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湖北日报〗“美好纺大”添彩美好生活

作者:记者 张歆 通讯员 郑婷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2021-11-23 点击量:

徐卫林教授团队历时八年,研制出“嫦娥五号”月面国旗,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第一面在月球上“正负150℃下不褪色”的织物国旗;夏东升教授团队深耕纺织领域节能减排与污染防治,攻克工业废水处理技术,5年来解决约50项企业技术难题,专割污染“黑尾巴”;管理学院张星教授关于在线健康社区中信息披露意愿的研究成果,引发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持续追踪,入选“社会科学”领域全球1%ESI高被引论文……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科研硕果累累。

“以科研为代表的学术实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源泉。”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田辉玉介绍,学校正式提出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愿景——美好纺大,其基本内涵是学术实力强、培养质量高、育人环境美、文化氛围浓、办学声誉好,从不同维度引领学校未来发展,其中,学术实力最为重要,对其他四个方面起引领作用。

年科研到账经费比7年前翻了两番

11月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位于武汉纺织大学崇真楼的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几十架纺织机械陈列着,有上世纪的老设备,也有数控化智能化的新技术,这些机械的关键部件多依赖进口。

破解纺织机械关键部件的“卡脖子”难题,为我国纺织行业提质增效,是武汉纺织大学梅顺齐教授团队一直以来的科研目标。

1年前,梅顺齐主持完成的“高性能工业丝线节能加捻制备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帮助纺织材料加捻过程中节能降耗。该技术在宜昌经纬纺机有限公司落地转化,成功研制出轮胎帘子线、环保地毯丝以及超细玻璃纤维丝节能型加捻技术装备,主要技术性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在国内外细分市场占有率超过50%。

近几年来,该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主动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承担国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0余项,在纺织、印染、服装和艺术设计等领域,学校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年科研到账经费比七年前翻了两番。

一批校地校企合作项目在10余个省份先后落地,技术服务合同登记额居全省高校前列。去年,湖北省科技厅“联百校转千果”云推介活动武汉纺织大学专场,学校推出可转化成果470余项。

2022年预计引进博士和高层次人才200人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研成果离不开创新的人才。

近五年,该校引进了300位博士和高层次人才,人才引进力度在省属高校中居前列。

化学与化工学院二级教授朱君江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直聚焦汽车尾气、工业废水废气污染等问题的基础研究,主持了包括德国自然科学基金(DFG)、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3项科研项目。“大部分化学工业的进步都跟催化剂有关。人类需要更清洁、高效、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催化剂,做科研,组团队,在自己的研究方向坚定地走下去,相信能够解决困难,收获成绩。”

“给予人才发展的土壤,才能发挥科研平台、学科平台的作用,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让纺大越来越好。”该校人事处负责人介绍,人才引进一看专业水平,二看行业选择,力求和学校的学科匹配,精准引入,明年学校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预计引进博士和高层次人才200人。

以生为本,实践学分逐年上涨

理论与实践并重,是武汉纺织大学的育人共识。近年来,该校各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分逐年增长,工科专业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平均学分已超过30分。

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生每年暑假要进行为期4周的实践训练——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选,将课堂所学直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落地项目。

“往年,我们对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反馈,实践经验是应届毕业生的短板。”学院负责人介绍,在暑假开启“第三学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及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做到“学一门、懂一门”。

把学生带到企业去,把企业引入课堂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物联网专业学生胡世杰制作指纹锁,解决日常忘带寝室钥匙的问题;学生伍新琛和同学组队,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并获奖。谈到这些成果,两名学生深有感触:“在实践中尝试,日积月累就能看到进步。”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满足学生接受美好教育、上美好大学的向往,培养行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田辉玉说,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学有所得。

延续“崇真尚美”的价值传统

沿着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主干道向西北方向前行,“崇真尚美”的校训石映入眼帘。

谈起美,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刘凡充满期待,近年来,她尝试将艺术和计算机、医学、传感器结合,表达情绪,启迪心灵,“艺术离美最近,我们来落地美好生活!”

在位于武汉纺织大学南湖校区的荆楚纺织非遗馆,学生参与制作的非遗产品琳琅满目,在创意设计的加持下,非遗不仅是展品,还可以是日用品。“美好纺大,我们就是实践者!”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绣)传承基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主任叶洪光教授信心满满。

事实上,在武汉纺织大学,艺术学科早已不是“独自美丽”。近年来,该校建设纺织新材料与绿色制造、纺织装备与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与精美制造、智慧管理与效益制造四大学科群,各专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不断拓展美的内涵,将“美好纺大”践行到学科建设的实处。

同时,学校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综合实验实训大楼并投入使用,开工建设先进纺纱织造及清洁生产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项目、体育馆和新的教学楼,师生学习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建设美好纺大,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责任,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行业服务面向的客观需要,是赓续大学文化传统的内在逻辑。”田辉玉解读,“美好纺大”的内涵将在持续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全体纺大人要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共同开启新时代建设“美好纺大”新征程。

湖北日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111/23/content_139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