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师者风范 - 正文

    武汉工程大学2021-2022年“十佳师德标兵”风采

    资料来源:校工会    发布时间:2023-09-06   浏览次数:

    王利恒,男,无党派人士,博士,电气信息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人选,光谷“3551人才计划”人选。2009年入职电气信息学院。

    研教结合,成效显著。将科研融入教学,让学生能接触学科前沿;结合军工项目,为国家培养有坚定意志的科研人才。注重培养学生 创新素质,利用科研资源组建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比赛、全国大学生电赛等赛事中获全国、省、地区奖项20多项。

    良师益友,一路指引。强调严谨治学,从授课到科研,都严谨认真。为年轻教师领航,良好教风得到传承。指导的多名青年教师已经成长为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骨干。坚持每周一次的研究生组会,培养学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学习、生活等细微之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点滴中培育学生。

    敬业踏实,成果突出。工作认真踏实,专注敬业。教学上,曾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校教学成果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校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行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次。科研上,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自科基金1项,航空科学基金1项。主持完成多个军工及企业项目,发表优质期刊论文40余篇。曾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获得“百佳导师”称号。



    龙秉文,男,中共党员,化工与制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一直承担化工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线教学工作,严格按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标准要求自己,坚持“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职业理想,认真践行“讲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关爱学生成长,注重因材施教,指导本科生获省级竞赛二等奖3项,省优秀学位论文2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主持校教改项目1项,是国家本科一流课程建设成员,参编规划教材2部。任系副主任以来,参与化工专业本科教学相关管理和学科建设工作,落实学校和学院布置的各项教学任务,在学校通过化工专业认证、本科审核评估和国家一流专业申报等工作中均发挥了骨干作用,获校本科审核评估先进个人和优秀青年。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动参与工大社区物资发放,校园巡逻、社区值守等志愿活动,获2020年校抗疫先进个人,2022年先进工作者。

    积极关注学科前沿,努力提高科研水平,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AIChE J.等化工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校拔尖青年人才。



    刘章军,男,中共党员,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授(二级),湖北名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武汉工程大学特聘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振动与冲击》编委等。

    刘章军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踏实践行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满腔热情倾注于高等教育事业中。他时时处处以德为先,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矢志不渝成为“大先生”。

    爱岗敬业,为人师表。2021年下半年,他全程讲授3门课程,加上连续数月编写“十四五”规划教材《结构动力学》而用眼过度,导致右眼视网膜断裂,为不影响教学,直至次年春节才动手术。

    严谨治学,关爱学生。在教学科研中,他始终把学术操守视为自己的生命,潜心问道,力戒浮躁,发扬科学精神,立足长远发展;无论课堂内外,他都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心怀大爱,服务社会。2020年暑期,他自愿坚守长江大堤防汛巡堤,克风雨、战疲劳、斗虫蛇,运用专业知识及时发现并处理险情多次。新冠疫情爆发后,他坚持社区下沉工作,为社区核酸检测、防疫宣传教育等做出积极贡献。

    刘章军在湖北教育电视台对他的一次采访中这样说到:“我们就是要按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



    孙细明,男,中共党员,管理学院三级教授。本着“说实话、干实事、出实绩”的理念,扎根教坛30余年,始终积极向上,不“躺平”,不论在院领导岗位还是作为普通老师都一心为学校、为学院、为学生发光发热,坚持做到了四个“始终如一”:

    作为高校教师,始终如一坚守主责主业,做到教学科研齐头并进。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篇,主编规划教材2部、编著1部,主持省部级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6项;作为导师,始终如一坚持立德树人,做到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培养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或升学或考公或创业,就业率达100%。尤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创意”大赛,先后获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和省赛一等奖;作为教指委委员、专业学科带头人,始终如一坚持打基础、提质量。带领团队一心强学科、建专业、抓课程、研项目,所在学科在学科评估中成功入榜,所在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所在团队获批省级高校教学团队,所教课程获批省级精品示范课程;作为骨干教师,始终如一坚持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很好地发挥了“传帮带”作用,及时引导年轻教师进团队、进专业、进学科、进圈子,在师生中口碑好、威信高。



    肖波齐,男,博士,机电工程学院教授(三级),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 特聘教授。

    每年主动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好,指导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积极推动本学科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运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与国际化教育接轨。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生培养、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工作。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理念,瞄准湖北及中南地区化工装备、能源输送转换、节能减排等科学发展问题,为企业与社会提供科技服务、输送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所获成果既涉及动力工程的理论学术前沿,又有鲜明化工特色的应用工程与技术。2019年评为“工大优秀青年”,2021年师德考核“优秀”,2022年度考核“优秀”。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课题。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51篇高水平SCI 学术论文,15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5篇为1‰热点论文)。应邀为国际著名出版社Elsevier、Springer Nature、Talyor& Francis Group (CRC Press)编写专著6章,发明专利10项。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邹菁,女,中共党员,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现任“新型催化材料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科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千年大计,教育为本。从事教学科研三十八载,始终秉承“教育学生做有家国情怀、有创造力的武工大人”的信念,培养学生近万人次,硕果累累,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曾多次荣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多名研究生荣获“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称号,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

