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曹琳 谢梦云)2025年4月28日下午,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迎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莅临城市设计学院专业教学楼教工之家516W,作题为“‘价值创造’的规划与设计教育”的精彩讲座。校内外师生慕名前来聆听,讲座现场气氛热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们踊跃提问,积极与李迪华老师进行深度探讨交流。整场讲座持续时间长达整整三个多小时。
(图1 参加讲座教师与李迪华老师合影)
参与讲座的领导与教师有: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张文军、副院长黄敏、建筑系主任刘炜教授、设计系杨雪松教授、设计系袁诚教授、设计系周秀梅教授、设计系副主任陆虹副教授、规划系周燕副教授、规划系张娅薇副教授、建筑系杨秀副教授、设计系谢梦云老师等。讲座由谢梦云老师发起、副院长黄敏主持。
(图2 李迪华老师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黄敏代表学院对李迪华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向在场的师生们简要介绍了李迪华老师的学术背景。黄院长强调了李迪华老师在城乡规划与公共设计领域所具有的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对到场的各位师生表示诚挚欢迎。
(图3 黄敏副院长主持活动)
在讲座中,李迪华老师首先以“价值创造”为主题切入,深入探讨了规划与设计教育的内在逻辑与未来方向。他从“产品、服务、工程和职业设计师的‘价值’”入手,系统梳理了哲学、经济学、伦理学、美学等不同领域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并延伸至物质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具体表现。随后,李老师分析了社会需求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指出“没有价值创造,社会将停滞甚至倒退”,强调了规划与设计工作者在经济增长、社会公平、资源优化、文明演进等方面的独特责任。此外,李迪华老师结合丰富的案例,提出设计应致力于创造“额外价值”。他指出,好的设计不仅解决表面问题,更应通过深入理解需求,重构系统和模型,推动环境与社会的整体进步。最后,李迪华老师探讨了服务于价值创造的设计教育与学习方式,强调教育应从知识与技能传授,转向价值观塑造和综合能力培养。他通过多个实际案例(如无障碍环境设计、居住区人性化改造等),引导大家思考如何通过设计为社会创造持续、深远的价值。
(图4 李迪华老师讲座现场)
(图5李迪华老师讲座现场)
(图6李迪华老师讲座现场)
(图7李迪华老师讲座现场)
随后,在场师生积极互动、踊跃提问。师生们围绕“面对设计实践中常见的盲点,学生应如何培养敏锐的问题发现能力?”“当通识教育的设计理念遇到现实中的局限与妥协,设计者如何做到自洽?”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李迪华老师结合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鼓励同学们将观察力与思辨力融入日常,通过贴近生活、关注细节,提升对问题本质的感知力。他强调,设计不仅关乎表达,更关乎洞察与回应;而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设计者更应坚持价值立场,保持批判精神,在有限中寻求有意义的创造。
(图8现场同学向李迪华老师提问)
(图9现场同学向李迪华老师提问)
讲座持续时间较原计划延长了整整一个小时,最后,黄敏院长进行了总结发言,她首先高度评价了李迪华教授的精彩讲座,认为本次分享对学院教学理念与设计实践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时激励在场师生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刻的设计责任感投入到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最后,还鼓励同学们在讲座之后可以就自己的所思所感与李迪华老师进行线上交流互动。随着热烈的掌声,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图10 现场同学为李迪华老师献花)
讲座随感
讲座随感(一)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乡规划系副教授,周燕
今天听了李迪华老师关于“‘价值创造’的规划与设计教育”讲座,深受启发。虽然李老师以如何提升设计师动力(如何能在北京买房)开场,但我理解这里所说的“价值”绝非经济属性,而是那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是更可持续的生活生产方式。这种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设计哲学,正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觉醒。作为设计师或觉察到设计价值的个体,我们确实有责任去践行并影响他人:营造更可持续、更公平、更友善、更包容的景观环境,本就是一种社会行动。李老师提出“设计应成为通识教育”的想法让我有特别的共鸣。教育者的使命,不正是要传递“何为有价值的设计”、唤醒更多人参与这场温柔的变革吗?提问环节时,许多同学感慨有价值的设计非常重要,但是苦于难以践行。我觉得这是一个时间问题,敏锐的觉察并且积极地去改善,唤醒更多的人觉察到问题,这是设计改变的起点,就像百年前《新青年》点燃的思想火种,改变从来始于敏锐的觉察与坚持的行动。今天的三个小时,李老师已在许多人心里播下了种子。
