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才培养 -> 一流课程 -> 正文

【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设计创新思维与方法

发布人:    日期: 2025-06-23 20:26    阅读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设计创新思维与方法

课程分类

创新创业类 ○思想政治理论课类

○专业类 其他(通识课程: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板块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面向专业

全校所有专业

开课年级

年级不限

总学时:32

理论课学时:24 实践学时:8

 

2

实践基地

武汉大学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二、课程内容简介

2016年,在创新创业国家战略背景下,武汉大学启动通识教育3.0课程体系改革。《设计创新思维与方法》作为创新创业类课程获得学校资助。主要从设计创新视角,讲述以人为中心、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并结合设计创新案例,启发学生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体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社会创新的角度进行商业设计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问题意识,拓宽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技术人文化意识;帮助非工程类学生培养在平时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自觉运用跨学科创新思维、发现用户需求和社会发展机遇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跨学科团队合作意识,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和基本商业设计实践能力。


三、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

1.课程建设历程

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背景下,培养适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拔尖人才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值此背景,2016年武汉大学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批准开设《设计创新思维与方法》课程。随后,武汉大学启动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通识教育3.0课程体系改革,本课程入选第二批通识课程建设规划,同时纳入创新创业类课程管理。

创新有规律可循,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思维与方法非常重要。面对现有专业因划分过细,大学生囿于自身专业学习而缺乏跨学科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而导致的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本课程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讲授设计创新中常用的思维与方法。除了传统的技术导向型创新之外,设计驱动创新对于解决更为复杂的系统性社会问题更加有效。

2.解决的重点问题

对时代变化的敏感性和锐意变革的果敢性,是衡量设计创造力能否站在时代最前列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然而现实的残酷在于部分大学生知识储备与市场需求不相称、设计思维与系统复杂不适应、创业精神与事业艰难不匹配。因此要倡导大学生创业,需要真正理解设计商学的真正内涵、创新规律、设计创新创业实践及理论教育,并使之系统化和制度化,这正是设计思维驱动创新的核心内涵和任务所在。然而,目前的创新大多聚焦卡脖子技术方面的创新,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师思维,以技术为中心,开发大学生的左脑创新;而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留守儿童、高龄社会、公共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人类福祉等复杂、棘手的社会问题,缺乏系统性的、以人为本的创新意识和行动力,解决这些问题更需要强化学习以右脑为主导的创新思维与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系统观、全局观和人本理念。

因此本课程聚焦讲授设计创新的思维机制、规律与设计方法,并结合大量的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社会创新等方面的优秀设计实践案例,指导学生能够就某一社会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最终以商业策划书的形式结课。最终目的,综合锻炼大学生左脑+右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完善现有创新课程中的结构性缺陷,降低其工具性作用,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人文性内涵,最终培养具有同理心、创新思维活跃、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3.课程应用及资源建设情况

本课程以讲授和课堂研讨、辅导的形式进行,为保证能够对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方案进行点评和指导,采用30人的小班授课,以小团队的形式组织课堂。课程自2017年开课以来,选课学生来自工学部、文理学部、信息学部等专业。课程目前建成了一套成熟的课件、讲义及创新设计实践案例库,疫情期间线上授课,就理论部分录制了课程视频。另外,配套教材《设计创新中的心理学》(拟)正在编写过程中,预计2025年内出版。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专题型理论授课(8讲)+创新实践工作坊课堂研讨(3讲)。具体包括,第1讲:设计创新导论:第2讲:设计创新中的affordance理论及无意识设计方法;第3讲:引人心动的创新方法:情感化设计方法专题;第4讲:基于双钻模型的社会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第5讲:从定性走向定量的设计思维方法——设计思维;第6讲:产品开发设计中的常用方法;第7讲:1+1>2的设计创新理论——格式塔心理学思维在设计创新中的应用;第8讲:设计创新中的色彩心理学理论及应用实践专题。在实践部分,请学生主动去发现并针对某一社会问题,利用所学的创新方法,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利用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方面的知识,从成本预算、可行性分析、盈利及社会效益等约束条件的角度,对方案进行整合、优化和评价,最终以可行的商业策划书的形式结课。

