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心理自助  >  心理知识  >  正文

“龙图腾下岗”与民族文化自卑

发布时间:2006-12-09 00:00    作者:    来源:     访问次数:

“龙图腾下岗”与民族文化自卑

2006-12-09

近几天,关于“龙”是否适合做中国形象标志的问题,在网络中掀起了一场声势不小的讨论。如果仔细观察各方网友的观点便不难发现,随着讨论的深入,网友们的关注和思考不再仅仅停留在“龙图腾”事件本身,而是进一步着眼于这样一个问题:面对世界各方汇集过来的目光,我们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态、以怎样的方式来展示中国?
那么,就让我们来共同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吧。
争议一:
“龙”不再适合中国形象标志?
事件:
*起因:
“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
*建议:
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在顾及历史因素的同时,考虑当代的时代特色,考虑到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特色与特征。此外,还要有所考虑到民族、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等因素。
*途径:
通过大力宣传、挖掘和阐释类似“龙凤呈祥”、《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中国历史上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来形象化地表达出中国人民与生俱来的追求美好、祥和的理念与民族文化底蕴。
争鸣:
*质疑:改变“龙”标志的文化自卑与理性自负
因外国人对“龙”产生的一些所谓“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就要作出改变,是典型的文化自卑。一个自信的民族是无须惧怕别人误解的。美国人怎么就不怕外国人对其作为国家标志的“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鹰产生“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呢?更何况,一个国家,其形象的树立靠的是做而不是说更非其他。
*理解:咱们来心平气和地说说“龙”
这个见解算不上“语出惊人”,批评者以讨好西方、数典忘祖加以抨击更显得霸道。一霸道就失去平常心,就出现“西方曲解龙”的瞎说。作为一个文化概念,东西方对龙的象征意义确有不同的看法。而且,这是历史长期沉淀的结果,只是现在我们才知道别人还有另一套解释龙的体系。西方人不能说中国人美化了龙,中国人也没必要指责西方人曲解了龙,双方实际上都没见过龙,只是文化符号而已。
链接:
争议二:
中国处于五千年来最大的盛世?
事件:
中国在有文字记载的5000多年中,被人们称道的有五大盛世。这就是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朝的“康熙之治”“乾隆之治”,以及今天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15年来的稳定高速发展时期。尽管中国仍有这样那样的事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一些刚性的不可变的基石性因素却使得中国当之无愧的被世界人民看好,当之无愧的将被史学家们誉为500年来最长最大的盛世。这些刚性的不可变的基石性因素主要如下:
*政治局面空前稳定:
13多亿人民人心思治,“台独”势力得到了极有效的抑制。整个社会向着更实更强的和谐社会迈进。
*人才多、劳动力多,且物美价廉: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无法竞争的无可争议的最佳投资场所。
*市场无限大:
每年增加人口800万,且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居民存款在增长,等于一年两个新加坡,三年一个台湾省,五年一个加拿大。
*各级政府一心一意搞经济:
全力以赴拼经济,而且都是战略性的大思维
*人民:
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民,勤劳、勇敢、拼搏创新,且遵纪守法,艰苦节俭,储蓄率为世界第一。
争鸣:
*反思:“盛世”之类词语容易激发国民浮躁情绪
某些国人喜好动辄高谈“盛世”,背后显然也有着这种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支撑。而从最近公众热议的大国崛起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得到这种社会心理。央视的《大国崛起》另有深意,但当这个话题在网络这种相对自由的公共空间里发酵时,它的重心已经发生着变化。的确有一些激烈的民族主义者,被“大国荣光”的幻梦煽乎得找不着北了。
