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公示
公告公示
首页 > 正文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11 点击量: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全文如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五)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六)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七)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 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八)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
(九)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 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在日常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党委讲师团经常性宣讲内容。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实践发展提供学理支撑。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发挥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带动作用,推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严格社团、讲座、论坛、研讨会、报告会的管理。
(十一)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要拿出重要版面时段、推出专栏专题,出版社要推出专项出版,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访谈节目、专题节目和各类出版物等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市类、行业类媒体要增强传播主流价值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适应分众化特点,多联系群众身边事例,多运用大众化语言,在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中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传播媒介管理,不为错误观点提供传播渠道。新闻出版单位和从业人员要强化行业自律,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将个人道德修养作为从业资格考评重要内容。
(十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 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集聚网上舆论引导合力。做好重大信息网上发布,回应网民关切,主动有效进行网上引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化传播,创作适于新兴媒体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推进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十三)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 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加强对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样式的引导,让不同类型文化产品都成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动载体。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的推广力度,开展优秀文化产品展演展映展播活动、经典作品阅读观看活动。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坚持文艺评论评奖的正确价值取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均等优质的文化产品,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十四)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在国家博物馆设立英模陈列馆。深化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组织道德论坛、道德讲堂、道德修身等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把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与培育廉洁价值理念相结合,营造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良好社会风尚。
(十五)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
(十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上求实效。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宣传教育。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在重要场所和重要活动中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在学校开学、学生毕业时举行庄重简朴的典礼,完善重大灾难哀悼纪念活动,使礼节礼仪成为培育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加强对公民文明旅游的宣传教育、规范约束和社会监督,增强公民旅游的文明意识。
(十七)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
(十八)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对革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阐发,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利用党和国家成功举办大事、妥善应对难事的时机,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实体展馆与网上展馆相结合、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免费开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十九)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益广告的选题规划和内容创意,形成公益广告传播先进文化、传扬新风正气的强大声势。加大公益广告刊播力度,广播电视、报纸期刊要拿出黄金时段、重要版面和显著位置,持续刊播公益广告。互联网和手机媒体要发挥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优势,运用多种方式扩大公益广告的影响力。社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要在适当位置悬挂张贴公益广告。各类公益广告要注重导向鲜明、富有内涵、引人向上,注重形式多样、品位高雅、创意新颖,体现时代感厚重感,增强传播力感染力。
六、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
(二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组织实施,加强督促落实,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党的基层组织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方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筑牢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打牢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二十一)党员、干部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着力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加强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加强道德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保持高洁生活情趣,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二十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各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党政各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良好局面。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完善工作措施。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重要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加强同知识界的联系,引导知识分子用正确观点阐释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委宣传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组织指导、协调推进的重要职责,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十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实到基层。 城乡基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依托,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基层单位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使之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中,融入城乡居民自治中,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努力实现全覆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人们自觉行动。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力军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面: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 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三、社论文章

1、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 一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2、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追求矢志不移的强国梦想
—— 二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转型期中国,最需要的是共识的凝聚、精神的引领。穿越历史的三峡,靠什么蓄积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又该如何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神州百年,沧海横流。如果说有什么理想能够始终将亿万中国人凝聚在一起,那就是建设现代国家、实现民族复兴。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我们国家的价值目标,并将之置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层面。

时光的年轮,铭刻着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艰辛步履。面对瓜剖豆析的悲惨命运、山河破碎的惨痛经历,无数仁人志士为强国梦上下求索的不懈努力,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一条悲怆激昂的主线。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在岁月长河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骨气与底气的源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一代人,理应自觉承续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汲取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大河没水小河干”,朴素的道理告诉人们,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正因此,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标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从这个意义出发,处于前所未有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的中国,尤其离不开这一理想信念来引领思潮、凝聚共识,守望共同精神家园。

3、人民日报评论员:
坚守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
——三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崇尚自由、平等,市场经济才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追求公正、法治,社会生活才有崇德向善的道德风尚。

当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更高层次的挑战。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社会领域的利益纠葛、无序竞争、行为失范等问题日益凸显;物质生活逐渐丰盈,人们的权利意识水涨船高,对公平正义有新的诉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如此强调社会层面的价值共识,将“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