时隔多年,非常感谢李迪华再次来到武大讲学。遗憾没有陪李老师一起东湖绿道骑行,期待李老师下次再来,希望在设计引导可持续美好生活的路上,一起共勉。
讲座随感(二)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设计系,谢梦云老师
本次讲座的缘起,还得追溯至上学期。经由陆虹主任牵头组织,让我邀请专家讲座,我分别马上联系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王志芳副院长、李迪华副院长,他们都立马同意表示支持我的工作、支持我们学院。这学期,经邓俊主任的大力统筹,黄敏院长、黄经南院长的多方协调,两位专家的讲座得以顺利圆满举办。真的非常感谢李老师的积极响应,李迪华老师应邀所作的题为“‘价值创造’的规划与设计教育”的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在场师生积极互动,讲座整整延长了一个小时,最后主持人黄敏院长不得不强行中止掐断了,否则不知道会继续讨论至何时。
在教师之家略显庄重的会议室里,听着同学们受到启发以后开始自发进行的“设计+”思考议题,我真的非常感动,无限感动,作为一名老师,还有什么比能够为同学们做一点点事情而更能让我感到踏实与幸福的呢?同时,李迪华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走向价值创造”是设计教育未来的重要方向,也是设计师进行实践的重要观念指引。
李老师的讲座,一如既往地干货满满,而且真诚,是一种用朋友般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同学们所进行的叙事。从“设计技能传授”到“设计价值创造”,这即是说,设计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如何做”,更应思考“为何做”以及如何做到“眼里有人”。从北大博士后出站多年,李老师仍然愿意一如既往地教导我、引领我、提携我、鼓励我,也在无限帮助着我,在这绿意盎然的初夏,尤为温暖。
讲座随感(三)
哈佛大学GSD设计研究生院MAUD毕业生,董昊宇老师
今天专程赶来参加研讨,聆听李迪华老师的讲学与分享,受益颇多!之前一直在关注李老师的研究,也与李老师在线上有诸多互动。李迪华老师提出的关于“城市公平性”和“残障友好”等议题,正是我在哈佛GSD的时候和导师Toni Griffin在匹兹堡做【Just City of Pittsburgh】导则时候研究的重点,李迪华老师提纲挈领地分析了这种思路在国内行政体制下的实际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察觉是一切改变的开始”这句总结指明了今后自下而上的居民环境共建的社会议题的方向。今天李老师解答了我提出的关于“initiation(自创)”的问题,李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主张,“自创”是“信息/知识获取(learning)-研究/反复练习(study)-构建个人知识体系(architecture)”之后的能力层次。他的这一分享,使我受益良多,让我在今后与学校联合的进一步教学实践中确信和明晰交叉学科及培养学生“社会属性”的教学思路。李老师所播散的这些“设计创新与价值创造”是注入新鲜方法论的非常之洞见,期待与李老师之后常聊常新,共同去创造“价值的创造”!
讲座随感(四)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24级设计系硕士研究生,吴小蝶
很高兴也很庆幸今天参与了李迪华老师的“价值创造”讲座,我收获颇丰,有很多感想和共鸣。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一名学生,一直以来,我常常会在传统学科知识范畴的教授和设计的社会价值实现的冲突中感到痛苦。环境设计仅仅只是做景观小品、室内设计吗?仅仅只是做为景观建筑产业链的下游执行学科吗?只用学好软件和作图能力就可以了吗?与社科的交叉后提出的设计是否超出了设计学科的功能?有太多太多的自我质疑让我时常怀疑设计的意义是什么?
但是,不甘于这种平庸的工作,至少我希望能够用设计带来一些什么,突破学科范畴的桎梏。城市的发展就像一辆断针卡线的缝纫机,诸多的盲目建设和设计缺陷让这个庞大精密的仪器负重不堪,需要修理更换零件,继续工作。李老师的讲座里不止一次强调设计的重要性,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设计不应当只是关注宏观规划,更重要的是关注微观的使用和体验,因为设计是由人来使用的。做设计方案不缺问题和痛点,缺的是如何从贴近人的思考角度。
本科时候,我曾做过无数个无障碍相关的设计方案,说来惭愧,我看到了诸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问题,但是我仅仅只是停留在改进方案和各种设想上,总认为自己没有能量也没有勇气去踏出“改变”的那一步。不落地的设计永远是空想。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每个人的思想,更需要改变的是行动。在交流环节时,李老师的回答让我备受感动,改变的路径一直在那里,就像那个勇敢地去校长信箱反馈的学生一样,我需要的只是鼓起勇气,先迈出去那一步!