4.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该课程自开课以来,受到学生的高度好评,以下摘自评教系统的学生评价:

……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当今最热点的设计与热点问题,当大家都能在课堂上收获很多老师的设计相关知识非常丰富,开拓了我的眼界讲得非常好,受益匪浅老师能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对学生状况作细致的了解,和学生有沟通话题老师非常积极与我们进行讨论,并与每个小组进行细致的讨论与指导亮点在于用以往学生的优秀设计启发学生老师讲课条理清晰,引人入胜内容丰富有趣老师每节课的内容都很充实且新颖,都是我不知道的新知识,对于我开拓眼界很有帮助老师对思维方式和成果的指点很细致老师很负责,讲课也很认真,学到了很多东西老师注重引导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注重课堂的学习到勤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锻炼了创新思维,又能将其用到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例如,2020年秋季课程中,来自生科院19级的马晓铃同学开发的智能穿搭app”项目成功通过自强创业班选拔,其团队成员都进入了自强创业班,学生特意留言表达感谢。城市设计学院19级产品设计专业的周丽娟同学通过课程学习,其团队项目《农情设意”——构建面向乡土特色文旅资源开发的大学生设计创新联盟服务平台》获得2021年度武汉大学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资助,我作为指导教师全程给予指导和帮助。土建院19级的毕中锴修完课程后,创业项目也获得了2021武汉大学创业实践项目的资助。无论是作为创新创业类课程还是作为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版块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创新思维与方法》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授学生创新的方法,对于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课程特色与创新

1.课程特色

课程结构上,包含两大模块:(1)基于现存问题导向的创新思维模式,围绕现存问题,利用TRIZ等创新思维与方法,寻找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左脑思维,现状和问题导向;(2)基于未来愿景需求的思维模式,围绕未来场景,利用设计思维,反向聚焦各种创新可能性,这是一种右脑思维,目标导向,注重培养通过整合逻辑推理在内的创新想法来解决客户尚未想到的解决方案。第一模块:注重逻辑推理、业务分析、找到瓶颈并解决问题,主要是商业创新思维。第二模块:强调创新和未来,专注于挑战现状,从最终客户的期望出发,创造客户新的需求点,围绕着创新业务概念来设计未来的业务模式,利用创新实践和独特的观点超越客户的期望。本课程从系统的角度,综合上述两大模块,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素养,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科学的创新方法与企业家精神。

2.课程创新点

采用问题和需求为导向(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授课模式。具体而言:首先讲授设计思维的理论和方法,然后再通过大量、优秀的经典设计案例具体分析、讲解设计中创新规律、思维和方法的应用与实践,让学生形象、深刻地体会设计创新的过程,掌握设计创新的规律,能够运用合适的设计创新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需求。

具体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创新思维特征和激发创造力的常用方法

2)掌握工程类创新理论——TRIZ理论的具体内涵和创意生成的方式

3)掌握系统观念下的整合创新思维方法、工具和手段:设计思维

采用案例专题+理论分析+workshop研讨的形式组成团队进行授课;小班讲授+讨论的授课形式,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创新思维与方法的培养。


五、课程负责人和团队成员教学情况

1、楚东晓,男,博士,副教授,主讲,课程负责人:

日本国立千叶大学工业设计工学博士,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武汉大学数字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智慧交通与创新设计研究所副所长。

现担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创意与数字艺术专委会委员;深圳市人体工程学应用协会工业设计、服务设计及产品设计领域专家;湖北省“楚天杯”工业设计大赛评委;湖北省经信委服务型制造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评委;湖北省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省级)评委;国际CMF设计大会学术顾问及国际CMF设计大奖评审专家;设计研究学会联合会国际会议(IASDR)评审专家;感性工学与情感研究国际会议(KEER)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智能产品服务系统(SmartPSS)设计研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感性工学、虚拟现实与仿真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六、课程(课程团队)代表性成果

1.乡旅设意”——构建面向乡土特色文旅资源开发的大学生设计创新联盟服务平台》,入选2020年国家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2019级,城市设计学院,周丽娟学生团队