细数改革面临的硬骨头,多数都与人们的“公平焦虑”有关。教育公平、医疗改革屡屡拨动心弦,诉说着人们真诚向往平等的发展机会;收入差距、身份歧视动辄引发关注,折射出人们满心渴望公正的社会环境;司法案件频频成为舆论热点,反映着人们热切期盼法治政府和司法公正。发展起来以后,多元思想不断交流交锋交融,越是众声喧哗,越要坚守公平正义的共同信念,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整合社会。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决定着这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努力方向。市场经济本就崇尚身份平等和规则公平,现代社会更以公正和法治为价值核心。如果公平的阳光变得晦暗、正义的空气逐渐稀薄,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茹毛饮血的霍布斯丛林,现代社会可能陷入你争我斗的零和游戏,社会主义本质就难以彰显和体现。相反,当机会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社会信任才会蓬勃生长,公民美德才会蔚为风尚,个体的绚丽人生才能绘入中国梦的美好图景。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中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不仅需要价值共识的弘扬,更需要利益格局的调整、制度文明的建设。十八大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三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勇气,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消除体制机制的积弊,才能为公平正义的价值生长创造更好的制度土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有赖于释放社会活力、激扬内生动力。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为共同追求,当公平正义的阳光洒向每个角落,社会活力才会竞相迸发,内生动力才会充分涌流,改革发展和民族复兴才能获得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4、人民日报评论员:
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
——四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形成健康的社会风尚,需要每个公民的协力;打造奋发的时代气质,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参与。

今日中国,“到此一游”触动的深刻反思,“扶起老人”引发的热烈讨论,无不折射国人对道德良知的珍视、对高尚品格的向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从公民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

再大的社会,也是由个人组成。个人的价值选择,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基础所在、根本所系。涓流汇海、积土成山,每个人秉持怎样的道德意愿、践行怎样的理想信念、追求怎样的人格品质,决定着一个社会的面貌、形塑着一个时代的气质。积小我为大我、聚个体为群体、集小气候为大气候,才能绘就社会主义中国的美好价值图景。

回顾历史,“中国奇迹”的书写、“中国故事”的讲述,都离不开万千胸怀报国理想、坚持道德操守、激扬蓬勃朝气的普通人。青春报国、托起飞天梦的科技功臣,扎根农村、带领乡亲致富的大学生村官,精益求精、为“中国制造”增光添彩的产业工人,殚精竭虑、为服务群众不辞辛劳的基层干部,一诺千金、宁肯散尽家财也决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正是一个个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个人,支撑起共和国大厦的脊梁,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根基,催动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步伐。

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开放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有理想迷失、信念动摇者,有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者,有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暗中滋长。但越是纷繁复杂,越要站得住脚跟,越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

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怎样的行动。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才能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有“善学者能,多能者成”的敬业作风,才能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有“以信立身、以诚处世”的诚信品格,才能赢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友善态度,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价值,让我们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生带入更高境界。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深化改革重任在肩,民族复兴曙光在前,每个公民都从自己做起,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之舵,必能鼓起梦想之帆、驶好梦想之船,为事业的进步、国家的前行凝聚起最磅礴的力量。

5、人民日报评论员:
呼唤莫若实干 心动不如行动
——五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就在我们驰而不息的努力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24个字的“三个倡导”,在人们心中引发强烈共鸣,兴起了关于价值观的热烈讨论,更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起全社会崇善向德的共识。无论是赞扬道德楷模、“最美人物”,表达对崇高价值、淳朴风气的向往,还是关注“扶人”问题、批评“挺黄”言论,深化对道德失范、社会丑恶现象的反思,都说明核心价值观寄寓国家理想、凝结社会期待、诉说共同愿望,是思想道德领域的“最大公约数”。呼唤莫若实干,心动不如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当其时,需要我们乘势而上、奋发有为。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道德的力量蕴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将各个层面的价值理念彰显于国家发展、社会运行、个人生活的过程与细节,增厚道德土壤,实现社会风气的净化,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行动是最有力的证明。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每个人都是道德建设的奉献者,也是道德风尚的受益者。以实际行动彰显价值追求,让价值理念转化为价值风尚,我们就能享受到良好价值观带来的福祉,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传递正能量,还需化解负情绪。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既要倡导奉献,放大榜样力量;也要敢于说不,防范破窗效应。在一些领域和一些人当中,价值判断没有了界限、丧失了底线,甚至以假乱真、以丑为美、以耻为荣。激浊才能扬清,抑恶才能扬善,对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对那些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该挺身而出敢于“亮剑”。让造假者受到惩罚,让讹诈者付出代价,让是非不分者受到教育,才能澄清模糊认识、捍卫道德底线,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蕴涵着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到普通公民的积极参与,每个人多一些担当、尽一份心力,就能汇聚起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让道德航船乘风破浪,把中国推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几个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

( 一)多样性与导向性的辩证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首先正确处理好多样性与导向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知道,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不容忽视的一个客观现实。这种现状是我国多种经济并存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政治、社会阶层变化、人们现实思想文化水准差异的必然结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经济成分、物质利益、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多样;社会转型造成人们的社会心态、个人行为准则的不同、价值评价观念的差异、人们社会期待的变更,以及由市场经济活动所引发的竞争和人员流动,人们的认知水平、社会角色等不同,造成当前人们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与精神需求的差异性。

但是,正视当前我国社会群体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特点,并不是要让这些性质各异的社会价值观多元并存,正确的选择是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经济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是其政治根源;社会意识构成要素的不平衡性发展规律是其理论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理想是其价值取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不动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实现。