讲座随感(五)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25届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温佳和
(保研至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
今天下午李迪华老师的讲座充满学术精华,让我获益良多。讲座由“设计师如何谋生”的具体话题引入,进而切入到“设计师的价值创造”的论述,再一次让我对“如今设计教育需要改革”的重要叙事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这样的语境铺开后,李老师分享了他的价值创造经验,其中主要围绕了“无障碍设计”进行深入阐述,实在让大家感动。
李老师很难不让大家认为他是一个真诚的设计师,他始终带着敏锐去生活而发现对民生有不良影响的设计痛点,并逐渐去习惯需要突破重重障碍得以解决问题。我能感受到这种生活常态的坚持,原因不是为了额外的报酬或俸禄,而在于他是一个带着热爱去感受世界而热爱于设计的学者。这样的“方法论”让我收获许多。
我认为李老师还是一位真诚的学者,当同学在不同视角进行了提问后,李老师都会耐心地一一解答,并且让我惊讶地发现,他不仅仅是生态学者、无障碍设计师,更是一位富有学识涵养、对人生哲学有深入探讨的学者,他带着洞见去认识设计背后的社会,能一针见血地深入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并为大家带来受益匪浅的发散思考。此外,我认为李老师的真诚还在于不去粉饰社会上客观存在的弊端与漏洞,而是坦诚地向大家阐述真实,并鼓励大家一起参与到更多的有关价值创造的社会运动。让大家真正看清现状下所进行的鼓励,这个事情非常有力量!
讲座随感(六)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25届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陈银湖
李迪华老师对设计核心使命的强调,特别是人文关怀与弱势群体赋能的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无障碍设计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要求,而是要深入生活实践,设计师需要亲自体验残障人士的生活,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需求。这种从细节出发的设计哲学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是功能性的,更是情感和人性的关怀。设计中的“微小细节”,如台阶的高度、盲道的材质,往往决定了社会的公平与关爱程度。
此外,李迪华老师所提到的“察觉是改变的起点”也让我对设计师的能力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作为设计师,观察力、行动力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金刚经》中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论我们的智慧和思想多么正确,在产生的那一刻就应当放下,否则就是有所住、住相了,进而就会陷入迷惑。设计师在面对实际问题的当下情况要忘记先前的观念,在实际设计需求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现实面前做出符合本心的感受,才能真正满足设计主体的需求。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可能会被过多的技术训练所困扰,忽略了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设计师能够发现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问题,并以行动推动社会的改进。
讲座中李迪华老师对行业现象的反思也让我深感认同,尤其是在反对“反人类设计”这一方面。很多设计只是为了符合规范或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实际需求。李迪华老师提出要建立“设计问责制”,让设计师对作品的社会后果负责任,这对于推动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设计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为社会带来实际的改善,而非追求空洞的美学效果。
讲座随感(七)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22级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赵爱鑫
有幸聆听北京大学李迪华老师关于“价值创造”的规划与设计教育的讲座,如拨云见日,让我对设计师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李老师以生活为镜,揭示了城市规划中诸多被忽视的“不合理”:盲目的社区改造、脱离实际的功能分区、反复拆建的“无用功”……这些痛点背后,折射出的是设计初心的偏离——当我们习惯想当然的进行自以为“美”自以为“好”的设计时,便容易陷入头痛医头的困局,而忽略了对设计本质以人为本的深刻探寻。
李老师的分享如同一剂清醒剂,让我明白:真正的设计不是表面的修修补补,而是对人的需求、城市的肌理、文化的脉络的深度尊重。他提到“设计师要静下心来思考设计的内涵”,这让我联想到当下快节奏的行业现状——数据堆砌代替实地调研、效果图优先于使用体验、短期效益掩盖长远考量。但设计的价值,恰恰藏在那些“无用”的功夫里:是反复丈量街道尺度时对行人舒适度的考量,是蹲守街角观察人流轨迹时对空间效率的洞察,是深挖地域文化时对场所精神的敬畏。
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对于我的询问,李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根源:“带着问题找问题”的思维,本质是缺乏对设计的“沉浸感”。真正的匠心,需要设计师像匠人打磨器物般,慢下来、沉进去——在日常观察中积累对生活的感知,在静默思考中构建对设计的信仰,在反复推敲中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平衡。这种“静”,不是消极等待,而是主动扎根生活土壤,让设计从解决“表面矛盾”升华为创造“可持续的美好”。
这场讲座让我重新审视设计的温度与重量。最后,李老师以“觉悟了的群体才能推动社会”来结尾,我想未来的路或许漫长,但我愿带着这份“静气”,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沉淀中孕育方案,让每一个设计都成为对生活的真诚回应,努力做一个想“觉悟”的人。
讲座随感(八)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22级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曹琳
