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石油大学有这样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特别能战斗的团队。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该团队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各1次,还先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252篇(其中SCI、EI收录149篇),出版专著8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次。这个团队就是“光纤油田动态传感监测研究”科研团队。
行业需求确定科研方向
“光纤油田动态传感监测研究”这个研究方向在西安石油大学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按照团队的说法,他们的工作主要就是给石油测量“体温和血压”。油田传统的监测方法以电磁感应、声波及核磁等方法为主,所用设备笨重、操作不便、成本昂贵。团队的创新之处,就是在国内率先提出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测试油气井下的温度和压力。和传统监测方法相比,光纤光栅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耐腐蚀、抗电磁干扰、易集成、安全环保等优点。
该团队现有研究人员25人,他们同时也是“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等课程的任课教师,繁重的教学工作已经占据了大量时间,因此他们只有在别人休息的时间来搞科研。单说科研工作一项,日常工作的安排,经费的使用,人员的调配,科研报告、科研论文、专利申请的撰写等等,头绪非常多。为了攻克技术难题,许多晚上、周末、寒暑假的时间,团队成员们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只要一钻进实验室,他们就什么都不想了,一遍一遍地做实验,困了打个盹,醒来接着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洒在实验室的汗水是大家苦心攻关的见证,留在实验室的脚印是大家产出成果的轨迹。
结合实际共同攻克难题
为了把实验室的理论成果用在实际中,团队成员多次奔赴油田企业,不断在生产一线发现问题,修正思路,完善科研成果。
在辽河油田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了实验室与生产一线的差异:在学校做实验的时候,对温度和压力的监测是分别进行的;到了油田才发现油藏温度、压力的最高值出现在同一区块,需要同时监测。根据这一情况,团队成员返回学校,用半年时间制作了“高温高压反应釜”,实现了对温度和压力的同时监测。像这样数千公里往返学校、现场,研究矫正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
庆咸管道北起甘肃庆阳南至陕西咸阳,全长260公里,途中共有14个输油站和阀室,团队成员就挨个将这14个输油站和阀室跑了个遍。在实地安装与调试的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理论和实际的差异。在学校做实验时,为了获得最精确的数据,他们使用的是灵敏度较高的传感器。而油田一线的作业环境往往是比较恶劣的,灵敏度较高的传感器非常容易损坏。所以他们在油田一线就选择了灵敏度适中、可靠性较高的传感器。
经过理论与实际的不断磨合,他们的科研成果不断得到完善。成果在辽河油田、长庆油田推广使用以后,为石油石化生产一线解决了难题,为石油工业的增产增效作出了贡献。用他们研究的设备检测油气管道,每公里成本不到国外同类设备检测费用的10%。该技术在油气井下生产测井和勘探测井中的推广使用,仅单口油气井的测井仪器设备费用可降低30%,还可降低设备和人工费用至少10%。这项技术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不断显示出来。
以点带面多点开花
这个科研团队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科学研究为龙头,同时对学科建设、本科教学、青年教师培养、研究生培养等各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形成了“以点带面、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科学研究促进了学科建设工作。研究室的发展确立了光纤传感技术、光电材料等学科发展方向,密切支撑着理学院“光学工程”和“物理电子学”2个硕士点。研究室同时也是理学院“应用物理学”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每年承担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工作。
科学研究促进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在25名团队成员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2人。这些人年富力强,团结协作,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团队现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名,“校级青年拔尖人才”2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3名。
谈及今后的发展目标,该团队负责人表示,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和平台建设,提升团队承担国家级大项目的能力;二是要积极进行成果推广,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及相关设备,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体现科学研究和科研工作者的最大价值。
链接地址:http://news.cbg.cn/gndjj/2017/0328/72620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