里面熬夜苦思冥想的样子,是一个个问题出现、解决、又出现新问题的循环,是和导师讨论问题时的眉头紧皱,也是获得成功喜悦之后继续埋头科研的时候。

“科研的道路艰辛漫长,但是成功的时候它给你带来的成就感会让你觉得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会让你真正觉得自己人生存在价值和意义。”正是那3年紧张充实的研究生时光,让王海洋更加坚定信心选择这样的生活去迎接更大的挑战,因此他又开始准备考博,最终以考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考入我校石油工程与天然气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2020年9月,王海洋作为我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以来招收的第二届博士生入学,继续跟随周德胜教授从事多物理场耦合条件下水力裂缝扩张机理研究。

入学报到当天,王海洋就去了实验室开始学习。对于接下来的读博生涯,他有很清楚的认知,“读研是要养成解决问题的技能,而读博却是要有面对新领域有自己分析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体系。”他说,“因为读到博士的时候,不能指望学校和老师教自己太多的东西,更多的是要靠自己去思考和学习。”

从早上8:30到晚上11:30,王海洋都在实验室里度过。顶着朝阳出发,伴着星空入眠。看似辛苦却平淡的日子,他与时间争分夺秒,也在为实现心中的理想不断拼搏。仅仅3年时间,他发表的论文成功达到博士毕业的条件,并高分通过论文盲审,成为我校第一个顺利毕业的博士研究生。

王海洋读博的3年,正是新冠疫情流行的3年,和所有人一样,他的正常生活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封闭在宿舍,不能去实验室,不能与外界正常交际,当大家苦闷烦恼的时候,他却积极乐观地开启集中精力科研攻关的生活,以多种方式调研课题背景,交流科研心得,勤奋实验,积极思考,通过网络每周与导师做汇报。“虽然少了行动自由,但是反而让我们更好地进行深入的思考。”王海洋如是说。

王海洋主要研究渗流力作用下水力压裂裂缝起裂与扩展机理,是我国油气开采中一项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研究。他在基于线弹性理论和Biot固结理论建立了渗流力理论力学模型,开发了考虑渗流力作用的粒子-流体全耦合水力裂缝扩展数值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的研究了渗流力作用对水力压裂裂缝起裂与扩展的影响机理。

因为理论性较强,王海洋的科研场地就是在实验室电脑跟前进行编程和数值模拟。因为国内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自身经验的缺乏,在开始的时候遇到的困难难以尽数,实验没有头绪,也做不出满意的结果。面对困难和挑战,他毫不犹豫选择坚持,连续泡在实验室里查文献、做实验、分析数据,最终收获了更深刻的专业认识和更全面的能力塑造,先后发表了4篇SCI,3篇国际会议文章,授权6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性发明专利。其中,“Numeric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seepage force on the stress field around a vertical wellbore”发表在《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中科一区TOP)。

博士做科研就是要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的人,可超越又谈何容易?尽管有了前期良好的积累,王海洋在水力压裂技术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与数学建模经验,可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他还是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歧途和失败,有时候甚至整个论文科研框架的崩塌,这让他深陷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之中,再加上中途因病住院3个月,身体的不适和学业的停滞让他痛苦得一度想要休学。他坦言那段期间如同打仗一样,“每天都在和科研难题斗争,和自己的焦虑沮丧斗争,和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生活压力斗争。”

所幸有导师周德胜教授的包容和开导,有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关怀,再加上自己的韧性和不服输,王海洋最终坚持下来,走过这段人生低谷,迈向了更高的山峰。他不仅顺利拿下博士论文的盲审和答辩,还凭借博士研究课题的相关成果成功拿到了2021年度石油工程岩石力学十大科技进展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创新奖二等奖。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这位忠于梦想的大男孩,终于在自己的领域熠熠生辉,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感谢母校,感谢我的导师周德胜教授,感谢马先林老师、刘顺老师、黄海老师、袁士宝老师、刘志坤老师等石工院众多老师在科研和生活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支持,在我博士论文的封面应该有石工院各位老师的功勋章。”

