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团结出新 用实干出彩 奋力推动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成势见效
(2023年4月2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以审议,并请特邀代表和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22年的工作回顾
2022年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大事、喜事、要事多,成绩、成就、成果多。在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热烈庆祝学校建校50周年,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校党委领导班子连续5年在履职尽责考核中被省委评为优秀等次。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工作,以理论学习新提升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学校作为高校代表在全省组织部长会上作经验交流,院系领导班子建设的做法在全省作经验交流。学校事业发展特色亮点被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积极推进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不断探索导学思政工作模式,持续推进“一院一品”特色项目品牌化运营。涌现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湖北十佳师德标兵”“荆楚好老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先进师生代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巡视反馈问题整改见底清零。
教育教学工作在多个方面有新的表现。本科生源质量进入湖北省属高校前三,博士招生突破50人,本科生升学率超过32%,1名教师获“湖北就业创业先进个人”。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提升,首次进入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百强。新增6个国家级、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4个教育部工程认证专业,25门课程获批认定为省一流本科课程。在省级教学成果奖方面实现特等奖的突破。“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教师获湖北省第八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国际化办学加速推进,成立资源与环境科技教育中非合作联盟,并召开首次联盟论坛。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有新提升。特色学科建设加快推进,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有7个学科上榜,较上一轮学科评估实现了量的增加。优化学位授权点结构和布局,获批生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艺术设计专硕动态调整为设计专硕。人才引育成效显著,引进博士学位专任教师70人,其中全职引进国家杰青1人。自主培养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优青1人。在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学校有6名教师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有25名教师入选“202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位居省属高校第一。科研创新能级提升,国家级项目、科技奖励、收录论文数量均稳步增长,科研进账较2021年增长23.8%。人文著作列入省委书记推荐书单。服务社会有新亮点,与省应急管理厅、荆门市、江夏区等单位开展共建合作,成果转化位列全国高校百强。
现代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规范,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效能持续提升。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实。创新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有效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热情。压实党的建设、安全稳定主体责任。高规格、高品位、高水平举办建校5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系列活动,建成档案馆新馆、校史馆、校园实体书店,发布新版校歌、校庆赋、校报校庆专刊,学校的发展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办学资源显著拓展,筹资能力和化解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争取财政专项资金2.1亿元,争取政府债券8000万元。募集社会捐赠4000万元,校友捐赠位居2021中国大学校友捐赠第57位。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流芳校区教育教学综合楼和流芳校区东大门投入使用,加快推进研究生公寓、单身教工宿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建设。实现校园WIFI全覆盖,数字化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不断强化综合整治,校园环境洁绿亮美。民生保障不断优化,教职工收入整体增加。完善“党建带关建”工作机制,获评“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平安校园更加稳固,做好了意识形态管控、校园疫情防控、校园综合治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学校获全省平安建设优胜单位。
回望2022年,全校师生勠(lù)力同心、奋楫(jí)笃行,圆满完成了年度重点任务,学校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整体呈现出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以上成绩的取得,每一分收获都凝聚着全体师生的辛劳和汗水,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离退休老同志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感谢!
过去的一年,学校整体呈现出较强的建设发展韧性和活力,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学校建设发展中还存在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学科优势不够突出、高层次人才不够多、科创能力有待提升、人才科研教学学科的建设合力尚未形成、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仍需增强、可持续发展资源生态有待优化等瓶颈短板,长期以来面临的资源汇聚不强、特色项目不优、发展赛道拥挤等问题仍未发生转变,新阶段出现的开拓发展之忧、转型升级之惑等情况仍未得到缓解。
从省委省政府首次组织的省属高校综合绩效考核的反馈结果来看,2022年学校的多个办学核心指标相对靠后,考评总评在省属8所拥有博士点高校中排名第6。今年,在学校承办的化工高校书记校长年会上,我们看到,学校与行业标杆高校相比,在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科研、高级别奖项、高品质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差距有增大的趋势。
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形势,全校上下要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不断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找出自身的短板和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付出更多艰苦努力,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专章部署,赋予了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呈现出现代化、特色化、多样性和融合性等发展趋势。
(一)学科专业设置将迎来新一轮调整优化
教育部在今年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提出,要突出优势特色,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要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培养、评价等方面协同,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
我们看到,近期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已经率先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在此背景下,学校要在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优秀青年人才团队,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完善多渠道资源筹集机制,建设科教、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设机遇,围绕“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对现有工科专业全要素改造升级,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育新的工科领域。
(二)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资本高效融合
今年年初,我省在《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北科技创新工作专题会议中,都对湖北新型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部署和安排。我省将围绕提升高端装备产业竞争力,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实现“政产学研金用”深度融合,推动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其中在高端能源装备领域,将以武汉、荆州、宜昌、潜江等地油气装备、氢能装备等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链优势为牵引,依托龙头企业和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前沿技术布局和产业化应用,打造国家级油气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
学校要围绕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大安全、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优化配置科创资源,加强联合攻关,加快成果转化,探索建立科研、中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新联合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打造支持创新、促进转化、凝聚人才、融合资本的新型科创平台。要让更多科创成果走进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应用。