(二)广泛性与先进性的辩证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必须正确处理好广泛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的辩证关系。先进性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属性,广泛性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量的方面的基本要求。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不能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广泛性要求,是由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境界的多层次性决定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这就决定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不能采取简单化、“一刀切”的办法,而必须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我们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性要求,但不能丝毫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先进性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把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置于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地位,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坚持先进性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不是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境界仅仅停留在低水平、低标准上,而是要将不同觉悟、不同层次的人们逐步引向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和价值观念层次。
(三)过渡性与原则性的辩证关系
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特点既有社会主义性质,又有初级阶段的不完善属性。加上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意识形态方面,都具有过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我国正在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社会的政治生活也由传统的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这种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必然要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基于陈旧的思想意识而形成的社会规范已经与社会现实发生了冲突,而新的更科学的社会规范又尚未形成,这种非规范化现象,就决定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渡性和复杂性。具体来说,就是出现了不同性质、不同色彩、互相矛盾而又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这些性质不同、色彩各异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将会同时并存一个较长的时期,并且以不同方式对社会不同群体发生作用。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具有明显的原则性。也就是说,它或者具有真理性,或者具有非真理性,二者不可随意混淆和颠倒。具有真理性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就是先进的、值得提倡的,否则就是错误的、不值得提倡的。先进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错误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则对社会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正确的、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念,反对和抵制错误的、非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就是说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原则性,决不能是非不分、良莠不辨。
(四)层次性和主导性的辩证关系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思想理论基础,它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层次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部分价值体系内容,是对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普遍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层次,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要求全体社会公民必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些基本层次的内容,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虽然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上述层次性特点,但我们在正视这一特点的同时,必须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层次。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提倡“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力提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同时,更要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在做到公私兼顾的同时,更要大力提倡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崇高精神境界。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性要求。
(五)建设性和批判性的辩证关系
正确处理好建设性与批判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从总体上看,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应当是建设性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每逢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之时,往往是意识形态活跃和发展的时候,先进思想不去传播、占领,落后思想就必然孳生蔓延。意识形态这块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必然去占领。我们今天同样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变动着的社会现实需要科学理论和先进意识形态的引领。构筑体现时代发展与人们思想需求的时代精神,强化社会的共同理想,引导变化着的思想价值趋向,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性功能。
但是,在注重价值体系建设性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思想意识和价值体系建设的批判性和斗争性功能:
其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必然反映到意识形态中来。事实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对抗斗争,从未停止过,这种对抗的焦点就是两种制度谁胜谁负的问题;
其二,在国际范围内,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势力颠覆社会主义的企图并未削弱,他们搞的反社会主义的“心理战”从未停止过。资本主义根据它的战略目标,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千方百计地搞意识形态渗透。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和平演变的战略任务,并不是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由当代世界意识形态斗争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其三,中国是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脱胎而来的,所以在中国社会中,封建主义思想价值观念、小生产者思想价值观念的残余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化,封建主义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危害性日益暴露出来,特别是它与资本主义腐朽价值观念相结合,日益成为阻碍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顽固精神力量。为此,我们在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抵制和批判,不合忽视对各种封建主义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反对和批判。
(六)创新性和继承性的辩证关系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源泉。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体系,一旦失去了创新,就会停滞不前,惟有创新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社会意识形态,必须在不断与时俱进中展现自己的生命力。发展性和创新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特征。

但是,在强调核心价值体系创新的同时,千万不可丢掉传统,不可忘记继承,也就是说要像邓小平同志强调的那样“老祖宗不能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其空间维度上,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但在时间纬度上它又继承与延伸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继承性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发展的延续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性则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发展性。正是通过对各种传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批判与整合,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继承是发展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二者不可稍有偏颇。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内在要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必须全面、科学和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这些辩证关系,不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力度,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四、在文化建设中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得以存续和发展的价值支撑和思想道德基础。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丰富,需要把基本内核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同时又是对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改革的深入发展。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得以存续和发展的价值支撑和思想道德基础。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丰富,需要把基本内核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同时又是对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改革的深入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群众精神文化发展的直接需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得到改善,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文化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越来越注重休闲和娱乐,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需求的增长。当今的社会和家庭越来越重视生活的文化含量,人们的文化品位在提高,主体意识在增强,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文化需求呈现出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人们迫切希望在思想文化领域普遍树立勤劳进取、诚信无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良好的经济伦理道德,也需要在全社会弘扬和发展民主和法治的政治文化精神。而这些希望和需要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需要。而满足这些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这既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纷纭激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有助于培育共同的理想信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培育社会强大的精神支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助于培育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面对多变的社会思潮,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御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增强坚持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于推进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关键是要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这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要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明白,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鼓舞和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在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引导广大作家、艺术家等文化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网络健康文化产品的创作中来,创作出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作品。要坚持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确保正确舆论导向。要把专家学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网上展示,积极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有益文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既能找到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价值准则的精神基因,也能找到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精神基因,更能找到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精神基因。我们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