    率先垂范,科研有成。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高质量发展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等纵向项目20余项,磷矿废渣综合利用等横向项目3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9个,其中多项成功实现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显著。

    树人育才,团队创新。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团队多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取得诸多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带领团队成功获批“新型催化材料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宋奕勤,九三学社,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教学名师、教学十佳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导师、赢时胜研究生优秀导师、优秀班主任、抗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以德立身,做品行之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屡获学校师德师风和年度考核“优秀”。作为专业带头人,甘于奉献,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学识扎实、治学严谨、坚守学术诚信,以才智与担当贡献统一战线力量。

    以德立学,做学问之师。从教28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积极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参与公益项目,“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成为其主持的国家级一流课程文字设计、省级一流课程品牌设计的特色,并获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连续多年获教学优秀奖。课内外指导学生参赛,近三年获奖188项(国家级23项、省级115项);指导学生基金11项,发表9套作品、论文11篇;获“优秀指导教师”奖22项(国家级4项、省级7项)。

    以德施教,做理想之师。无论作为教师还是班主任,始终践行以生为本、严慈相济,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以项目设计的方式支持困难学生,以仁爱之心引荐学生就业。积极推动校园文化育人,以实际行动做师德楷模,奉献社会主义文艺力量。



    张民波,男,中共党员,博士(后),兴发矿业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

    从教八年以来,当过两届班主任,我一直不懈的努力做一名有师德、懂教学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我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尤其是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无论多忙,我都会及时通过谈话、qq、微信和邮件的方式给他们以安慰和引导。作为15级、19级安全工程和22级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班主任,成功化解过一次学生发生冲突的重大风险事件和一次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差点走上极端道路的事件,曾两次因为学生生病、车撞事故到医院急诊室陪学生度过艰难时刻。

    近三年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教学方面:分别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各1门;获批2022年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1项;2021年获得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023年获第五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学生获奖:2021年指导19级本科生分别获得全国采矿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实践作品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得武汉工程大学第八届互联网+大赛金奖3项,银奖1项,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科研方面:主持完成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7项,发表科研论文13篇,SCI检索7篇,发明专利3项。



    秦平力,男,中共党员,博士,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数理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第二届武汉工程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现任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副院长,优秀共产党员,第五届全国高校基础物理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各种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获校“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获得校师德征文校一等奖。

    练就教学本领:本人承担了《半导体器件物理》《新功能材料》《大学物理实验》等教学任务,是《大学物理实验》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获第五届全国高校基础物理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仿真教学设计大赛获全国三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首届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一等奖、“教学十佳”和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主编和副主编身份进行《大学物理实验》教材的修订工作;《半导体器件物理》获研究生校级精品课程;积极履行新进教师课程导师的职责,指导青年教师(胡华天)1名。

    丰硕科研成果:主持省部级项4项,授权专利1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被SCI收录论文8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32.086)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19.924)上发表多篇论文,引用次数超过3500次,H因子35,进入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

    夯实学科竞赛:指导本科生竞赛获国家级奖3项、省级奖11项。其中近三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获全国三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2项以及三等奖3项,荣获校本科生“百佳导师”称号。

    奉献社会服务:兼任武汉工程大学校教学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工程大学报青年编委会委员,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杂志特约审稿人。



    彭祥,中共党员,博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计划”、武汉工程大学“工大学者计划”和湖北省中小微企业“科技副总”,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主任。

    他始终坚守教育者立德树人的初心。入职以来承担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申报和建设工作,担任首任系主任。该专业首届学生中1人获国家奖学金,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考研升学率达56%。他指导4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指导20余名本科生考(保)研至中科院及“双一流”高校,教学评教曾获学校第一名。对学生除了学业上的指导以外,还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特别是疫情期间对学生的帮扶被学校、学院报道。荣获武汉工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百佳导师”和“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他努力工作,积极进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知识创新专项等科研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国产卓越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国产卓越期刊)、Nano Energy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其中ESI热点论文1篇、高被引论文2篇、期刊封面论文1篇;申请专利40余项,授权20余项;在SCI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上发表教研论文1篇;担任Materials期刊客座主编,担任Rare Metals(国产一区期刊)、《稀有金属》、《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被评为武汉工程大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和“赢时胜奖教金”教学科研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