(三)教育数字转型与融合创新加速推进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了党代会报告,教育部在今年出台的《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系统推进高校数字化改革试点,形成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合力。要加强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拓展平台内容,完善平台功能。要做强“创课平台”,系统集聚整合创新创业要素资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知识转化能力。要加强高等教育数字化理论研究,布局建设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研究基地。
学校要顺应数字时代潮流,根据教育变革和创新的具体要求,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深度融合,以数字赋能增强学校治理能力。要不断推进教学形式、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等创新应用场景变革,让慕课、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等新的教学形式走进课堂。要在建立教育数字化相匹配的教育评价制度、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支持教师教学研究活动、提高大学生数字素养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研究,营造学校教育数字化氛围。
这些发展趋势将对学校未来建设和发展方向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所行业特色型的地方高校,我们要立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把握行业产业以及高等教育新阶段发展的新趋势,紧跟时代、抢抓机遇,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在变革中找准发展定位,以特色求发展、以发展强特色,为建设好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把准方向、汇聚动能。
三、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进学科建设的攻坚之年,也是学校立足50年办学新起点的出发年。刚刚我们总结了成绩,分析了形势,也指出了不足。当前,学校建设发展进入了中流击水、迎难而上的关键期,面对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我们要知重负重、善作善为,加速聚集新的动能,持续提升好的质效。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一体推进党建业务双融双促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全方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整治。坚决维护好学校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校园稳定,一体推进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双融合双促进。稍后,我将结合主题教育工作对这一部分再作具体安排,在此不作展开。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和育人模式改革,推进落实《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着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构建育人育才新生态。做好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筹备工作。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不断强化“工学结合”,积极探索工程教育建设发展新路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优势领域和主攻方向,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集群。以课程改革为切入口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破解课程思政的“硬融入”问题,组织好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项目申报。做好教学成果奖申报建设,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及第一单位获批数量方面实现突破。探索和推进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虚拟教研室建设。着力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深化推进“本硕博”贯通式和工程化培养。高标准建好创新创业学院,强化创新创业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和实践训练。
(三)以学科建设为牵引,全力汇聚高峰学科建设合力
按照“强特色、促交叉、补短板、提能力”的思路,全力推进“强工、培理、兴文、重交叉”的“135”学科总体布局,着力打造群峰竞秀的高质量特色学科生态体系。加快学科发展范式转型,实施学科分层分级建设,强化拔尖筑峰,促进交叉汇聚,发挥好一流学科群的带动作用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作用。提高学科建设体系化水平和总体质量,在主攻领域形成突破性优势。完善以学科为龙头,统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的协同发展机制。做实做强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加快形成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发展体系,不断塑造学科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新增博士点申报工作,力争新增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跳出学科发展学科,加强服务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学科专业和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推动学科产业联动发展。
(四)以人才引育为支撑,不断激发师资人才队伍活力
加强引领未来发展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导向,建立科学规范、灵活高效的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引育和用好人才的政策举措。坚持控制规模与满足学科建设需要相结合,优化人才结构,加强重点发展学科、交叉学科和具有国际水平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引进第二层次及以上人才3-4人、第五层次以上人才不少于15人。择优遴选一批具有顶尖人才潜质、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分类培育、以才育才,实行科研条件、管理机制等配套支持措施,构建人才成长梯队。建立分层推进的教师培训体系,不断提升教师育人本领,让青年教师尽快站稳讲台。引导鼓励教师回归和坚守教学一线,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打造更多“金课”。持续深化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改进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厚植人才成长发展的“工大沃土”。
(五)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全面提升科创服务能力
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最大增量”,将“创新赋能”贯彻学校建设发展的各阶段、全过程。全面开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评价改革和负面清单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系统全面加强有组织科研,实现科研组织模式从个体研究向团队攻关转变,将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作为提升科研品质的必由之路,做好重大交叉项目、重点成果奖励的培育和申报,积极构建适应大科学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推动科研创新平台能级跃迁,推进独立科研平台完全独立运行。围绕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做实创新驱动的社会布局,建强建好产业研究院,推动荆楚科创城光谷离岸基地开工建设。强化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的协同合作,实现省部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突破。发挥人文科学智库优势,开展中国问题、湖北问题、工大问题导向的学术研究。积极拓展对外服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使科研成果真正运用到经济主战场。
(六)以汇聚资源为重点,不断加快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力以赴把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规划图”转化为“施工图”和“实景图”。以顶层谋划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治理效能,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激发改革发展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加快解决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目标责任管理考核改革,构建人事、教学、科研等闭环联动的考核体系。进一步提升法治建设效能,强化底线思维,全力防范化解风险,推进遗留诉讼案件的化解力度。纵深推进“学院办大学”改革,提升校院两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夯实财力资源,推进银校合作项目建设,争取并获得各类竞争性资金实际到账不少于1亿元。抓好教育发展基金会建设,募集社会捐赠不少于5000万元。优化空间保障,推进研究生公寓、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回应师生关切,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工作。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学校科技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和办学治校能力。
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我们要坚持往高处谋,往实里做,把抓好落实摆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一锤接着一锤砸,一件接着一件干,推动学校的规划部署在各部门、各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彰显政治站位、履行政治责任、展现政治担当。
各位代表、同志们!
前进道路上,每一次重塑深化,都是源自于日积月累的厚积薄发,每一次拓展跨越,都是根植于上下同欲的勇毅拼搏。当前,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对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期待前所未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全校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紧盯2023年的既定目标,夯基础、强执行、重实干、提质效,积力所举、知责奋进,以实干把握发展机遇,以实干破解发展难题,以实干获取实绩实效,以实干实现出新出彩,用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实现学校“十四五”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