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创始于1951年,是西北地区惟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三大石油公司共建院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院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自主招生院校。多年来,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水平。经过66年的发展、积淀和凝练,学校聚焦石油石化领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了油气勘探开发、储运化工、仪器装备、企业管理和资源评价等优势学科群,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4个学科,积累了较为雄厚的学术实力,在学校形成了“花开四朵”的生动局面。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
该学科始于学校1951年开办的钻井、采油专业,是西北地区唯一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和陕西省优势学科。1990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合培养博士生,2012年起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硕士留学生,2013年起招收博士后。
该学科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基地为目标。针对西北地区油气盆地特点,在低渗和致密油气藏定量表征与渗流、旋转导向钻井与智能完井、高能气体压裂、油气管网安全保障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48项。近5年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221项,企业项目429项,总经费2.88亿元,为长庆油田年产5000万吨和延长油田年产1000万吨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有专任教师90人,其中教授38人(博导7人),具有博士学位占85.6%,45岁以下占58.9%,具有海外经历占42.2%,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4人。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践基地、1个院士工作室、14个省级人才培养平台,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生品牌课程和8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共建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是西北地区油气开发领域师资力量最为雄厚、平台最为优越的人才培养基地。
2016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65%,立足国内是保障油气资源战略安全的关键。西北地区已成为我国油气的主产区,但多为低渗、致密等复杂油气藏,开发难度大、成本高。该学科是西北地区唯一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紧邻长庆、延长两大油田,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学科与陕西省“十三五”规划重点发展领域密切相关,特色与西北地区油气资源特点和技术需求高度契合,具有低渗和致密油气领域的人才培养优势和13年博士生、25年硕士生的培养经验,已培养博士、硕士2400余人。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教材奖12项,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近5年,研究生获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竞赛奖185项,授予学术硕士学位516人,毕业生中10.2%继续攻读博士学位,65.7%到西北地区就业。为石油行业输送了以国家“杰出工程师奖”获得者为代表的大量优秀人才。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
该学科始于学校1959年成立的石油地质专业,1990年开始培养硕士,2003年获批矿产普查与勘探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批该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是陕西省优势学科,2012年开始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硕士留学生。
现有特聘院士1名,专任教师64名,其中教授19名、专职实验人员4名,40岁以下人员占45.3%,博士学位教师占92.2%,本学科专业教育背景占93.8%。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陕西省教学名师等6名,省级教学团队3个。该学科是西北地区油气勘探领域专业设置最为齐全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基地,综合实力位居西北地区前列。
近5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61项,年均科研经费2562.5万元。在油气成藏地质、油气地球物理和非常规油气地质等方向形成明显特色和优势,主要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22项,发表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264篇,出版专著/教材3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3项。现有5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与企业共建的人才培养基地,其中“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是国内较早、西北地区唯一的油气成藏科研基地。
目前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5%,急需通过科技创新降低勘探开发风险和发现更多油气资源。西北地区拥有我国近50%的剩余油气可采资源量,但该地区增储稳产难度大。该学科在油气勘探领域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可为国家油气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区域及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近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材3部。累计培养554名硕士生,68.2%的毕业生在西北地区就业,多数已成长为业务和管理骨干。全部研究生均能参与科研项目,12%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高水平论文,20.7%的毕业生继续攻读国内外博士学位。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
该学科始于学校1958年开办的石油炼制专业,1996年获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陕西省优势学科。
该学科针对西北地区众多油气煤化工企业普遍面临的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等问题,形成了绿色能源化学和化工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研究方向,创新了油气田增产功能化学品的合成与产业化技术、化工清洁生产工艺与过程强化技术。基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要求高的特点,形成了能源环境污染控制与工程研究方向,构建了整套含油污染物资源化利用及环境修复方法与技术体系。根据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装备及管道防腐成本高的特点,形成了能源领域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方向,开发了金属/高分子复合耐蚀材料及新型腐蚀防护技术。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6663万元,师均年科研经费达19.6万元。
现有专任教师68人,具有博士学位占80.9%,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占30.9%。其中教授19人,国家、省部级人才1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
西北地区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密集,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企业面临诸多难题,如行业转型升级技术要求高,产品结构调整压力大;生态环保要求高,污水处理及回用量大(仅油田就高达320亿吨/年);设备及管道腐蚀严重,经济损失每年高达数百亿。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在于工艺技术的持续创新,该学科的方向特点与西北地区能源化工行业重大技术需求高度契合,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能源化工方向和完备的石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连续多年培养硕士和联合培养博士的经验。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大部分已成为西北各大石油石化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机械工程”学科
该学科始于1951年学校成立之初的“石油矿场机械”专业,1990年获“石油、天然气机械”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机械工程”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006年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是陕西省重点学科。
该学科已培养了732名具有硕士学位的高级技术人才,其中35名硕士毕业生考取了著名高校博士研究生。该学科紧邻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宝鸡石油机械公司等西部石油机械研究制造基地。在为陕西省和西部地区长庆、延长、塔里木等油气田高温高压深井及非常规油气、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钻采装备及相关技术服务的过程中,发展了井口自动化处理系统、井筒完整性评价及控制、泵控泵压流可调自动注水系统、低渗透储层采油及低产气井排水采气设备、多井联动抽油机、超长深孔加工等国内领先装备与技术。形成了石油钻采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稳定的主干学科方向和设备完整性评价及控制特色学科方向。现有专任教师80人,其中教授30人,博士学位教师占80%,45岁以下教师占60%,海外留学经历教师占25%,省部级人才10人。
该学科有陕西省钻机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石油仪器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宝鸡石油机械公司共建陕西省石油钻采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报批“国家油气钻井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8项,科研总经费8502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1项,发表学术论文657篇,SCI/EI收录202篇,授权发明专利47项。
西部地区油气储量与产量约占全国陆上油气的三分之二,石油工业及相关产业产值占陕西省GDP约10%。石油装备是推动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西部地区的超深高温高压油气和低渗透油气、致密油气、页岩气以及海洋油气、可燃冰的开发都对石油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更是被“中国制造2025”列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多年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稳定的科研项目、充足的科研经费,可为行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链接地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10/24/content_48744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