一路探索,一路收获,如今的王海洋终于可以放下沉重的学业压力,带着对科研的热爱和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在科研之路上继续前行,做一个严谨勤奋的追梦人。

求知探索 握瑜怀玉

经过10年的磨砺和沉淀,王海洋在西石大这片沃土上,逐渐成长为一名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挑战,能独当一面的科研人员。10年的拼搏,他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张博士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母校赋予我的不仅仅是学识的增加,见识的提升,更是一种好学力行自强不息的精神。”他感激地说。

读博期间,王海洋从不熬夜,也不会太早起床,还雷打不动地坚持午休,稍有空闲还喜欢呼朋唤伴去打羽毛球,但这并不耽误他的学习和科研,问及秘诀就是在于他超强的自律和工作的高效。他谈到:“我每天都有定点的任务量,细化到要做哪些事情,解决哪些问题,科学的规划促使我高效率地完成我想做的事情。”高效的工作让王海洋有更多的思考和休息的时间,规律的作息让他更能精力充沛地投入所热爱的科研中去。

钻研学术的王海洋拒绝“闭门造车”,他寻找着各种机会与外界交流学习。他先后参加SPE会议、ARMA会议、IFEDC会议等多项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他不仅聆听众多专家学者的讲解,了解科研前沿发展,还在会议上勇敢地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宣讲,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对外交流扩充了他的学术视野和问题解决思维,也促使他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漫漫的求学生涯中,王海洋并非“埋头苦读”,他清楚地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是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过程。”所以在学习科研之余,他总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班级服务。他担任班长,热心为同学们做好后勤服务。作为实验室的老大哥,他经常“挤”时间去辅导学弟学妹们的学习和科研,带领他们参与各项学科竞赛,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比起忙碌后的疲惫,他内心更多的是帮助他人的满足和快乐。

目前,王海洋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这种研究成果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上,还不能运用在实际生产上。可他表示自己还将继续坚持基础研究,“未来我会将渗流力理论研究体系与现场水力压裂施工优化设计方法相结合,补充和发展我国非常规油气储层水力压裂改造理论研究体系,为非常规油气储层压裂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话语朴实,却道出了一位年轻学者的学术激情和学术奉献精神。

同时,作为一名党员,王海洋也非常注重自身党性修养的提高,他积极参与支部的理论学习,也多次和同学们一起去参与社会实践。多次的党建活动使他更真切地体会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更加懂得感恩和奉献,从而能够始终怀着一颗“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赤子之心,走在追梦的路上。

日复一日的训练,有条不紊的计划,坚决有力的执行,这些良好的习惯让王海洋收获满满,从首届博士奖学金到孙琦越奖学金,从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奖创新奖到石油工程岩石力学十大科技进展奖......这些无不揭示了唯有努力和坚持,才能登高致远。

“要想在学术道路上走得长远,首先要认识自己,其次是坚持。”对王海洋来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探索石油工程领域的技术难题是他心之所向,是可抵岁月漫长的热爱,无论取得的小成果,还是遇到的挫折,都将伴随星光,照亮他未来的路。

王海洋说,毕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他将留在母校当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继续秉持科研报国的志向,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目标,用科研的力量解决现实难题。

坚持梦想,且歌且行。祝福你,王海洋博士!

附:王海洋,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汉族,中共党员,陕西咸阳人。他专注石油工程领域岩石力学前沿科学问题,围绕多孔介质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水力裂缝起裂与扩展机理问题开展研究,发表SCI文章4篇,其中一区TOP一篇;发表SPE、ARMA等国际会议文章3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件。曾获3次国家奖学金、1次孙越崎优秀学生奖、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2021年度石油工程岩石力学十大科技进展奖、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铜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获西安石油大学优秀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多项荣誉。

来源:西安石油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