非常感谢能有机会现场听到李迪华老师的讲座,很多内容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为什么要学设计。一开始看到讲座题目“‘价值创造’的规划与设计教育”时,我其实并不确定它和我平常的设计训练有什么直接关系,但真正听下来,我不仅被李迪华老师的思考深度所吸引,更被他对年轻设计师的期待深深打动。李老师开头提到的“年轻设计师要提升工作的积极性,要把专业领域中的价值空白点做到极致。”这句话让我迅速进入了思考状态。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做得多、学得快”就可以了,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设计并不是在热闹的领域内跟风追逐,而是在那些日常中被忽视、被低估的角落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李老师通过一个个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我们意识到:很多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城市空间,其实存在着被长期忽略的使用痛点——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参差不齐的台阶高度、对儿童不友好的健身器材……这些例子让我意识到,我们过去习惯于“在图纸上完成设计”,却很少真正走进真实的生活场景,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
正如李老师所说,“察觉是改变的起点。”设计的起点,不是构图、不是建模,而是对现实世界的敏感与回应。只有当我们真正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有可能去改变它。而这种“察觉”的能力,恰恰来源于对日常的关注、对使用者的共情、对社会结构的理解。设计专业不仅教会我们怎么“做事”,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么看问题、怎么理解人的处境。
讲座随感(九)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22级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刘怡淙
在聆听李迪华老师关于“走向‘价值创造’的规划与设计教育”这一主题的讲座后,我深受启发,特别是对设计的本质与使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开始思考设计师如何创造价值,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设计。
讲座中,李老师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价值”的内涵,提出设计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回应社会的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议题下,设计师必须具备系统思维与人文关怀,通过精细入微的观察与深入的社会参与,创造真正具有社会意义与长远价值的空间与环境。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讲座中提到的“察觉是改变的起点”这一理念。李老师通过大量生活中被忽视的设计细节案例,指出设计失灵往往不是技术不足,而是缺乏同理心和对生活的观察。这些案例让我反思:作为一名未来的设计者,我是否有足够的敏感性去“察觉”他人不便与环境不适?
借此,我向李老师提问,我们如何才能做出真实有效的设计,比如在做无障碍设计时,如何感同身受的去把握不同群体的真正需求?李老师给出了非常真挚而深刻的回答:感同身受需要走进生活。李老师鼓励我们要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和残障人士交朋友,也可以自己坐一坐轮椅、带上眼罩体验一天,切身体会他们的困境与需求。
李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意识到:设计不仅是纸上的构思,更是对真实生活的回应与干预。唯有将自身融入日常、深入的参与生活,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价值、真正“为人”服务的设计!
讲座随感(十)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22级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杨安宁
很荣幸有机会聆听了李迪华老师的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李迪华老师分享了他在日常生活中所遇见的不合理的设计并且尽自己所能去改善,为残疾人士等少数群体提供真诚且高效的设计服务,使我受益匪浅。
讲座过程中,李迪华老师循循善诱,逐步将我们牵引至辽阔的“价值创造”原野,让我深刻体悟到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的必要性——设计不应该是悬浮于社会需求之上的美学符号,而应成为扎根现实土壤、回应真实痛点的行动哲学。
当李老师将目光投向无障碍设计领域时,我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改良方案,更是一位学者用脚步丈量城市肌理、用双手触摸弱势群体生存褶皱的生命姿态。那些被他反复剖析的台阶高度、无障碍通道、公共设施投放位置等细节,实则是社会文明标尺上仍然没有校准的刻度,而他在讲座中传递的不仅是专业意见,更是一种将设计思维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而令我尤为触动的是,当面对学生提问时,李老师总能穿透表象直抵问题本质,将人生智慧、生活经历、哲学思辨与社会观察转变成发人深省的答案,特别是关于“共情鸿沟”的讨论,李老师并未用理想主义的话语消解现实困境,而是清醒地指出社会进步需要设计师以“微小但持续的行动”作为支点,这种兼具理想情怀与务实精神的设计态度,使我醍醐灌顶。
讲座终了时,我望向窗外珞珈山麓斑驳的树影,忽然意识到设计教育真正的启蒙或许正在于此:当我们学会以谦卑之心感知世界的参差,用专业能力缝合不同群体间的生存裂痕时,设计的价值便不再困囿于图纸与模型,而终将在人与城市的共生叙事中绽放出温暖的光芒!
结语
本次讲座让与会师生深刻认识到,“走向价值创造”是设计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也是未来设计实践的重要使命。通过此次交流,大家不仅收获了理论的启发,更坚定了在未来学习与工作中,立足社会需求、创造真实价值的信念。
文字:曹琳 谢梦云
图片:黄敏 丁依杨 邓彦邦 曹琳
审核:施焕军、丁乐、谢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