个人认为,中国既然是一个文明古国,就应该对文明古国的国民容易急功近利的特性保有足够的警惕性,对于“盛世”之类容易引起国民浮躁情绪的话题,还是慎谈的好。谦虚谨慎,努力学习人类近代以来的文明成果,多做实事,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质疑:至少该让500年后的中国人来评说
所谓盛世评价的历史性,是源于一个时代是否兴盛,应与当时所处的环境和科技条件有关。而作为一名具有历史厚重感和现代使命感的人民的学者,就必须首先明白,任何历史现状的考评都不应是当代人来主观界定,它是由后人来客观科学评价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真的就如杨教授所坚称的那般盛世的话,那也至少该让500年后的中国人来评说才显公允。
争议三:
如何看待二百年前的“中国热”?
事件:
从200多年前和今天的两股“中国热”中,我们也许应该反思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态度。当年的“中国热”上演的时候,其实中国已经到了开始衰落的程度,但这个文明古国体现出来的整体风度依然让欧洲人景仰,在欧洲人看来,中国仍然是一个从物质到文化都让人敬佩的国家。而有见识的欧洲思想家们努力借鉴中国文化,也侧面印证传统中国文化思想的弥足珍贵之处。
如今,外国人从中国的一些文化推介中看到的那种能够震撼他们心灵的东西并不多。在对外交流中,中国还存在大规模的文化赤字。比如,这几年中国引进图书和出口图书的比率依然高达7∶1左右。此外,中国出版的外国书籍多来自欧美国家,而绝大部分图书出口的目的地却是东南亚等地,尚未形成影响全球的文化力。
争鸣:
*不必羡慕二百年前的“中国热”
*首先,两百年前的“中国热”更多是对中国的一种想像,并不是对中国真正了解。
*其次,二百多年前欧洲“中国热”还有另一面,即有不少思想家对中华文化持严厉的批评态度。
*再次,今天的“中国热”,虽然西方各国不太看重中国文化而更多的是中国带给他们的经济利益和商业机会,但与伏尔泰等人对中国的认识相比,现在对中国的认识肯定更接近实际,也是中国文化当前对西方吸引力的真实写照。
一个词,一个形象,一句话 你如何向世界形容中国?
*一分钟内国家文化的展示
法国学员拿了一瓶红葡萄酒,一瓶白葡萄酒,介绍了各自的产地,说明其好处,然后请大家品尝 。
亚美尼亚人用幻灯片介绍了国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她说:“原来我们有两个邻国,现在我们有五个。”
塞浦路斯的一位老兄十分自豪地说:“我是希腊族人后裔,我们讲希腊语。世界各国人学数学时通用的,我们天天都在用。”
加拿大学员说:“我们国家很大,但是什么都没有:我们穿中国的衣服,开美国的车,用日本的电器,我们的绑匪来自南美游击队……”
津巴布韦学员跳起一段非洲传统婚礼上的舞蹈,一边手舞足蹈,一边又说又唱,一个人宛如一个乐队。
科威特人说:“我们除了石油,什么都没有。谁知道现在的国际油价是多少?”有人说60多美元,有人说超过70美元。这位老兄狡黠一笑说:“我们希望它超过100。”
身材相对矮小的日本人带来一只很小的风筝,一边抖落,一边说,这是日本人非常喜欢的运动,风筝可以画上各种图案,甚至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然后对笔者的好友说:“当然,您可能不喜欢。”
韩国人教大家在足球场上如何加油,他让大伙一起用韩语喊“大韩民国”,然后奋力击掌4下。
*中国博大精深,却造成了慌乱、无奈和急躁
说起中国,很多人都张嘴而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这些中学课本里所说的词汇,动辄就是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京剧、汉字等形象。在国际舞台上,一些正式或半正式的场合中,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展示的多半也是长城、京剧脸谱、三峡大坝、中国结等等。事实上,这种中国人自认为能够代表民族特色的东西,有时在外国人眼里并不容易被理解。
*我们需要国际化的表达方式
文化传统固然重要,但多年来的“向西看”,使中国人本身已疏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现代中国的文化躯壳实际上包含着更多的西方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对中国现代文化更努力地学习、体会和总结,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更真实、更简约、更有效地展示自己。这种展示需要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但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传统复辟,而是与现代中国相关的深层次归纳。一分钟展示中国,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标准。让我们都来想一想,假如换到你,你会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中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