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本科生

张尚勇、蔡光明、柯薇谈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纺织工程

来源:宣传部 作者: 发稿时间:2021-04-25 浏览次数: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截至目前,我校共1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日前,宣传部、教务处组织大学生通讯社学生记者对这些专业负责人就专业建设总体情况、人才培养、建设举措及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等问题进行了系列访谈。《纺·谈》栏目本期推出纺织工程专业负责人张尚勇、蔡光明、柯薇老师专访。

   /wtu/smu_news/__local/0/F4/29/8D77360486ADB93C175AD55954C_A0A79BE2_D9670.png

记者访谈张尚勇、蔡光明、柯薇老师

    记者:请您谈谈本专业的历史沿革、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和特色优势。

    答:本专业创办于1958年,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2013年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5年入选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现代纺织技术学科群”;2017年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和英国纺织学会学士学位认证;2018年获批湖北省国家“双一流”建设项目;2019年获批国家第一批一流专业立项建设;2020年纺织材料学获批国家第一批线下一流课程。

    本专业以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为契机,围绕建设纺织强国的国家战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快专业升级再造,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高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致力于为提升中国纺织行业的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出应有贡献。

    纺织学院现拥有“纺织材料及加工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杰青一名、湖北省教学名师一名和国务院及省部级专家三名,专任教师中70%具有博士学历和高级技术职称。

    本专业在纺织类高校中首批正式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建立了面向纺织企业需求“专业嵌入产业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个性化培养”为方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试点学院+导师制”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注重材料、工程与设计等多学科的交叉。教师中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省级名师。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可作为创新型人才或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本专业考研升学率高,就业岗位吻合度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wtu/smu_news/__local/B/E9/F6/8137D8D12B99DC1036F81C84129_789AC91B_A55D5.png

纺织工程专业教师团队

    记者:请您介绍下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答:近年来本专业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和支持的项目诸多,成绩喜人:诸如,纺织材料与加工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育团队”的称号;“适用纺织经济新常态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实践”项目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李建强教授获“湖北省名师工作室”的荣誉称号;纺织印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还有先进纺纱织造及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纺织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纺织产业链共性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现代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

    本专业考研升学率高,深造、留学率在34%以上,毕业生就业岗位吻合度高,就业所属行业领域多为纺织相关行业,其中不乏鲁泰集团、溢达集团、美的集团、传化集团、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等大型国有、民营企业。近几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本专业校友也有着不俗的成就,有很多成为了国际及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高端人才,有的成为央企、国企、民企的高管,有的成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纺织强国贡献着纺大力量。

   /wtu/smu_news/__local/0/DC/89/FA3BE653AF432BC2E04D7B66558_93216E6A_7A36D.png

纺织品设计教学团队进行教学研讨

    记者:目前本专业建设的具体举措,包括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新工科建设、一流课程建设、课堂革命、实习实训、学科竞赛等。

    答:第一,在专业综合改革方面:本专业按照专业嵌入产业链的思路,以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加强师资队伍、实践基地、课程体系、教材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保证学生的素质、能力、品格达到适应社会的需求,保证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在目标、标准、方案、质量、课程体系、实施等各环节上,如:构建素质培养内容,创新性提出培养学生CQ素质;构建“试点学院+书院制”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了四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教学质量保障校外校内双循环机制;突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构建适应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体系;实施学业导师制。

    在专业综合改革中,本专业也取得了诸多成效:纺织工程专业如今已成为中国目前唯一同时有效取得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英国皇家纺织学会的学士学位课程认证的专业;2018年纺织工程所属学科获批湖北省“国家双一流””建设项目;2015年纺织工程所属学科获批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纺织材料学获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针织学获批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并且成立了以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为核心的省级试点学院。

    第二,在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方面也做了很大的改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通过引进和培养打造师资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注重提高教师的工程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实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第三,在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实施优质生源保障计划;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机制;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实施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

    保障专业教学质量建设后,我们专业现在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招生宣传推介,吸纳优质生源的工作方式;不仅建立并完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构建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监控流程,而且建立了多方参与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形成了“自省、自觉、自信”的专业质量文化。

   /wtu/smu_news/__local/9/DE/1F/5E2105E53BFBAA456969A293BEA_303F3CCA_A5F91.png

企业实习

    记者:能谈谈下一步本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吗?

    答:下一步,我们将面向纺织行业、世界和未来,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纺织产业变化新趋势,围绕建设纺织强国的国家战略及中南地区发展需要,加快专业升级提高纺织人才培养能力。再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一批能够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在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基础上继续按照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要求深化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将主动调研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变化趋势,了解纺织行业产业创新发展和人才需求,全面落实工程教育的先进理念,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推广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注重学生工程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培养。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开发课程资源,打造金课。创新工程教育教学组织模式,推进学科融合和专业交叉,推进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工程人才。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引入社会办学力量特别是人才受益方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创新发展。强化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学院“三创”中心建设,引入创意、创新和创业导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平台,组织创新大赛,实现学生全覆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和共建“一带一路”纺织高校联盟为契机,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引进来、走出去,提高纺织工程专业的国际声誉。严格执行国家各类工程教育质量标准,探索构建本专业教育质量保障的新体系。

   /wtu/smu_news/__local/2/CA/2B/64B610DCEAFD97CA4E533843D0F_FB6B747A_69FF2.png

纺编青春”实践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记者:对本专业学生的寄语。

    答:学院汇聚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湖北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开创了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新模式,教学水平优异,师德师风优良,可以为同学们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提供足够给养,非常希望本专业的学生能够珍惜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以那些杰出的校友为榜样,做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纺织行业添砖加瓦,为建设纺织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联系我们

  • 地  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 办公电话:027-59367695
  • 邮  编:430200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